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研读助读和习题系统 明确教学方向》高红育.docx
- 文档编号:24268913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30KB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研读助读和习题系统 明确教学方向》高红育.docx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研读助读和习题系统 明确教学方向》高红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研读助读和习题系统 明确教学方向》高红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研读助读和习题系统明确教学方向》高红育
研读助读和习题系统明确教学方向
——以《黄河颂》为例
河北省三河市第七中学高红育
教师备课强调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可是每一个环节的准备,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备教材时,我常常关注的是对文本的解读。
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再辅之以教学参考书和教案书,就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好了教学设计。
这样备课的结果是授课效果不能尽如我意。
老师讲授的一些内容,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去解答,只是被动地任由教师带着走;或是对问题理解的非常肤浅,并没有真正掌握问题的实质,只是老师讲到了,学生说“是”而已。
甚至有些授课内容,我只是因为教学参考和教案书上都涉及到了,便安排了讲解,至于这些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是否是对教学目标最好地诠释,自己都心怀疑虑。
尤其是在教读《黄河颂》一文时,这些感觉更加突出。
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备好课、教好书。
怎么办呢?
我苦苦思索,并不断学习实践,终于认识到,平时备课中被自己忽略的教材的助读系统和习题系统,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我前后两次执教《黄河颂》为例,说一说我在备教材过程中,由于关注点的转换,教学设计随之发生了改变,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不同。
第一次执教《黄河颂》,我关注的是文本、教学参考书和教案书,设计的学生课堂活动主要有以下几项:
活动一:
先看朗读视频,然后练习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结构及内容。
活动二:
感情朗读“绘黄河”中自己喜欢的诗句,并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对其加以赏析。
活动三:
小组研讨——“颂黄河”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理解“摇篮”、“屏障”和“臂膀”的含义。
活动四:
结合时代背景说一说,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整堂课上下来,预设的任务是顺利地完成了,但是师生都缺少学习诗歌时应有的激情。
更大的问题是:
在对“绘黄河”的分析中,学生完全是由教师操控着。
近镜头特写、全景式俯瞰、纵向描写、横向展开······这些都是抽象的、枯燥的、概念化的东西,是教师塞给学生的,学生没有自己的认识,更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对黄河的热爱。
而“颂黄河”部分,作者赞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屏障”“臂膀”,从而为进一步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做铺垫。
由于课堂时间不足,资料补充困难,学生知识储备欠缺等原因,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的理解也只是流于大概,达不到深层次的理解,更无从发自内心的对黄河的赞美了。
而这一部分恰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更广阔、更深邃的内容呢?
为了寻找答案,我走上了思索、学习、探究、实践之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要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还应该特别注意体现编者意志,实现与编者的对话。
我在备课中恰恰忽视了与编者的对话,致使自己对《黄河颂》的教学方向不清楚,在授课中面面俱到,每个知识点都未能讲深讲透,以至于学生缺少能动点,没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对所讲授的知识没有深刻的印象。
研读教材的助读系统和习题系统是实现与编者对话的有效途径。
助读系统是教科书编者在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目标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编写的,对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习题系统与助读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有人把习题系统作为助读体系的一部分,它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让学生写出答案,而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
认识到了这些,我便开始研读《黄河颂》的助读系统和习题系统。
一、单元提示
《黄河颂》是人教2001新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我看到单元提示的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文字: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
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单元提示把“爱祖国”、“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作为了教学的情感目标。
执教《黄河颂》,教师要能够激发起学生对黄河的无比热爱之情,要引导学生懂得黄河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作者不仅仅是在歌颂黄河,更是在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歌颂我们日益强大的祖国。
二、课文导读
课文导读明确了《黄河颂》教学设计的思路:
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诗人之所以能够不顾病体,夜以继日地创作出《黄河大合唱》,创作出《黄河颂》,正是因为他来到了黄河岸边,亲身感受到黄河的雄奇壮丽,被黄河磅礴的气势、一往无前的精神所震撼。
诗人浮想联翩,想到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想到从古至今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黄河在诗人的心中渐渐清晰、渐渐高大起来,黄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黄河的顽强与不屈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诗人无法抑制自己内心中澎湃的激情,他要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
诗人的创作历程就是教师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黄河的雄奇壮美,感受到黄河带给自己的震撼,感受到黄河所具有的精神,他们就会像诗人一样,从内心中发出对黄河的赞美与歌颂。
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才是真正好的学生课堂活动设计。
三、课后“研讨与练习”
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是这样要求的: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是本课教学中需要重点研读的问题,后一问是要在前一问的基础作答的,如果不能深入地理解第一个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也就变成了空泛的口号。
但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是存有难度的。
七年级的学生尚未系统学习中国历史,更不可能完整准确地了解黄河,只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说出教参中的答案——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
而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为什么它能“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诗人为什么写黄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了追问,结果发现学生根本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对“摇篮”、“屏障”、“臂膀”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思。
课文学完了,学生依然不明白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作用。
在这种状况下,进一步让学生谈黄河的精神,谈作者的感情,也就只能是肤浅的套话罢了。
怎样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黄河,懂得黄河,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赞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呢?
我进一步研读助读系统,希望能够找到好的方法。
四、单元写作
单元写作中的一些话启发了我。
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比如: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这几句诗就鲜明、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敬仰、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
除了直接抒情以外,作者的感情也往往渗透在叙述和描写中。
《黄河颂》的主体部分由绘黄河和颂黄河两部分构成。
在绘黄河部分作者饱含深情地描写了黄河惊涛澎湃、奔腾不息、一往无前的雄奇景象,既有写实,又有瑰丽的想象。
课前我曾经问过学生:
“有谁见过黄河,尤其是像诗中写到的虎口瀑布的气势磅礴的黄河?
”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
不能感受到黄河震撼人心的气魄,不能感受黄河无坚不摧的特点,怎么能激起孩子们对黄河的敬意、对黄河的热爱呢?
一定要把黄河的壮阔美丽呈现给学生,让黄河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怎样做才能顺利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
单元写作告诉我——描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借助朗读画面的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品读文本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描写自己心中的黄河。
语文就是要用练笔推动学生的阅读。
通过让学生描写黄河,激发出他们心中对黄河的热爱之情,这样他们在颂黄河部分,就会情不自禁地和作者一起歌颂黄河。
在颂黄河部分,作者分别从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三个方面对黄河进行了赞美。
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呢?
正当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的时候,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点亮了我的思维。
五、综合性学习
《黄河颂》所在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黄河,母亲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活动一”的要求:
1、复习《黄河颂》一课,查找有关资料,研讨下列问题。
①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你能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吗?
②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你能否具体地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
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③诗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
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在初期的单元备课中就注意到了综合性学习,当时只是朦胧地感觉这个综合性学习与《黄河颂》似乎有着一些不可分割的联系。
现在细读之下,发现这些活动中要查找的资料,恰恰就是在解读“摇篮”,解读“臂膀”。
为什么不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服务于课文教学呢?
我开始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先进行《黄河,母亲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然后再讲授《黄河颂》。
对于“摇篮”、“屏障”、“铁的臂膀”的理解,教师放弃对学生的浅显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合本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材料,对其进行深度解说。
完成了以上五个方面的研读,我明确了《黄河颂》一课的教学方向: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细品文本,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黄河,从而激起对黄河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活动,补充大量的材料,使学生真正懂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屏障”、“铁的臂膀”,从而情不自禁地要赞美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基于以上两点,我重新撰写了《黄河颂》的教学设计,重新设计了学生的课堂活动。
活动一:
了解毛泽东眼中的黄河
毛泽东主席说:
“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
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
请欣赏朗读视频,然后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毛泽东主席过黄河时何以说出这样的话。
活动二:
描绘自己心中的黄河
品读“绘黄河”诗句,完成想象拓写。
我喜欢“,”这句诗,从这句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
活动三:
解读作者赞颂的黄河
“啊!
黄河!
”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黄河进行歌颂的?
请小组代表解读颂黄河的三个方面——“摇篮”、“屏障”、“铁的臂膀”。
活动四:
思索黄河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光未然的《黄河颂》,请同学们齐读文尾作者向我们发出的号召,并谈一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当代演唱这部作品是否还有其积极的意义?
四个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带领学生们走近黄河,了解黄河,感受黄河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从而学习黄河精神。
按照这种设计,我在自己的另一个教学班进行了授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在选取第二个和第三个学生活动的部分课堂实录呈现在下面。
活动二:
师:
老师范读“绘黄河”部分,请同学们拿起笔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想象黄河是怎样的景象。
(读毕)请同学们写出自己想象的黄河的景象。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
我喜欢“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这句诗。
我仿佛看到黄河携带着狂风暴雨的力量,翻涌着江涛向前冲去。
如同一头怒吼的雄狮,尽显着中华民族无限的威力。
生2:
我喜欢“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句诗。
我仿佛看到了黄河如同一头雄狮,从巴颜喀拉山向黄海之滨飞奔而去,翻过崇山峻岭,雄奇豪迈;又像一把巨斧,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浩浩荡荡东流而去。
生3:
我也喜欢“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这句诗。
因为它用近镜头向我们描绘了黄海奔腾不息、滔滔不止的伟大气势,如同一只横卧在中原大地的巨龙。
师:
在他的描写中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告诉我们这句诗采用了近镜头,从近镜头来看,还有“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这句话的观察视角是什么?
学生们:
俯视。
师: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展示作品。
生4:
我也喜欢“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这句诗。
我仿佛看到了黄河大朵大朵的浪花翻卷着,像千万条张牙舞爪的巨龙咆哮而来,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势。
师:
描写的非常好。
看来这句诗有很多同学都喜欢,喜欢其他诗句的同学也来说一说呀。
生5:
我喜欢“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句诗。
我仿佛看到了黄河翻越高山峡谷,流经几千米,即使满身泥沙也毫不退缩,不曾回眸,只为奔向它理想的地方。
那中原大地上雄伟的曲线,就是它经过的足迹。
师:
前面的同学在描写中多用比喻的修辞,而这位同学的描写用了什么修辞?
学生们:
拟人。
师:
通过采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了黄河以人的情感,黄河也具有了人的思想。
同学们写得真好,也激起了老师的写作欲望,也想和同学们PK一下,你们愿意听吗?
学生们:
愿意。
师:
老师的作品已经写好了。
下面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同学读原文,我读自己写的文字。
(PPT呈现)
生: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
看,黄河!
它奔涌着,咆哮着,撞击着,骇浪冲天,飞花如玉,以雷霆万钧之势冲破一切阻挠,打破一切束缚,蜿蜒前行,在天地间唱响一支不屈的壮歌。
生: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师:
巍巍昆仑,是你的故乡;浩浩黄海,是你的梦想。
追梦之路该有多少艰辛与?
而你,黄河,劈开大山,越过高原,跨过丛林,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实现梦想就是你为之奋斗的一切。
通过师生们的写作,使课文中简洁的语言丰富起来,为我们展现出了黄河英勇的雄姿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势,为课文后半部分的分析做好了铺垫。
活动三:
小组活动采用了PPT,图文并茂。
因为文字比较多,所以这里只选取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展示在下面。
师:
下面我们请小组同学为我们深入解读三个比喻句带给大家什么样的理解。
先请上第一组同学。
组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好!
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原因颇多,请听我们慢慢道来。
组员1:
你们知道吗?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现在迥然不同。
那时,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植物种类繁多,到处是青山绿野,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组员2: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
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组员3:
黄河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组员4:
中国文明初始阶段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等几十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吗?
其中的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组长:
你认识这些名人吗?
请大家一起来猜一猜。
PPT:
他是谁?
PPT:
1、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
2、他用“疏导”的方法成功地治理了黄河洪水。
3、他“三顾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学生们:
大禹
PPT:
1、他诞生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
2、他的思想被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他也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
学生们:
孔子。
PPT:
1、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
2、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他给中国留下了万里长城、兵马俑等宝贵的民族财富。
学生们:
秦始皇
PPT:
1、他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无人能及。
3、他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学生们:
李白
组长:
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吧。
之所以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请武睿璐同学为我们朗读这部分课文,让我们再次感谢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养育之情吧。
武睿璐:
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组长:
黄河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保卫了中华民族,请下一组同学为我们解析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通过小组展示,不仅补充了大量的资料,深入而全面地解读了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使学生了解到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而且采用了讲解与游戏互动的形式,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学习。
通过另外两个小组的展示,分别解析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作用,比较好地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是以课文为主体,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的,所有的知识点散落在六本语文书中,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都需要教师自己来完成,这就为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
教材的四套系统——选文系统、助读系统、习题系统、知识系统中的助读系统和习题系统,是教科书编者在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目标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编写的,它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方向。
有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就可以设计出相宜的课堂活动,自然也就能够收获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读助读和习题系统 明确教学方向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研读助读和习题系统 明确教学方向高红育 语文 人教版七 年级 下册 研读 习题 系统 明确 教学 方向 高红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