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汇编及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4284340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8.64KB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汇编及习题.docx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汇编及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汇编及习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汇编及习题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核心思想
1.基本理论
(1)我国的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和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土地要素等)分配。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要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鼓励创业致富,又要提倡奉献、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2)财政的巨大作用
①集中力量办大事:
促进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②人民生活有保障: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3)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①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②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偷漏税行为。
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③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个人所得税超额实行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2.运用能力
(1)①通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并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
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①通过预算及其执行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财政赤字的学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①通过对各种具体税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辨别比较能力、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财政与税收、税收与公民生活等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通过财政支出教学,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通过财政作用的教学,教育学生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我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3)通过税收知识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
同时,要引导学生懂得,公民既要有自觉纳税的意识,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知识过关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
2.必然性:
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必要性: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其它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收入,技术、信息收入,管理获得的收入,按劳动要素获得的收入等都是合法的劳动收入,按资本、土地要素获得的合法收入等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分配方式作为生产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者。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和贡献获得自己的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必须承认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指点迷津】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中的几个误区
(1)把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等同于按劳分配
比较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按劳分配
区
别
基础
个体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主体
个体劳动者
公有制范围内的职工
尺度
除上税外都归劳动者所有
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地位
其他分配原则中的一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目前分配制度中的主体
联系
都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都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把按劳分配等同于每个劳动者的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①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在我国现阶段,在公有制经济中,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职工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报酬。
因为企业、行业的效益不同,而劳动者的报酬同企业的效益直接联系。
(3)劳动收入等同于按劳分配收入
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
而按劳分配仅指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所以二者不等同。
(4)非劳动收入等同于剥削收入
剥削收入是指私营企业、外资经济中私营企业主和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
现阶段我国非劳动收入还有:
①按资金分配的收入。
例如股息、利息等。
②风险收入,这些都不是剥削收入。
【应用指导】
(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分析这一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管理、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配中其所有者应获得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市场对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一些企业对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这就需要我们能分清哪些是合法收入,哪些是不合法收入,哪些是劳动收入,哪些是非劳动收入,并能把具体收入归类到课本中的分配方式。
(4)在分配制度改革中,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国正在完善和落实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现了这一原则,它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要把分配制度的完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分析。
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对矛盾,二者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公平
(1)含义:
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的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怎样实现这一原则:
①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再分配,就是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调节,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深入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的分配。
包括城镇的国有、集体经济等经济形式和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分配形式,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最终形成三部分:
国家的纯收入、集体的收入和劳动者个人的收入。
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收入
(1)含义及形式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根据国家取得收入的具体渠道,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财政收入的主要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在分配政策上,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支出
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就是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入和支出在量上的关系
不外有三种情况:
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
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在动态过程中实现的,具体情况也在不断变化,财政收入和支出绝对相等的情况是罕见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者是节余,或者是赤字。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深入理解】
(1)财政收入几种形式的区别
税
利
债
其他收入
缴纳主体
纳税人
国有企业
投资人
广泛
获得方式
依法固定、强制、无偿征收
按国家规定征收
国家财政通过借贷获得
提供服务收费,罚没款,捐赠等
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
最主要的形式
比重不大
比重不大
比重不大
其它特点
征收面广,最稳定可靠
国有企业纳税后的利润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
需要按时偿还
项目多,不稳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理解。
财政收入从动态看,是国家筹集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看,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
财政支出从动态看,是对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从静态看,是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
【应用指导】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有关知识、财政的作用、财政赤字的有关知识分析:
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了解财政在调控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财政在完善社会保障,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原因和意义。
二、财政的巨大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
(1)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是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结构调整有重大促进作用。
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难以获得较高利润。
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在经济增长滞缓、—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3)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整和控制,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科技教育等事业。
2.人民生活有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国家具有协调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防御外敌入侵的职能。
国家财政用于行政管理和国防的支出,保证国家职能的行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权的巩固,保证人民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为人民创造安:
广、和谐的生活环境,必须提供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靠国家财政的支持。
(3)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共同富裕的原则下,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应用指导】运用该知识可以分析下列问题: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完善社会保障,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原因和意义。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及其特征
(1)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税收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由专门的机构来强制征收,任何个人、组织和社会团体都无权征税。
②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不是凭借经济条件强制征收。
③税收是依法取得的收入,并非随心所欲,没有标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有税必有法,无法便无税。
④税收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
⑤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和财政收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收,另外还有费、利、债、罚没等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额定;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②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
其次,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总之,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③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2.我国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其中,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
3.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1)增值税及其意义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其基税率为17%。
增值税=本企业销售额×17%-上一环节已纳税金。
征税增值额,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偷漏税行为。
(2)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计税办法和作用
①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有两个征税标准,一个是按居住地,即只要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无论其收入从境内取得还是从境外取得,都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另一个是以收入获得地为标准,即不论是否在我国居住满一年,只要从我国境内获得收入都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为了避免双重征税,国与国之间往往会签署有关协议。
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比较特殊,它实行累进税率,有5%到45%共九级,不同的收入段缴纳的比例是不同的。
“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是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征。
个人所得税款=(工资、薪金所得—1600元)X税率(所在级次)。
③个人所得税的征税特征使它在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另外,从世界看,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近几年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应用指导】运用税收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加强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各种违反税法行为的正确性;正确认识取消农业税的政策。
二、纳税人与负税人
1.含义
(1)纳税人:
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分为自然人和法人,前者指公民个人,后者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履行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的组织,如企业、社团等。
(2)负税人:
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
(1)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负税人也不一定是纳税人。
(2)纳税人和负税人也有一致的时候,这时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承担的。
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3.构成纳税人的条件
(1)是否取得应税收入;
(2)是否发生应税行为。
三、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的原因
(1)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决定的。
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2)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3)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自觉诚信纳税,反对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存在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现象。
这些违反税法的行为,既危害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直接影响个人的健康发展。
因而,我们必须坚决同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依法履行公民基本义务的同时,还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即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监督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批评和检举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深入理解】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异同。
相同点:
第一,都没有向国家缴纳税款;第二,都是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处罚和制裁。
不同点:
第一,违反税法的手段不同,偷税是以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欠税是拖欠;骗税是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抗税是抗拒税法规定。
第二,偷税和骗税比较隐蔽,而欠税和抗税比较直接明显,容易辨别。
【应用指导】运用税收的性质与作用、我国的主要税种等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税收增收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分析税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运用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分析:
我国加强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各种违反税法行为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人们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知识整合
一、继续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分配方式作为生产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3.这一分配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4.这一分配制度既体现了公平,也兼顾了效率,这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5.分配反作用于生产。
这一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
1.财政的作用是通过对于财政收入、支出的调节实现的,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财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税收实现的。
2.财政是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属于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发行国债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其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战争筹措资金。
4.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三、坚持依法征税和纳税
1.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税收的依据是税法,这是市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生活 第三 单元 知识点 汇编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