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原理 》复习精要.docx
- 文档编号:24248657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48.63KB
《小学教育原理 》复习精要.docx
《《小学教育原理 》复习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原理 》复习精要.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原理》复习精要
小学教育
1、社会:
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社会构成要素:
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的地域和自然环境;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一定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一定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
3、自然环境: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和各种自然资源。
(构成人们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那一部分)。
自然环境对教育的间接影响:
自然环境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层次和速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
自然环境对人类教育的直接影响:
1教育的价值趋向——适应是人类社会应对自然挑战的法宝,为了生存,人类要学会适应自然环境,这就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趋向;
2教育内容选择——适应自然是教育的主要价值趋向,因为自然条件不同,所选择的教育内容也就不同;
3教育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的选择。
4、人口:
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素质,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
5、人口质量:
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量化指标:
以受教育程度)
6、人口结构:
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
自然结构:
指人口中性别和年龄的构成情况,
社会结构:
指人口总体中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和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7、文化:
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8、人口的数量:
一定历史阶段内某一区域内的人口总量。
9、现代社会具有那些特征:
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科学化的社会、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革命性社会
10、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
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
1人口数量与教育:
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的需求,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考试大*一个人想生存,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所以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教育需求的多少,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同时,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消耗一定数量的资源,因此,教育的规模越大,所需的资源越多,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人口数量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就会生产明显的影响。
2人口质量与教育:
人口的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一定社会的教育需要根据社会总人口的文化素质状况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和招生人数;社会人口的文化素质决定着社会的教育需求和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人口的质量还制约这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生理素质是教育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他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人口的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着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教育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社会总人口的质量决定着师资的来源和构成。
3人口结构与教育:
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中的比例,而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在阶级社会里,人口的阶级构成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教育劝的分配上,被压迫阶级的教育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人口的职业结构对学校教育生产巨大的影响;人口的地域分布结构制约着学校的布局,同时也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较高文化构成的人口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会倍加重视,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会拿出更大的力量去办教育。
11、政治经济对教育具有的直接制约作用表现在:
制约着教育目的;
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12、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对教育领导权的把握主要表现在:
通过国家权利机构对教育实行控制或管理
利用经济力量的控制来达到对教育的领导
以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控制教育
13、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
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
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14、简述人类历史上的三次产业革命及其对学校教育内容的影响:
1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过程中,科技大规模地、广泛地变成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其巨大的威力证明着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且在学校教育领域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阵地;
2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产业革命,
320世纪中叶以来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同样对传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考试大|教师%站点编辑\其结果就是现代科技知识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教育内容看,古代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其特征,现代教育是以科技教育为其特征。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其中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
16政治有管理、活动和观念等多种表现形态,其中做为管理形态的国家政治制度、法制制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各级各类政权机构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政治性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7、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内容的丰富;课程结构的更新。
18、科技和教育在当今世界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
19、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社会生产
20、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是:
社会的生产方式
21、如果以生产工具的质的变革做为划分社会历史的标准,那么有史以来的人类社会可分为: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
22、同是资本主义的英国和法国,由于文化价值观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特色
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形成各自的教育特色是因为:
文化价值观、政治体制、自然环境的不同。
24、文化发展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是:
文化发展在前,教学内容变化在后
25、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说明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
受教育权的分配
26、西方社会学家在解释社会这一概念时,常常无视:
是什么力量将人们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人类群体和动物群体之间的区别。
27、人类教育的价值趋向取决于:
自然环境、民族差异性、文化价值观
28、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有:
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人口状况、政治经济制度
29、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有:
社会文化、社会效益、生产力发展水平
30、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制约这教学内容的选择;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1、科学进步是如何影响教育发展的:
科学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1、教育的正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2、教育的负功能:
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3、人的社会化:
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行为规范,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成员,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
4、物质文化:
以物资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财富(人的智力的物化或对象化)
精神文化:
以语言文字形态记载下来的社会财富。
5、间接经验: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各种认识成果
6、人口身体素质:
人的身体状况和大脑的功能状况,(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营养、保健、锻炼)
7、人口的自然结构:
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例
人口的社会结构:
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
8、人口结构的合理化:
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
9、劳动力:
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大小,不仅要以体力的大小来衡量,更重要的要用智力的高低来衡量。
10、文化传承:
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
11、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区别和联系:
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包括:
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传递和继承人类精神文明、社会经验和人才的选拔。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教育是通过自身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等基本职能的发挥而产生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质量提高等社会作用的,因为教育必先履行其本体功能,进而才能实现其社会功能。
12、教育的政治功能:
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总之教育对征集经济起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只能在政治经济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任何:
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13、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1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传承功能、选择功能、传播功能、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是生产力。
15、教育的人口功能
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1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劳动者文化要求的提高,可以刺激家庭对教育的需求
2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乐于支持政府计划生育的号召
3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使人们更倾向于用现代的、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
4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他们不愿意因多生育而影响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
5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男女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一般会往后推移,*考试大*而妇女结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数量一般会越少,
6教育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能力。
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1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通过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
2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城乡结构。
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有助于人口的迁移。
1受过教育的人口更容易作远距离迁移
2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更容易吸引迁移人口,经济发达、科技教育先进,这是吸引迁移人口的重要因素
3教育本身就实现着人口的迁移。
16、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
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
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受教育者首先掌握了语言和文字,这是获得文化的基础工作,也是创造和发展文化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一方面使用先进的传媒进行文化传播,同时,也把这些传媒的使用方法教给学生,于是学生便可利用这些新的手段和工具,去获取课堂以外的文化。
17、教育过程中的文化传递特点:
系统化、集中化、高效化的
18、教育选择文化的标准是:
传播科学与文明,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传播时代精华,体现时代精神
以本土文化为依据,保持优秀传统和特色
体现扬弃与继承、创造与发展的统一
19、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20、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重点之一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1989年,江泽民在《国庆讲话》中指出:
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食,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996年3月17日,第八界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考试大%“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要面向经济建设,加快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科教兴国
以上说明: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重点地位、百年大计地位、优先发展地位。
21、教育现代化包括: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现代教育的核心)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
人的现代化
22、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有:
教育的普及化,即打破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限制,对人接受教育的主观和客观的制约,保证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能接受他们希望接受到的教育
教育的国际化,即打破封建闭锁的落后状态,使教育处在全球共通的信息网络中,实现信息共用,资源共享,以全球的视野,国际化的观念组织教育过程。
教育的民主化,即打破不民主的专制教育,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公平的方 式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事物。
教育的法制化,即打破教育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无法”教育,把教育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教育的个性化,即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的多样化,即尽可能为求学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他们能够在多种选择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从而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条件
教育的整体化,即对构成教育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整体的构思和系统设计,从而使教育活动成为一个整体优化的系统工程,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教育的终身化,走向现代化的教育及其教育过程中的人将处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中。
23、教育功能就其结构来看,分为:
本体功能、社会功能
24、教育基本的社会作用:
对经济发展、物质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即生产斗争工具的作用; 在维护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的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斗争工具的作用
25、高等院校承担着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
26、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7、世界各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教育内容调整的特点是:
注重课程的时代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注重课程的结构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注重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28、最早系统地研究教育负功能的社会学家是:
默顿
29、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
传递文化、培养人才
30、促进人实现社会化的最有效形式是:
教育
31、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高低成反比
32、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人是:
舒尔茨
33、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
研究与教学统一
34、现代社会质量的核心制约因素是:
人口质量
35、教育是培养人的最佳形式,是因为他具有:
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时间集中,效率最高
36、恩格斯认为:
胎儿在母体中的发展是生物进化历史的缩影
个人智力发展的进程是人类认识历史的缩影
37、古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生产功能
38、教育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改变各类职业人口比例,使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趋向合理。
39、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父母对生育子女的注意力集中在: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考*试*大/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未来发展和事业成就
40、世界上通常用于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指标是:
文盲率或识字率;义务教育普及和提高程度;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口中的科技人员数;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
41、学校教育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具有:
无限性、永恒性、扩大性、高效性
42、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国际竞争正逐渐转变为:
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43、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途径有:
通过培养目标选择文化;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文化;教育过程选择文化;教师群体选择文化; 学校的种种制度选择文化
1、人的本质:
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马克思: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特点:
自然性与社会的统一;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2、人的身心发展:
人从出生到成长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人的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
人的心的发展指精神世界的发展,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以及真善美等
社会性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和教育
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是:
遗传素质
人的生理成熟以性机能成熟为标志,/考*试*大/心理成熟则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为标志。
3、遗传素质:
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等
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4、人的自然属性:
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表现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具有生物性和生理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自然属性又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劳动和自我意识上。
5、人的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生理遗传,而且取决于社会遗传。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重要出发点。
教育培养人,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在重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因为人的自然性是客观存在物,忽视人的自然素质在教育中的意义,就失去了教育的自然依据,但是如果片面强调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就会犯“遗传决定论”的错误。
6、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人的受动性——人的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一方面人要受 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要受到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人的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首先表现在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上;其次表现在主体活动的选择性上;再次表现在主体活动的创造性上,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总之:
人既有受动性,又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在教育学意义——是科学教育管的客观依据,因为人具有受性,对人的本性的改变和塑造才是可能的,人的发展才具有巨大的潜力,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人还具有能动性,因此,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又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人的受动性和人的能动性相统一的观点,就是坚持把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统一的观点。
7、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人的共性——存在于人类一般之中、贯穿于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与动物的特性。
/考·试·大/这是由于人的本质、人的心理发展的继承性和社会生产力、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继承性所导致的直接结果。
人的个性——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他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在教育学意义——要求我们在教育上一方面坚持教育的统一目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特长,只有既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统一的教育目标,又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才是科学的教育管的体现。
个性包含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8、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学策略: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阶段性的发展表现为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把小学生当做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另外,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有2个,一是同一方向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有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来的
为了有效的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首先 表现为不同儿童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上,再次 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的共同特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性,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指肢体某一部分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指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的互补。
比如:
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
坚强的意识能帮助人战胜肢体的残缺。
失去双手的人可以用口来写字。
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的发展来达到一一般正常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其次 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他们自己的精神来达到其身心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提出来的;
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提出来的;
因材施教的思想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规律
9、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辨证唯物主义者认为,%考试大%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有一定的影响。
10、遗传决定论:
代表:
英国高尔登 美国霍尔(认为:
人的发展完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是一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育原理 小学教育原理 复习精要 小学教育 原理 复习 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