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我与地坛课本与读本的结合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24225781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23KB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我与地坛课本与读本的结合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我与地坛课本与读本的结合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我与地坛课本与读本的结合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我与地坛课本与读本的结合教案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说,世上只有一个真理:
忠实并热爱生命。
泰戈尔说:
“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
”两位哲人都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必修二的第一板块“珍爱生命”。
一、由“人”而“文”,切入文本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最开始发表在《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
当时这期杂志的小说栏目分量不足,编辑和史铁生商量,说能不能把它放到小说栏目发表,结果史铁生坚决拒绝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为什么坚持要把它作为一篇散文发表?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内心的真实写照,不像一般的小说是虚构的。
]
师:
是的,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心灵的真实担露,因此,我们要走进地坛,走进这篇文章,首先要走近这个人。
(板书:
读人读文)
(投影)史铁生18岁时的照片: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插队。
这是18岁插队期间的照片
这是史铁生18岁时的照片,风华正茂,生机勃勃。
可是21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他双腿残废,命运强行把他把在轮持上。
(投影)史铁生21岁时的照片:
1972年双腿瘫痪回北京。
这一年21岁。
师:
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失魂落魄,他被命运击昏了头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是我们遭遇这种情况,可能会怎么办了?
(有学生小奋地说会自杀)
师:
是的,史铁生曾有三次自杀的经历,可最终都坚强地活了下来。
直到23岁那年的一个下午,他无意中进入了一个园子,他的想法慢慢发生了改变这个园子就是地坛。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
在这个园子里他又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认真拜读史先生的作品,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大家已经阅读了《我与地坛》的整篇散文。
这篇一万五千多字的散文,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
我在地坛的见闻与感悟。
见闻:
景(地坛)、人(母亲、中年夫妇、练歌小伙子、喝酒老头、捕鸟者、女工程师、长跑家、兄妹)
感悟:
生命(生存)的意义
史先生通这篇散文要想解决几个问题?
明确:
为什么生?
怎么活?
我干嘛要写作?
二、深入文本,感悟地坛
(投影)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
请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句、段读一读。
“我”在地坛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
师:
请大家找到终体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生:
我认为这个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在课文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写道: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
但并不衰败’
(板书:
地坛荒芜不衰败)
师:
老师想追问你一下,这个段落写了些什么东西让你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
他写了一些小昆虫、小动物,而这些小动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师:
嗯,无满了生命的活力有一句话老师并不是很懂:
“树千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
生:
蝉化蛹成蝶,所以留下了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师:
是的,壳留下未了,然后有新的生命。
生:
第7自然段:
我觉得地坛虽然改变了许多,但有些东西是不能肆意雕琢的。
师:
你觉得哪些东西不能肆意雕琢不能改变呢?
生:
比如文中提列的落日、雨燕、地上孩子的脚印,还有古柏、早霜、落日。
师:
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给了“我”怎样的启示?
生:
生和死是无法改变的,就像地坛里的有些东西,无论岁月怎样流逝,它还是那个样子,有些本质的东西无法改变。
师:
你讲得很好有些东西改变了,有些东西不会改变,如果我们往前回溯的话,哪些东西改变了呢?
我们不
妨把第3自然段和这一段对着读一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师生一齐读这两段话,读得有一定的情感。
)
师:
我们把这两段连起来看,感受可能会更深刻一些。
生:
就是第6段里写到的,“一个人,出生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生:
在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上帝都是公平的。
每个人都像一颗种子,而他如何发芽生长,便是自己的事情了。
师:
同学们讲得非常好。
我们知道史铁生来到地坛,一天到晚都想着生和死的事,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他有没有想明白?
生(集体):
想明白了。
生:
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地坛是皇帝祭祀的地方,四百年前它的繁盛和辉煌可想而知。
可是四百多年后,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等等,就像作者在20岁这个风华正茂的时候失去了双腿,地坛的经历和作者的遭遇非常相似;可是地坛虽然由盛转衰,虽然遭遇坎坷,而生命的本质没变,可见作者和地坛有同样的东西。
生:
我觉得他本来一天到晚想死的事情,后来通过和地坛对比,找到了自己和地坛的相同点,所以他才想通了死的事情,是地坛使作者重新找回了自信的感觉。
师:
除了自信以外还有什么启示?
生:
作者从地坛的经历看出,生死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他应该去坦然面时,所以他开始思考怎样把剩余的生命活得更加有意义。
(板书:
坦然)
师:
一天到晚想着死的史铁生来到了地坛,地坛里的生命、生机让他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如果我们做一个小结的话,地坛是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呢?
生:
残疾但没有失去生命的热情。
师:
残疾但不颓废。
师:
是的,史铁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就是怎样活下去的事情,得找到一条路,勇敢地活下去。
他找到了吗?
生:
找到了,就是写小说。
师:
嗯,就是写作,史铁生说过:
写作是为了活着。
其实,他走上写作这条路还与一个人有关系,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生(集体):
他的母亲。
师:
嗯,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第二部分中写母亲的令你最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并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三、品读言语,体悟母亲
(一)母亲的付出
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心里苦闷”,“整天”“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2.面对苦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
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品味,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
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
板书:
第2段 送“我”上地坛:
无言目送 艰难的命运
第3段 在家担忧“我”:
坐卧难宁 坚忍的意志
第8段 到地坛找“我”:
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细节、表情、动作
①“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疼爱理解,毫不张扬
“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特定的姿势动作毫不张扬
②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
(母亲久候不归,出去找儿子大海捞针一般,孤独无助,茫然但又执著,这是多么柔软而坚定的信念。
)
③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语言
“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朴实的语言却蕴涵了无限的内容,作者到许多年以后才渐渐听出其中的滋味,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心理(“我”的设想)
儿子对母亲心理的设想“当我不在家的时候……终于能找到”——形象地突出了时间之长和母亲始终在焦虑、空虚和痛苦中煎熬。
“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伤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怜天下父母心
③她理解儿子,知道有些事要儿子自己想通,但出于母亲的本能,她要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整日整夜活在痛苦、惊恐之中。
“我”所承受的,是我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与形色的痛苦。
他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坚忍的意志
“担心”;“自我安慰”;“暗自的祷告”;“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们能感受到母亲的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本身就启示着“我”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儿子的感悟
1.儿子从母亲身上读到了什么?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
2.这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母亲“我”是一开始就理解她的吗?
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体会理解母亲的过程。
第1节:
我现在才知道我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2节:
当年我不曾想过。
第3节: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我才有余暇设想……现在我可以断定……事实上我也真没有为她想过。
…这样一位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第5节:
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第7节:
心里才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子中找我了。
第8节:
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第9节:
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第10节:
多年来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小结:
我们看到了“我”经历了“不解”——理解——愧疚——怀念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让我变得成熟,理解母亲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活下去。
(三)地坛、母亲与我
地坛、母亲与我,三者存在什么关系?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文章结尾说:
“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四、前后勾连,点(节选)面(全篇)结合
师:
同学们,读到这个地方,我们能不能想一想地坛、母亲与“我”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明确:
写地坛之景:
解读了生命与世界,使我平静地对待生与死,解决了“生”的问题;
写地坛中的人:
解读了母亲,读母亲的爱、命运、苦难,解读了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让我更坚强,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而母亲是一个特殊的人她除了给“我”感动外,也给了“我”生活的启示。
正是在地坛的物和地坛的人的启示下,“我”走出了阴影,用笔碰撞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两者融为一体,“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一个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一个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五、拓展文本,全面理解
(一)地坛中的人最重要的肯定与作者息息相关的母亲,除此之个,作者还写到了许多人,写他们的意图又是什么?
中年夫妇:
爱情的甜蜜;
练歌小伙子:
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亲近的温馨
喝酒老头:
放荡不羁的情调
捕鸟者:
等待的执着与痴情
女工程师:
无穷的遐想
长跑家:
人生无常,但需要活着
兄妹:
命运休论公道,明白世界构成的法则,不幸与幸的相结合,所以要心平气和的对待命运。
小结:
群像图让我们感受到是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的缩影:
这个世界中有苦难、有真善美、需要坚忍。
(二)生命的感悟
1、用一天中的时间、乐器、园中的声响、园中的景物、心绪、艺术形式、梦去对应四季,感觉四季,描摹四季的轮回,四季变有了色彩、声音与灵性。
给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遐想与希望。
从而感悟到生活中既有欢乐也有寂寥,既有舞动也有静默。
2、明白了写作的意义:
活着
生命的意义在于人既能拥有“欲望”,但又要有超越“欲望”。
3、再次研究“地坛”。
(1)与地坛倾诉:
生命是由“温馨”与“寂寥”、“希望”与“绝望”构成,是心与坟墓两个领地。
(2)再次来地坛:
真正意识到了我该回去了。
在有限中感受到了无限,在无限中把握了有限的生命。
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人既能拥有欲望,又能超越欲望;既能创造美丽的过程,又能平静的欣赏美丽与悲壮。
(3)作者将人生比喻了三种形式:
孩子、情人、老人。
生命不是断裂的、孤立的,而是不断地循环运动着的,即生是死,死就是生,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
(4)个人的生命上升到宇宙层面:
作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来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六、因“文”观“人”,读出自己
在接下来的这些年,史铁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
但是,命运并没有因此停止对史铁生的摧残。
(投影)史铁生的照片:
1981年,30岁,患上肾病;1998年,47岁,被确诊为尿毒症。
(投影)史铁生的死讯: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59岁。
在2010年最后一天,离他60岁生日还有四天的时候,他离开了我们。
原本啊,在一个文字泛滥的年代,一个作家和几本书似乎也不足为奇,但史铁生的离去却引起了我们心灵长久的震撼。
因此,我们要追问:
我们阅读史铁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我不知道我们课上到这个地方,同学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老师、对自己、对史铁生说一说。
如1:
我想说生命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2:
当命运给我们很多真切的痛的时候,当面对逆境我们无法自拔的时候,看着史铁生,我能很认真地对自己说:
活着,好好活着。
(投影)诚然,双腿残疾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是,有一种残疾比身体的残疾更不幸、更可怕,那就是—灵魂的残疾!
在一个喧嚣的年代,这一点尤为明显。
对照史铁生澄澈的文字,我们每一个活着的健全的人都可以进行深刻的灵魂自省,从而找到自我救赎之路。
最后,我们用“史铁生——2002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授奖词”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第一 专题 珍爱 生命 课本 读本 结合 教案 苏教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