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1.docx
- 文档编号:24277171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39KB
道德模范1.docx
《道德模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模范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模范1
买世蕊事迹
买世蕊,女,回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30多年来,买世蕊倾注大量心血,帮扶老红军、老荣军、革命伤残军人、下岗职工、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先后资助数十名特困家庭辍学子女,帮助40名失学女童重返课堂,照顾8位孤寡老人,与20多名老人结成帮扶对子,义务为100名老荣军提供帮助。
她用实际行动树立起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用无私奉献感动了中原大地。
她是荣军休养院的常客,“他们都是人民的功臣,应该享受到更多的亲情”。
她每周为老荣军、革命伤残军人送货上门,为伤残军人洗衣服、拆被子、打扫卫生、送医送药。
老荣军们只要听到她的脚步声,就兴奋地相互转告“咱闺女来了!
”每年“八一”节前夕,买世蕊都要带着慰问金、慰问品到部队看望子弟兵,帮助战士做饭、缝补衣服、做思想工作,先后资助20多位家庭困难的战士,帮助19名军嫂安排工作,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知心姐姐”。
买世蕊特别关注孤寡病弱的老人。
她先后精心照顾8位孤寡老人,与23位老人结成帮扶对子。
特困户魏河英,丈夫去世早,本人腿有残疾,还患有严重皮肤病,无钱医治。
买世蕊得知后,不仅上门帮助料理家务,提供资助,还四处奔波、多方协调,为魏大娘恢复工作、生活待遇。
72岁的王继荣身患癌症,还要照顾两个痴呆儿子,买世蕊带头捐款捐物,帮助老人度过困境。
下岗职工王凤岭身患咽癌晚期,妻子离家出走,买世蕊多次前去看望他,送去医疗费。
王凤岭去世后,她将王凤岭的女儿视如己出,承担孩子的生活学习所需,直到她考入军校。
买世蕊关心山区失学儿童,个人出资举办全省首个“春蕾女童班”。
她还先后帮助47名下岗职工和大学生顺利就业。
汶川地震,买世蕊个人捐款10万元,组织单位和社会捐款近50万元。
玉树地震,她又带头组织社会捐款近30万元。
买世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拥军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黄久生事迹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20多年来,他穷而思进,在生活磨砺面前不低头,从一名提灰搬砖推车打杂的小工,逐渐成长为建筑界技术过硬的行家里手。
他富而思源,曾经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如今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共同的“儿子”。
他不仅捐出了钱,更重要的是献出了爱,用包容世界的善心和平凡无私的举动,让那些贫病老弱幼者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黄久生是个苦孩子,但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为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他曾在一个深夜,用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为邻居家的水缸挑满水。
18岁出门打工、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15年来,每逢年节,他都为双柳树镇的孤寡老人送去衣被、米面和现金,从未间断。
村民吕中秀的丈夫患了癌症,黄久生把治病钱送到她的家里,吕中秀的丈夫去世后,黄久生把她接到家里赡养。
2008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双柳树镇建设一所敬老院。
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
多年受他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
“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
黄久生总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助学、修路和改善文体、医疗设施捐资数十万元。
2010年,他出资260万元为家乡新修一条道路。
黄久生还从家乡带出1万多人的务工队伍,每年可为家乡带回上亿元劳务收入。
面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慷慨解囊,先后为白血病患者小黄冠、曹灵、陈辉,癌症患者曹芳、邱炳东等人捐款20余万元,资助22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捐款15万元,缴纳“特殊党费”5万元。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敬老之星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刘兴元、刘贺龙事迹
刘贺龙,男,汉族,1997年5月生,生前在河北省文安县左各庄镇南陶管营小学读书,是刘兴元的儿子。
2010年农历正月十三傍晚,北风呼啸。
跟随父亲在左各庄镇上学的刘贺龙和小伙伴们走在放学的路上,为了早一点赶回家,就抄近路沿着结冰的河面向位于河东岸的村里走去。
刘贺龙刚到河对岸,就听到身后传来哭声。
寻声望去,他发现湖北籍的10岁男孩乐明浩不慎掉进冰河里,另外两个小伙伴吓得不知所措,只是哭喊。
刘贺龙一边急速沿冰面向乐明浩跑去,一边冲其他小伙伴喊:
“快去叫大人!
”已经破裂的冰面变得更加脆弱,他每迈出一步,脚下都会发出“咔嚓咔嚓”的碎裂声。
刘贺龙刚跑到河中间,脚下一声脆响,冰面裂开,他一下子落入冰冷的河水中。
住在河岸附近的民工邓建贵听到喊声匆忙赶来,伸出一根树枝把乐明浩拉上了岸。
这时,另一位赶来救人的民工余辉安却不慎掉进水里。
刘兴元闻讯赶到河边,一眼就看到了儿子露在冰面上的头和摇动的小手,他立刻跳进冰河,奋力向刘贺龙游去。
5米、4米、3米……就在距离儿子不足2米的时候,刘兴元突然看到了在水中挣扎的余辉安。
此时,刘兴元距离儿子只有一臂之遥,再往前划一下,就能把儿子救上岸,但他想都没想就伸出一只手抓住了余辉安,用另一只手抓住岸上人们扔过来的绳子,把余辉安救上了岸。
等他转身准备再次下水救儿子时,已经不见了刘贺龙的踪影。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搜救,刘贺龙终于被打捞上岸。
由于溺水时间过长,已停止了呼吸。
事后,当记者问刘兴元为什么要那样选择时,他悲痛但坚定地说:
“当时也没想那么多,那个人离我更近,如果我只顾去救我的娃子,那个人肯定淹死了。
但人家是为了救我的娃子才下去的,我不能让人家出事儿。
”刘兴元、刘贺龙父子树立起了时代的道德标杆。
刘贺龙被评为河南省美德少年、河北省美德少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2011年3月,刘贺龙父子被评为首届许昌市道德模范。
黄伟事迹
黄伟,男,汉族,1970年5月生,河南省路桥建设集团路通实业公司经理。
黄伟是名铁杆冬泳爱好者,在野外游泳训练中,多次舍身营救意外溺水者。
在一次次无私的救助之后,黄伟意识到仅靠个人力量十分有限。
2008年,他发起成立了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组织一批富有爱心的冬泳爱好者,开展义务救助活动,挽救那些意外溺水者的生命。
2011年1月12日,虞城县任楼村4名儿童在冰面上玩耍,不慎坠入冰窟。
黄伟和他的水上义务救援队火速赶到现场营救。
队员分两组先后破冰下水,3名孩子被救出。
为了寻找剩下的1名孩子,两组队员又冒着生命危险、忍受着寒冷的冰水数次下潜,终于找到最后1名落水儿童。
这次救援是黄伟和他的“水上义务救援队”第100次救援行动。
每当任务来临,他总是身先士卒,在最短的时间内向队员发出指令并及时到达事故现场参与救援。
2009年1月8日,商丘市包河一名男子轻生投河。
当时气温零下3℃,而且包河污染严重、臭味刺鼻,让人难以忍受。
但投河者的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敲打着队员们的心,来不及多想,黄伟毫不犹豫地第一个跳进河中,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仔细搜寻每一片水域,直到6个小时后将投河者的遗体打捞上岸。
此时,救援队队员已经冻得浑身发紫,说不出话来。
2009年开始,黄伟和他的水上救援队实施“百公里水上救援计划”,主动给周边省市的“110”指挥中心写信,提出随时可以前往开展水上义务救援服务。
2009年5月13日,周口市鹿邑县一名12岁男孩放学回家时骑车落水,当地人动用船只打捞10多个小时没有成功,向黄伟求助后,他带领队员在5米深的水域中搜索了200多米将溺水者打捞出来,溺水者家人拿出钱酬谢却被他谢绝了。
2010年6月14日,山东省单县一浙江籍民工在黄河故道游泳时溺亡,黄伟和5名队员在5米多深、满是建筑垃圾的水中搜索3小时,当时他的右脚严重扭伤却仍坚持搜救直到完成救援,而这已是他在救援中第8次受伤。
有难必帮、有险必出。
黄伟和他的“水上义务救援队”救援足迹遍布商丘市以及豫鲁苏皖周边地区,先后参加水上义务救援104次,挽救生命18人,打捞溺水尸体80多具,打捞财物价值100多万元。
黄伟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荣获河南省十大杰出志愿者荣誉称号。
李江福事迹
李江福,男,汉族,1963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新城建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
李江福从事建筑业20多年来,始终以诚为本,以信立身,把诚信精神融入一砖一瓦,把诚信责任化为一言一行。
他负责的工程项目没有拖欠过工人一分钱工资,没有发生过一次质量纠纷。
李江福常对跟自己闯荡的工友讲:
建筑行业做的是百年基业,心不诚则根不牢。
从投身建筑行业起,李江福从不允许偷工减料的事情在自己的项目上发生,只要发现质量不合格的工序坚决返工重来。
2005年,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行政办公楼工程施工过程中,李江福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框架填充墙的砂浆标号偏低,立即叫来施工员询问,施工员说:
“新来的工人不清楚配合比,现在已经改正过来了。
现场监理也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已经砌好的就这样吧。
”李江福听后十分生气地说:
“监理没有发现我们就可以马虎过关了吗?
我们的信誉是靠我们自己闯出来的,工程的质量也是靠我们自己把关把出来的,不是依靠别人监督出来的,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李江福的坚持下,已经砌好的五道墙全部返工。
最终该工程荣获河南省工程质量最高奖“中州杯”。
李江福对农民工兄弟信守承诺,20多年来从未拖欠过农民工兄弟的一分钱工资。
2007年,由于个别业主严重拖欠工程款,眼看春节就要来临,民工工资还空缺一百多万元,为此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周边的人劝他给民工解释一下缘由,工资等过完春节再补发。
可李江福不想坏了自己二十多年没拖欠农民工一分钱工资的规矩。
赶在春节前,李江福把自家的两处房产一处变卖,一处到银行抵押贷款,及时、足额发放了农民工工资。
李江福信守“承诺是金、吃亏是福”的做人原则。
一个施工项目中,开发商要求在主体工程没有封顶的情况下修建两座大门,并且要求20天内完工。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与主体工程交叉作业风险大,很多人建议他婉拒这项工程。
但李江福说:
“开发商把工程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再难也要把工程做好。
”虽然该工程倒赔了20多万元,但赢得了开发商的充分信任。
李江福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5?
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正在外地出差的李江福闻讯后立即返回郑州,安排人员购买了灾区急需的切割机和刀片80多台套、购置客货汽车1辆,与30余万元现款一起送往灾区。
后来又亲自带领建筑队援建安置房,冒着一波又一波的余震,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高质量完成了援建任务。
李江福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程武超事迹
程武超,男,汉族,1948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西峡县内燃机进排气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办企业,讲诚信,亏了自己也不能失信于国家,失信于员工,失信于社会。
”程武超,这个在国内汽车行业被誉为“排气管大王”的企业家,一诺千金,诚信为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社会责任。
1987年,程武超的弟弟和侄子贷款30万元创办的玛钢厂举步维艰,偿还贷款遥遥无期。
当时,就职于当地大型国有企业的程武超,得知弟弟和侄子拿着国家的贷款,却办砸了厂子,十分心痛。
当时有人劝他,按照当地的潜规则,厂垮了,30万元贷款还不起,银行采取的办法就是先扔那儿,停一段“报呆账”就行了。
可程武超觉得不能失信于国家,坚决不同意企业破产向银行报呆帐,并毅然辞掉公职,想办法救活厂子还上国家贷款。
刚刚接手一个濒临破产的烂摊子,所有事情都要重新开始。
看着手下员工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程武超感觉身上的担子重若千斤。
“企业要发展,就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程武超信誓旦旦。
为了研发新产品,带活厂子,程武超带领一班人摸爬滚打,四处奔波,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1988年8月31日,企业的第一个救急产品斯太尔排气管样品终于试制成型。
就在他决定次日赴山东潍坊进行测试时,却接到医院通知:
儿子因炎症治疗不及时,已转化为骨癌。
医生建议赶快送武汉治疗,但是此时正是产品试验的关键阶段,他狠狠心让弟弟带孩子去了武汉。
新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进口产品要求,弥补了国内空白。
此时,因抢救无效,程武超永远失去了16岁的儿子。
程武超认为企业要发展,除了技术实力,更与诚信经营分不开。
在西排公司,保证质量、优质服务和按时交货被程武超视为企业的生命线。
一次向海马汽车公司供货,产品运送途中遇到台风,轮船无法出航,为保证按时交货,程武超就用飞机将排气管空运送过去,自己承担每支40多元的附加运费。
一些主机厂,产品变型快,有时样件刚做好图纸又变化了,但程武超总是想着别人困难,挖掘自己的潜力,从未失信于合作伙伴。
在程武超的苦心经营和精心管理下,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不仅按时还清了国家贷款,还先后向贫困学生、困难职工、灾区群众捐款捐物近百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程武超荣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20余项,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李文祥事迹
李文祥,男,汉族,1925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村民。
李文祥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战功;和平建设时期,却收起荣誉功勋,自愿扎根农村,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他1948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先后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10余次战役。
济南战役永镇门战斗中,他自愿加入“敢死队”,炸开城门。
淮海战役鲁楼阻击战中,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和猛烈炮火,李文祥所在的6连官兵顽强抗击,拼死搏斗,3个多小时生死阻击,阵地上只剩下指导员蔡同田和李文祥两个人。
李文祥毫不退缩,“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跟敌人拼到底,就是死,也要死在阵地上!
”
他是一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哪里有祖国的召唤、哪里有人民的期盼,哪里就有他一往无前的脚步。
1956年8月,李文祥转业安置到福建省建设厅工作,他主动放弃舒适的办公室工作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先后辗转到厦门、泉州、莆田、南安等地,岗位越换越苦、日子越过越差,但他认为“越艰苦越好”。
1962年,他又响应国家下乡支农的号召,毅然放弃城市生活,主动要求回到范县老家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
当时的北街村,到处都是盐碱地,他带领村民开挖水渠、复耕农田、推行稻改,不到两年时间,原本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小麦的低产田,全部种上了水稻,产量增长到400多斤。
他是一名不计名利的老党员。
50多年来,他扎根农村、永葆本色,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无论条件有多艰苦、困难有多大,他从来没有主动向国家伸过一次手,向党和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
他把一枚枚军功章悄悄地藏在了小布包里,从来没有向别人炫耀过自己的功绩,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本该享受的各种待遇,周围群众只知道他是一名老军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来到范县,邀请他回原单位恢复干部身份,落实生活待遇。
他婉言谢绝:
“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1983年,福建省建设厅再次派人来到他家,提出在厦门为他重新安置生活,让他安度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谢绝:
“农村再苦再穷,我也要留下来。
大家都去富地方了,穷地方没人来了,不就更穷吗!
”
李文祥先后荣立过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被评为“战斗模范”。
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作出了向李文祥同志学习的决定。
多家中央主要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
沈战东事迹
沈战东,男,汉族,1982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特警四大队民警。
三推婚期,两次赴疆。
藏区维稳、抗震救灾、奥运安保、新疆维稳……从北京之夏到高原寒冬,从四川盆地到新疆边陲,沈战东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直到他倒下的那一瞬间。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沈战东主动请缨奔赴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
在汶川县漩口镇救援行动中,沈战东身背30多公斤救援物资,抬着救援装备,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和滚落的山石,急行军5个小时、45公里,第一个抵达漩口镇。
漩口镇断水断电,为给受灾群众送去光明,他又和7名队员徒步返回都江堰,把发电机绑在钢钎上,爬陡坡、踏乱石,翻山越岭,用一整天时间,走60多里山路,硬是把200多公斤重的发电机抬到了漩口镇,在废墟上架起3米多高的线杆,点亮了震后漩口镇的第一盏灯。
这是老百姓的生命之灯、希望之灯。
面对一次次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沈战东用生命和热血捍卫忠诚,用青春和理想书写赞歌。
先后出色地完成了青海藏区维稳、北京奥运安保、新疆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
2008年3月,在青海藏区执行维稳任务中,他和战友克服高原反应、天气寒冷等恶劣环境的影响,连续奋战4昼夜,抓获违法嫌疑人14名。
2008年8月,沈战东为执行北京奥运安保任务推迟了婚礼。
2009年7月,正在筹办婚礼的沈战东接到援疆维稳命令,他带着对未婚妻的深深歉意和愧疚再次推迟婚期。
在新疆维稳一线连续奋战100多天后,支队领导强迫他休假返郑举行婚礼。
蜜月尚未结束,沈战东毅然再次申请赴疆执行任务。
2010年1月30日凌晨,在结束一天维稳巡逻勤务返回驻地继续备勤时,沈战东因过度劳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28岁。
这一天,是他的生日;这一天,是他新婚后的第55天;这一天,是他援疆的第206天。
沈战东牺牲后,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弘扬沈战东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特警队伍。
沈战东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公安部追授他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共青团中央追授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杜明祥事迹
杜明祥,男,汉族,1936年3月生,河南省鹿邑县赵村乡茧王村村民。
53年来,杜明祥坚守在瘫痪弟弟的病床前,不离不弃、精心呵护,用执着和爱心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
1958年,杜明祥15岁的弟弟杜明堂患风湿性关节炎,因家境贫寒,贻误治疗而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那时,杜明祥刚结婚不久。
父亲早逝,母亲年迈多病,杜明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照顾弟弟的重任。
这一照顾,就是53年。
53年来,杜明祥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伺候弟弟起居,给弟弟洗脸,换上干净衣服。
杜明堂的一日三餐都由夫妇二人轮流喂着吃。
为防止弟弟身上长褥疮,杜明祥每隔几天便给弟弟擦身、洗澡。
特别是夏天,家里没有空调、电扇,杜明祥夫妇就轮流给弟弟擦汗、打扇子,不让弟弟长痱子、身上有异味。
最为难的是弟弟大小便,每次都要由杜明祥抱着才能解决,有时一个晚上就要起来好几次。
200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弟弟拉肚子,杜明祥一夜起来八九次,第二天就患重感冒病倒了。
家人请来村医为杜明祥打针,一瓶液体还没输完,弟弟又要小便,杜明祥马上拔掉针头,咬着牙抱着弟弟上厕所。
由于常年卧床,杜明堂情绪不稳、容易动怒,杜明祥总是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地进行安慰和疏导。
杜明祥早年爱赶集、爱听戏,后来为了照顾弟弟,哪都不去了。
家距县城不到15公里,30多年来,他没去过一次。
为了减缓病床上弟弟的痛苦,杜明祥处处留意、多方打听。
听到谁家有经验,就赶紧过去看看、学学,听到哪里有好方法,就赶紧回家试试、用用。
杜明堂感觉连累了哥嫂,多次萌生自杀的念头。
杜明祥察觉后,流着眼泪鼓励弟弟:
“我就是骑着三轮车拉着你出去要饭,也要伺候你一辈子。
只要我能活一天,就会带着你活下去,你是我的亲兄弟啊!
”几十年下来,在杜明祥夫妇的精心照料下,杜明堂虽然身体不好,却精神矍铄。
在杜明祥夫妇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对叔叔也都非常孝顺。
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来看望、伺候杜明堂,给叔叔买一些水果和营养品,就连孙子、孙女也积极地为杜明堂洗脸、洗手、送饭。
杜明祥不离不弃、精心伺候瘫痪卧床弟弟53年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09年,杜明祥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陈九事迹
陈九,女,汉族,1923年10月生,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皇甫街道办事处前皇甫村村民。
89岁,对许多老人来说,正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美好时光。
而陈九却仍在为一家四口人的生计奔波。
她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91岁的大伯哥及智障眼盲的侄子,成为家里3个男人的生活支撑。
陈九的侄子张铁山从小痴傻,嫂子临死前把傻儿子托付给了陈九。
丈夫张玉科1958年因病去世,留下了刚满1岁的儿子张宝堂,从小智力同样有问题。
为了这个家,才三十几岁的陈九含泪在丈夫面前立下誓言,一定会把家照顾好。
从此,一个年轻的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难生活,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个家。
儿子张宝堂智力有障碍,多年没有成家。
8年前,儿子终于成家了,儿媳妇的到来为这个家增添了不少生机,不幸的是3年前儿媳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2009年冬天,儿子又遭遇车祸被撞成重伤,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年近九旬的大伯哥在下地劳作时摔断了腿,卧床不起。
自此,这个“四口之家”3个残疾人的生活起居,全部落在了陈九身上,年逾八旬的她,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家里3个男人,既病且老。
为方便照顾,陈九就把一家人都安排在一间房子里,相对像样些的床铺和被褥分给了侄子、儿子和大伯哥,自己睡在低矮的小炕上,没有一块完整的木板,被褥又旧又烂,她一住就是数十年。
一家人的生活,吃饭是头等大事,也是陈九每天要面对的最实际的困难。
由于收入来源少,一家人平时都是馒头加咸菜,半年才能改善一次生活,买上几块钱的肥肉,让全家人沾点荤腥,有时到村口捡些烂菜叶,保证每周能炒两次菜。
苦难的经历,长期的劳作,严重的营养不足,无情的岁月霜刀,压不垮陈九老人的信念,却剥蚀了她当年的风华和挺拔的腰身。
她的背驼得更厉害,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足40公斤。
大伯哥、儿子和侄子生活都不能自理,3个男人的大小便问题,都要由陈九来解决。
大伯哥、侄子可以端碗吃饭,儿子却要一口一口地喂。
面对3个残疾人的“四口之家”,80多岁的陈九依然选择坚强面对,用无尽的善和爱温暖残缺的生命,以母性的光辉照亮暗淡的生活。
陈九的事迹经各级媒体报道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感动了千家万户。
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她家纳入了低保,并组织了捐款,村里还安排了专人帮她料理家务、打理农事。
2010年,陈九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 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