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梅高11.docx
- 文档编号:24230132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2.49KB
陈春梅高11.docx
《陈春梅高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春梅高1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春梅高11
上课时间:
2014年3月授课者:
陈春梅
课题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课时
1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作品内蕴含着画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中秋刚过,月光下的情景犹在眼前吧!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中秋之夜的情景,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播放古典音乐)譬如:
描绘当时的环境、当时的心情、当时的……
2、中秋,这个浩月当空的夜晚,然而在每一个的眼里,感觉也并不见得一样,就像刚刚从你们口中讲述出来的情境都是不一样的,想必你们对这个中秋的夜晚感受也不一样。
在我们感受自己的情感时,来看看大画家——梵·高、卢梭他们又是怎么样来诠释夜空的。
3、欣赏图片:
《星空》和《狂欢节之夜》
师:
按要求讨论两幅作品的异同点。
相同点:
a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b材质上都是油画作品
不同点:
小结:
观察事物时,人们总是带着个人的主观因素,于是,同一题材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呈现不同的面貌。
就像这两张画,艺术家都是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在画面里,出现在画面的风格也就不同。
1、分组并讨论(分3组,要落实组长)
第一组:
《阿诺芬尼夫妇像》(扬·凡·爱克)、《高士图》(卫贤);
第二组:
《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
第三组:
《草地上的午餐》(马奈)、《乡间音乐会》2、师生探究
1探究第一组:
《阿诺芬尼夫妇像》(扬·凡·爱克)、《高士图》(卫贤)
具体介绍《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画面的内容
师:
两位画家在这图面里追求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师:
这镜子在这画面起到什么作用?
C、完成“思考与交流”的内容。
2探究第二组:
《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
3探究第三组:
《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
A、大概介绍《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画面的内容。
师:
画面最大的区别在那里?
(参考内容:
《草地上的午餐》裸女面对着观众,眼睛直视好像在观看什么,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乡间音乐会》里的两个裸女以各种姿态回避了世人的眼光,他们只是在尽情的享受阳光的温暖)
师:
这两张画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在思想开放的时代里,《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出来后,引起了整个上流社会的哄动。
这又是为什么呢?
B、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与两张照片的《草地上的午餐》进行对比鉴赏。
C、欣赏补充图片,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美术家的文化背景、艺术个性都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情感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思考与建议”。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讨论交流和综合活动来完成,以美术作品内容为中心,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从不同层面来看待问题的习惯。
上课时:
2014.3授课者:
陈春梅
课题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课时
1
教学目标
1、我所了解的凡高2、别人眼里的凡高。
3、凡高笔下的自我,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凡高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本课容量大,合理处理课堂节奏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件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
(展示凡高系列自画像)
师:
你知道这幅画是谁吗?
学生讨论回答。
(用熟悉的画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新授:
1、鉴赏分析:
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教师展示鲁本斯、达维特、丢勒、拉斐尔、高更的自画像,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你感受到什么?
B、你知道或者认为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C、自画像是如何展示美术家性格的?
结合相关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小结:
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
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
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2、讨论探究:
伦勃朗的一生.(出示伦勃朗的自画像)
设问:
伦勃朗本人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他想用这些表达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3、体验尝试:
让学生画自画像
(1)教师示范画出自画像。
(2)学生尝试画出眼中的自己。
请你尝试用简单的线条描绘自己的头像,并能针对自己的作品,说说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要求:
画面线条简洁、有创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
课堂小结
美术家更是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人生。
课后作业
请你尝试分析教材中《西园雅集图》,画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可以阅读教材并利用网络查找)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画家入手,引导他们联系画家生平和美术作品,层层深入探究美术家在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以此为线索贯穿到本课的始终。
上课时:
2014.3授课者:
陈春梅
课题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课时
2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览赏能力。
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教学重难点
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1、课件展出一组作品(出示大象的杰作),说说画面中是什么内容,感觉如何?
(学生回答)这些画,看起来平常,但如果知道作者是谁,大家一定会大吃一惊!
2、告知学生是亚洲大象“帕亚”的作品,10~15分钟时间完成一幅画作。
每幅售价250英镑(折合人民币4500元左右),更神奇是在英国艺术展览馆,还展出了大象的自画像。
3、课件展示“大象艺术家”作画的照片和自画像。
为什么觉得大象艺术家“帕亚”了不起呢?
(画得非常好!
能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因此能被称为艺术家)。
小结:
自画像是艺术家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
自画像的出现,是艺术家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
(用课件展示课本中的岩画和墓室壁画作品,教师通过讲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大象的自画像上转移到对画家的认知之上。
)
(二)鉴赏分析
1、怎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美术家(画家)?
(能画画的、作品能表现思想、有高超绘画技巧……)
小结:
不同时代,社会上的美术家的评价是不相同的。
画家自己是怎样来看待自己的呢?
我们除了可以通过画家传记,来了解画家外,还可以通过画家的自画像,来了解画家的内心世界。
2、在艺术家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学生看课本中作品回答)
小结:
①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人生的一些看法;
②看到他们的艺术态度和艺术风格。
艺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艺术家眼中的自己。
1、用课件展示四幅艺术家的自画像。
(丢勒、真蒂莱斯基、金农、凡高)
a、你认识这些艺术家吗?
是正面还是侧面?
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
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b、从这些自画像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
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
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2、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
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课堂小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课后作业
讨论和分析对象:
《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教学反思
课程中可以先集体教学,再分组讨论,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上课时:
2014.4授课者:
陈春梅
课题
托物寄情
课时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提问:
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
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竹 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 傲霜。
梅 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兰 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
二、新授
1.观赏图片:
《墨梅图》。
作品画得劲直、挺拔。
⑴提问:
梅花是什么颜色的?
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
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解释:
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 予了新的含义:
“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 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⑵提问:
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
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
2.图片欣赏:
《墨兰图》。
提问:
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
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
3.图片欣赏:
《墨葡萄图》、《大树风号图》、《安晚帖》。
提问:
联系图中的题画诗来说明:
它们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
每幅画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
三、分组讨论
1.分组观察、讨论《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
2.提问:
它们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
画中的物品跟画家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
四、集体讨论:
《剪花娘子》、《到前线去》、《怒吼吧,中国》
对比分析:
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
(如:
都是人物画,表达比较直接。
)
2.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种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
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
课后作业
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
教学反思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动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最终将重点、难点攻破。
上课时:
2014.4授课者:
陈春梅
课题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课时
1
教学目标
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
审美风尚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
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
1.提问,举手回答:
你喜欢哪一种服装?
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
(4~6个学生回答。
)
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
a.为什么喜欢?
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
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
为什么?
(说明讲解:
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
)
二、新授
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
什么是“没骨法”?
画面哪些地方运用了“没骨法”?
这一技法是怎样出现的?
(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
)
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
提问:
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
(说明、讲解:
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
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结实》(吴昌硕)。
提问:
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
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
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金农所在的扬州和吴昌硕所在的上海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收藏者也大多是商人。
)
三、分组讨论
1.分组:
第一组:
“拉奥孔”;第二组:
“静物”;
第三组:
“自画像”。
2.比较内容:
a.创作年代;b.风格和造型特征;
3.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
(可以适当补充拉奥孔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
4.延伸讨论⑴:
在这三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
最不喜欢哪一幅?
为什么?
四、即兴讨论
1.出示图片:
两幅“阳台”。
提问:
两件作品分别是什么时候的?
有何差异?
2.出示图片:
两幅“餐桌”。
提问:
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
风格有何不同?
二次备课
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
课后作业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或二,可以整理成文在学生中交流。
教学反思
在学生的角度列出高中生的兴趣点。
以学生们较为喜欢的精彩的美术家与作品为教学内容来组织本课教学。
上课时:
2014.4授课者:
陈春梅
课题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课时
2
教学目标
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
审美风尚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A、利用不同年代《霍元甲》的音乐导入
B、出示图片:
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
1.提问,举手回答:
你喜欢哪一种服装?
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
(4~6个学生回答。
)
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
a.为什么喜欢?
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
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
为什么?
说明讲解:
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
其实不仅是服装,随着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
二、新授
A、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
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
什么是没骨画:
(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
)
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
提问:
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
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结实》(吴昌硕)。
提问:
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
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
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分组讨论
比较内容:
风格和造型特征;
1.分组:
第一组:
“拉奥孔”;
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是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
教师可以找出古希腊神话中拉奥孔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增强趣味性。
第二组:
“静物”;
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当时还没有油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种空间幻觉。
虽然当时创造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家的这样一种努力。
二次备课
课堂小结
前面的课文中已经涉及到自画像这个类型。
但本课中的自画像是要说明表现风格的不同。
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变化。
课后作业
有没有曾经不喜欢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情况?
谈谈个人的看法。
教学反思
在学生的角度列出高中生的兴趣点。
以学生们较为喜欢的精彩的美术作品为教学内容来组织本课教学。
上课时:
2014.5授课者:
陈春梅
课题
进入历史
课时
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
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阅读教材第69页,完成“思考与交流”。
二、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
1.通过幻灯或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
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画面内容以及作品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做出猜测或回答。
讲述《步辇图》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
简要讲述阎立本的生平与艺术特长,唐太宗向阎立本提出的绘画任务,以及魏晋以来人物画的发展。
适当放映初唐章怀太子墓中的人物画图像,与阎立本画作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阎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画的了解。
也可以放映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出行的画作图像,看不同时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
2.欣赏《文姬归汉图》。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故事?
同样是和亲题材,它跟《步辇图》表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欣赏《荆轲刺秦王》。
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并且思考:
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
4.欣赏《开国大典》。
对比美术作品和历史照片,完成“活动建议一”。
5.欣赏《瑞鹤图》。
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对该图所表现的意图和历史事件做简要的介绍。
课后作业
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
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大胆对问题做出假设性回答。
课后小结
《大卫》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
突出了哪些细节?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更应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学习方法的活动的理念,结合学术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观点、思想、情感的表达
上课时:
2014.5授课者:
陈春梅
课题
战争与和平
课时
1
教学目标
欣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等感情;
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提高对美的鉴赏和表现能力;
能用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等感情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难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流露出来的情感表现。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激发情感) 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播放电影《9.11事件撞机瞬间》和南京大屠杀片段
1、看了这两段电影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照片
油画《南京大屠杀》——李自健
[出示课题《战争与美术》]
二、展开(分成三部分)
(一)战争与美术
作品欣赏(积累情感)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兵马俑》——秦
(二)反思战争
1)《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戈雅
戈雅:
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班牙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师。
他以极其多产而又风格多变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
[思考交流]
在画面上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画家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的?
2)《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达维特
[思考交流]在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的场面?
构图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对画面表现的故事作简单介绍]
3)《内战的预感》达利
提问: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4)《格尔尼卡》——毕加索
说说画面中最打动你的是哪部分?
为什么画家用黑白灰的表现手法?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三、呼唤和平
1)《布雷达的投降》维拉斯凯滋
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
2)《和平鸽》
请同学们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
如果说《格尔尼卡》毕加索要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那么,在以下几幅美术作品中要表达的则是怎样的情感?
3)《我的愿望》招贴作品用儿童的角度反思战争
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
在艺术当中,我们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课堂小结
作品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控诉,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还应该注意作品抓住的战争的瞬间。
课后作业
不仅仅毕加索可以用画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我们同学同样可以做到,课后,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招贴画。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讨论交流和综合活动来完成,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从不同层面来看待问题的习惯。
上课时:
2014.5授课者:
陈春梅
课题
时代的脉搏
课时
1
教学目标
认识美术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美术作品反映或表现社会思潮、运动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根据形式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风气。
教学重难点
本课着重从美术中探寻社会运动的痕迹与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形式上,也可能表现在内容上,但其共同特征是有新的变化出现。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欣赏三幅《门神》,比较分析:
1.门神是用来干什么的?
2.《抗战门神》与传统门神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点出本课主题“美术与社会思潮”。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时代的脉搏》:
教材把握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美术形式变化得以发生的社会因素,从物质的、观念的角度了解美术;通过欣赏分析,使学生能从更多角度来鉴别、评价美术作品。
教师可以通过有一定历史透视和具体的美术作品的分析,来使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
。
用PPT多媒体展示一辈子第一回》和《大批判两张作品,我设计为讲授新课的过渡环节,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它们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分别跟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相联系?
环节三:
知识和技能的巩固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术家的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我增加分组讨论
第一组: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第二组:
《麦积山雕塑》;
第三组:
《牡丹亭·还魂记》插图。
讨论:
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作品?
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
课堂小结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陈春梅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