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本思想的探析doc.docx
- 文档编号:24277564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69KB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本思想的探析doc.docx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本思想的探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本思想的探析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本思想的探析doc
摘要:
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主要体现为人的类的本质理论,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发源地,它初步阐述了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合理内涵。
关键词:
《手稿》;人;异化;人的本质
Abstract:
Marxonthe"human"thinking"EconomicandPhilosophicalManuscriptsof1844"(hereinafterreferredtoas"Manuscript"),themainmanoftheclassreflectstheessenceofthetheorythatthefreeandconsciousactivity,labor.Theworldthroughthepracticeofcreatingobjectsthattransforminorganic,toprovethatheisclassexistence,istheresuchathing,itisthenatureoftheclassastheirownortotheirownexistenceasclass."Manuscript"isthephilosophyofinnovationandthebirthplaceofMarxism,whichMarxdescribedtheinitialconceptofthoughtandreasonablepracticecontent.
Keywords:
"Manuscript";human;alienation;thenatureofhuman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本思想的探析
《手稿》是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在《手稿》中,马克思重点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生存,力图为实现人的社会性生存即进入共产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学思想,总的来说,马克思重点论述了一个新问题:
人的本质的现实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的劳动实践,体现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包括人和自然的关系和人和人的关系。
一、《手稿》中关于人本思想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
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在大学,和其他青年黑格尔派一样,马克思也沉浸在黑格尔哲学中,整个大学时代,他基本上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这从他于1841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可以看出来。
马克思在完成博土论文后,本想在波恩大学讲授哲学,但因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识界的迫害,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
然后接下来他转向政治,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直接参与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这是马克思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的最初动因。
这一时期,他不仅直接参加德国的现实斗争,而且也十分关注和支持整个欧洲的工人运动,他已经开始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
然而,使马克思在哲学思想上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是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
正如列宁所说的:
马克思“经过费尔巴哈直接走上了反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道路。
”[1]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由于德国反动政府查封《莱茵报》,镇压一切自由,这使得马克思明白了哲学和政治的批判并不能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描述的那样具有理性和道义的性质。
现存的不是宗教问题或政治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
而社会问题的解决并不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和运用,而是与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对现实的分析,马克思动摇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观。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
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威廉·李卜克内西后来回忆说,“从这两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从纯粹神学的哲学高空中找到出路,站在现实的坚实土地上,站在社会主义上。
他同黑格尔的哲学一刀两断了。
”[2]至此,马克思彻底地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
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
《手稿》正是马克思在这个时期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其已经标志着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家了,因为在《手稿》里,马克思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要理论和思想。
《手稿》中马克思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人道主义的哲学传统,这个传统从斯宾诺莎开始,通过十八世纪法国和德国的启蒙运动哲学家,一直延续至歌德和黑格尔,这个传统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潜在才能得到实现的关怀。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继承了古典人本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明显的希腊精神、法国大革命精神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精神,并在实践中批判继承了一切空想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形成了新的人本思想。
而费尔巴哈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思想的源头活水。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关于人的抽象理解,主张回到感性的人本主义。
他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借助于人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归结为自然,同时又借助于自然把一切超人的东西归结为人,证明异化的真实主体是人,不是什么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以人为本的,人类学的,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它进一步把哲学唯物主义的中心放到人,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生活方面。
明确打出了人本主义的旗帜,把注重点从自然界转向了人本身。
他也讲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与人必须“共存”,但是,他把人与人的共存关系仅仅理解为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关系。
沿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发展的方向,马克思借助于费尔巴哈提供的唯物主义基础和人本学方法,吸取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内容,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沿着空想共产主义学说开辟的阶级立场,对这些思想资料进行了高度的综合和创造性加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内容的广度,都大大超过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二、《手稿》中研究人本思想的思路
通过对《手稿》的解读,可以看出,人学探究对象应该是人的本质,而探究的思路是劳动——社会——人。
首先,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说明了劳动是人的本质。
从诞生的时间看,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等等理论或口号几乎是与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是孪生的,文明的起因正是自发地服务于或满足人的需要和需求。
而当这一历史的进程受到严重的桎梏和阻障时,人格被蔑视、人权遭践踏、理智被扭曲、生存受威胁,非人的境遇日益突破底线,人本的问题就会鲜明地凸露出来,成为社会和文明的各种对抗性矛盾的凝聚和纽结。
与文明交织的是野蛮,文明的曲折逶迤的艰难行程正是人性自我抗争的外在显现。
历史中,那不止一次的风起云涌、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人文思潮、百家争鸣、文化复兴,尽管形式各异、指向不同,但都代表着人与异己的力量抗争的斗志和决心。
马克思不幸地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激化、文明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却有幸地目睹了人的“非人的”境况。
那个时代,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生产力的空前进展不仅没有使劳动者的处境水涨船高、蒸蒸日上,反之却与人的现实状况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剖析了其间的秘密———“劳动异化”。
他在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着重研究雇佣劳动,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阶级对抗。
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
(1)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相异化;
(2)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3)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比如,人成为了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4)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人与人的关系变为了经济利益相对抗的阶级关系。
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及劳动活动、人的本质、人的关系全面异化。
因而,它是私有制下的一种特有的劳动形式,劳动在私有制度下发生了异化。
其次,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来进一步研究人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生活本身仅仅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劳动本是人的“第一需要”,然而,在私有制恶性膨胀、贪欲吞噬一切、人沦为资本的工具的资本主义时代,人、劳动者成为商品,成为资本肆意支配的对象。
“自由”和“平等”失去了其应有之意,商品的昂贵与劳动力的廉价,掠夺者的富有与创造者的贫穷建构起人性的扭曲、是非颠倒的资本时代。
而且,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论出发,通过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不仅认识到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还初步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涉及到了生产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手稿》里,由于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私有制、分工、阶级、国家等结伴而生,于是,人类的文明史不能不演变为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
而在资本的私有制下,人与人“类的本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分裂,于是,人与人的利益之间的对峙也就如影随行般地步入更为激烈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脉脉温情的面纱、谦谦君子的儒雅等等这些曾经尚可充当“遮羞布”的伪装统统被无情地撕毁。
由劳动创造的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与抛弃伪装赤裸上阵的人们形成资本主义社会一道泾渭分明的风景。
团结、互助、礼让、平等等成为空洞而虚伪的口号和谎言。
马克思不止一次的提到“非人的世界”,即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方面以加速度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不幸的是,与在自然面前的成功形成巨大的反差,人却深陷于“非人的”处境和“世界”。
这正是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异化。
并没有像理论的预期那样,人类可以自由而平等地分享改造自然的成果,恰好相反,资本和私有制无情而又无耻地剥夺多数人的利益。
对财富不择手段丧心病狂式的追求,对多数人生存发展权益的肆意践踏成为社会关系异化的真实注解。
于此,人的最凶残的敌人,不是别的,而正是人!
人,异变为“非人的”人。
人的异变,重要的症状是片面化。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从而把生产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人的劳动是一种客观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
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
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
不仅我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
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物质生产支配。
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但私有财产一经产生之后,又反作用于异化功动,成为异化劳动进一步恶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是以往全部生产发展的结果,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又必然导致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和农民区别的消失,从而最终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阶级——有产的资本家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又由于其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所以,工人阶级要使自己获得解放,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
最后,马克思通过对人(工人)的分析,从而一步一步地探究出了人的本质。
《手稿》中谈到“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异化劳动是被迫强制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不是满足劳动的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因此,异化劳动中人的劳动的自由的有意识性全无,人变得与动物相差无几。
“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装饰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因此只有消灭私有制,取消社会分工,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类本质: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应然本质,即理想本质,这种本质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人类应该为实现自己作为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不懈努力奋斗。
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手稿》的中心内容。
在这里,马克思把历史上各种共产主义学说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结合起来作历史的考察,正确地分析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当时对共产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这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在这种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马克思的这条探究人的本质的思路是他在充分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他特别研究和分析了“劳动异化”的问题,按照他所提出的社会最高原则,在未来的理想社会,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以创造为最大的精神乐趣和满足,在人性的“复归”中,人的本质、人的尊严、人的利益、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将坚实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三、《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的界定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类本质”,他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所存在的内在依据。
现在学术界一般的观点看来,人的本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指向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手稿》中谈到,“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是类存在物”,“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即人是类存在物,以类为本质;劳动确证人是类存在物;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有其本质,该本质不是臆想的、玄思的,而是人之行动提纯出来的;那行的也不是单个人的,不是偶然为之的,而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实践。
人是以社会实践的方式生存的,正是社会实践使得人成为“一个类”,即社会的类存在物。
所谓“类”,就是一个种超越具体时空的存在;“类本质”,就是这个种本身所具有的跨越具体时空的一般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正是与其他种的最根本区别。
也就是说,马克思在这里说的人的本质是从“类”的角度来说的,是把人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之所以为之,他在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做“类”间的比较时所作的一个结论。
所谓“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指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就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对客观属性规律性认识所构成的目的而进行的感性物质活动,这种感性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这种对象化活动就是劳动,即人的类本质是劳动,劳动表现为一个不断变化并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劳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
这种对象化活动的现实性就在于:
“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马克思得到了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第一,对象的客观性是属人的客观性,因为一切对象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主体的对象性存在物,“对象如何对它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
马克思对此的解释是:
只有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们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
第二,与第一点相联系,正因为对象本身具有属人的性质,所以对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可能的,“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往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第三,一切哲学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解决。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正是因为这些新的看法,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趋向称之为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
人的本质取决于其现实的存在,取决于其对自然的改造程度和人与人的现实关系。
历史上,有着善良动机的人道主义理论,在生活中之所以流于口号不着要领的根子正在这里:
以人为本,首要的并不是给人什么物质的施舍、经济的恩惠,而是要用革命家的精神去变革不合理的人与人的现实关系。
从最终目的和要求来看,人道主义不是特定形态的理论,而是改革社会的实践,是“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告诫人们“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以人为本”不是一种世界观,而是一种终极的价值目标和现实的价值尺度。
它体现为对启蒙运动以来的人本主义传统的批判继承,体现为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理论超越,体现为对市民社会生产关系造成的人的异化现象的深刻批判及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人的本性复归的理论宣示,体现为人的现实活动和社会历史演进的终极指向——人的自由解放及其现实运动。
马克思把私有财产、劳动、资本和土地的相互分离当作前提,从他所处的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得出工人生产越多,产品的数量越多,反而导致工人越贫困的结论。
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越会成为廉价的商品。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的对象化(现实化)导致工人的非现实化,劳动的对象化在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甚至于生活的必要对象和劳动的必要对象被无情剥夺。
因此,工人同他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并表明劳动者与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这种物对人的控制(物的异化)就是异化劳动的本质。
劳动对工人来说不属于他的本质。
劳动不是自由的而是被迫强制的劳动,劳动不是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命并有可能创造新生命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已。
劳动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远不是一种享受,不是一种自我肯定的东西。
马克思对这一颠倒的关系从两方面进行了说明。
物的异化不在于分配中,而首先在于生产过程中,在于劳动者和生产的关系。
自我的异化是生产活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工人同自己的活动的关系。
异化劳动使类同人相异化,异化劳动迫使人把“类生活”仅仅变成维持自身个人的生活的手段。
并且,马克思从由异化劳动关于物的异化和自我的异化这两个规定反推得出,人是类存在物。
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自身的类似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他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把自身看作是类存在物。
”马克思通过人与动物的对比说明究其在何种意义上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何以可能是类的社会的存在物。
动物自身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它们不能够把自身与其生命活动予以区分,人则不一样,人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的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单个同类的生命活动,而是由于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由于他通过生产生活创造属于人的对象世界,由于他的怎样活动而造就他自身,每一个个体在不同时代或者同时代中都各有不同。
异化劳动导致: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在《手稿》有关地租一节中,马克思认为从地租对货币利息的关系中可以得出结论:
由于地租的降低使拥有大片土地的领主或非常富裕的人才能依靠地租生活,由此导致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竞争加剧大地产的集中。
随着工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旧的依附于土地的贵族没落和金钱贵族的形成,在封建土地占有制之下,土地随着领主而个性化,领主对依附于他和他的土地的农民除了政治的,同时还有温情的一面。
但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有者的统治必然失去政治色彩和浪漫主义灵光,仅表现为私有财产的、资本的单纯统治,把人和土地连在一起的不再是人的性格和个性,而仅仅是货币。
上述论述说明要从人的历史发展的本质中看人的劳动异化。
人是以货币——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这个中介走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金钱作为财富的符号正是劳动异化的外在表现。
在这里,有对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形成的由生产活动造就的个性的破坏,人的和谐状态被打破,人因此而变得片面化。
人的片面化,又是以片面的形式在所形成的即成事实上继续发展。
人从自然界,从自身与其生命活动的直接同一的动物界走出来,摆脱了纯粹自然的烙印和自然界的种种限制,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自由。
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彻底获得解放,同时,需要和享受失去了利己主义的性质,自然界失去了它的纯粹的有用性,异化社会里的工具理性向着价值理性转变。
这是手稿中所憧憬的人的本质。
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即是手段又是目的这一理念或者说无形当中作为一种先验的社会规范,有别于我的他人的感觉和精神、所有成为他人的效用都变成为我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的个体,都是一个“总体的人”。
“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产物证实了它的对象性的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人对自身和世界的把握是由自己的对象性活动所设定的,他不可能超出自己的实践活动范围去纯粹地认识改造自身和客观世界。
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中,人的对象性的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
由于人在对象性的活动中所尝试着把人与对象的内在本质结合在一起的状态和过程,人在这种状态和过程中感受生命与对象世界的相互交融,在人与对象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对象世界也造就着具有深刻感受力、丰富而全面的人,给人的本质创造出无限种可能。
四、结语
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人本主义。
它直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使之与人类解放相联系,主张扬弃劳动的异化,使包括工人在内的一切人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人的本质的一切方面(包括精神方面)都富有的人。
它也是辨证的人本主义,马克思十分注重从黑格尔哲学中提炼精华,特别是其中的历史辨证法思想,他把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看作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
它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本主义。
他看到了人们的生产关系,看到了社会经济生活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这使他对人的理解更贴近现实。
它更是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 经济学 哲学 手稿 中人 思想 探析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