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4254692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63
- 大小:59.08KB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教案.docx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教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在去年下学期教学的基础上,继续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操练,去污存精,在思维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习和智慧同行,用最经济的学习时间获取最优化的效果。
为毕业会考取得较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初步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非智力因素等基本情况分析及相关建议:
通过去年下学期任教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联系较多,因而学习的激情高涨,且学生在学习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基础上,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这些能力因多当面的因素的影响相差较大。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因材施教,以优带劣,循序渐进,创新教法,注重自主,从而到达过程与方法,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和谐统一。
三、教材内容的分析、增删和改进意见
本册教材分八个单元计22课,具体如下: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
一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年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等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四单元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技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自我调节与改良,经济有了新发展。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20世纪50-80年代,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举措失当,改革陷入困境。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第六单元 亚非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独立后的亚非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国家主权,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出现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八单元 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与此同时,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世界性、民族性欲多样性的文化交相辉映。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
2、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使其保持良好心境和愉快情绪。
3、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诱导,鼓舞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4、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使其主动地学习,发展个性特长。
五、减轻课业负担、提高质量的措施:
1、加强方法导向,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从“异”求“优”。
2、遵循教学规律,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结果,坚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多诱导,实施激励教育。
3、在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和异想天开的同时,注意社会道德品质的培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4、加强课程内容与学习、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多媒体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发展、成长,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
5、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课堂生动互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6、积极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
7、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解决一些与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1、加强利用教育资源(如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活动室、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具有层次性、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2、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工厂、社会、社区、民间调查,关心社会,关注资源、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3、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哲学、科学史等。
4、加强复习阶段的知识的练习和检测,并及时反馈,以便发现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总之,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努力创设科学、高效的教学系统,实现任务(目标)、策略(活动)与过程(结果)的一致性,利用教学挂图,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构建师生有效互动的平台。
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从而灵活地、高效地、创造性地,快乐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真正地成为学习地主人,自会学习、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智慧学习。
七、教学反思的要求:
勤于反思;记录及时,精要无需面面俱到;形式主张多样化,可“课后思”或“周后思”、“单元思”、“月后思”、“考后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倡导深度的反思分析和交流。
1、记得意之处,以供后段教学参考,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2、记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思考、反思、探究、剖析,使以后吸取教训,同时找到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
3、记学生见解,以启发其他学生,同时开拓教师的教学思维良好。
4、记学生的问题和建议,以便今后对症下药,实施补救。
八、课 时 安 排:
第一部分:
新授课阶段。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共2课时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 共3课时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共2课时
第四单元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共3课时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共2课时
第六单元 亚非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共2课时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共3课时
第八单元 科学技术和文化 共2课时
第二部分:
分册复习阶段。
七上、七下、八上、八下 各3课时
第三部分:
专题复习与材料解析训练 4课时
第四部分:
梳理冲刺及点评 6课时
1、模拟试题
(一) 2课时
2、模拟试题
(二) 2课时
3、模拟试题(三) 2课时
2012年2月6日
第1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
3、过程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学法引导:
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
(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
1、历史条件
客观:
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
结果: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说一说:
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
(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
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
线索梳理: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
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
动动手:
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
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
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较。
(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胜利
1、议一议:
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2、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
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线索梳理: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
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
4、动动手:
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
5、议一议: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
)
思维拓展:
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七、教学后记:
弄清十月革命的过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措施
八、板书:
1、历史条件
客观:
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3、 十月革命
起义: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
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
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4、 巩固政权
背景:
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
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5、 历史意义
国际:
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
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过程与方法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新经济政策
难点: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学法引导:
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阅读课文说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2、讨论一下,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原因:
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
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市场经济;
意义:
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苏联的成立(板书)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
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
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
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
(引导学生看课本P7《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2、工业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
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
如何发展农业。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板书)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内容。
(看书P9)
五、全课小结:
六、版书设计
1.新经济政策
原因:
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
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
意义:
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建立苏联
情况:
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
3 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经济建设
存在问题:
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
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
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
(2)政治生活
苏联体制:
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
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
七、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八、教学后记:
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理解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这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只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并对由此形成的一次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有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三、学法指导:
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一战的性质和结果(战争的结束,并没使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停止。
)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想一想:
参加会议的27个国家地位为什么不同?
(揭示帝国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就是国家的经济和军事等实力。
)
议一议:
针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受益者是谁?
对德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揭示列强召开会议的真正目的;和约中对德国军事和殖民地的问题,将会激起德国复仇的情绪。
)
说一说:
凡尔赛体系的含义。
凡尔赛体系,这个问题的综合性、概括性较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应首先侧重讲明凡尔赛体系的概念:
1919~1920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对“新秩序”进行适当的讲述:
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主要包括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会议的影响等几个主要问题。
想一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强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
其中日、美等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
)
小组讨论:
(教师展示《中国历史》中《列强瓜分中国形式图》)
这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怎样的历史?
《九国公约》是否改变了中国的地位?
(列举事实说明没有尊重中国的主权,仅改变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
中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害国。
美国通过排挤日本而获利,但激化了美日矛盾。
)
思维提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及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
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
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五、本课小结
1919年~1922年,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在巴黎和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的“和平”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个体系巩固了帝国主义大国的既得利益,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和平。
由于这一体系既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的,又是战胜国之间妥协的产物,因此这一国际关系体系就不可能持久。
20世纪3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系列侵略扩张,逐渐破坏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我们将在以后的课程中学习这些内容。
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方面有哪些不同?
六、板书设计
1、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
1919年1—6月、巴黎、凡尔赛宫
(2)巴黎和约:
对德《凡尔赛和约》:
疆界领土、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支付赔款
对奥、保、匈、土和约
(3)凡尔赛体系
含义:
以英法为主导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影响:
改变欧洲、中东等地的政治格局;体系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
2、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
背景:
美日英要重新分割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内容: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中日协定”、《九国公约》
(2)含义:
以美国为主导、在抑制英日、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3)影响:
东亚、太平洋政治格局变化;体系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
七、教学后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
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八、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良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就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方各国受不同国情的制约,寻找不同的道路来摆脱危机。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德日法西斯势力利用经济危机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经济危机的爆发 罗斯福新政
三、学法指导:
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旧知: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
有何影响?
(教师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
一、1929年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说一说:
20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历史 下册 教学工作 计划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