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
- 文档编号:24232295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57.95KB
河北省邯郸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
《河北省邯郸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邯郸市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
河北省邯郸市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
本卷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下列观点与此精神相符的是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C.“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D.“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2.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
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考问世界”的史实是
①《纯粹理论批判》出版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③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④创作《第九交响曲》
⑤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3.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
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
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
关于胡适这一态度不能说明
A.胡适坚持契约精神B.胡适反封建精神不够彻底
C.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D.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
4.西方学者弗兰克写道: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
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下列能够支撑弗兰克本人观点的是
A.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欧洲的殖民扩张强行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C.各地资源和财富的涌入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D.人类各地区的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融合
5.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
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其重要原因是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7.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
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
……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
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8.学者钱乘旦在其著作中说,在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中,“在这个阶段上,社会进入全方位变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官僚化;社会方面的世俗化、城市化;文化方面的商业化、大众化……”。
下列现象发生在作者所说的“这个阶段上”的是
A.光荣革命、《人权宣言》、费城制宪会议
B.奥斯曼帝国扩张、印度莫卧儿王朝建立、中国满清入关
C.宪章运动、社会主义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
D.工业生产比例降低、主权概念正在发生变化、妇女地位大大提高
9.一位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是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D.法国民主共和制
10.“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
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
”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B.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C.完成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D.手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11.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英语国家史略》中这样摇述处死查理一世时的场景:
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
后来,当查理二世允诺尊重议会和先例后返回伦敦时,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国王对于英国来说是国家的象征B.国王对于英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C.守法国王受到英国人敬重D.任何一位英国国王都会受到国人尊敬
12.有学者指出:
“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C.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13.艾森豪威尔曾任命为人耿直的厄尔·瓦伦为大法官,后者的激进派判决(瓦伦判决了很多著名的种族歧视案件为不合宪法精神)经常让艾森豪威尔大为光火,他曾说自己总统任期内最大的失策就是任命瓦伦。
艾森豪威尔“大为光火”并认为“失策”,这主要源于
A.自此美国总统失去对大法官的任免权
B.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且是终生职位
C.大法官犯罪也要任职终身,总统很无奈
D.大法官夺去了总统拥有的最高司法解释权
14.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落实。
这种落实的一个典型表现是
A.高度认同政党政治B.不惜牺牲部分自由以保证障平等
C.定期召开三级会议D.通过三权分立以确立制衡原则
15.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16.英国人SirJohnTenniel所画的历史漫画《DroppingthePilot(俾斯麦下台)》(1890年)非常有名。
根据当时的法律,免去俾斯麦职务的应该是
A.帝国皇帝B.内阁成员
C.帝国议会D.联邦议会
17.“……人类的这种处境很让普罗米修斯心忧。
于是他就恳求万神之王宙斯,希望他能赐给人类火种。
可是,宙斯认为不能给人类太多的帮助,否则就无法统治人类,而且人类还会征服宇宙,直接威胁神的权威。
”下列人物中对宙斯威胁最大的是
A.彼特拉克B.牛顿
C.马丁•路德D.达尔文
18.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
“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
”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客观真实,可以采信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19.下边的艺术作品中,从创作风格看,最早受到近代科技成就影响的是
A.《人间喜剧》B.《向日葵》C.《巴黎圣母院》D.《日出·印象》
20.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
据此判断贝多芬音乐的主旋律是
A.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B.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C.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D.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21.根据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A.国库白银储备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D.茶叶出口额
22.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
”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清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②导致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侵略背景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3.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与管辖范围外的政权,建立的是以中国朝廷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关系体系。
中国中央政权成为这个体系的一元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了等级性的中央政权的外藩。
然而,鸦片战争后,这个体系逐步崩溃了。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君主专制制度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新秩序
B.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经济难以与外国工业资本主义抗衡
C.唯我独尊的闭关锁国心态无法应对开放多元的国际形势
D.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让位于以条约为核心的新体系
24.1880年,薛福成写道:
“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
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5.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
“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26.1853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写道:
“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
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
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材料中的“这次变革”是指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27.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
”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A.力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B.小农的保守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合 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28.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
“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
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A.秦日纲B.陈玉成C.李秀成D.石达开
29.著名学者田秉锷教授在《大国无兵》一书中说:
“较之清王朝的制度,洪秀全政
权的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
下列史实中,不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A.以“拜上帝教”为号召,发动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D.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30.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文化大革命
31.《胡汉民自传》载:
“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
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
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
”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收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32.抗战期间《群众周刊》曾刊登了上海市各界救亡协会的一则贺电:
“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
”“立奏奇功”指的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
33.19世纪晚期,某西方报纸称:
“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所指的维新党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34.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5.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36.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
D.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37.关于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与道路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
“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
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这则材料最能说明
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B.中国共产党没有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党内对中国革命斗争形式与道路存在严重分歧
D.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38.“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
39.“中国的革命正是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
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40.曾任陕西督军团长、后任直系军阀师长的胡景翼在1919年6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
“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
”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这段日记有助于判断北洋军阀对五四运动的真实态度
B.这段日记表明当时的胡景翼是具有爱国心与正义感的
C.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很大程度上受到中体西用的影响
D.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代表的直系军阀与北洋军阀决裂
41.1877年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
“当地(中国)商人往往将装满货物的商船‘挂羊头卖狗肉’式地‘过继’给任何一位欧洲人,佯装货物是他们的。
”“当地(中国)商人”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A.欧洲人在中国享有一些特权 B.中国产品缺乏信誉
C.欧洲抵制进口中国货物D.欧洲企图向中国倾销商品
42.“它代表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代表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
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
43.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称:
“洪秀全除推行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以外,他有社会
革命的思想没有?
他提倡男女平权,但他的宫殿充满了妃妾。
”这则材料反映出洪秀全
A.主张在中国全面复兴西方基督教B.想打倒列强,恢复中华民族的自由
C.企图建立新朝代而非新国家或新社会D.对于社会革命也是十分积极的
44.1898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宣统帝,要求拒签条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公车上书。
以上表述中需要更正的地方有几处:
A.1处B.2处C.3处D.4处
4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46.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
“大半旗妆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此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②当时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③服饰改革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
④国人的服饰明显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47.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
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49.“岛寇荼毒,痛及滇西。
谁无血气,忍弃边陲。
桓桓将士,不顾艰危。
十荡十决,甘死如饴。
瘗忠有圹,名勒丰碑。
懔懔大义,昭示来兹。
”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50.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
“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第II卷
本卷包括51—52题,共5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51.(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英国某政治家对英国政体是这样描述的:
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是合法政府的基础……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做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由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
而且,没有行政机构的同意,立法机构亦不得剥夺目前行政机构依法获得的任何权力。
由此可见,英国政体实有优越之处,它使各方面互相牵制。
在立法机构中,人民牵制贵族,贵族牵制人民。
两院则防止行政机构越权。
这样,正如机械中的三个分力,共同代表公众的自由和幸福之路线的方向。
材料二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独立宣言》已宣布: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
”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上而且在实践中得到实现的种种的法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18世纪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6分)
(2)请评价材料二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
(1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辛亥革命有何意义。
(8分)
52.(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爆发后,出于策略的需要,领判权这项由来已久的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
但是,在英方暂时放弃的情况下,中国的涉外司法权问题却由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
1842年9月1日,也就是《南京条约》签字后的第三天,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联名向英国全权大臣璞鼎查发出照会,开列中方希望就《南京条约》未竟事宜继续善后交涉的12项内容,其中第8条“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对领判权的缘起、内容、危害,耆英等是不甚了了的,他们才会出卖国家重大利权而不自觉。
1843年8月18日,军机处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对领判权条款却一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选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材料二恭亲王,私下里很急切地想知道国际法。
通过美国公使蒲安臣的善意帮助,丁韪良的译本于1864年呈递到总理衙门。
新任普鲁士公使李福斯(YonRehfues)于1864年春乘一艘战舰抵达中国,他在大沽口外发现有三艘丹麦商船,由于其时普鲁士正舆丹麦在欧洲交战,李福斯便立即下令捕捉这三艘商船当作战利品。
恭亲王依仗新获得的国际法知识,抗议这种将欧洲的争端扩大到中国和在中国的“内水”这是中文表示领海的用词)捕捉船只的行径。
恭亲王拒绝在普国公使表示悔改前接纳该公使,并申饬他以如此不得体的方式开始他的使命。
处境尴尬的李福斯释放了这三艘商船,并支付了1,500美元的赔偿金。
恭亲王验证了丁韪良译本的有用价值,他散发了三百本译本给各省当局。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中国代表团申明,山东是孔孟的出生地,属于中国的圣地,而且自从1917年中国参战和废除所有对德条约时,日本所声称的继承自德国的权利就不复存在了。
还有,在1898年有关胶州湾的协议的第五款规定“德国应许永远不转租他国”。
同样,二十一条也是无效的,因为条款从来未得中国国会批准。
再者,中国从1917年参战后,地位有了很大变化,从中立国变为交战国,这样就有资格援引国际法中的“情势不变”的原则,废除二十一条。
作为反驳,日本代表团平静地公开了1918年舆北京的秘密协议,指出中国参战后已“欣然同意”山东问题。
中国的争论决不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邯郸市 一中 届高三 历史 月考 试题 新人 会员 独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