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上根据书与课堂笔记整理而成.docx
- 文档编号:24278059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72.64KB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上根据书与课堂笔记整理而成.docx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上根据书与课堂笔记整理而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上根据书与课堂笔记整理而成.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上根据书与课堂笔记整理而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和内涵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theteachingofChinesetoforeigners)
学科名称——
1、对外汉语教学(1983年始)
2、汉语教学
3、华语(华文)教学
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5、对外汉语教育学
上位学科——
1、应用语言学(AppliedLinguistics)
2、外语教学(法)(ForeignLanguageTeaching)
3、外语教育学(ForeignLanguagePedagogy)
4、第二语言教学(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
中国应用语言学谱系图
应用语言学
↙↙↘↘
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语言教学机器翻译
↙↘
汉语教学外语教学
↙↘
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
对外国人汉语教学对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二、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母语和外语:
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第二语言不一定就是外语。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
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目的语:
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则称为外语。
*拓展——
“双母语”(包括多母语)现象;母语失却;语言转用;母语认同
——李宇明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同于语言学教学)
1、教学目的不同——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语言学的教学则是教授有关语言的理论知识以及有关语言的研究方法。
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语言,目的就是在于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
教授的是语言运用的技能,而不是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
2、教学内容不同——
语言学的教学内容是语言理论,语言知识和语言研究方法等。
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规则、语言技能、语言交际技能以及相关文化知识。
3、教学原则不同——
语言学教学的主要教学原则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
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是以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的一系列原则。
4、教学方法不同——
语言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有关的理论知识。
语言教学则根据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言语技能及交际技能的训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归纳法演绎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
5、教学技巧不同——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的艺术性通常通过教学技巧来体现。
(二)对外汉语是第二语言教学
1、教学起点不同
2、受其他语言影响不同
3、文化对语言教学影响不同
(三)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四)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1、不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而是突出语言使用规则。
2、重视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意结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
3、对语法规则的说明具体、实用,而又简洁通俗。
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但又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4、不引导学生去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教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
简而言之,对中国人的语法是一般的,粗线条的;对外国人的语法是细密的,管辖范围窄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
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6、集中、强化的教学。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对外汉语学科属性和体系
学科属性:
语言教育学(刘珣)/应用语言学
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的学科体系由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三个部分构成。
P15
理论基础
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
语言学
本体论:
汉语本体研究
教什么
心理学
认识论:
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
如何学
教育学
方法论:
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怎样教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初创阶段(1950~1961)*1950年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2)巩固和发展阶段(1962~1966)
(3)恢复阶段(1972~1977)
(4)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今)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初)——明显带有语言学的倾向
(2)改进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
(3)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
(4)改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引进功能法,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路子。
●四项技能的掌握和课型设置。
●普通汉语进修班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变革和完善。
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1、建构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1)教学理论的研究
(2)基础理论的研究——
●语言理论的研究
●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
●比较文化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领导和管理不断加强。
二、教学体制不断完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三、汉语水平考试进一步推广,研发力度加强。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更加广阔。
五、建立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和汉语中心。
六、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七、高度重视基础理论和教学理论研究。
八、教材开发有了新的突破。
九、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评优工作。
第三节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1、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非普遍教授语言”。
(英、西、法、德)
第一个高潮:
出现在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时,主要是东欧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开展汉语教学。
第二个高潮:
从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许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开始。
特别是70年代末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扩大了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许多西方国家开展汉语教学事业。
第三个高潮:
形成于90年代中期。
我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稳步增长,推动了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新热潮。
2、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3、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
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尚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一)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符号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音和义的关系也完全是“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所定。
但符号一经由社会“约定”,就有强制性,社会成员必须遵守,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变更。
【启示】
(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
要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个要素及其相关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口头语言是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的。
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从口头语言开始,然后才应是读写。
(二)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通过言语来体现。
【启示】
(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
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2)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学习、掌握。
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语言有生成性——
【启示】
(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
当学生学了语言材料后,可以利用有限的材料来理解和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2)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要进行操练模仿,更应注意帮助学生归纳,以利于掌握语言的生成规则,不断提高语言创造能力与运用能力,也就是要注意语言教学中的“死”与“活”的问题。
(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通过听和读的形式输出信息,通过说和写的形式达到表达信息的目的。
【启示】
(1)既然语言是交际工具,对外汉语是教汉语的,其根本目标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这是衡量教学与学习的主要标准。
(2)语言课不仅教授与学习语言知识,更要加强技能训练,要把学得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因此,语言课应充分体现交际功能,要有技能课、工具课的特点。
(五)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启示】
(1)为了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介绍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利于汉语学习。
(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课上课下都尽量使用汉语,以达到用汉语进行思维、表达的目的。
(六)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七)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启示】
(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
一个具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的正常人,都能掌握自己的母语,也能学会第二语言。
(2)学习者的心理与生理因素影响着语言学习,第二语言教学应该研究这些方面的影响。
(3)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尔雅》——中国最早的辞书,出现在秦汉之交。
“尔”是近正。
“雅”是雅言,指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andComparativeLinguistics)
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
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成就:
发现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琼斯[英];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施莱赫尔[德]
美国国防学院把汉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等具有特殊书写系统的语言定为“第四类语言”,掌握其听说能力的难度是第一类语言(西、德、法语)的2.5~3倍。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Linguistics)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
符号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
符号系统内部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0世纪前半叶,欧洲语言学出现了结构主义思潮。
三个学派:
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强调语言符号的功能。
哥本哈根语符学派——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
(三)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
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
其标志是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
语言能力(linguisticscompetence)——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表现/行为(linguisticsperformance)——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
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guisitiondevice)——
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四)功能主义语言学(FunctionalLinguistics)
60、7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韩礼德[英]、马丁内[法]中心在欧洲
研究重心在于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研究语言如何使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以上各种语言思潮都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法翻译法
结构主义语言学听说法、视听法
转换生成语法认知法
功能主义语言学交际法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二)
一、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
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乔姆斯基)
根据转换生成语言理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
●能指出那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那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语言能力”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
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海姆斯)
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
⏹语法性(grammaticality),某种说法在形式上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可能,即能从语法、语音、词汇等语言系统本身的角度判别某种说法是否正确。
⏹可接受性/行性(feasibility),某种说法在实施手段上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行,即懂得哪些句子是可以被人接受的。
⏹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某种说法在语境上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体,有些话语在语法上可能,在实施上可行,但在语境上不恰当。
⏹现实性(done),某种说法实际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出现了,即懂得哪些话是常用的。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语法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
●话语能力
●策略能力
(二)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即用语言做事,或者说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言语行为说
●语言作用说
●交际目的说
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掌握了七种功能:
⏹工具功能——用语言来达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控制功能——用语言来支配或控制别人的行为;
⏹交往功能——用语言与别人交际;
⏹表达个体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感情,发现自我;
⏹启发功能——用语言询问以认识周围的世界;
⏹想象功能——用语言创造自己想像中的世界;
⏹信息功能——用语言传递信息,是儿童掌握得最晚的功能。
韩礼德把成人的语言功能归纳为三种:
◆观念功能——表达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
◆交际功能——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
◆话语功能——使语言的组成部分连贯衔接。
(三)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
话语(discourse)的概念:
简单说来,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也称“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于1952年最早提出这一术语。
支配会话的原则:
●如何引起注意(语言手段、非语言手段)
●如何开始谈话(问问题、陈述)
●如何进行谈话(话题澄清、转移、回避、打断、纠正、重叠、轮流……)
●如何结束谈话(语言手段、非语言手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
指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奥斯汀认为人们所说出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6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认为会话能顺利进行需要双方互相配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他提出“合作原则”,包括四项准则:
1)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不要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3)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要切题。
4)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有条理,简练,避免晦涩、歧义。
二、汉语的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
(一)与第一语言教学相比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
(1)教学起点不同
(2)受其他语言影响不同(3)文化对语言教学影响不同
1、年龄层次不同
2、学习环境不同
3、学生个体差异不同
4、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不同
5、教学方法不同
(二)与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相比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1)语音方面——
(1)汉语语音采用的音素较少,只用了32个音素,其中元音音素10个,辅音音素22个。
而英语采用了48个音素,比汉语多了16个。
(2)音节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规律性强。
由一个元音或由一个元音加一个辅音构成的音节特别多。
音节中辅音不能相连,而且辅音出现的位置固定,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或结尾。
(3)同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占优势的语言相比,汉语音节中乐音比较多,形成了它所特有的显著的音乐性。
(4)汉语音节的声母和韵母之间的配合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有助于学习并掌握普通话音节的正确读音。
(5)汉语只有400多个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也只有1300多个,英语的单音节形式就有几万种。
2)词汇方面——
(1)汉语的词是以双音节为主,也有一部分是单音节的,音节少,便于记忆。
(2)汉语在构词上以词根复合法为主,词根加词根就能构成一个词,且词义与构词的语素义密切相关,便于理解并掌握词的意义。
(3)常用词语的使用频率较高。
(4)汉语中的词缀数量较少,但很能产,又具有很强的词性类化规律,因此可以根据词缀的类化规律来判断词性。
3)语法方面——
(1)语法结构简明,且句子、短语和词的结构关系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一种规则,三处可以使用。
外国学生只要记忆同一套规则就能识别或生成不同的词、短语和句子。
(2)汉语形态变化少,便于掌握和运用。
名词、代词不变格,没有阴性、阳性之分。
动词不按人称、性、时态变位。
表示“数”的语法形式只有一个“们”。
(3)汉语句式丰富,同一种意义通常可以借助多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4)汉字方面——
(1)汉字与音节对应极强,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
(2)汉字中的形声字有表音成分。
形声字的声符表音,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并掌握字的读音。
现代汉语的形声字占绝大多数,据统计现代汉语里的形声字有5496个。
(3)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活化石。
它凝聚了几千年的汉文化,能够让人产生极大的兴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常用汉字高度集中,出现频率高,数量很有限,对外汉语教学可以按照使用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教学。
学习者掌握一定量的常用汉字后,就能够顺利地进行阅读。
(5)汉字有表意作用,不少汉字能够“以形显义”。
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关系较近,某些读不准甚至读不出的,却可能知道它的含义。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是有一定的理据的,从汉字教学来说,有理据的字就容易学习。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1)语音方面——
(1)声调是汉语语音教学的最大难点。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有声调,很多学习者的母语没有声调,很难发准四声的调值并记住每个音节的声调。
(2)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分不易掌握。
(3)音变,包括变调、轻声和儿化等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2)词汇方面——
(1)与汉语双音节词相比,单音节词较难学习。
(2)汉语词汇丰富,同义词在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词语搭配、句法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给学习者准确运用每一个词造成困难。
(3)带有鲜明汉文化色彩的词语如“续弦”、“有喜”等以及现代汉语里遗留的部分文言词语,有的是词义不好把握,有的是运用常常出错。
(4)汉语里有丰富的成语、惯用语等熟语,结构简练,含义丰富,出现频率较高,对外国学生来说,理解和准确使用都比较困难。
(5)在书面语中,汉语的词语排列不实行分词连写,给阅读带来不便。
3)语法方面(10点)——
(1)虚词的运用: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虚词是汉语里表达语法意义的一种重要手段。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虚词中有些词的用法比较复杂。
(2)量词的运用:
汉语的量词特别丰富,根据名词的不同,在数词和名词之间选用不同的量词。
(3)代词的活用:
代词的基本用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汉语的代词往往可以活用。
(4)离合词问题:
“合则为词,离则为短语。
”
(5)兼类词问题:
汉语的词类缺乏形态标记,常常是一个词具有多种功能。
(6)补语问题:
汉语的补语很复杂,出现的频率又很高,能够集中地反映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和简洁性的特点。
(7)汉语的语序问题
(8)汉语的省略问题
(9)句式与同义句式辨析以及某些特殊格式的用法问题。
(10)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语言单位的组合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形式上的标志,只是凭着语义上的组合,即“意合”。
4)汉字方面
(1)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来看
(2)从书写的角度看
(3)从认读的角度看
(4)从字义的理解上看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外汉语 教学 概论 笔记 根据 课堂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