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4238589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40.66KB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docx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发改规划[2006]779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是今后五年推进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并结合我省旅游实际进行编制。
《规划》的实施对于推动我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对于促进我省实现奋力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各市、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性作用,深刻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促进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要按照《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安徽省旅游局
二○○六年九月十四日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6—2010)
前言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
旅游业社会化程度高、综合性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省人文自然资源深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旅游业具有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旅游总收入已经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相当比重,成为安徽省的重要产业之一。
特别是随着“861行动计划”的实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日益完善,呈现出拥有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也是我省实现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中部崛起、东向发展等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未来五年,我省必须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奠定旅游发展基础、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将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建成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为了推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省先后编制了《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批科学含量高、指导性强的规划。
这些规划的实施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规划以此为基础,并依据《旅游规划通则》、《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进行编制,力求做到与全省的旅游发展实际和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相协调。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分析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机遇,明确旅游业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并提出实现我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篇发展形势
第一章“十五”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形势
第二篇目标任务
第三章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四章完善旅游区域发展格局
第五章加快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第六章促进旅游市场深度开发
第七章推动旅游产品创新
第三篇保障措施
第八章加强政府推动力度
第九章加大多元资本投入
第十章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第十一章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附录1.2.3
第一篇发展形势
第一章“十五”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省旅游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把旅游业发展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洪涝灾害、“非典”等重大困难和影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旅游业逐渐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旅游的国际、国内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形成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拉动内需、带动就业、扩大开放、树立安徽良好形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自2000年以来,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4.0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6.8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3.94%;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4.73%,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9.51%。
到2005年,旅游总人数达到4684万人,完成旅游总收入308.61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5.74%,基本达到了安徽省“十五”旅游计划要求的水平。
一、宏观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发展皖西旅游产业、促进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旅游业列为“861”行动计划中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
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组织旅游发展专题研究。
制定了《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旅游市场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
二、旅游科学发展的格局初步建立
先后完成《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两山一湖”旅游总体规划》、《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安徽省生态旅游规划》等一批旅游重点规划,提高了旅游发展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全省旅游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产业格局初步确立。
“两山一湖”地区整体联动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全省首个无障碍旅游区。
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创建了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成A级旅游区78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3家。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十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旅游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特别在道路交通建设不断加快,不仅使省内旅游交通实现“提速”,也为我省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融入长三角缩短了时空距离。
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也初见成效。
四、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在巩固和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了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开发力度,形成了一批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
旅游六大要素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效,购物、娱乐两个薄弱环节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并连续10次举办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
旅游企业活力初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所增强。
截止2005年底,旅游集团企业现在8家,旅行社601家,星级酒店373家,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旅游车船公司20家。
五、多元化投入体系正在形成
我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专项资金,不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吸引多元资本投入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十五”期间旅游投资规模达到150亿元以上,先后建成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新项目;成功开发花山谜窟、旌德江村古村落等十余个档次较高的新景区。
同时,非国有资本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个体旅行社比例达到60%以上。
六、旅游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我省不断加大区域合作的力度,加强对入境和沿海、周边市场的宣传促销,正在形成区域联合、政企齐动、上下互动、整体联动的新型促销机制。
先后建立起“3+1”(江浙沪+皖)旅游合作机制和皖浙赣旅游合作框架,黄山加入了“15+1”旅游城市体系,并与周边5省旅游界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中部旅游经济共同体。
池州、宣城、滁州等市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
在国际合作方面,安徽省旅游局与莫斯科旅游委员会签定了旅游经济合作协议,黄山与瑞士少女峰结为友好山。
七、旅游行政组织与队伍建设明显增强
全省105个县(市、区)先后有88个设立了旅游机构,旅游工作基本上覆盖到了所有县(市、区)。
旅游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旅游考评体系逐步完善,并初步培养和建立起了一支旅游管理、旅游执法、旅游服务队伍。
八、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重要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2004年,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23.6万人,间接旅游就业人数为118万,相当于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13.6%,总就业人数的3.9%。
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章“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形势
“十一五”是我省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旅游业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机遇
——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旅游已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并保持持续发展势头。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我国旅游业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国内宏观政策环境支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持旅游业做大做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在全省奋力崛起、跨越式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并将其纳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根据预测,21世纪前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旅游规模将逐步扩大,旅游方式也将由单一的观光游览,向多元化、深度化方向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分析,我国人均消费从目前到2020年将以每年10.8%的速度递增,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
——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旅游客源市场增长拓展了空间。
当前全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是46%,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43%,我省刚达到3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这为以城市客源为主导的旅游客源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空间。
——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省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主题,实施六大战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861”行动计划,必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这将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未来五年间,全省将初步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络,改造和新建农村公路
6万公里,增加港口吞吐能力1.3亿吨,实现干线铁路通达省辖市、高速公路通达县域、油路或水泥路通达行政村的目标。
省内通畅、省外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将进一步强化我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长三角”经济区的迅速崛起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参与制定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启动,这无疑对促进安徽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对接共用、空间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预计长三角经济区到2010年的GDP将达到2万亿美元,该地区的迅速崛起必将形成巨大的旅游消费能力,并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极大带动作用。
——多个世界级盛会为我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契机。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大会等,将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入境旅游市场会进一步加大,这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上海世博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将成为推介我省旅游产品很好的机会。
二、面临的挑战
——大旅游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难以产生合力。
发展大旅游尚未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认识,旅游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存在壁垒。
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
——旅游经济总量偏低,结构不平衡。
2005年我省旅游总收入约相当于江苏的1/6、浙江的1/5,总量较小。
旅游业发展的外向度偏低,全国国内与国际旅游收入之比约为2.2:
1,我省为19.4:
1。
区域旅游发展欠平衡,南热北冷现象突出。
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文化类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
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比例不够均衡。
我省“游、购、娱”只占平均消费总额的38%;购物消费仅占总消费的20%左右。
——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
我省现代旅游企业、现代旅游行业组织尚未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上市公司也只有一家,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
产业的投资主体又以国有资产资本为主,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一定困难。
——多元化投入体系正在形成,但总体规模偏小。
从我省旅游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虽然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正在形成,但是投资总量不足,特别是省外资本、民营资本投入偏低。
同时,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落实政策不够到位,招商引资受到一定影响,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旅游人力资本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旅游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我省旅游业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旅游综合人才,缺少高端旅游项目创新策划的专门人才,缺少高水平的旅游研究机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流失。
另外,我国加入WTO产生的影响将在“十一五”期间更加明显。
外商、外资、外企进入一方面能够扩大我省旅游的影响力,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和提高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国际大型旅游机构也与我省旅游企业形成竞争,他们在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我省旅游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业还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第二篇目标任务
第三章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奋力崛起,实施东向战略,推进全民创业,提升“861”行动计划,以精品景区为支撑,以强企兴旅为中心,以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为两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环境打造为基础,打造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级,努力实现我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末,我省将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客源市场活跃、基础设施完备、旅游管理高效、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基本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二)具体指标
到规划期末力争实现:
——年接待入境游客150万人次,年均递长18.84%;创汇5亿美元(不含旅游商品出口创汇),年均递增21.87%。
——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1亿人次大关,年均增长16.38%以上,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60亿元,年均增长21.34%。
——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21.37%,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8%。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争取达到10个,并争创1个以上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建成30个旅游强县,100个优秀旅游乡镇。
——争取有2至3家旅行社进入中国旅行社100强。
三、发展思路
坚持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围绕一个目标,落实两项任务,打造三大板块,强化四条主线,坚持五个统筹,实施“六动战略”。
一个目标:
即建设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
两项任务:
即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安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三大版块:
——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地区为重点,皖南六市为基础,自然文化遗产为品牌,打造大皖南国际旅游区。
——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山为依托,皖中五市为载体,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
——以亳州为重点,以“两淮一蚌”为阵地,皖北六市为支撑,文化旅游为主题,打造新皖北区域旅游区。
四条主线:
——呼应“马芜铜宜”沿江城市群建设,开发“沿江一线”的都市旅游和商务旅游。
——响应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开发毗邻“江浙一线”7市23县假日旅游和休闲旅游。
——策应文化大省建设方略,开发徽文化、佛教文化、老庄文化、文物古迹等“文化一线”的文化旅游和特色旅游。
——适应红色旅游发展形势,依靠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红色一线”教育旅游和扶贫旅游。
五个统筹:
——统筹区域协作,构筑南北互动、东西联动的区域旅游大格局。
——统筹旅游六要素,加强娱乐购物环节,推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统筹产品开发,建设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发展大体第。
——统筹市场开拓,构建“超常发展国内旅游、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的旅游大市场。
——统筹可持续发展,形成资源保护型旅游开发方式、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和质量效益型旅游经营方式,实现旅游业科学发展。
六动战略:
即政府推动、东向带动、企业驱动、项目牵动、市场拉动、区域联动。
四、发展战略
(一)政府推动战略
坚持政府主导机制,发挥党委、政府在旅游产业中的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
创新旅游发展观念,提升旅游发展中的协调能力,形成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支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消除行业、区域、资本投入壁垒,促进资源整合,实现旅游业联动发展。
(二)东向带动战略
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业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旅游体制接轨、旅游市场融合、旅游产业东向带动。
支持沿江、毗邻苏浙市县旅游区率先融入、率先突破。
深入开发“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增大江浙沪游客对我省旅游经济的贡献率。
充分利用杭州休博会、上海世博会的机遇,重点推出“名城(上海)+名园(苏州)+名湖(杭州)+名山(黄山、九华山)”和“千岛湖——黄山”等华东精品旅游线路。
(三)企业驱动战略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鼓励、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引导和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多元资本参与我省旅游企业的改造和重组,以多种形式培育和组建一批大型旅游集团、旅游公司。
支持我省大型企业跨区域合作,利用品牌、资本、技术等优势,实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网络化经营。
争取利用各种支持中小企业扶持基金(资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面发展,建构具有较强活力的中小企业网络。
(四)项目牵动战略
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发展体制,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旅游项目库。
抓住海外和沿海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策划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我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民营、个私资本入皖开发。
做好旅游项目储备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工作机制。
(五)市场拉动战略
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旅游发展理念,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创新宣传促销模式,努力实现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双突破,即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在区域细分市场上寻求突破;以国际市场为重点,在旅游发展外向度上寻求突破。
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是国内市场重点,要通过强有力的促销,努力把江浙沪高位旅游的“势能”转变成安徽旅游发展的“动能”,并依托长三角地区推进我省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
(六)区域联动战略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推进我省旅游业与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区域合作,向东融合、向中做大、向西拓展,形成互动。
建立旅游产品链和旅游精品线路网络,实现省际区域联动。
以拳头旅游产品带动省内区片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着力推进“南北互动”和“城乡联动”。
第四章完善旅游区域发展格局
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区域发展布局,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为依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动皖南、皖中、皖北三大版块的良性互动,促进跨区域资源整合与合作,建立符合我省实际、有利于发挥资源、区域优势、有利于促进南北协调发展的旅游新格局。
一、加快重点旅游区发展
遵循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在继续巩固、优化传统七大旅游区的基础上,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快全省及周边地区资源、产品、市场整合,围绕“三大板块”着力推动五个重点旅游区发展,形成新的旅游增长极。
(一)巩固优化传统旅游区
皖南旅游区要充分发挥“两山一湖”的龙头带动作用,以观光型旅游为基础,加快促进红色旅游、徽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
皖中旅游区要围绕我省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动“环巢湖”旅游区的崛起。
皖北旅游区要深入挖掘史前文化、过渡性文化、多元文化的优势,开发一批具有辐射力、带动力和跨区域能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皖东旅游区要以凤阳明中都城、明皇陵及琅琊山等为基础,深入开发文化及休闲度假产品,积极融入长三角,建立与江苏旅游区之间的协作关系。
皖西旅游区要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为重点,形成以红色、绿色为特点的旅游产品体系。
皖西南旅游区要进一步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跨区域资源整合,联合开发徽文化、禅宗、桐城派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和大别山红色旅游。
皖江旅游区要继续挖掘沿江城市的独特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二)加快发展重点旅游区
皖南国际旅游区:
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理念开发开放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参与建设,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代艺术品味与传统文化风格相结合,充分挖掘旅游的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内涵。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长三角经济圈旅游城市联动发展,尽快建成无障碍旅游区,形成以黄山为重点、“两山一湖”为依托的世界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和现代会展中心,把九华山打造成世界级佛教圣地。
“环巢湖”度假旅游区:
充分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和中心城市的优势,整合周边2.5小时高速公路车程内的人文自然资源,特别是巢湖水资源、大别山生态资源,以商务、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实现安徽旅游的中部崛起。
结合合肥市重点规划的“滨湖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积极创建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对皖南、皖北具有衔接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沿江”旅游区:
以我省加快建设“马芜铜宜”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为基础,充分发挥长江及沿岸地区的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度假旅游和黄金水道旅游,重点打造“长三角”后花园,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
“沿淮”文化旅游区:
以“两淮一蚌”重点城市群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发皖北旅游资源,特别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凤阳明中都、寿县古城等沿淮市县人文自然资源潜力,打造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项目和沿淮省级休闲度假项目,并逐步使之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老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皖西、皖西南,特别是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积极与河南、湖北形成区域互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老区群众的富民产业、新农村建设的带动性产业。
二、明确各市旅游发展思路
黄山市:
按照打造“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的要求,加快建设旅游大市。
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旅游区,把黄山市建设成为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池州市:
确立“以自然生态景观为基础,佛教朝圣与文化体验为龙头,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战略定位,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建成“皖南北部旅游中心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
宣城市:
积极融入“长三角”,努力构建以“宣城扬子鳄特色生态与多功能旅游区、广德—朗溪的洞石竹海旅游区、宁国山水生态与绿色农业旅游区、泾县新四军史迹与老区风情旅游区、旌德—绩溪绝特乡村与徽文化旅游区”为基础的旅游发展格局,建成长三角的旅游度假基地。
合肥市:
依托合肥中心城市建设,推行“1337”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都市观光旅游、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教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
将合肥打造成具有较高国内知名度和一定海外影响的现代旅游中心城市
马鞍山市:
以全省东向发展为契机,以宁、沪、杭为主要客源市场,加快观光、休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十一 旅游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