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4258565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106.27KB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位置,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注意扩展了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本册教材增加了“位置”“图形的拼组”“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五个单元的新的教学内容。
“位置”和“图形的拼组”是新的关于图形与空间关系的内容;“认识时间”是逐步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内容;“找规律”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培养探索数学问题兴趣的内容;“统计”是“统计与概率”正式教学的开始。
这样,本套实验教材就初步呈现出内容丰富,结构宽阔的特点。
使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观察数学、学习数学,对数学有更全面、更丰富的认识。
这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空间与图形、数与计算、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联系实际的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计算一共有三个单元(看目录),都相隔一单元,这样从总体上有所变化,并且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考虑到容量要合适,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
教学重点: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
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
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
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
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第一单元:
位 置(第1~9页)
本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本单元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一:
教学上、下,前、后(1页、2页)
教学重点: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是: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方位,初步体验其相对性。
一年级小学生对于“上下、前后”的方位已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已经能够以自身为中心准确的辨别上述几个空间位置,但对方位的相对性缺少相应的认识。
教学上下时,包括“两两比”“三者比”。
对于两个物体来说,上下位置关系是固定的;而对于三个物体,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要求学生说出参照物来。
如火车对轮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体现了上下的相对性。
教材的最后一个问题,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两点:
一是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可联系实际,在假期中你都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先让学生说一说,将他们吸引到学习中来,这样的教学会事半功倍。
二是一定要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学生判断上下方位时没有问题,但在描述的时候会出现问题,如明知到火车在轮船的上面,却说成火车在下面,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差,所以要让他们完整的进行叙述:
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不能直接说谁在上面或谁在下面,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谁是参照物。
◆教学前后:
内容是两个人比、三个人比。
教学时可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进行实际演习,说一说:
如谁排最前,谁排最后,谁的后面是谁,谁的前面是谁等等。
然后让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的人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会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
主题图车的旁边还有一个站牌,上面按顺序排列着汽车所经站名,这可作为教学资源供教师选用。
排队可以根据脸的朝向判断前后,而站牌中各站前后的判断要难一些,离终点或目标物越近的是前面的。
做一做中的小狗游泳比赛图也是这样。
在进行上下、前后的练习时,可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如教室中的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二:
教学左右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左右”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例1:
建立左、右标准。
(第3页)
例1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接着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再通过“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但要判断的不是自己身体上的,而是自身周围的。
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因为后面要学习左右的相对性,所以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学的扎实,否则后面的左右的相对性体会起来将非常困难。
◆例2:
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第4页)
分两个层次:
第一,两个同学面对面互相握一握右手,引起认知冲突:
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一个方向,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第二,两个同学相对而坐,一个同学判断另一个同学桌面上的东西在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左右的相对性较难理解,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左右,再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再过渡到想像自己站到对方位置,来判断其左右。
活动中让学生站在对面同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这样多角度思考问题能较好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进一步明确:
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这部分内容在实际教学时会比较困难,这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所以老师们教学时不能着急,对这些一时理解不了的学生,应允许他们逐步理解。
应强调的是:
对于左右的相对性,如果图中画的是人,就要进行换位思考,以对方的左右为左右,如果图中画的不是人物,就要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左右,不用进行换位思考。
例如:
圆的左边有(3)个三角形,右边有(4)个三角形。
小狗的左边是(小猪)
他(右)手拿着计算器。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练习时最好是标明参照的标准
◆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6页)
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这些事例或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事例,让学生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左、右,另一方面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结合课例如:
上下楼梯)。
同时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如过马路要先看看左边,再瞧瞧右边。
■三、教学位置(第5页)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正确描述物体位置,理解相对性。
教学难点:
理解相对性。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座位引入位置。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班里有几组,每组有几人,再说出自己的座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
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说出自己在第几组,又要说出自己在第几个(或第几排)。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还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
如,先说明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让同学们猜这个同学是谁。
或者反过来,先指明某个同学,让学生说说他(或她)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学生清楚地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座位后,可以每二个或四个学生一组,说出自己前后左右四个同学的座位,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和前后两个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
从而发现:
左右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
教科书第6页“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确定动物图片位置的活动。
活动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摆放图片(摆放的行数、列数可以自定),然后互相提问题,如指定一个动物,说出它所在的行、列,或根据行、列猜出是哪个动物。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注意的是:
在实际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在确定位置之前先明确哪是第一行,教给他们学会看图中提供的信息。
(如课程练习第2页的第2题,学生出现的错误就是从上往下看,把上面的当成第1行。
)
练习一(7页—9页)
第1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包含了基数、序数、前后、左右等内容。
可以分组来做,参加活动的学生坐成一排,每组选一名同学发口令,其他同学按口令活动。
第2题,是一个练习方位的拍手游戏。
每两个同学一组,同时按同一口令拍手,如,说:
“上”,同时拍上,说:
“左”,同时拍左。
这个游戏的人数也可以变动。
第3题,通过一个实际操作活动,帮小明布置房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又体会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活动时,可以利用学具卡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摆放的理由。
摆好后,同学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有些东西的摆放位置可能不一样,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1、2、3、6题可以配合第二课时)
第4题,提供了一个电影院找座位的情景,教学时先出示图让学生观察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识:
电影院(或音乐厅、剧场等)的座号与教室座位的编排不同,它是按单、双号分开编排的,小号数在中间。
通过观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让学生帮助小朋友找座位。
第5题,是一个有关方位的练习题。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卡片在方格上亲自移一移,也可让学生画出路径,体会路径的多样性。
本题应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展思维,并体会位置的相对性、可变性。
本题容易出现的错误:
在数格子的时候,一是把蚂蚁本身的那一格也算上,二是如吃苹果没有走到苹果的格子里。
所以教师应明确的告诉学生如何数格,最好利用投影或课件进行教学。
第6题,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根据左、右方位找出需要的衣物。
这题既有意思,又使人感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题学生出现的错误很多,尤其是第2问,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幅图,让学生既按题目要求找寻衣物,又可以几人一组互相提要求找衣物。
达到熟练判断的目的。
第7题,通过一栋居民楼,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图中人物的位置。
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4、5、7可以配合第四课时教学)
教科书第9页最后的数学游戏,与练习一的第2题的意图相同,都是为了巩固上、下,前、后,左、右三对方位。
所不同的是,这个活动是听反话,即说“上”,拍“下”,说“左”,拍“右”。
这个游戏比较难,在学生对三对方位还不熟悉的时候,先不要做。
听反话游戏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可配合第二课时教学,也可作为学生课间活动练习。
)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还有待老师们的探索,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
1.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本单元内容不要求学生用抽象的形式确定物体的方位,只是通过活动和直观演示来确定物体的方位,尤其是左右的认识,应允许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认识。
左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第6页)中的内容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位置的教学不要求学生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2.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单元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活动性强,比较联系生活实际。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情境,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并注意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方位。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0页—26页)
主要包括: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知识结构表: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算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样,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计算和其他知识的重要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学会计算并能运用于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加强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问题解决这部分内容也很重要,教材在编排上把计算和问题解决既有结合编排又有分散编排。
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分三个层次展开的。
第一个层次是用“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多个画面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
第二个层次,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在体现算法多样化方面重点呈现“想加算减”和“破十减”的方法。
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第三个层次,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在保证学生自由选择计算方法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想加算减”的方法。
突出了练习形式的灵活、多变和富有童趣,以及计算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
1.十几减9
(1)主题图。
从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提倡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科书第10~11页,这里呈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有四个小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材以“卖气球”为例,提出15-9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
教材呈现了点数结果、想加算减两种计算方法。
这幅主题图还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套圈游戏”通过学生的对话引出了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参与14-9的学习。
“卖风车”“猜字谜”提供了背景资料,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计算问题,探讨计算方法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对于情景图的采用,教师可灵活掌握。
如我在教学时,就觉得这幅情景图背景太丰富了,让人眼花缭乱,不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也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因此在教学时,我制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课件,画面中一共有15个气球,然后飞走了9个,问还剩几个气球?
问题也可不出示,让学生提出来。
当然也可以在黑板上画出15个苹果,划掉9个,问还剩几个苹果。
可是后者就不如前面的动态的气球更加吸引学生,所以说情景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老师们要根据自己班学生的情况,采取既简便又有效的方式,把学生更好的吸引到学习中来。
(2)例1
教学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
计算十几减9的算法很多,这里呈现了两种“想加算减”和“破十法”。
其他方法通过学生问:
“还可以怎样计算?
”来呈现。
以此体现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基础,其他方法容易理解,这里重点教学“想加算减”和“破十法”。
先利用风车的实物图显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两种方法算理的理解。
例1应与主题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要单独讲操作,应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第12页的“做一做”有3道练习题。
第1题是仿照例题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以实物操作来加强表象。
第2题要求用圈实物图的方式,帮助计算,比上一题抽象了一步,是用实物图来加强表象。
第3题要求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直接算得数,脱离实物和图形利用表象来支持思维,充分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第1、2题和练习二的1、2题可配合例1进行教学,第3题可放在后面的练习中进行。
◆练习二(13页、14页)
练习二共有8道题,练习计算的有6道,另两道是情境题。
第1题是通过分木块与合木块的实物图沟通加法与减法的联系,进一步为“想加算减”打基础。
第2题是用在实物图中圈得数的形式,提高思维的水平,感受“想加算减”的优越性。
第1、2题,结合例1学习和“做一做”的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可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喜欢用什么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尽快掌握自己认为简捷的方法。
第3题是通过给鸽子找窝的有趣的练习形式,进行“十几减9”的初步综合练习。
在设计上算式和得数排列没有规律,学生要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仔细认真的学习态度。
第4、5题都是练习“十几减9”的综合练习题,除了练口算还有熟悉写算式的作用,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这两题可以让学生“改写算式卡片”的形式进行练习,正面写算式,背面写得数,既练了口算,又熟悉了算式,还为以后同桌互相对练准备了卡片。
练习后,应启发学生找找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在加减法计算中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结果也发生变化的现象,渗透函数思想。
第6题和第8题都是情境题,第6题、第8题可放手让学生说明图意,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确实弄明白图中的信息和图意后,再解题计算。
特别是第8题,学生可能还提出其他有关加法和减法的许多问题,只要合理都要给以表扬和鼓励,从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第7题是“十几减9”的混合练习,和做一做的第3题一样,都带有检查性的作用。
可放在最后,以综合练习的形式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各类学生对“十几减9”口算掌握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
(3)例2。
教学十几减几。
由“小猫观鱼图”,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13-8、13-5两个算式,让学生将“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迁移、类推到这里。
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还通过“你还可以怎样算?
”启发学生想出其他的算法。
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已比较熟练,前面又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比较快捷,又能同时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
这一编排意图在“做一做”和综合练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渗透了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转化思想,为后面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流畅、准确。
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
当然,这个目标只是学生口算能力的最低目标,从口算达标测试来看,合格是5分钟做80道题,也就是每分钟16题;而达到优秀则是5分钟做完120题,也就是每分钟至少24题。
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子达到的,需要老师们持之以恒,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做一做第1题6道小题分成三栏,每一栏上下两题是加减紧密配合“想加算减”的练习题。
第2题是在第1题的基础上,用填□的形式,增加抽象性,增加连贯性,以这种方式来提高“想加算减”的思维水平,逐步达到由减法算式直接想出得数的要求。
◆练习三(16页—18页)
第1题和第2题都是通过实物图,让学生提高“想加算减”的自觉性。
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图意。
第3题、第9题,除练习减法口算外,还隐含熟悉算式和渗透函数思想的作用。
第3题可以先在图的旁边口算出得数,再写出算式进行比较。
第9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出变化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第4、12题要求熟练计算。
第7题加减口算混合式题,增加综合性,提高灵活计算的要求。
像这样的计算题,可以做成卡片经常练习。
第5、6、8题是变换形式的练习。
第5题5个人找座位,第6题用连线的方式“找朋友”,第8题给小动物找食物,教师可发挥创造性,设计更好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练习题也可做成动画,增加趣味性,形式要多变化,防止枯燥。
第10题填“>”、“<”、“=”,实际是增加思考的难度,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让学生独立完成,找出填得准、填得快的办法。
第11题是情景题,以老鹰捉小鸡游戏图中提供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结合图意理解图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填算式进行计算。
第13题是一道由情景提供信息的开放题。
树上有7只小猴,地上有6只小猴,共有13只猴子。
让学生自己搭配条件和问题,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加法或减法问题,从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数学(19页)
这里安排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此幅综合情境图实际是按三个层次安排的:
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提出问题后,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里和前面有所不同,前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一般都是直观呈现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数出来的,所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来解决。
在这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有的没有直观呈现,只通过文字来给出(例捉迷藏藏起来几人?
),因此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通过数来解决,只能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结合加、减法的意义来解答。
做一做”中“热闹的小河边”是一幅信息量大、开放性强的情境图。
其中包括15只小鹿、17只小鸟、13条小鱼等。
这些素材都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背景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用数学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导向,图下面还提出了三个问题:
①树上有几只小鸟?
②跑了几只小鹿?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以此体现两个层次,一是有指导的提问题,二是创造性的提问题。
在实际教学时,这部分内容出现的主要错误是提出的问题和算式对不上,如问跑了几只小鹿?
正确的列式应为15-6=9,可学生会列出:
9+6=15,15-9=6这样的算式,主要还是由于学生没有明确所求问题是什么,没有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加强对数量关系的讲解,同时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先看有没有文字信息,帮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提高审题的能力。
◆练习四(21页、22页)
第1题和2、3、5、6题都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6题是主要是变换形式,增加难度,提高思考问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第4题是一道“知道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应用问题。
第7题只给画面,要求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可能提出加法、减法多种问题。
要注意的是这两道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所求问题是什么。
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如何处理学生的多种算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算法,不能散乱的摆放在黑板上,应该进行分类梳理,逐一分析算理。
我们结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说明。
如12-9,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一些算法。
①破十法:
10-9=1,2+1=3。
②连续减:
12-2=10,10-7=3。
③想加算减:
9+3=12,12-9=3。
④其他,如数数,联想:
11-9=2,2+1=3等。
对于这些方法,不能只停留在罗列的层面上,应在分类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一般性的算法,如第①~③种,让学生理解其算理。
可采用先让汇报学生讲算理,再让其他学生复述算理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他人算法,修正自己的算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提高。
2、在多种算法中教师能否有一定的倾向性?
在诸多算法中,有特殊算法和一般性算法。
特殊算法往往受到数据和个体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某种特殊算法对某人或某一题比较适合,但对另一人或另一题可能就不方便了,有的虽然可行,但操作烦琐,效率比较低。
而一般性算法具有通用性和简捷性,一般不受个体和题目的限制,是通法通则。
如上面呈现的“破十法”“连续减”以及“想加算减”都是一般性算法,其中最具优势的是“想加算减”。
其原因是:
第一,简便快捷。
第二,沟通了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第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具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既然“想加算减”有如此多好处,那么教师能否倾向于“想加算减”?
回答是当然可以,但要注意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一般方法之间的关系。
在开始学习时,几种一般性算法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采取一定策略,让学生逐步体会“想加算减”的优势,促使学生自发选择和掌握“想加算减”的方法。
◆整理和复习(25页)
本单元在最后安排了“整理和复习”,意图是把本单元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和用数学进行一番回顾和整理,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材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