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
- 文档编号:24242943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7.87KB
993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
《993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93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93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思路和目标
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根据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结合学校实际,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建设一批教育思想更加先进、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内容更加突出整体优化、培养方法更加注重学思结合与知行统一、培养制度更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使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形成有利于多样化人才成长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20个,五年共建设10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二、建设内容和任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在开展综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实验,鼓励并支持高等学校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特点,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加大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形式、培养制度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在培养目标方面,重点围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实验。
在培养内容方面,重点围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创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实验。
在培养形式方面,重点围绕分段培养、跨专业培养、跨学科门类培养、校际合作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合作培养、区域教学联合体培养等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实验。
在培养制度方面:
重点围绕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创新实验。
三、实施与管理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采取学校申报、专家评审立项、中期检查、评估验收方式,分年度、分步骤实施。
(一)项目申报。
每年组织申报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可推荐1个创新试验区参加省级评审。
每年项目申报具体时间和要求另行通知。
项目申报条件:
1.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突破旧有模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2.培养目标明确;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有可行解决方案;
3.具备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突出;
4.学校高度重视,拥有较为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
5.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对各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6.以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建设单位进行建设,并具有两年以上的先期建设基础。
已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实验区不再重复申报。
(二)项目评审。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
评审结束后,将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无异议的向社会公布并批准进行立项建设。
(三)项目管理。
被批准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项目后,各高校要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建设要求,积极进行创新实验,大胆探索,科学运行,规范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示范性经验。
教育厅将不定期组织专家检查评估,检查评估不达标的,撤销项目建设立项。
附件1: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
附件1: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申报书
实验区名称
实验区负责人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申报日期
山东省教育厅制
二0一一年九月
填写要求
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
空缺项要填“无”。
2.格式要求:
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规范填写“实验区名称”,命名应突出其独特性,避免命名过于宽泛,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电子工程学院”等;避免使用抽象名称命名实验区,如“艺术教育”等。
4.“所属类别”填写:
艺术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跨学科门类;申报跨学科门类项目,请注明具体所跨学科名称。
5.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11年8月31日。
1、实验区基本情况
实验区名称
所属类别
建立时间
实验区负责人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联系电话(手机)
电子邮箱
传真
通信地址
邮编
实
验
区
前
期
工
作
基
础
2、指导思想
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
3、培养方案
3-1.培养目标
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
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续)
4、保障体系
4-1.师资队伍
4-1-1.师资队伍结构
4-1-2.主要的专职教师(具有副高及副高以上专业职务的专职教师)
姓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学位
专业
技术
职务
学科专业
承担的教学工作
4-1-3.主要的兼职教师
姓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学位
专业
技术职务
学科专业
承担的
教学工作
从事相关专业
领域及岗位
4-1-4.师德、业务素质(教师风范、近5年来主要的教学成果、教改和科研项目、主编教材及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论文等)
4-2.教学条件(教室、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配置,基本教学资料,教材选用情况,专业图书资料,含网络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实习实训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等)
4-3.管理与运行
4-4.政策保障(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招生、升学等多方面的鼓励政策和实施情况)
5、培养效果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评价(包括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6、创新性
在教育理念(理论)、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
7、推荐单位意见及审批意见
学
校
意
见
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月日
审
批
意
见
(公章)
年月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993 山东省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 模式 创新 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