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一日同风起.docx
- 文档编号:24248137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2.44KB
大鹏一日同风起.docx
《大鹏一日同风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鹏一日同风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鹏一日同风起
大鹏一日同风起
——《逍遥游》新解读之二
内容说明
庄子《逍遥游》,塑造了一个“无拘无碍、自由飞翔”的大鹏的形象。
可是现行高中教材和注本,却错误的把“有所待”解释为“有所凭借”,并据此为标准,把大鹏划定为与“蜩鸠”“斥鴳”同一类的“俗物”。
我认为,这是对《逍遥游》的严重的误读!
经过多年的研读考证,我对《逍遥游》有了自己的新的解读。
我认为,“有所待”的“待”,同“呆”,是“停留”的意思。
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停留”,可译为“拘碍”“限制”。
“有所待”即是“有所拘碍“有所限制”;而“无所待”则是“无拘无碍,自由逍遥”。
我认为,文中的大鹏,代表的是“至人神人圣人”的形象。
正所谓:
那“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为“逍遥游”之形也;而乘正御气“以游无穷”的“至者”,为“逍遥游”之神也。
形神契合,构成“逍遥游”之“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境界。
让我们走进《逍遥游》,去认识鉴赏那神奇的世界吧!
一、解题
“逍遥”:
即“无拘无碍,自由飞翔”之意。
(古语中,“逍遥”与“翱翔”同义)。
《逍遥游》这个标题,展示的就是大鹏高飞万里、自由逍遥的形象。
二、新解读:
第一段
●原文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
鲲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
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飞往南溟。
那南溟,就是古书中所说的天池啊。
【解读:
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
●原文2: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齐谐》上记载说:
“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激起几千里的波涛。
它乘着旋风盘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 它高飞,凭借着六月的气流,这是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和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力量(汇合而成的天地之气)。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解读:
古人对风的成因缺乏科学的认识,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描述,宋玉《风赋》有言: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又说“空穴来风”。
郭象注解:
“野马者,游气也。
”成玄英云:
“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
”又,郭璞《风水注》云:
“江流汇以成海,气息聚而成风”。
我认为,庄子在此对“六月息”的描写,也应该出于这一类认识。
可以看出,“野马尘埃”这一段文字,是在对上句的“六月息”加以解说,它的意思是:
野马、尘埃、生物之以息相吹等等大自然的气息,共同汇合成了六月强大的气流(六月息)。
】
◆小结:
这一节写鹏鸟南飞,乘天地之气以游无穷的伟大形象。
●原文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
况且水积聚得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粘住了,这是水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风积聚得不够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那所有的气流就都集聚在它的下面了,然后才形成巨大的风,使鹏背负着青天飞行,而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它才打算向南方飞行。
【解读:
⑴则风斯在下矣:
这里的风指各种气流(小风)。
⑵培风:
培,即养成、形成。
这里指天地间各种气流汇合而形成的巨大的风,即“六气之辩”。
李白有诗云: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同风”之“同”,在这里也是“汇集”之意。
“同风”即“培风”。
看来诗人不仅有浪漫豪情,对“逍遥游”的此一节文字,也有细微的体察呀!
文章通过对比,指出:
像水浅不能负大舟一样,一般的风,不能负大翼。
只有驾乘巨大的风(所谓御六气之辩——也即由六月息、野马、尘埃、生物之以息相吹、扶摇、羊角等等汇合而成的天地之气),才能高飞九万里而“莫之夭阏”。
】
●原文4: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
蝉和学鸠嘲笑鹏说:
“我疾速地起飞,触着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息落到地上就是了。
为何要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
”去郊外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解读:
蜩与学鸠不可能理解大鹏的壮举,反而嘲笑道: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以俗世“远行必先积粮”为例,说明大鹏高飞九万里,是为了“培风”——即为了集聚起大自然的各种气流,形成力量巨大的风。
此与后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相呼应。
】
◆第一段小结:
文章第一段把大鹏与“蜩”、“学鸠”作对比,指出:
渺小的俗物不可能理解大鹏高飞九万里的行为。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关于“小大之辩”的议论。
三、新解读:
第二段
●原文5: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
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早上生,见到太阳出就死的“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时间变化;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的。
楚国的南边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远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寿命长的)。
而且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闻名于世,一般人去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解读:
这里,作者提出“小”与“大”两个慨念,指出,卑微的俗物不可能理解“伟大生命”的境界。
论述上承上启下。
】
●原文6: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译文:
汤问政于棘,也说到(鹏)这个故事:
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深海,那是天然形成的水池。
那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它的名字叫作鲲。
有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双翅展开像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到南海去。
斥鴳嘲笑它说:
“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我飞腾起来,不过十几尺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啊。
【解读:
“小大之辩”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庄子认为,世俗的生物,受自身条件所限,为口食之欲劳碌争斗,是很卑微的——此为“小”;而另有一类“伟大的生命”,突破世俗的限制,达于“高远辽阔”的境界——此为“大”。
有人会问,这里再一次写大鹏与斥鴳的事,不是跟第一段重复吗?
我认为——不,不重复。
这一段是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强调斥鴳和大鹏的这种对立,就是“小大之辩”。
实际上,《逍遥游》三个段落中的三层对比,都是围绕着“小大之辩”来进行论述的。
】
◆第二段小结:
本段将“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进行对比,并引用汤问棘的一段话,强调斥鴳和大鹏的这种对立,就是“小大之辩”。
由此归结出“小大之辩”的重要思想。
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再深入一层议论。
四、新解读:
第三段
●原文7: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译文: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觉得很得意,其实也和斥鴳一样(所见甚小)。
因而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四种人。
况且(对宋荣子来说),即使全社会的人都称赞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
(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但他也至此而止了。
他在世上,虽然没有拼命地追求什么(名利),但还是有不曾树立起来的东西(还是有所局限,没能达到“至人”的境界)。
●原文8: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但十五日后就返回了。
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地追求。
他虽然不用步行可以飞,但还是有所局限的。
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有什么能够限制他们呢?
所以说:
至人、神人、圣人,不存私欲,不求功利名声。
【解读:
★有所待:
待,同“呆”,停留也。
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停留”,可译为“约束、限制”。
“有所待”,即有所限制之意。
可以看出,这里的“犹有所待”是与前面的“犹有未树”相对应的,意义也是相近的,它是说,列子虽然能够“御风而行”,但是“旬有五日而后反”,是有所局限的。
据此说明,宋荣子、列子等人,虽然有较高的修养,但并没有达到“至大至高”的境界。
由此推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并形成对比,进一步深化了“小大之辩”的内涵。
★恶乎待:
哪里有什么限制呢?
这里是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就能够无拘无碍,获得自由与逍遥。
庄子认为,只有不追求功名私利的人,才是至高至圣的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像大鹏那样自由地翱翔)。
这,也就是庄子“逍遥游”的主旨。
(我以为,教材及通行注本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待”注释为“凭借”,并据此为标准,把大鹏、斥鴳等等,都化为“有所待”那一类“俗物”。
这就把整篇的内容和主旨都弄“拧”了)
◆小结:
第三段进行更深一层的分析,将宋荣子、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作对比,指出:
即使像宋荣子、列子这些有道之人,也还是有所局限的。
要真正得到“逍遥”,必须冲破“功名利禄”等私欲的束缚,让自己的精神做到“无所待(无所限制)”。
由此收结上文,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五、艺术鉴赏:
《逍遥游》的艺术风格
①庄子散文善用寓言,极富想像力。
庄子寓言虚构出许多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形形色色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②庄子以奇崛瑰丽的想像力勾画了诗性的空间,在作者的笔下,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鹏的南徙,“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时,物理空间的限制被缩小甚至取消,诗人的想象力挣脱了任何空间的束缚。
③丰富的想像使庄子的文章形成一种奇诡异常、变幻莫测、汪洋恣肆的独特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六、写作学习:
三层对比,层层深入
——《逍遥游》的论辩艺术
第一段:
把大鹏跟“蜩”与“学鸠”对比,从形象上展示“小大之辩”。
第二段:
将“大知”“大年”与“小知”“小年”进行对比。
归结出“小大之辩”的观点。
第三段:
将宋荣子、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作对比,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三层对比,从形象推进到慨念、观点,再进一层推到结论,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表现出庄子精湛的论辩艺术。
【结束语】
现行注本及诸多论者,都认为庄子的文章“恢诡谲怪”“晦涩难懂”,但我认为,那只是它的外表形式。
其实,庄子的文章,还是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和雄辩的论说力的。
作为读者,我在想,很多时候,或许是我们自己因袭旧说,囿于成见,对《庄子》有所误读吧。
《逍遥游》名师教学实录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不参照书翻译文章1~4节。
2.能归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
3.通过分析“物皆有所待”,理解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真实含义。
4.感悟人思想的伟大,能从时代背景辩证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
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程序和内容:
一、导语设计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
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
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
比如苏轼。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
(适当补充背景知识,播放蔡志忠动画版《庄子》的有关介绍,以促进对教学目的4的解决。
)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
三、追踪
1.疏通课文1~4节。
方法:
投影显示课文原文,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不看参考资料,尽量直译课文。
每个小组推选一人翻译一段,其他小组做好评议准备。
2.同时板书重点字词,学生归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
四、展示:
(学生预习当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
1.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
)
在总结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补充:
①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有浪漫色彩。
②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这也就是说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现一个无所不在的领域和境界。
2.有同学问:
1~4节,写了那么多的事物,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解决步骤:
①朗读课文,并画出写了哪些事物?
②找出与论点有联系的句子。
③同学发言,教师注意引导。
④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
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奋飞:
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
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
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
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
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
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五、问题延展、深究
1.作者写出行备粮的目的是什么?
(反驳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庄子认为“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
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枪榆枋而知足。
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
)
2.第一段主要运用哪些手法写?
(采用寓言的方式,借用想象、夸张、比喻手法说理。
)
六、问题预留,预习下课时。
课文节选部分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而庄子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最高境界呢?
请预习课文,背诵前三段,并将预习中的问题交给课代表。
《逍遥游》课前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课前设计的准备
在上这堂课前,我参考了很多的教案设计,也看了一些教学实录,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一向都这么认为,符合学情和教师风格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有用的设计。
我们一直在进行着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因此,我把对学情的研究摆到了第一位。
这堂课在高二(15)班上,该班有55名学生,女生32名,是三个文科实验班之一,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好,但在文言文这一块与稍好一些的平行班没有多大区别。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不强,尤其是一些成绩靠后的学生,就等着上课时老师灌给他们,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很久了。
但是,该班本学期成立了13个学习互助小组,每个组里都有1~2名成绩较好的同学。
课代表张婷认真负责,老师布置的事情她都能督促检查让同学完成。
管荣强、徐宁俊、王茜等几个同学都很善于发现问题,对课文注释看得很细,并经常持不同意见。
但是后排几个男生就比较“懒”,依赖性强。
我就想,这堂课,一定要利用好这种小组合作的优势和这些同学的特点(平时也这么实践着),让所有学生课前就能真正动起来,使他们感受到是自己在学习,老师是可有可无的。
基于这种分析,我布置了预习任务。
①字词障碍,小组内解决,组长做好记录,有分歧的集中到课代表处,由课代表组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第二天上早读课前交到我这来,课堂上再解决。
②每个小组从内容、写法(1~4节)等方面提出两三个问题。
集中到课代表、管荣强等同学处,尤其要注意让后排几个同学都参与进来。
早读课前将问题集中起来交给我,上课时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由于这堂课安排在下午最后一节,我在早读课时收上来同学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才开始准备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从学生提交上来的问题看,字词基本没有什么障碍了,只是对课本注释中提到的“息”的两种解释不知道该取哪一种,说它影响到句子的翻译。
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提一下就可以了。
看来学生的预习还是比较充分的,所以,我将“能不参照书翻译文章1~4节”作为了本课时的一个要求。
“能归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则安排在学生评议翻译的过程中板书,达到提醒和强调的作用即可。
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我将教学重点与难点定在了“‘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几个问题上。
解决来自于学生的问题,可能课堂更有效。
但有些问题学生还没有提到,比如手法、论证方法等。
我便预设了两个相关问题,“作者写出行备粮的目的是什么”“第一段主要运用哪些手法写”,第一个问题是想让学生通过探究能想到论证方法,第二个则是拓展思维,领会庄子文章的浪漫色彩。
三、课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让我感受深的是学生的预习很成功,几个翻译的同学都能很流畅的看原文翻译,说明扫除了字词障碍,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由于预定在了1~4节,所以学生在讨论、探究问题时,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想,如果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能从文章整体上给个要求,比如明确要求学生探讨一下说理的层次,那么学生的思维会更宽一些,课堂的整体感可能就更强一些。
另外,由于担心课堂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我将动画《庄子》放在了最开始,这样,学生在介绍庄子时,就受到了影响。
研究学情,追求课堂的有效性,我将不断探索,也希望自己能取得进步吧。
《逍遥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二、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全优设计》及课文注释)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子思想: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作品《庄子》:
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三、整体感知:
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并提示所用论证方法)
1、学习角度:
(1)扣标题,提出问题:
何为逍遥?
(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教师明确: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
通过预习和整体阅读,我们能看出庄子在文中哪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2)扣行文关键词:
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
各笑什么?
提示:
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
真逍遥什么?
2、学习思路:
提示:
不逍遥——逍遥(驳论,先破后立)(如已学过的《拿来主义》)
提出两问题:
(1)每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
(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导学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