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学生.docx
- 文档编号:24240862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4.52KB
诗词 学生.docx
《诗词 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 学生.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学生
1、《观沧海》
一、文学常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重点字词
临:
登上。
观:
看,统领全篇
澹澹:
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
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萧瑟:
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
大。
行:
运行
若:
如同。
星汉:
银河。
幸:
庆幸志:
思想感情
四、诗意
第一句: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第二句: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第三句: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第四句: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
第五句: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第六句: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第七句: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五、重点字词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若”字是好像的意思,点明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宏达的愿望。
六、重点诗句赏析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运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通过夸张和想象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七、整体感知诗歌内
1、《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登山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
描写海水与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
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是作衬托用。
第三层(9-10句):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开阔、宏大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3、基调:
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八、思想感情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九: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描写了山,树,草,风,烘托出了大海的苍茫动荡,写出了大海的生机勃发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面对这山河,激发了诗人要同意祖国的强烈愿望
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①虚实结合:
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动静结合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3、想象丰富,气势雄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魄。
2、《次北固山下》
一、文学常识
1、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2、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二、朗读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三、重点字词
1、次:
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客路:
行客前进的路。
3、悬:
挂。
4、海日:
海上的旭日。
5、生:
升起。
6、残夜:
夜将尽之时。
7、入:
到8、乡书:
家信
9、归雁:
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0、风正;风顺。
四、诗意
第一句: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第二句、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第三句、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第四句、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
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五、字词赏析
1、“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正、悬两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的大景。
3、“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六、诗句赏析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这两句即景抒情,见得海日又生残夜,江春又入旧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客日久,引起旅途的乡愁。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
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七、整体感知诗歌内
首联:
“客路”、“行舟”点出在旅途职中;“青上”、“绿水”点出景色优美,暗藏忧郁之情
颔联:
潮平、岸阔描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景
颈联:
海日、江春写拂晓行船所见的春景;残夜旧年使人产生惆怅之情
尾联:
乡书归雁点出诠释的情感——浓浓的思乡之情
八、思想感情
作者因两岸的风景引发的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九: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作者先写旅途中看到的景,后因景生情,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3、《钱塘湖春行》
一、文学常识
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新乐府》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二、朗读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三、重点字词
1、初平:
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2、云脚:
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3、暖树:
向阳的树。
4、乱花:
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5、没(mò):
隐没。
四、诗意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
一场春雨刚过。
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
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
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
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五、字词赏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欲是还没有的意思,才能是刚刚的意思。
各种花还将开未开,含苞待放,嫩嫩的小草刚把马蹄埋没,但不久的将来就会是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写出了春的发展变化,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六、诗句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写出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七、整体感知诗歌内
首联:
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颔联: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八、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九:
语言风格及写作手法: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4、《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一、文学常识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
2、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杂剧作家。
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二、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重点字词
古道: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
寒冷、萧瑟的秋风
断肠人: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四、诗意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
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太阳快要下山了,迎接自己的将是一个孤独的漫漫长夜,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
五、字词赏析
六、诗句赏析
1、“小桥流水人家”
以乐景写哀情,诗人将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这一画面与自己的处境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七、整体感知诗歌内
第一层: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第一句:
。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第二句: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思乡之情更浓
第三句: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第二层:
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第四、五句:
“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
“断肠”句为主旨句,直抒胸臆:
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寓情于景,表现了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苦
八、思想感情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九:
语言风格及写作手法:
1、简约与深细相依
2、静景与动静相映
3、景情交融:
前三句着重写景,后一句着重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二、朗读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重点字词
左迁:
降职。
杨花:
柳絮。
子规:
杜鹃鸟。
五溪:
五条溪水名
四、诗意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字词赏析
六、诗句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
本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七、整体感知诗歌内
第一句: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次句叙事。
“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三、四两句抒情。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八、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九:
语言风格及写作手法
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2、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6、《夜雨寄北》
一、文学常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二、朗读节奏(2/2/3)、(4/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重点字词
1、寄北:
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
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
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
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
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6、剪:
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
副词。
还,且。
表示轻微的转折。
四、诗意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
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五、字词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1、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
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2、“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六、诗句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
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七、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开首点题,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2、次句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3、三、四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八、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九:
语言风格及写作手法
1、构思极为巧妙。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但不觉得累赘,反而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3、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7、《泊秦淮》
一、文学常识
杜牧,字牧之,唐代,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并成为“小李杜”
二、朗读节奏(2/2/3)、(4/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重点字词
商女:
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泊:
停泊
近:
靠近
笼:
笼罩
四、诗意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五、字词赏析
1、烟笼寒水月笼沙
(1)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2)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2、隔江犹唱《后庭花》
“犹”字意味极其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以辛辣的嘲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六、诗句赏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七、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二句:
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
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表现了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
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次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都在这里作了,为后两句做了铺垫。
三、四句:
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豪门贵族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是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八、思想感情
杜牧游经金陵,泊舟于此,眼前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忧愤。
九:
语言风格及写作手法
1、互文手法
2、用典,借古讽今。
8、《浣溪沙》
一、文学常识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著名词,诗为“西昆体”
二、朗读节奏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院香径/独徘徊。
三、重点字词
1、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2、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一杯酒。
3、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4、几时回:
什么时候回来。
5、无可奈何:
不得已,没有办法。
6、似曾相识:
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7、小园香径:
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8、徘徊:
来回走。
四、诗意
上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下片: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五、字词赏析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首曲子,一杯酒,写出了作者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自吟自饮,借酒浇愁的情境,表达了词人孤单冷寂的心境,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惆怅情思。
2、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个“独”字,点明主旨,写出了词人的形影相吊,孤寂冷落的感觉,更表明词人惜春,怀旧,感伤,惆怅等心情。
六、诗句赏析
1、“夕阳西下几时回”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
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情怀。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赏析:
用运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形成对比,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
(2)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七、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置身的亭台既与去年无异,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
唯其如此,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八、思想感情
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九:
语言风格及写作手法
1、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
2、词中表现出一种旷达的怀抱与含蓄内向的情调。
3、锤炼字面,寓工巧于自然。
9、《望岳》
一、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
二、朗读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重点字词
1、岱宗:
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
赋予、集中。
3、决:
裂开。
4、凌:
跃上。
四、诗意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五、字词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让它生得如此秀美。
“割”字是分开的意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