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多样性建筑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4214275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6.88MB
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多样性建筑设计.docx
《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多样性建筑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多样性建筑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多样性建筑设计
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多样性建筑设计
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Chipperfield)是欧洲当代建筑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建筑体现出对设计对象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多样性。
奇普菲尔德195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77年毕业于伦敦建筑联合学校(ArchitecturalAssociation),曾在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Rogers)和诺曼·福斯特(NormanFoster)的事务所工作过,1984年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他承担过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多项设计工程,设计范围包括家俱设计、室内设计以与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和大型规划设计。
奇普菲尔德是一位注重节制的建筑师,他尊重历史,尊重生活,从对作品的精雕细琢中获得学术上的乐趣。
由于早期受罗杰斯和福斯特的设计方法的影响,奇普菲尔德在设计中对建筑的结构、构造、材料十分重视,他善于将建筑要素精心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建筑结构与表皮的自由处理,形成灵活的建筑体量同时,他还善于把建构技术和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与发现融合起来。
在他的作品中,新与旧以恰当的方式并存,并且通过建筑的实体与空间、体量与光线相互渗透,使建筑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背景”,因而他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和空间十分协调,是一种不压制周围环境的建筑。
作为建筑师,奇普菲尔德坚信,高质量的设计成果来自于设计的连续性和设计者与客户、顾问、承包商、使用者之间的密切对话。
他的创作实践不受预定的建筑风格的驱使,他设计的目的在于创造出具有特定细部的、与文脉和功能有内在关系的建筑。
面对每一个设计任务,他都会通过概念分析,形成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最佳效果。
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设计在形式创造上可以越来越自由,奇普菲尔德认为这种自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建筑应受基本条件的限制,要遮风避雨,具有坚固性和防护性。
自由创造的形式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的期待和设想,也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新奇感,但它还有另外一面,“一种我们必须很小心面对的危险,一旦你有了这自由,你就有责任重新定义你所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那种只注重外部包装而不注重建筑内容的态度就是新的自由的危险之一。
因此,在新的自由中我们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发展一种新的约束性,而且要提醒自己,什么是建筑学必须做的。
”
同大多数人一样,奇普菲尔德承认当今信息时代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同时对计算机技术在形式方面的作用持谨慎的态度,在认识到高科技的魅力的同时,他仍然坚持相对的“低技术”(Lowtechnology)。
他的建筑形象大多是结构与构造的结果,他反对将建筑简化为形式上的引人注目的或表现性的东西。
奇普菲尔德坚持认为,建筑具有不可缺少的实体性,建筑师应该具有通过推敲构造传达出这种实体性的能力。
关于建筑材料,奇普菲尔德不会认为某种材料不好或讨厌某种材料。
他相信每种材料都有奇妙的使用效果,问题在于如何使材料以最好的方式表达出它的品质。
他对各种材料的运用和组合十分敏感,他在设计中能够对材料的准确运用,将结构构件与自然材质完美结合,创造出适合于建筑所在场所的历史环境氛围。
在理论方面,奇普菲尔德一直追随德国哲学家汉斯·乔治(HansGeorg),尤其是他关于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延续性观点:
“建筑师必须站在远处,不仅位于现实之前,还要位于现实之后。
位于现实之前,是要通过创新形成各种可能性;位于现实之后,是要了解创新理念的连续性,确保它的意义。
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中保证作品的切中时宜,还要在形式和语言的已有传统中保证作品的意义。
“设计过程是连续的,不仅得益于限制条件,还得益于可利用条件。
我们既不能生活在全新的光辉灿烂的未来中,也不能生活在舒适的模仿抄袭的过去里”
奇普菲尔德没有固定的设计风格,他在面对特殊地域、特殊历史文脉、特殊场所环境时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所以他在不同时期的设计项目中,具有不同的关注点和设计策略,他的建筑作品的风格也随之多变,但同时,他每一个作品的成功都能够证明他对建筑内涵的深入理解以与对建筑设计意义的正确把握。
从奇普菲尔德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建筑材料的选择以与建筑细部的构造设计;在处理不同地域的建筑时,他能够准确把握当地的地方性和乡土特征;在面临复杂历史文脉时,他采用“连续性”的设计策略,形成建筑实体层面以与历史层面的延续;他的一些作品还具有朴素、简约、抽象的极少主义特征,同时也不乏对材质的和谐搭配、对构造的精心设计、以与对建筑形式和体量的推敲;而对建筑内涵的深入理解则使他的作品体现出人性化的色彩。
河流与划艇博物馆
(泰晤士河岸亨利地区,英格兰,1989年~1996年)
河流与划艇博物馆位于英格兰南部泰晤士河畔的亨利镇,该博物馆主要展示当地的河流生态和文化传统以与当地划艇竞赛的实际情况。
博物馆主要由3个展厅组成,分别展示泰晤士河、国际划艇运动史以与亨利镇的基本情况(图1)。
奇普菲尔德在这个兼顾历史、体育和娱乐的博物馆设计中,运用了现代的技术,同时还借鉴了泰晤士河两岸与乡村中普通的建筑元素。
奇普菲尔德为博物馆选择了传统的坡顶形式,这源自于英国乡村的木谷仓以与每年搭建的用于容纳船只和观众的临时性帐篷。
这种形式的采用是成功的,它与周围的历史城镇非常融合,具有使人共鸣的乡土特征(图2)。
为了避免受泰晤士河水季节性的泛滥之害,建筑底层架空,建造在低矮的混凝土基座上。
抬高的底层平台、主要出入口以与踏步台阶表面都覆以橡木板,墙身表面同样覆以橡木板(图3),坡顶采用镀锌钢板,整座建筑看起来像是翻过来的船只,博物馆成为一艘展览的船。
展厅的内部空间是整体性的,一圈通透的玻璃墙环绕在架空的橡木平台之上,顶部设三角形天窗采光。
底层玻璃的通透性与封闭完整的仓顶构成集中独立的、同时又与周边环境良好沟通的室内空间。
从已建成的建筑来看,水平、长条的橡木板墙和倾斜的铅板屋面,以与精致细微的玻璃面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意义,而巨大的木构仓顶和地方性的橡木板则引起传统的共鸣。
在建筑的细节方面,奇普菲尔德认为:
“设计理念的发展依靠计划、空间、平面和材料之间不断地交织,设计的过程是非线性的,允许材料的选择成为或改变整个设计要考虑的问题。
”在河流与划艇博物馆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细部的构造体现了奇普菲尔德在这方面的才能。
建筑物所用的材料包括混凝土、玻璃、橡木板、铅板,都是极其普通的,但其比例组合恰当、节点构造精细,材质搭配和谐,不仅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具有幽雅精致的现代感,而且与传统的形式十分融洽。
在这座建筑中,橡木板是建筑师所选择的对整个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材料。
橡木板是当地一种经济耐用的材料,建筑师采用现代的技术,通过精心的构造设计,不仅保证了外墙的防水、防腐以与空气的流通,而且通过这样的处理,建筑经历风吹雨打之后,其古旧的外表会与当地的建筑更加融为一体(图4)。
材料中的自然天性和建筑对传统的呼应均通过现代精确工艺精湛的构造方式被表达出来。
可以看出,大卫·奇普菲尔德在这个博物馆设计中寻求一种开放的、包容性的现代建筑语言,用以解决设计中的历史性表达与尊重传统文化的复杂问题。
他一方面尊重历史,在原则上与传统形式相适应;另一方面以创新的方式在细节上对传统进行新的诠释,表达出与时俱进的特征,设计中的创新性体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构造中,同时这些要素也成为传统的载体。
河流与划艇博物馆是大卫·奇普菲尔德在英国的第一个主要作品,也是他最受好评的作品。
这座建筑有力地证明了建筑师从当地乡土中嫁接出复杂的现代建筑的能力。
柏林新博物馆
(博物馆岛,柏林,1997年~2009年)
柏林的博物馆岛是一组位于斯普雷(Spree)河岸上的古典主义建筑,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建筑群之一。
岛上的5座博物馆始建于19世纪,它们形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是柏林文化遗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图5)。
在二次大战中,这组经过百年历史建造完善起来的博物馆建筑群70%以上被毁,二次大战之后,东西柏林分裂,博物馆中的藏品也被分散在东西柏林多处。
1999年,这组博物馆群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新博物馆(NeuesMuseum)是博物馆岛上建筑群中的一座,它于1859年按照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施蒂勒(FriedrichAugustStuler)的设计完成施工,是一座19世纪后期的希腊复兴式建筑。
二次大战的轰炸使它成为一片废墟,仅剩下一部分外墙。
在1997年与其后的两个竞赛中,奇普菲尔德受到邀请,对该博物馆进行修复并对其两个内庭院进行重新设计。
面对这样一个历史遗产建筑的修复工程,奇普菲尔德没有采用建造完整的复制品的方法,而是在原有历史遗迹的基础上进行
修复。
他与建筑保护专家朱利安·哈拉普(JulianHarrap)合作,采用了体现真实性的设计策略,同时以恰当并置的方法将遗存部分和重建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把新博物馆设计为互相连接的展馆与历史片断的结合体。
在这个博物馆中,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性,新与旧、抽象与具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图6)。
这种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法使修复部分与遗存部分形成整体,同时具有明确的区别,不仅保持了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真实性,同时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遗存肌理与修复部分之间、纪念性与功能性之间形成一种“连续性”。
该博物馆的建筑布局为3层高的古典建筑环绕两个并置的内庭院,二战中一个庭院的两个边与另一个庭院的边角被完全炸毁,奇普菲尔德要对战争中遗存下来的部分进行修复,还要将完全毁掉的部分再建起来(图7)。
对于修复的部分,奇普菲尔德强调“软保护”的方法,“软保护将每样东西都保持原样,并确保不出现任何不自然的东西。
建筑表面的涂层不能被揭掉或刷新,而应该保持原有的基础,以相同的颜色修补,确保它看起来是新的,但又不能太耀眼,也不能去掩饰它。
”博物馆遗存了部分的外墙以与展厅天花上的壁画,奇普菲尔德保留了墙壁与天花被毁坏的形态,对由蓝色纸和金色纸裱糊的天花与其上的壁画进行了修复,对壁画的修复采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手段。
对建筑
遗存的外观与墙面,奇普菲尔德也采用了“软保护”的方法,修复后的建筑墙面保留了遗存的片断,也体现出被保护的状态,墙面需要修复的东西得到了必要的加固与维护,同时还增加了历史肌理的可读性(图8)。
图8东立面局部修复过程
对于被完全毁掉的部分,以与这些部分与遗存部分的关系,奇普菲尔德说:
“很明显,这座建筑必须是一种拼贴,将毁坏的标记和代表未来建筑的符号拼贴起来,使各个层面得以共存,确保
这一纪念性建筑的未来价值。
”“我们将两个要素冻结起来,旧的被冻结为关于过去的画面,新的被冻结为关于现在的画面,在新与旧相对比的理念下,会形成许多有趣的中介性的部分。
”基于这种观点,奇普菲尔德在博物馆重建部分的设计中,在平面形态上恢复了原有的建筑体量,但在建筑语汇方面,却使用了简洁、抽象的现代语汇,同时在材料选择上也突出了新与旧的区别,在庭院边角、楼梯厅的设计中,重建的楼梯与天花部分的处理简单、整齐,材料也区别于原有部分,这与侧墙面的遗存形成反差,然而楼梯与楼梯厅的重建部分在空间与功能上与遗存部分的关联又使这一对比的因素统一起来(图9~11)。
在庭院的设计中,奇普菲尔德采用方形截面的木柱廊上面覆盖玻璃顶,同样突出了重建部分的简洁、抽象性(图12)。
这种以功能、结构为基本和最终特征的语汇具有很大的宽容性,能够介入旧的东西,而不会产生不自然的突兀感。
这样,博物馆的遗存部分与重建部分能够在体量、空间、功能上成为一个整体,又体现了明确的区别。
奇普菲尔德为这个存在了近60年的废墟重新找回了奥古斯特·施蒂勒昔日建筑中的辉煌,完善了博物馆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将建筑被毁的状态、修复的状态、重建的状态整体性地展示出来,体现了博物馆的历史演变轨迹。
独户住宅
(德国,
1994年~1996年)
这座建筑位于柏林西南部绿荫繁茂的郊区。
主人是一对夫妇,他们喜欢收藏当代的艺术品,因而对住宅有严格的安全需求。
为此,建筑师在公路和房屋之间隔了一道实墙,将建筑内部与外部隔绝。
在实墙后面,通过砖砌的宽踏步可以通向二层的门厅(图13)。
图13独户住宅沿街外观
由住宅内部的楼梯往上是夫妇的居室,往下是大空间的地下室。
地下室设有游泳池是奇普菲尔德与一个德国艺术家合作设计的。
餐厅、阅览室和二层的卧室均可俯视院墙临街的南院,并有很好的日照。
绘画工作室北边即是花园。
从南院可以经由跌落的踏步通向后花园。
这座住宅建筑的平面是按功能关系组合的结果。
建筑师仔细考虑了每个房间建成后的空间效果,每个空间都有经过精心设计的不同高度的顶棚,这些顶棚将空间在垂直方向进行压缩和拉伸。
奇普菲尔德将空间在高度上的变化通过建筑抽象的形体和外观表现出来,揭示出清晰的空间与体量的关系,显示了建筑师在形体的理性围合和空间的灵活自由之间的运用自如(图14、15)。
对这座建筑而言,建筑材料的选择同样是设计的重要因素。
建筑所有外表面均采用手工制造的清水红砖,仅在窗口采用了钢框。
精心设计和施工的砖表面使得这座房屋具有密斯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语汇在形体上的坚实性和怀旧性。
手工砌筑的砖表面与光滑的、规则性的
图16独户住宅北立面
钢框玻璃窗形成了对比(图16)。
从这座建筑中可以看出极少主义的一些设计特征。
建筑外表采用了大面积单一材料的实墙形体简单抽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
连续的砖墙沿着南面庭院和北边大花园展开,将墙、地板、挑檐包裹起来,将平静而内省的空间与繁杂的外部相隔绝,使这个住宅兼有内向的性格(图17、18)。
图18通往北面花园的踏步
圣·米歇尔公墓扩建
(威尼斯,1998年~2013年)
圣·米歇尔岛位于威尼斯的咸水湖上,是威尼斯用作公墓的一个岛(图19)。
经过400多年的使用,这个历史性的墓地要进行扩建,同时还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威尼斯的浪漫形象与墓地阴冷、内向的特征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
奇普菲尔德承担了扩建圣·米歇尔岛的设计工程,他计划首先将公墓延伸至尚未开发的西南角,然后,用挖掘出的泥土建造成一个狭长的岛,两岛之间相平行,并由两个短桥相联系(图20)。
在谈到圣·米歇尔公墓扩建设计时,奇普菲尔德曾说:
“如果你近几年去过威尼斯的墓地,会发现墓地被建造得如同图书馆的墙壁一样。
同样是4面墙,我们可以将它设计成中央是花园的庭院,庭院中种着桔树或其他的树种。
这样,你在拜访过世的祖母时会有美好的体会,墓地也有了可识别性,同时还被赋予了浪漫的特征。
”奇普菲尔德的设计一扫传统公墓沉闷、单调的特点,成为生者和死者心灵交流的亲密场所。
设计中奇普菲尔德没有采用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公墓所采用的规则排列墓墙的方式,而是将建筑、墙体和园景进行配置组合,通过花园、庭院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形成一种归宿感和围合感(图21)。
图21圣·米歇尔公墓平面图
公墓设计采用了许多建筑要素,使得各个体块之间形成了类似于街道与广场的网格系统,整个公墓有一种城市化的尺度,同时使这个“死者的城市”具有威尼斯传统街道的视觉空间感,奇普菲尔德用当地人熟识的空间效果淡化了墓地的沉重感(图22~24)。
岛上两个花园十分宽阔,它们的布局比传统墓地严格对称的花园要更松散、更浪漫。
宽敞的花园,庭院,街道式的幕墙,威尼斯传统的空间感,这些元素与传统墓地所采用的元素截然不同,由此产生了与传统墓地不同的悼念空间。
在这样的空间里,生者对死者的怀念、追忆也会与传统墓地空间有所差异,体现出更加丰富的人性化色彩。
这种创新性的构思与处理正是奇普菲尔德在对设计对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也是他的设计所追求的目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卫 奇普菲尔德 多样性 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