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4215660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7.48KB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回顾
(一)总体规模稳步增长
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务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4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7.6万亿元,较2010年的5万亿元增长了50.6%,年均增幅10.8%;物流业务收入达到2482.5亿元,较2010年的1681.1亿元增长了47.2%,年均增幅10.2%。
物流业发展稳中有进,规模稳步增长,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北京市物流效率、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持续下降,2014年为15.1%,低于全国同期16.6%的水平。
(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2015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338亿元,年均增长10.3%,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物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各类消费品的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健全,商业连锁统一配送率持续提高。
涉及民生的冷链物流体系和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冷库总容量近100万吨,较“十二五”初期增长了30%左右。
电子商务类快递业务发展迅猛。
2015年,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达到14.1亿件,满足“最后一公里”物流需求的快递服务不断完善,建成社区及高校共同配送网点260余个。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北京物流金融平台”、“跨境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建设。
“京津冀区域物流公共平台”服务近5万企业会员,日均信息发布量达100万条,日均交易信息量近30万单,线下日均货运量近200万吨。
物流发展模式创新步伐加快。
电子、医药、制造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实现联动发展。
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引入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模式,创建并推动农产品直采直供联盟发展。
物流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可视化、快速分拣等新兴技术在行业企业推广应用,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
食品冷链可视化系统得到示范应用,医药流通全过程可视化监控和追溯体系得到完善。
绿色物流创新及应用加快。
(三)城市物流网络更趋完善
“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形成了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为载体,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节点布局。
四大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各物流基地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和区位条件,吸引差异化的物流企业集聚。
加强以航空货运枢纽型为特征的空港物流功能,加快推动马驹桥、马坊物流基地海陆联运体系建设,提升京南物流基地公铁联运的服务功能。
以服务城乡建设和市民生活需求为物流发展重点,稳步推进城市共同配送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城市物流末端配送试点工程,实现了物流配送服务的“广覆盖”。
沿西南、东南、东北、西北方向在五环路附近重点建设物流中心,在五环路、六环路周边新建和改造功能完善、规模化的物流中心,形成多个“组团式”的专业物流设施空间布局。
依托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了与交通线网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
完善了城际间干线运输重要物流节点的建设,包括铁路中心站点、公路联运物流中心和公路物流中心,基本构筑了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顺畅的“立体化”物流体系。
(四)开放型物流体系逐步形成
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口岸管理为突破口,推动开放型物流体系建设。
形成了以首都机场空港口岸为核心,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朝阳口岸、丰台口岸、平谷口岸为重要补充的口岸体系。
平谷马坊物流基地一期1.3平方公里基本建设完成,平谷口岸投入运营。
加快推动通州马驹桥多功能用地开发建设和朝阳口岸向通州马驹桥外移。
丰台货运口岸铁路专用线接入全国铁路网,实现运输路网贯通,正式恢复整车货物国际联运到发业务和集装箱国际联运功能。
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形成北有天竺、南有亦庄的政策功能区分布格局。
加快天竺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首都机场实现区港一体。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检验检疫局入驻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实现了一站式通关服务。
(五)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研究编制城市副中心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制定《关于落实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物流蓝皮书》。
积极开展物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相关工作,实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扩大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政策范围,重点支持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领域技术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及应用。
以标准化托盘为切入,在连锁超市、第三方物流、生产企业等供应链不同环节选择试点企业和试点项目,逐步实现标准化托盘在上下游循环使用,并带动相关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改造。
29家试点企业完成带托盘运输超过100万板次,新增交接货免验收企业(门店)400余个,平均免验收货运量占比达到28%,货物装卸效率、交接效率平均提高了2倍以上。
尽管北京市物流业在“十二五”时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
城市物流的服务功能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还有差距,物流网络布局仍需进一步优化;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等专业物流体系还不够健全;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服务管理不够规范,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国际物流和国内市场的衔接还需加强。
二、“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首都工作方向。
这就要求北京物流业以保障民生需求和城市运转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品质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业态创新,加快专业化体系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示范引领能力。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北京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利于提升北京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这将为北京物流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三地物流网络联动布局创造条件。
“一带一路”建设是统筹内外、兼顾现实与未来、全面布局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可为北京市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物流提供广阔空间。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积极吸引国际组织总部落户,承办一批重大国际活动和体育赛事;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加工贸易企业向全球贸易价值链高端延伸。
这些举措将显著增强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对保税物流、国际物流以及进出口报关、货运代理等相关物流服务的需求。
(二)面临挑战
“十三五”时期,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市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涉及一般低端物流业态及配套物流设施的疏解转移,相关物流需求会相应收缩和下降。
同时,作为特大型城市,由于受到空间资源、交通承载、能源环境的现实制约,客观上要求物流业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加强区域联动,实现集约式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为主线,响应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要求,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服务为先、有序疏解、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思路,围绕“完善一个网络、聚焦六大任务、实施六项工程”,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服务水平、夯实城市运行保障为立足点,将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提升首都服务业品质、支撑产业新体系和助力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着力点,更加注重运行效率的提高、服务品质的改善、业态模式的创新和保障能力的增强,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发展和社会共享融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首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增强服务功能,提升保障能力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增强保障民生消费和城市运行的能力,体现便利、规范、高效、集约的北京城市物流特点,提升物流系统服务功能和应急响应能力,着重强化物流对城市运行的保障作用。
(二)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业态升级
发挥首都信息化水平高、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物流领域科技创新步伐,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提升高精尖产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以科技创新物流服务,满足“互联网+”、国内电商与跨境电商融合等所形成的物流新需求。
(三)统筹规划布局,优化物流网络
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着力调整城市物流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物流网络体系。
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为主线,完善重要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建设,优化区域物流运行组织模式。
加快城市末端配送网点建设,推进城市物流升级增效,建设更加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四)注重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物流体系,推进物流运行模式创新发展,加快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载运工具,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和物流标准化建设,提升物流的社会化与集约化水平,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绿色发展。
(五)强化区域协同,促进联动发展
建立京津冀物流业联动发展机制,引导三地企业加强合作,深化区域物流协作。
加快北京物流业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城乡物流网络建设水平。
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四环路以内区域性的物流基地调整退出。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保障城市运行为基础,以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为核心,以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出发点,提升物流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快城市物流升级和转型,推动城市物流便利化、规范化、高效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构建“功能匹配、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城市物流服务体系,为首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二)预期指标
――物流系统运作效率进一步改善。
“十三五”末,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较“十二五”末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
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物流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物流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以城市商贸物流领域为重点,持续推动物流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升级改造,基本建成功能匹配、集约高效的规范化物流服务体系。
“十三五”末,城市商贸流通领域标准化托盘普及率达到50%以上。
――物流服务保障能力及服务品质继续提升。
“十三五”末,城市共同配送比例显著提高,规模以上连锁超市主要商品统一配送率保持在95%以上,城区物流末端配送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郊区统一配送的连锁便利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
――绿色物流发展有力推动。
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载运工具,加强物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构建绿色循环物流体系。
“十三五”末,全市电动物流车保有规模达到3000辆。
第三章 功能定位和功能布局
一、功能定位
(一)保障城市功能运转
服务北京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优化完善生活必需品配送体系,进一步夯实确保特大型城市正常运转与市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物流保障。
(二)支撑高精尖经济结构
鼓励发展支撑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专业化、集约化、精益化现代物流,充分发挥标准化对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引导作用。
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和行业应用推广,发展支撑“新常态”下首都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物流保障。
(三)服务区域协同发展
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目标,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首都市场产销对接和产业协作,建设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物流保障,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四)助力首都对外开放
服务北京市“国际交往中心”定位,完善口岸物流功能,积极推动国际物流与城市物流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构建助力首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物流保障。
二、功能布局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视角,围绕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推动京津冀物流一体化、打通承接津冀企业多式联运物流通道的同时,引导物流设施优化布局调整,着力打造“物流基地+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的城市物流节点网络,形成功能完备、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多层次物流网络体系。
(一)物流基地
继续发挥物流基地对城市物流系统的重大基础性作用,强化物流基地对城市运行的服务保障功能。
完善和提升四大物流基地配套设施建设,依托空港、内陆港、铁路枢纽、公路枢纽以及保税政策功能区等不同区位的交通优势和定位,差别化提升完善物流基地功能。
重点发展基于铁路和公路的生活必需品物资供应物流、基于航空的快递物流、基于内陆口岸及空港口岸的跨境物流等服务功能,对接和保障首都城市运行发展需要。
(二)物流配送中心
发挥物流配送中心在物流系统集约高效运转中的关键环节作用,合理优化物流配送中心布局。
现有的物流配送中心,属于生活必需品配送保障的,升级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规范化和集约化水平;位于城市中心城区的,有序引导向外转移;逐步调整退出城市副中心低端物流业;对于不符合首都城市定位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向津冀地区疏解。
鼓励公路、铁路货运场站提升物流配送服务功能,并在航空、铁路、公路等环京交通干线枢纽建设功能完善的新型综合化城市物流配送中心。
(三)末端配送网点
发展支撑商业活动和市民生活的末端物流,优化末端网点布局,增强城市配送服务能力。
加快推动现有物流服务设施的整合利用,鼓励建设集零售、配送和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末端配送网点。
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布局建设共同配送网点,鼓励商贸企业在末端配送领域开展横向合作。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夯实城市物流运行基础,着力加强民生服务保障
(一)完善城乡物流保障功能
围绕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统筹布局,形成层级合理、需求匹配的物流配送网络。
统筹规划物流基地、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多级配送节点,推动业态调整升级,进一步提高物流节点保障城市运行和服务民生的能力。
优化末端配送网点建设。
鼓励对现有邮政设施、商业设施、便民服务设施等进行整合利用,支持建设集配送、零售和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物流配送终端,增强末端物流网点的服务功能。
鼓励配送企业与网点密集的连锁企业、便利店等第三方企业开展合作,培育一批运营规范、管理有序的末端物流示范企业。
提高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
加快完善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合理布局农村配送服务网点,提高末端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建设和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打造农产品“进城”和电商物流“下乡”的顺畅高效的农村双向互动流通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便利程度,促进农民增收。
鼓励商超企业实施夜间配送模式。
完善商超企业的夜间卸货条件,引导配送需求大、配送频次多、商品种类适宜的商超企业和配送企业联合开展夜间配送。
(二)加强首都生活必需品物流服务保障
加快农产品配送现代化建设。
构建农产品产地市场冷链物流和配送体系,优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布局,完善农产品配送网络。
支持农超对接、农产品基地直供直销等多种产销衔接模式,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鼓励搭建农副产品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检测结果互认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
借助口岸建设,构建高效的国际农产品进出口通道,满足市民对进口食品的需求。
提高生活必需品保障物流支撑功能。
进一步完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制度,优化储备商品结构,探索建立京津冀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应急保障联动机制,提升物流对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能力。
(三)构建现代化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鼓励冷链物流发展,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构建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服务网络。
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规范食品冷链物流运行管理,以信息技术和冷冻冷藏技术为依托,加强冷链物流监管,支持冷链监控体系、追溯体系建设,确保生鲜食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和安全。
鼓励冷链配送模式多元化和创新发展,支持上下游高效衔接的全程冷链物流服务。
二、完善专业物流体系,着力支撑高精尖经济结构
(一)推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推动物流业与科技创新产业联动发展,增强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发挥物流业对高端创新资源配置的支撑作用。
提升物流业
对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助力高精尖产品实现“在北京制造”到“由北京创造”转型。
鼓励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企业,提升面向高精尖产业的供应链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积极培育规模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完善与上下游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搭建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提供物流、金融以及信息等的综合化集成服务。
(二)推动电子商务物流发展
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快递企业加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鼓励与物流园区、仓储企业加强合作,共享资源,构建信息化、便捷化、智能化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支持企业积极发展网下连锁取货点,鼓励探索使用多种配送服务模式,有效缓解“最后一公里”配送难的问题。
优化物流配送组织方式,支持高校、商业区(楼宇)、社区建设电子商务物流共同配送网点,提高末端配送的社会化、集约化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O2O便利店,逐步拓展覆盖范围及完善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社区电子商务服务。
(三)完善医药物流体系
推进医药物流信息化、智能化配送体系建设。
依托物流领域先进技术,完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实现药品流通和配送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建立健全药品流通可追溯体系。
支持连锁药店开展统一配送,规范药品行业统一配送运行体系,进一步提高药品末端统一配送率。
鼓励药品配送企业与医疗机构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深入对接,实现药房精细化管理。
鼓励、引导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加强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和药品流通渠道,以信息化技术提升为手段,形成辐射范围合理、网络健全、手段先进、配送及时的医药物流服务体系。
(四)培育壮大会展物流
提升会展物流现代化管理水平,培育专业特色会展物流服务提供商,提高会展物流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高效、安全、实时的全方位、一体化专业会展物流服务。
进一步提升国际会展物流通关通检效率,借助保税政策功能区优势,鼓励发展保税展示。
创新会展物流服务模式,推进专业化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展品全程监管体系,增强北京举办重要会展、体育赛事、外事外交活动的服务保障能力。
三、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着力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引导和推动区域性农副产品、基础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仓储物流功能外迁。
积极推进服装、小商品、建材等区域性专业市场及其物流功能加快向周边已有较好条件的地区整体迁出。
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控新增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
(二)加强京津冀物流产业协作
推动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建设,支持企业在津冀地区建设蔬菜、肉蛋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物流仓储设施,提高产地冷链设施水平和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
优化调整物流设施布局,在疏解区域性物流功能的同时,加强京津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支持和鼓励企业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功能定位需要,在北京周边枢纽城市合作建设多功能物流节点和大型现代化仓储物流基地,完善生活必需品供应物流网络,缓解北京交通枢纽物流压力。
加强产业对接协作,建立健全需求对接服务机制,促进区域错位发展和融合发展。
(三)开展多式联运模式示范应用
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在基础设施、物流装备、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对接和统一,推进京津冀区域社会运力优化配置。
开展京津冀货物多式联运试点,强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衔接,探索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推广应用快递转运装备技术,推动开展公路甩挂运输试点,探索推广公路零担、集装箱、清洁能源甩挂运输组织模式,不断完善综合物流体系。
推进公路、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信息平台与社会化物流信息平台的对接,以信息共享提升运输组织效率,盘活既有铁路存量物流资源。
依托电子商务,打通公海、海铁联运通道,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四、推进物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一)推动国际物流与城市物流有效联动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物流和商贸龙头企业共同组建国际物流市场主体,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丰富的公路、港口、航空口岸和铁路资源,打通国际物流通道,开展跨境物流服务,突出北京作为国际物流重要节点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实现国际物流与城市物流联动。
以北京新机场建设契机,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设施建设,支持集约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模式,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与国内市场融合发展。
(二)促进“互联网+”与物流业融合发展
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导物流领域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构建服务于O2O模式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专业物流服务体系和货运物流体系,推动物流O2O模式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共享互通、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联网监控,构建面向公共仓储领域的智能仓储系统和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实现车辆与物流配送中心、仓储设施的互联网无缝对接。
推动互联网技术在物流装备和技术领域的发展,实现物流设施设备的自动化、物流作业的智能化、物流信息的智能追踪与追溯。
(三)鼓励先进信息技术应用
依托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业务流程和经营业态,不断提高物流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应用水平,推动先进技术、装备和设施在企业的示范应用。
依托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线射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行企业业务创新,延伸传统物流服务功能,提供全程监控、智能优化、服务订制等个性化现代服务,重点面向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社区物流服务、物流信息平台等新型业态,拓宽物流服务领域。
五、加速物流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绿色集约发展
(一)推进商贸物流体系规范化建设
立足商贸物流领域,强化物流信息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规范建设,健全物流诚信体系。
以不同类型企业多点支撑为手段,稳步推动供应链物流标准一贯化,带动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升级改造,促进上下游关联领域物流标准化水平提高。
加快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标准化管理进程,推动物流配送交接模式变革,解决城市物流配送难题。
加强区域及企业间合作,支持京津冀区域物流标准化协同发展,提升京津冀区域物流规范化发展水平。
(二)创新物流运作模式
鼓励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
推动企业加强横向联合,鼓励倡导城乡连锁经营,支持企业发展统一采购、统一仓储和统一送货模式。
进一步优化物流组织模式,积极推广末端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模式,完善商贸流通网点的装卸货配套设施,提高集约化程度和物流设备利用率,降低配送车辆出行需求,促进物流绿色发展。
支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统一配送、共同配送需求。
(三)发展绿色物流
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载工具,鼓励更新使用新能源物流车和第六阶段排放标准车辆,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
推广物流节能环保技术,支持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型信息化立体仓储设施及分拣装置的示范应用,降低物流仓储环节的排放。
发挥铁路物流的低碳性、环保性优势,充分挖掘京津冀地区铁路资源,探索研究铁路运输与城市物流配送相结合,提升空间资源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道路车辆使用强度,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提高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物的循环利用水平,构建循环物流体系。
六、延伸强化国际物流功能,着力服务首都对外开放
(一)完善口岸物流功能
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际陆港、口岸等协调发展,提高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
完善空港口岸保税物流、分拨转运、展览展示功能,推动高端生产要素集聚,丰富和完善空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十三 时期 物流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