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观潮》备课笔记学习专用.docx
- 文档编号:2424380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23KB
教育资料《观潮》备课笔记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观潮》备课笔记学习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观潮》备课笔记学习专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资料《观潮》备课笔记学习专用
《观潮》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周密在《观潮》开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先声夺人,接着由远而近,写大潮到来时的情景。
当潮水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时,细如“银线”,由于距离远,“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见其大致的形貌和颜色。
渐渐地就会看到“海上涛头一线来”,有一条银色的横线向这边缓缓移动,像大家闺秀,身披银色条裙,姗姗而来。
这时观潮人都要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翘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着远嫁归来的姑娘。
后来,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岭一样。
那潮声如疾雷轰鸣,惊天动地;那气势像要吞下蓝天、淋洗太阳,豪迈恣睢,真可谓“怒涛沃日为之阴”(郑獬《观涛》)啊!
作者用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来形容大潮来时的情景,两相印证,巧作小结,画龙点睛。
钱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观,而精彩的水军演习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以惊涛骇浪烘托水军演习武艺高强,水军与巨潮大浪斗智斗勇着实让观潮人捏出一把汗,不过有惊无险,宋军胜利了,:
“敌船”灰飞烟灭,随波消逝。
当然,这里描写的只是寄托作者故国之思而已,他写这篇文章时,南宋早已灭亡。
作者未能认识到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一隅,直把杭州当汴州,声色犬马,纵情游乐,当时水军演习只是为了观赏,并没有从实战出发。
后来元军南犯,宋军战船数千,舳舻相接,但不堪一击。
这是作者的局限。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数百弄潮健儿的惊险表演,更让观潮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作者在这里着意刻画出人是大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沿岸十余里,人头攒动,车马塞途,江潮人潮,连成一片。
文章以人潮涌动反衬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笔。
二、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
为什么?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学习: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
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
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
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
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
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
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
“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
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
“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探究学习: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
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
《观潮》“奇”在何处?
探究学习: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
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
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古人说:
“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
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6.《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
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探究学习: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
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
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选题设计
1.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已是一种人文景观,试选几篇观潮诗文,研究一下不同作者的描写重点和审美情趣有什么异同。
研究方法:
(1)从不同朝代进行比较研究。
(2)对不同作者语言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3)按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研究。
(4)按不同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5)以诗文的不同体裁分门别类作比较研究。
(6)把相关诗文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作比较研究。
参读书目:
庄周《庄子·外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枚乘《七发》;
盂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柳永《望海潮》;
郑獬《观涛》;
潘阆《酒泉子》;
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
吴自牧《梦粱录·观潮》;
周密《武林旧事》。
2.近十年观潮情况研究,分析当代人观潮的审美重点在哪里,与古人有何区别。
研究方法:
(1)近十年观潮地点概况。
(2)当代人观潮情况扫瞄。
(3)当代人观潮的文化现象。
(4)当代人观潮的审美倾向。
梦结束的地方阅读短文及答案(5)古今人观潮的审美差异。
数学工程问题(6)人们在观潮时出现了哪些事故。
参读书目:
浙江《海宁地方志》;近十年阳历8月下旬至9月初的报刊文章;
2019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观潮实况转播光盘;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标志是()。
古代有关观潮的文献及诗文;
近十年有关观潮的诗文;
数学教师读书笔记近十年科学家对钱塘江大潮的科研文章。
3.钱塘江观潮的古迹考证与历史变迁情况。
教师教材学生研究方法:
暑假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
(1)最早记载观潮的是哪本书。
有限空间作业试题
(2)历史上观潮的地点有哪些变动。
(3)有关观潮的科学考察分析。
(4)观潮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5)从观潮看民风民俗。
(6)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
参读书目:
桑钦《水经》;郦道元《水经注》;《汉书·地理志》;《汉志》;《浙江图考》;王国维《浙江考》。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周密(1232一约1298),南宋词人,字公谨,号草窗、苹洲、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市)人。
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
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
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
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
此篇选自《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卡片②
《观潮》赏析
教学工作情况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奔腾冲激,声撼地轴,叹为观止者由来已久。
《庄子·外物》篇讲到任公子“蹲平会稽,投竿东海”,“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指的也许就是浙江怒潮。
《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始皇三十七年“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的记载。
自宋以来,以浙江观潮为题材的诗文,为数不少。
以笔记而言,就有周密《武林旧事》,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和吴自牧《梦梁录》等,其中《武林旧事》尤能绘声绘色。
此书有两处写到观潮:
一在第七卷,记淳熙十年(1183)八月十八日孝宗恭请太上皇(宋高宗)、皇太后往浙江亭观潮;一在第三卷,便是这里选录的。
两段文字,可以参读。
本文于叙述之外,更多的是描写,诸凡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和兵民、皇室观潮的情态状貌都逼真地再现了出来。
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刻意渲染,因而能凭借极经济的笔墨,勾勒出现潮的热闹场面,成为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
本文劈头两句: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从大处落笔,提纲挈领,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接着,补充交代“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引出典型场面,然后转入集中描写: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由远及近,由色相而及声势,序次井然,富有生活实感。
海门,一般注家都以为镇名。
但海门镇在浙江临海县东南,离杭州有数百里之遥,岂观潮人视力所能及?
《淳祜临安志》第十卷引宋姚宽《西溪丛语》所录一石碑记得很分明:
“夹岸有山:
南曰龛,北曰赭,谓之海门。
岸狭势逼,涌而为涛耳。
”原来观潮所见的海门,就是鳖(一作“壹”)子门,在府治东北六十里,它离观潮的中心位置浙江亭(旧为樟亭驿,在今杭州候潮门外)约三十来里地,江面开阔,潮初来时远望过去,仅似一痕一线而已。
既而作者以淋漓酣畅的笔触,恣意挥洒,盛夸江涛排山倒海之势。
“玉城雪岭”写其色与形,“声如雷霆”、“吞天沃日”,状其声与势。
它跟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相比,更是惊心动魄,有如身临其境。
宋杨万里《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入境小轴·浙江观潮》诗: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上句写江涛汹涌的近景,下句记远望所见。
这里用它来收束对浙江潮的描写,显得十分熨帖自然。
期中质量检测分析教阅水军,据明人黄尊素《浙江观潮赋》说,是宋室南渡后才有的。
文章第二小节叙写的就是水军演习的场面。
主其事者,是“京尹”。
京尹,就是京城的长官。
宋室南渡,以临安(今杭州)为“行在所”(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这是不忘旧都汴梁而以临安为行都之意),所以才有“京尹”这么个称呼。
从教阅(训练、检阅)水军的特点出发,作者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艨艟战舰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出教阅场面之宏伟。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卓诡变幻,见其调度之神速,操控之机灵。
然后历数水军诸般武艺: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洪波上,竟从容悠闲得“如履平地”。
一经这么映衬烘托,越发显示出健儿们本领之高强,动作之娴熟。
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关注水军操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观潮 教育 资料 备课 笔记 学习 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