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正确方向 1.docx
- 文档编号:2425710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61KB
坚定正确方向 1.docx
《坚定正确方向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定正确方向 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坚定正确方向1
坚定正确方向,坚持正确方法,推进养成教育
粟泽兵
一、养成教育要规范化
在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上许多老师和家长是比较重视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有的效果甚微,其主要原因是盲目性太大。
所谓盲目性就是随心所欲,想起一出是一出,想起一套是一套,没有任何计划没有任何规范。
往往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
不是打就是骂,再不就是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今天孩子作业乱了,就强调要认真写作业的习惯;过几天发现孩子太懒,又强调劳动习惯。
这种教育虽然有针对性的一面,可往往失之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种“堵漏洞式”的教育,“救火式”的教育,是一种盲目性的教育。
有些老师培养孩子习惯完全凭自己兴趣出发,老师的习惯再好也往往是某几个方面习惯好,不可能各方面都好,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不能只顾几方面丢掉其它方面。
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有全盘、全面、全方位的考虑,要有计划、有规范、有目的。
应该培养什么习惯,不能由主观决定,而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决定。
要克服盲目性,要讲科学,这里说的科学主要是规范化。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要制订并组织试行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牢记规范要求,逐渐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通知》要求我们的养成教育要规范化。
行为习惯的内容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最基本的,经过筛选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订成为规范,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并逐步养成习惯。
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
对我们把养成教育规范化、科学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应该说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份规范,使养成教育进入了一个高级的阶段。
我们必须在学生中认真贯彻,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更好的培养。
各学校要以本次会议为精神为契机,将学校学生的面貌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使学生的精神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乃至对自己人生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在学习贯彻规范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规范的标题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就是说既不是局限在道德规范以内,又不是行为规范的全部内容,而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些规范。
有些虽不属道德范围,但也是中小学生应该养成的生活习惯,这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
还应看到的是,这一规范只有下限而无上限。
只规定了不应怎样怎样,应该怎样怎样,这是对学生的起码要求,而不是对三好学生的要求。
人的道德是没有上限的,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习惯是无止境的。
我们贯彻《养成教育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不是把学生管死,而是要管活)是明确告诉学生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
实际上是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定出方圆,让学生养成规矩。
教育就是要把人类积累的社会文化和规范意识传给下一代,用人类的基础文明去武装后代。
这些规范就是力图建立起学生生活的规范体系,以使养成教育规范化。
二、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
在培养孩子好习惯时,经常要给孩子提要求。
提要求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求要适中,不能过高。
可目前我们提的要求还有“成人化”倾向。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提要求标准过高。
过于抽象,脱离了孩子的年龄特点,例如:
“面对还没上学的孩子父母就问长大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是科学家还是医生……”,我认为对孩子提要求,要与他的生活环境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活一点。
所谓近,就是要求要离孩子实际生活近一点,如:
幼儿园提出不要掉饭粒,上小学了,要求握笔知识,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发言,是在想好的基础上,不要盲目地乱举手等,不要好高骛远;所谓小,就是要求小一点,以小见大,不要“高喊口号”如:
你要学习目的明确等。
所谓实,就是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
生活就是不要把孩子管成木偶,要让孩子们既懂规矩又活泼可爱,不失天真的童年。
总之,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给孩子提要求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
具体、形象、直观。
提出的要求明确不含糊,具体不抽象。
让孩子提提脚能勾得着的目标。
只有做到了小、近、实、活,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细目化有利于《行为规范》的贯彻执行。
它能使《规范》更贴切生活,更形象、更活泼、更易于学生接受。
当然要注意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的整体升华。
各班主任、学科教师要根据你所在班级承担的教育内容或班级提出培养习惯的具体细目。
如:
一年级:
(幼小衔接)不要想妈妈、可以带小玩具上学、吃饭、可以楼娃娃睡觉、学习等,参加大型活动前的要求等……
三、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
(一)养成教育的内容为什么要序列化
行为习惯培养是科学的、有序的,这个“序”是科学的、客观存在的。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这个“序”,揭示出这个“序”,并按这个“序”安排内容,使养成教育更科学、更完善。
习惯培养是整个德育序列的一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是完善人格,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的思想,政治素质。
人的成长是有规律性的,也就是有序的,它的各部分都有自身的功能和密切的内在联系。
如果我们不按其自身的系统安排教育内容,就会使习惯培养成为无序的,混乱的教育就会破坏习惯培养的科学性,降低教育的效果。
事实上,我们有些老师忽视了教育的“序”,抓习惯的培养总象抓“运动”式的抓法,社会上搞公民道德宣传周。
我们就赶场式的抓行为养成的培养。
社会上搞文明礼貌月,我们就抓礼貌习惯的培养。
突击性、运动式打乱了教育的序,似乎只要搞搞突击,孩子们的习惯就能圆满形成,其实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它把养成教育割裂开来,如同“一阵风、一阵雨”,只会湿了地也,并未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身上生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还缺乏计划性、存在盲目性,对养成教育随心所欲,不注意序列,进行什么教育完全由主观决定。
有打架现象于是就抓文明习惯教育,就餐浪费了就开展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至于这个教育在整个班级管理教育中处于什么位置,对于其它工作有无突击性的影响,全然没有考虑。
这种头痛治痛,脚痛治脚的现象,这种“运动式”、“一刀切”的教育随处可见。
我们还有一些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习惯培养孩子,根据自己的好恶教育学生。
我们有的班主任,自己重视学习就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自己热爱劳动就培养学生劳动习惯;自己是个孝子,就注意培养学生敬老习惯;有这样一位老师,个人卫生可以评为标兵。
因此他全力以赴地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大扫除时他要求值日生戴上白手套在桌椅上、水泥地上摸,然后要求卫生委员把来苏水每天早上喷洒一遍,以保持卫生,搞得教室与病房一个味。
(大家都称有洁僻)学生在他的影响下,卫生习惯确实比别的班级好,但这位老师只抓卫生习惯,其它一概不抓。
本人爱吸烟成僻,爱讽刺挖苦学生,有时还打骂体罚学生,这一切学生也学到了,班上的学生都比较爱打架、骂人、损人、自私。
这种教育方法往往是偏激的。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学生所受的教育是零乱的,不完整的,也是无序的。
为了使孩子的好习惯能真正从根本上培养起来,就要改变无序的状态,把教育内容按照科学的序进行排列,使它如同数学、语文的教育内容一样,各年级有明确的训练内容。
德育计划,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另外,德育活动按照节目内容,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出相应稳定和比较有序的教育活动。
班主任教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到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在循环往复中习惯就养成了,班风就形成了,文明高雅的气质就培养起来了。
这样我们就能按部就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
当学生在学校毕业时,已完成了起码的序列的行为习惯训练,像完成数学、语文教学大纲一样,我们也完成了养成教育的“大纲”要求。
养成教育要序列化,是因为学生的成长是有序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
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
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安排内容。
德育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身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养成教育是个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培养什么习惯,用什么方法培养,都要事先计划好,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要按科学序列安排,使其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
为了克服养成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必须制订序列化方案。
(二)如何制订序列化方案
制订序列化方案的依据重要有两条:
一条是依据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们的要求,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所明确规定的文件。
另一条是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教书更要育人。
我们要研究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要求,按21世纪的要求法规划、制定序列。
我们要继承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更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把我们手中的学生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任何理想的教育内容能不能被学生所接受,是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
如果只考虑国家需要,忽视年龄特点,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
安排内容过难过高,学生感到太难就不易产生共鸣。
学生不认同,硬灌是很难见成效的。
哪一个年级安排哪一项内容最符合学生心理实际,还需要研究。
要找到“共振频率”,让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产生共振。
过高或过低都不会产生共振,最佳的方案是“伸手摸不到,跳一跳摸得着。
”
在研究心理水平时要注意时代特点,现在的学生已不是六、七十年代的学生了,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与那个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必须注意。
因此安排序列时必须研究当代学生的思想、性格、意志、思维、能力、态度、爱好、兴趣等等。
1、运用“中心扩散说”理论,行为习惯内容相当繁杂,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细致训练,要抓住中心,中心抓住了,形成了好习惯就可以把许多其它的好习惯带动起来。
因此,制订序列时要分析哪些习惯在什么阶段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
如一年级小孩子讲大理想、大道理他根本不能理解。
在五、六年级你还总讲对一年级的要求,学生也同样感到很可笑。
2、运用“阶段说”理论,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各自的训练重点,要研究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
每开学初对各班的行为差生进行统计,政教处有针对性的做疏导工作,协助班主任做好转化工作。
同时还要注意阶段性,也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联系,进行低层次教育要为进行高层次教育打基础,进行高层次教育也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教育的要求。
这样使教育内容既分层次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逐渐升华。
3、运用“循环说”理论。
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是螺旋式上的。
低年级训练过后,到中、高年级还要经常进行重复训练(如座姿、书写、阅读注意力集中、礼貌待人等),否则难以巩固。
这三种理论都不完善,但都有可取之处。
可以取其所长,补其所短,使我们的序列既有中心又有阶段性,还要有必要的循环。
进行低层次教育要为进行高层次教育打基础,进行高层次教育也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教育的要求。
这样使教育既分层次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逐步升华。
例如,低年级应着重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的训练,高年级在巩固低中年级行为要求的同时应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着重指导他们进行意志、品格方面的训练,以及进行有关的人际交往与组织集体活动能力的训练等。
这样安排既突出了中心,又体现了阶段性,还有必要性的循环。
进行低层次教育要为进行高层次教育也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教育的要求,这样使教育既分层次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逐步升华。
4、养成教育的时间界定
习惯:
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
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
你需要十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坚定正确方向 坚定 正确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