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ocx
- 文档编号:24234443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6.14KB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ocx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创立
1、原因
(1)政治:
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
井田制崩溃
(3)思想: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4)个人因素:
孔子对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
2、表现——孔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3、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2)“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3)“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统治长治久安;
(4)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
1、原因
(1)政治:
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铁器和牛耕);
(3)思想: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4)个人因素:
孟子、荀子等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表现——孟子、荀子
3、意义(见教材p5)
(1)儒学体系更加完整,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厄运——焚书坑儒
1、原因
(1)根本原因: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直接原因:
郡县和分封之争;
(3)理论指导:
法家思想
2、实质: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专制;
3、影响
(1)对巩固统一,维护封建新政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这种文化高压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先河,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法家思想地位提升,儒家思想遭受重挫。
四、独尊(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政治:
西汉政治稳定,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
(2)经济:
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①无为
A、原因
——现实:
秦末战争频繁,社会经济破坏;
——理论:
道家“无为而治”;
——目的:
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巩固统治;
B、内容: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者为庶人、士兵复员,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C、影响
——政治:
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渐强盛;
——经济:
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
——消极:
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
②有为——原因(同上影响,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3)思想:
①黄老学术(无为)不在适应现实的需要;
②董仲舒对于儒家学说的改造;
③教育为儒家垄断;
(4)历史:
吸取秦朝暴政的教训(法家思想)
(5)个人:
①汉武帝支持;
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2、过程
(1)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产生:
A、政治: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经济:
封建经济的发展
C、思想:
对于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的吸收融合
D、其它:
汉武帝的支持以及董仲舒个人的因素;
②观点:
A、政治统一:
春秋大一统——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国家的需要;
B、思想统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义:
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根本原因:
加强中央集权
——实质:
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的传统文化;
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
扼杀了不同流派思想的专制做法不可取;
C、君权神授
——含义: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祸于他。
——评价:
为君主权力提供了合法的依据,有利于加强了君主专制,解决王国问题;
同时也对君主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D、三纲五常
——内容: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处世的道德标准)
——意义:
(教p11页学习延伸)
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提倡孝道和个人品德,有利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
强调君权——当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长远来看对中国发展不利;
强调夫权,压迫妇女;
③特点:
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
④影响
A、积极
——对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消极
——从长远来看,儒学独尊舒服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带有神学色彩,导致西汉长期的神学迷信的泛滥;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区别:
先秦儒学
汉代新儒学
理论基础
仁
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
儒学
儒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与统治者的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地位
显学
独尊
联系:
内容:
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继承;
(2)儒学成为正统
①产生:
A、政治: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经济:
封建经济的发展;
C、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D、其它:
汉武帝的支持
②过程
A、思想方面:
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p9)
B、政治方面:
汉武帝起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措施:
举孝廉、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影响: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儒学大兴;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
为后世王朝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
C、教育方面
——教育为儒家垄断
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
——建立儒学教育体系
措施
内容
意义
中央
太学
考试合格,即可任官(博士弟子制度)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标志着以入佳境学教育为内容的封建官学教育的开始;
地方
郡县设立学校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儒学得以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从长远来看,儒学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5)春秋战国以来,风云一时的诸子学说逐渐沉寂;
五、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1、表现
(1)面临严重的挑战——原因
①佛教盛行;
A、原因
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精神产生怀疑,渴求宗教;
宗教教义的迷惑性;
统治者的支持;
实际经济利益的驱动(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用纳税服役,寺院经济蓬勃发展)
佛教为适应中国国情的自我改造,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
B、表现: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影响:
促进了与宗教有关的建筑和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留下了研究中外交流的宝贵资料;
成为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促进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的发展——《神灭论》
寺院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中央集权——三武灭佛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创立于东汉末期)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不足,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表现
A、儒学:
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B、佛教:
吸收了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道教:
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②影响:
A、儒家:
丰富了儒家思想,促进了其发展,也遇到严峻挑战;
B、佛、道:
有利于佛道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C、中国文化:
汲取了外来文化,三家思想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
D、后代:
为“三教合一”创造了条件;
E、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还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F、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冯建华
六、隋唐时期:
三教合一
1、含义:
儒、佛、道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2、原因
(1)政治:
政府的政策;
(2)经济:
封建经济的繁荣;
(3)思想文化
①佛道的传播,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②入学自身的问题和缺陷;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家思想相互影响和融合;
(4)儒学家的提倡;
2、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相互融合;
(2)隋朝:
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合吸收佛道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礼佛、贵儒、遵道
3、影响:
(1)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和文化教育艺术的发展;
七、深化: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含义:
在北宋时期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原因
①政治: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
②经济:
宋明时期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
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
④个人:
程朱、二王;
⑤其它:
A、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为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B、宋代中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为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C、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的运动;
(3)代表人物及观点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二程(北宋)
核心: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天理,后有万物
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人伦者,法理也”
格物致知
(认识论)
含义:
探究万物,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方法:
(学思之窗p13页;)
启示:
(学思之窗p13页;)
朱熹(南宋)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道德规范(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评价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儒学获得新的发展,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地位更加牢固,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波及国外——朱子学;
④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注重气节和节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
⑤用纲常名教维系封建专制统治,把人束缚得更紧了;
⑥唯心主义理论,很多方面并不科学;
2、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
时期
背景
主要观点
影响
陆九渊
南宋
心就是理
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②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穷理不必向外探索,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
明中期
①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社会动乱在于人心破坏——整治人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
致良知:
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知行合一:
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
(1)思想来源:
同属于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2)思想主张:
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根本目的:
都要求人克服私欲,用伦理纲常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不同
理学
心学
宇宙构成
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理”先而“气”后,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离开了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情便不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道德主张
人应以外在的天理行为行为规范
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认识论
格物致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八、批判: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
1、原因
(1)经济因素:
①江南城镇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②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皆本;
(2)政治因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3)阶级因素:
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因素:
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了人的个性,摧残了人们的思想;
②西学东渐,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③明清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2、概况
背景
内容
意义
李贽
政治: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江南市镇的兴起,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
思想:
道学家为抬高自己,奉孔子为神圣;
个人:
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虚伪
孔子并非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非神圣不可侵犯;
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标准;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黄宗羲
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个人的经历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思想:
限制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
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经世致用”,实践中求真知,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
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主色彩);
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认识论;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3)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4)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4、影响
(1)积极:
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2)消极:
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有限,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
【为什么?
】
1、经济方面:
自然经济的稳固,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强化;
3、思想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
4、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盲目自大
九、冲击
近代前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以启蒙思想的一些原则为依据否定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性,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而发生动摇。
十、摧毁
新中国成立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绝对的领导地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一度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采取了一种偏激的态度和措施,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摧毁。
十一、新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纠正了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重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提倡和发扬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仁爱”“德治”“民本”等思想,使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找到了合理的位置。
【思维拓展】
1、儒家思想的意义
(1)积极影响
①具体影响:
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②现代价值。
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③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东南亚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了令人称羡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2)消极影响.
①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②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重礼轻法观念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思想 形成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