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课题.docx
- 文档编号:24284058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75KB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课题.docx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课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课题
《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设计,是我校张艳红老师在2015年10月份参加全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设计并执教的。
因为没有亲临现场,只是对其在本校“磨课”时所上课情况的点评,不一定恰当。
请参加过听课的几位青年教师对比着进行研究。
也请其他研修班学员根据张老师在本校上课情况继续深度探讨——张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希望你能从中汲取对你有用的东西。
但会教这一课并非终极目的,目的在于真正清楚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从而“自观其它类似之文章”。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点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激动、自豪,感受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及人民对领袖的爱戴。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积累语言。
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背诵第七自然段。
4.小练笔。
给学生提供相关素材,运用本课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写法迁移。
一、复习导入,理请文脉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开国大典》。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识写了生字词,了解了大典的盛况。
下面谁来说一说课文按着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大典的哪几个场面?
(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会场,典礼,阅兵,游行)
3.这节课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那庄严、盛大的历史瞬间,到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去感受大典的盛况和毛泽东主席的伟人风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简要地回顾了第一课时的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引出课文描写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这既是理清文脉,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同时也为本节课感悟每个场面张本蓄势。
]
二、自读自悟,领悟思想感情
(一)出示学习要求,明确思维指向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二)试着把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画出主席与群众的反映的句子,这是在为后面揭示点面结合这种场面描的写作手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简单地批注,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具体体现。
而试着有感情地朗读,是初步体会感情的手段。
]
三、从语言入手,深刻体会文本内涵
(一)抓关键词品读交流,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1.好,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来把你的感受深的部分汇报一下?
2.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的?
(1)生:
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
师:
好,请你读一读这一句。
(2)生:
我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
什么是“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多少人的“一齐”,(三十万)这三十万人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请联系上文回答。
(生结合第一段答)。
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来到会场,大家为什么“一齐”把目光投入主席台呢?
老师要采访一下:
农民朋友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
工人朋友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
学校师生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
(学生答:
为了能看到毛主席)原来,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那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
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
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抓住其中一个场面,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急切想要见到主席的那种迫切心情。
而通过“一齐”这个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各类人物不约而同的举动体现出了人们对伟人的爱戴情怀。
]
师:
从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学得真是仔细。
老师在和你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
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
为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
[教师在这里指出了阅读的方法——通过重点词语领悟文本的内涵以及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
3.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6、7自然段)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一生随意汇报,然后读出感受。
师同步板书:
“宣布”、“欢呼”、“欢跃”(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全场欢呼,举国欢跃,人民群众一齐把目光投向主席。
)
(2)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谁来说一说?
这时,学生虽然能够说出一些感受,但由于距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单凭语言文字是很难体会得那么深刻的。
于是,教师进一步引导,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皇都北京,将有圆明园洗劫一空后焚烧一尽;一九三七年,侵华日军制造了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被杀者大多是手无寸铁的工人、商人、农民;地主、资本家、反动政府的压迫也让旧中国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家破人亡的、饿死荒野的不胜枚举……危难之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出示:
出示火烧圆明园、1937年日寇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
[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这些场面描写的特点。
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那次开国大典是那么的令人激动、兴奋的?
——这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
虽然语文学习是以学习语言为本位的,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光从语言形式上是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强烈共鸣的。
为了让学生亲近那个久远的时代,教者以“线条”式向学生展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
这些资料再现了一个旧中国近百年的苦难史——之所以以“线条”的式呈现,其主要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那段“苦难史”,又要防止将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这些资料的补充,拉近了学生的时代距离,引起了学生共鸣,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结合板书和课文的插图,体会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
(3)此时此刻,人民群众怎能不激动,怎能不兴奋?
让我们和毛主席一起高呼: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让我们和全国的人民群众一起高呼: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4)引读,(课件)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
——学生读: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5)这庄严的宣告,回响着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的隆隆炮声,这雄伟的声音,带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是四万万同胞百年的渴望,让我们一起读: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6)如此欢欣鼓舞的场面描写,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写,大家读一读,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教师出示对比句子——用陈述句来代替课文原句,让学生品一品,有什么不同。
)
[通过图片的辅助,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深深体会出当时人们那种感情的迸发是发自内心的。
同时,通过句子的对比,使同学们明白,反复的写法更有气势,更能表达出人们当时的心情。
这样对比,其实也是引导学生感悟场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
(7)小结:
(出示图),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作者用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多么精当的场面描写!
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脑海吧!
引导学生背诵,深刻体会这段话所表达的情感。
4.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生:
“站”,指人民当家作主。
师引导:
一个“站”字,凝聚了多少中华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出示图片)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小英雄雨来,这是狼牙五壮士,正是这样一些中华儿女的抗争,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
(引读8段)
[又将同学们思绪拉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才换来了今天人们的当家作主。
这个环节的巧妙之处就在于:
将学生所学过的课文中反映出的诸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的代表,用“放电影”的方式回映在同学们的脑海里。
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1949年的那次典礼为什么人们“激动不已”的理解。
]
(二)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整体回读,升华感情
师:
同学们,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现在让我们回读5-10段,读出那大典的盛况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欣喜若狂。
我们推荐一名同学读毛主席的宣布,其他部分大家一起齐读。
(生感情读)
师:
在同学们铿锵有力的读书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谁还有感受深的部分和大家交流?
(生交流)
2.揣摩写作手法
(1)揭示“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师:
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一下这些场面描写的共同特点——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结合图来理解)。
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2)读写结合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场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
[这个环节意在整体回归文本,感悟写法,做到读写结合。
]
四、课外拓展读书、电影
教师引导:
大典的热烈宏大场面和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一定让同学意犹未尽,课下,请同学看一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场面。
读一读毛主席的书……
总评:
首先,这是一篇令人激动人心的新闻特写文章,然而时间距离学生久远,很难体会到这种感情,这也是教学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虽然语文学习的特点是以学习语言为本体的,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学生疏于对当时生活的感情,光从语言形式上是很难引起他们情感上强烈共鸣的。
于是,教者便向学生展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
这些资料以线条的形式再现了一个旧中国近百年的苦难史(之所以以“线条”的式呈现,其主要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那段“苦难史”,又要防止将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
这些资料的补充,拉近了学生的时代距离,引起了学生共鸣。
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结合板书和课文的插图,体会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板书的归类设计和课文插图的直观展示,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使学生从这1800多字中跳出来看文章的行文结构,从而使得语言的学习不再神秘。
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面,达到学以致用。
其次,教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重点抓住文章的几个场面,以点带面,品味语言文字中所洋溢的“情”,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法”,达到了从“知”到“行”的目的。
第三,既重视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人文情感,又没有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也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达到对思想上的“推敲”。
例如,教者抓住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一起”,步步深入地引导:
什么是“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多少人的“一齐”,(三十万)这三十万人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请联系上文回答。
(生结合第一段答)。
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来到会场,大家为什么“一齐”把目光投入主席台呢?
老师要采访一下:
农民朋友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
工人朋友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
学校师生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
(学生答:
为了能看到毛主席)原来,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那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
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
(设计:
张艳红,点评:
刘国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国 大典 教学 设计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