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校本教材.docx
- 文档编号:24188859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91.84KB
葫芦丝校本教材.docx
《葫芦丝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葫芦丝校本教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葫芦丝校本教材
葫芦丝校本教材
葫芦丝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
《葫芦丝》
二、承担教师:
卢兴薛亮
三、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
“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
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
其音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音,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的声音。
近年来在国内外也颇受瞩目。
一些葫芦丝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合奏,亦能体现两种乐器的完美结合,呈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亲切婉转,温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由此可见,葫芦丝学习的特殊意义:
它既能让人享受高雅艺术之魅力,又能让人感受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之精神的双重素质教育。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最活跃的手段之一,而葫芦丝无疑是推进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易于普及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乐器。
普及民族乐器要从小抓起,应该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葫芦丝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激发他们的民
(4)演奏《金孔雀》、《月光下的凤尾竹》、
(5)欣赏《傣寨情歌》、《盈江山歌》、
七、课程评价建议
1、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葫芦丝教学的时间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
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奏等方式进行。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葫芦丝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映、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
(3)运用“攀登足迹”手册,实现多元评价。
对于学生在校练习情况,教师每天给予评价,用☆和△留下学生的进步足迹,必要时可用文字给予表扬和鼓励;周末和假日,家长给予孩子评价;月底,学生回望一个月来的脚印,用文字给自己评价。
八、课程实施建议
1、课时安排:
协调学生的学习和葫芦丝训练时间,学校规定:
每周的周三校本课活动。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民乐教育。
(1)通过利用小广播播放葫芦丝音乐;把葫芦丝带进课堂;向任教班级分发有关葫芦丝知识的学习资料等形式激发兴趣,对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葫芦丝普及教育。
使他们对葫芦丝产生特殊的感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整个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探究空气。
(2)因材施教,对民乐尖子生进行民乐提高教育
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活动,发现一批民乐苗子,组建30-40人的校级葫芦丝队,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这些尖子生进行葫芦丝提高的方法研究。
3、采用自编的葫芦丝校本教材进行教学
4、尽量多的创造学生上台演出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5、在教学时间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
校本教材《葫芦丝》第一单元基础知识
一、葫芦丝简介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傣语称之为筚南母倒(南母倒即葫芦之意)。
流行于滇西德宏、保山、瑞丽等傣族地区,在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中也较为流行。
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如傣族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
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
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二、葫芦丝结构图示
三、按孔方法及部位
注意的问题:
要求手指自然放松,成弧形持葫芦丝,双臂和肘部肌肉要放松,指肚接触孔应有周边缘感,吹奏时在气流的作用下,指肚共振,微有麻感,其音色富有弹性,过于压紧则手酸,音窒,多有不利。
另外手指开孔时,不宜抬得过高,否则会使手指僵硬,影响演奏速度。
一般手指抬到距管音孔上方2—3厘米即可。
四、演奏姿势
吹奏葫芦丝的姿势分坐、立两种,通常称为坐式和立式。
(一)立式
就是站着吹奏的姿势,一般在独奏时采用这种姿势。
要求身体站立,自然放松成垂直状,两脚稍稍分开,胸要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臂稍微弯曲,两肘部下垂,管体稍向前,与上身成45度角。
切忌过分挺胸或歪斜。
(二)坐式
就是坐着吹奏的姿势,一般在合奏时采用这种姿势,要求身体自然放松地坐在椅子上,两腿稍稍分开,身体要正,头要直,肩要平,左右手肘部与身体成45度角。
切忌过分放松或僵硬。
五、气息的运用
吹奏葫芦丝的气息与竹笛、竖笛的气息截然不同。
竹笛、竖笛吹奏低音时气流要轻缓,而吹奏葫芦丝的低音(低音“”音除外)气流要强;竹笛、竖笛吹奏高音时气流要强,而葫芦丝的高音只能缓吹,如果用气过猛可能导致无乐音或损坏簧片。
同学们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
(1)吹奏低音“”时气流要急,而且气息要下沉,有一种下坠的感觉;
(2)吹奏中音“123”时气流要适中;
(3)吹奏高音“56”时气流要渐缓,气息要有所控制,有一种上提的感觉;
(一)风门
指吹奏葫芦丝时,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处叫“风门”。
注意的问题:
1.“风门”可大可小,是随着音的高低而变化的;
2.吹奏低音时缩小“风门”,吹奏高音时放大“风门”(与吹奏竹笛截然不同);
3.“风门”的位置不可偏左偏右,应在嘴唇的正中处。
上下嘴唇要含住葫芦丝吹孔,这要根据葫芦丝的吹孔制作情况来决定是否上嘴唇要比下嘴唇略有突出,(一般情况应上下嘴唇一致),两腮不可鼓起,要用力往里收。
(二)口风
指经过“风门”吹出来的气息叫“口风”。
注意的问题:
1.“口风”有缓急之分,“口风”的选择可以对吹气的强度和用气量起到控制作用。
由于葫芦丝属于竖吹型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主要有簧片和竹管组成耦合振动而发音,吹奏时用嘴含住吹孔,用超吹的方法,气流通过气箱(葫芦),使簧片的簧舌部分振动,并激发管内空气柱的共鸣而发音。
演奏时一般不使用基音(用缓吹方法吹出的筒音)。
2.“风门”的急缓变化是靠腹部、横膈膜及胸腔的活动来配合控制的,三方要配合好。
(三)口劲
指控制“风门”的大小和“口风”的缓急时上下嘴唇和两肌肉反复收放活动的力量叫嘴劲。
注意的问题:
1、“嘴劲”大小是依据“风门”的大小和“口风”的缓急来确定的。
2、一定要注意“嘴劲”和“风门”、“口风”的密切配合。
特别提示:
虽然在吹奏葫芦丝时“口风”、“嘴劲”均有缓急之分,但由于吹奏葫芦丝是采用超吹的方法,所以缓急是相对的,是有极限的,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超吹气息)。
其原因是由于它自身条件而限定(音域)。
六、呼吸方法练习
呼吸只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那么如何运用呼吸使葫芦丝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而气息是音能的来源,是决定成声体振动过程的力量。
能否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在葫芦丝吹奏中得以应用,这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在吹奏时无论是音的强度或是它的延续,都要看吹奏者的呼吸如何?
呼气愈长,发出的声音就愈长,反之亦然。
所以,要做到吸气短暂、迅速而无杂音,呼气平稳、均匀而延长。
如何能满足呼吸的基本要求,需掌握科学的方法。
目前被认为最科学的方法是混合式呼吸法,其优越性表现在整个呼吸肌肉群的协调动作,形成运动整体,因而气息的吸入量多,呼气时也容易控制,那么所谓的呼吸是指“吸气”与“呼气”两个方面,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如何吸气
当拿起葫芦丝含住吹孔时,首先两边嘴角要微微张开,舌头自然向后缩一点,同时用嘴和鼻子很快将空气吸人,形成吸气,(要注意吸气不要留有太大痕迹,否则会带动气箱里的簧片而发出基音),这时胸腔及腹部有明显的扩张感,此时必须注意肋间肌肉和腹部肌肉动作协调,以求完成合理吸气,即胸腹式结合吸气。
练习方法:
将点燃蜡烛吹灭,通常你会下意识的深吸一口气,这时吸气往往自然松弛,为胸腹结合式。
(二)如何呼气
我们要想吹响管乐,吸气只是为呼气作准备,管体要靠气流振动方可发出声音来,所有呼气则是真正吹好管乐器的重要手段。
那么呼气如何为最佳,首先呼出的气流越均匀,则发出的声音越平稳,呼出的气流越充实,则发出的声音越宽厚。
练习方法:
同样是吹蜡烛的过程,把所吸的气释放出去,将蜡烛吹灭的过程就是呼气。
七、手指按孔发音图示(●表示按孔,○表示开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葫芦丝 校本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