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导语中细节与悬念的运用.docx
- 文档编号:24209668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35KB
浅析电视新闻导语中细节与悬念的运用.docx
《浅析电视新闻导语中细节与悬念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电视新闻导语中细节与悬念的运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电视新闻导语中细节与悬念的运用
浅析电视新闻导语中细节与悬念的运用
专业:
新闻采编与制作学号:
200920618135
学生:
陈娅莉指导教师:
王珏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加剧了新闻业之间的竞争。
新闻导语细节与悬念运用的好坏直接决定新闻的影响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鉴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新闻导语的内涵及重要性,然后指出新闻导语细节与悬念运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新闻导语要坚持追求价值和信息的最大化,通过画面、直接引语和悬念的设置,不断提高新闻导语对观众的吸引力,提高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
电视新闻、新闻导语、细节、悬念
StudyOntheTVNewsLeadsintheUseofDetailandSuspense
Specialty:
NewsEditingSpecialtyStudentNumber:
200920618135
Student:
YaLiChenUpervisor:
JueYu
Abstracts: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newmediaontraditionalmedia,morechallenges,increasedcompetitionbetweenjournalism.Newsleadsdetailsandsuspenseusedirectlydeterminetheinfluenceofthenewshasarousedwidespreadconcerninsociety.Inviewofthis,thefirstnewsleadsconnotationandtheimportanceof,andthenpointedoutthatthenewsLeaddetailsandsuspenseuseoftheexistingproblems,andproposeappropriatecountermeasures,newsleadsyouwanttoadheretothepursuitofthemaximizationofvalueandinformationof,throughthescreendirectlycitedthelanguagesettingsandsuspense,andcontinuouslyimprovetheattractivenessofthenewsleadsviewerstoimprovethesocialinfluenceofthenews.
Keywords:
TVNews、NewsLead、Detail、Suspense
绪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使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受到更多挑战,如何制作出更优质的新闻,对新闻导语的设置引起了广泛关注。
电视新闻要想吸引观众的目光,让他们牢牢锁住新闻节目,就要提高新闻导语的制作水平,提高新闻导语细节与悬念的设置,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
但是现在很多电视新闻在导语的运用上存在种种误区,影响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毛泽东曾说过:
“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
新闻导语对于新闻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提炼和构思导语,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导语在新闻写作中有重要作用,导语的写作技巧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因此,本文将就电视新闻细节与悬念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提高新闻导语细节与悬念的设置,从而提高新闻节目感染力与传播力。
第一章概念界定
(一)新闻导语的定义
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什么人参加进去了?
——谁干的或谁讲的?
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主题是什么?
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这便是导语写作中通常作者自问自答的思维过程。
首先是以最简洁的文字反映出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何种新闻信息,其次新闻导语一语定意,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最后新闻导语要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兴趣。
笔者认为新闻导语是新闻的“先头部队”,是新闻的开头消息,也是以最简要的吸引人的语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重要内容,从而吸引观众收看。
第一代导语是将新闻播报的六要素都表现出来,包括了“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如何”。
“第二代导语”,只包含“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
如:
“今天下午,朱建华以他有力一跳,飞过2米38横竿,再次成为全球跳得最高的人。
第三代导语同样注重“如何去突出这些部分要素”上。
如2011年7月13日凤凰资讯台《时事直通车》报道“英国所发生的窃听风波会不会真的成为英国的’水门事件’呢”[1]。
(二)新闻导语中细节与悬念运用对新闻表达的重要性
很早人们就意识到新闻导语的重要性,晋代陆机曾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明代的谢榛也谈到“凡起句当如爆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麦尔文·曼切尔“用一半甚至更多时间琢磨导语”,他认为“写好导语等于写好了消息”。
[2]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甚至强调: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导语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导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通过细节与悬念的运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新闻导语的吸引力,同样重要。
悬念,悬而惦念。
人们才更愿意看究意发生了什么事件,因为细节设置好。
因此,新闻导语中细节与悬念运用对新闻表达也很重要。
第二章电视新闻导语中细节与悬念运用存在的问题
新闻导语对新闻的表达至关重要,大多数新闻都很注重对导语悬念与细节的设置,然而还很多新闻由于编辑的水平,以及其他各方面原因,在新闻导语细节与悬念的设置方面存在诸多误区。
(一)对导语细节与悬念的设置意识不强
新闻导语是新闻的“凤头”,导语中细节与悬念的设置对新闻的表达至关重要,然而现在除了一些主流媒体注重新闻导语的重要性,其他新闻媒体则不太注重导语细节与悬念的设置。
地方新闻电台的播报经常是逐条进行的,对导语的认识不清,仅将新闻的主要内容浓缩在导语中,如山东某地方电台报道“本地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负面事件作了相关介绍”,如上海东方电台的娱乐星在线报道“某**知名艺术就打人事件向公众道歉”,使公众一听导语就新闻的内容,根本无法激起公众继续听下去的渴望。
对同样的一件事,电视与报纸导语的报道也是不同的,如对“郭美美”事件的报道。
在2011年7月6日《检察日报》在“郭美美事件”的法律解读中的导语是这样的“住豪华别墅、拎爱马仕包、开玛莎拉蒂跑车、骑德国纯种马、出行坐头等舱……这样的网络炫富并不稀奇。
但是,当“90后”女孩郭美美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炫富时,一场舆情风暴来临了”;2011年6月27日《中国青年报》在假如“郭美美”是一场商业炒作中的导语是“ 郭美美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仅新浪和腾讯两家微博就有近50万条微博。
这名来路不明的炫富女孩,虽然事后声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头衔“完全是本人杜撰”,但已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良好形象”造成巨大伤害。
”
2011年6月26日深圳第一电台报道“郭美美事件”,先是播出一段片子,然后是导语:
“今天这个片子关乎我们的话题,最近微博上热议的郭美美是一个20出头的小姑娘,在网上表达她富裕的生活状态”。
从报纸与电台对“郭美美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出,电视导语可以有画面、有声音、可以与网友在微博上即时互动,这些都是报纸导语所无法实现的。
报纸仅就这些事件进行相关的文字或图片的报道,报纸无法与网友进行即时的微博互动,无法通过有声动画进行导语展示,这就是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显著不同点。
(二)对导语细节与悬念的设置水平不高
虽然现在很多电台都知道新闻导语细节与悬念设置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导语设置中又忽略了悬念的设置。
如对如对默多克事件各家电台的播报,《新闻1+1》在2011年7月19日报道:
“英国《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引发的冲击波,可以说是一波高过一波。
”。
2011年7月20日《新闻直播间》:
“19号,传媒大亨默多克及其儿子出席了英国议会下院就窃听事件举行的听证会,老默多克认为,他负责掌管整个新闻集团,管理层面无法面面俱到。
不应为窃听事件负全责。
而就在听证会召开期间,一名男子突然袭击老默多克,导致听证会一度中断。
”
北京台的《都市晚高峰》在2011年7月10日这一期是报道“电话窃听丑闻的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纸,从此结束了其长达168年的历史,有人称快有人遗憾。
在英国当地时间10号,即将发行的《世界新闻报》最后一期报纸。
以《谢谢你再见》为头版头条,向读者深情道别。
”[3]
上海卫视的《看东方》在2011年7月10日这一期报道:
“面对一边倒的指责之声,默多克和他的公关团队加强了危机公关的力度,试图挽回形象。
15号新闻集团将宣布将在本周末,在英国所有的报纸上用整版的篇幅刊登默多克的致歉信。
向窃听丑闻的受害者以及英国的民众致歉。
此外15号,默多克还走访了窃听丑闻受害者的家属进行当面的道歉。
”
从以上几则报道可以看出,《新闻1+1》的报道最为简洁而且具有吸引力,新闻直播间的报道能很好地设疑,使读者有阅读下去的兴趣。
而北京台的《都市晚高峰》和上海卫视的《看东方》两个节目的导语都将内容几乎完全地凝练,使观众一听导语就知道内容,不容易引起观众继续观看节目的兴趣。
(三)相关新闻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以上可见,新闻导语细节与悬念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
这些都是由新闻工作人员进行的,然而现在很多新闻单位对人才的选拔不科学,一些人员或是通过关系进入新闻单位,一些是刚毕业的学生,相关的经验与阅历不足;仅有一些老员工的资历深,但有些人还是沿袭传统写法受传统写作思维的束缚和影响,在新的媒体环境中没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媒体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学习借鉴新事物的意识跟不上受众市场的需求。
行业中的不道德争夺信息和求“量”不求高质量的因素也会导致新闻工作人员的素质整体难以大幅度提升。
对新闻细节与悬念的设置了解不深入,即使知道新闻导语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如何去设置,因此,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第三章电视新闻导语中细节与悬念的运用对策
(一)创新思维,立足受众需求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新闻写作总会沿袭传统写法。
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节目中有一则导语是这样的:
“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
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
问他啥事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凉,去迟一点好位子就轮不着了。
”这则新闻导语颇具民生味道,叙述采取方言,语言有幽默感,平实又不拘一格,能引起受众的关注。
所以,民生新闻的出现,迫切需要对传统新闻导语进行改革。
还有《甘肃法制报》的一则新闻:
《国家联合督查组督查武威环保工作》4月10日至11日,以国家环保总局环监局局长陆新元为组长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环保督查组,对武威市加强环境保护治理、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等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
督查组充分肯定了该市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并就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4]。
这则导语“肯定……成绩”,“提出……意见”,具有典型的传统导语影子。
给受众的感受是,似曾相识,空洞虚无。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新闻导语的制作更要考虑受众的需求。
现代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还有消遣和娱乐需求。
要满足这种需求,就要立足受众角度求美求新。
随着受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就要求导语写作也要与时俱进,要坚持满足受众对审美与信息的多方面需求。
(二)价值和信息的“具化”
电视新闻导语是要引起人们收看新闻的一个短小的信息。
因此,导语要有重点,不能过于详细,要突出最吸引人的要素,将新闻信息的价值展示,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导观众进入特别关注状态。
新闻导语不需要将新闻的六要素完全展现,而是需要将其中的几个要素进行重点突出,让观众能“抓重点”“抓关键”。
如2008年9月20日宁波电视台播出的《中国首座“碳零排放”大楼在宁波落成》(2008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导语:
“不用电网一度电,不要水厂一滴水,还不向大自然排放一点废气——今天,第一座按照‘碳零排放’标准建造的大楼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启用,这也是全球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最新国际合作成果。
”[5]这则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自播出后,立即引发观众关注。
(三)注重画面和直接引语的运用
1.用画面来展现现场细节
画面对人的感观刺激相比语言更为强烈,因此,本人建议在导语中要多出现可视的与现场紧密相关的画面,将现场的细节与场景生动地再现。
通过有声有色的鲜活画面,就可以调动读者大脑的想象力和情绪,使导语赋有故事化和戏剧化,从而使一篇消息的开头有了一个亮点或卖点。
2.用直接引语来提高导语的吸引力
在导语中使用现场的对话或直接引语有助于实现新闻的感觉化和视觉化,增强新闻的人情味,能让读者对新闻报道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把他们直接带进新闻发生的现场。
言为心声,在新闻导语中,直接引语最能传达出说话者的心情感受,感染读者。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畅通的,新闻中人物说话总能引起读者格外注意,而且巧妙使用直接引语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如在对汶川大地震大地震的报道中,有关的新闻导语引用了总理的话:
温家宝总理昨天在震中汶川说:
“汶川大地震死了8万人。
”新闻导语要注意直接引语,引用容易理解的短句不能改变说话者原意,所用引语应尽量挑选点睛之语,能起到一语胜千言的作用。
(四)抓住事件的核心和精华,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新闻导语一定要抓住事件的核心,突出新闻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
如2012年1月12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7集连续报道“蹲点日记:
杨立学讨薪记”,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引发人们对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的思考与讨论。
导语是这样的:
“年关将近,一个个农民工都满怀希望等候结算领取工资,好回家过年。
但是并不是每个农民工都能轻轻松松的领到自己的血汗钱,西安的农民工杨立学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新闻频道播出《走基层杨立学讨薪记》,欢迎收看。
”新闻导语以一种客观的关注农民工的角度进行播报,给人一种温暖与感动,吸引人们关注其内容与进展。
(五)导语字句的细节运用
法国作家斯汤达说:
“写作只有一个规则:
思路清晰、文字简练。
”导语作为新闻的引语,不能太冗长,要精益求精。
1.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形容词
动词总能给读者最强的冲击力,因此,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要多使用动词。
新闻是要用事实说话,要坚持事实的原则,如英国记者格林说:
“要让事实说话,而不是用形容词来拔高这个事实”,所以新闻导语中要尽量少使用形容词,或不使用形容词。
如路透社巴格达2003年3月11日《驻伊使馆人去楼空》的导语:
“国旗降下来了,机密文件销毁了,沙袋堆起来了。
大部分留守巴格达的外国使馆工作人员准备在美国发起进攻前撤离。
”
2.尽量使用主谓宾结构
导语中句子的组成要简练、清晰,便于读者阅读,因此要采用“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的简洁模式,要少使用从句,或尽量不要出现从句这样让读者去思考的句式。
3.用最重要的因素进行报道
导语就是要引起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进一步关注,尤其是新闻细节的关注,因此在导语中用最重要的因素进行报道。
当新闻导语用简洁的文字突出重点进行阐述,这才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例如,导语里出现的人名、头衔、单位名称,甚至数字等细节,要有选择地取舍。
无论何时,要坚持新闻导语永远是用最简练的字句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
4.尽量使导语具有“可读性”,并且真实准确
新闻有无可读性最终是由受众说了算。
然而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
同时,人们还会根据媒体的权威度来接收这些信息甚至帮助其传播。
所以,新闻真实准确便是最起码的要求。
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这也是一个媒体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与职业操守。
(六)巧用故事,设悬念
随着新闻的发展,现在出现了很多说新闻的现象,说新闻就是通过讲新闻故事,设悬念的方式提高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度。
因此,新闻的导语部分就要“说”故事,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使新闻导语向外样化,形象化发展。
如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2008年11月25日播出的《浙江:
万亿元投资的“加减乘除”》导语:
我省日前公布了促内需、保增长计划,两年内全省将新增投资一万亿元。
怎样花好这笔钱,如何扩内需、保增长?
精明的浙江人拿起算盘,“加减乘除”细算账。
这样的导语使观众不由地想了解他们是如何算帐的。
第四章结论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对公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如何有效地吸引观众锁定新闻节目成为竞争的重点。
如何以最简练、最新鲜与富有个性的话语来展现新闻导语的特点,成为影响新闻传播力的重要因素。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新闻导语要注重悬念设置,通过说新闻事件,讲新闻故事的方式,在新闻中穿插画面的播放,将新闻导语彻底印在受众的心上。
同时,新闻导语的设置要创新思路,立足受众,要注重导语字句的运用,抓住事件的核心和精华,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样对读者才更具吸引力。
总之,通过悬念的设置不断提高新闻悬念设置的影响力,提高新闻导语对观众的吸引力,提升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力。
致谢
感谢论文指导老师王珏,感谢在成大相遇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朋友。
这是我大学三年的财富。
三年的匆匆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想着小学课堂上,全班齐刷刷的念着“匆匆”。
逐渐步入社会的我们更渴望多留在这可爱的校园里,哪怕只是围着校园走那么一段,又哪怕是坐进某个教室融入一个活跃的气氛。
怀念上课的时光,希望几年过后您还记得09新采的这个“番茄宝宝”!
注释
[1]刘萍《浅谈新闻导语中的动词巧用》应用写作.2006年6期.
[2]冯根良《新闻导语艺术》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3]薄宛培《新闻导语探胜》新华出版社.2011
[4]尚立荣《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科技传播.2011年24期
[5]钱辰《浅论新闻作品导语的写作》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1期
参考文献
[1]新闻1+1:
[2]北京台----都市晚高峰:
[3]刘萍《浅谈新闻导语中的动词巧用》应用写作.2006年6期
[4]冯根良《新闻导语艺术》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5]薄宛培《新闻导语探胜》新华出版社.2011
[6]尚立荣《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科技传播.2011年24期
[7]钱辰《浅论新闻作品导语的写作》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1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电视新闻 导语 细节 悬念 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