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形象论文.docx
- 文档编号:24178601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54.99KB
鸣凤形象论文.docx
《鸣凤形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鸣凤形象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鸣凤形象论文
鸣凤形象论文
LT
中文摘要
【摘要】:
鸣凤是巴金先生《家》中最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之一,她的被凌辱、被损害的悲剧命运,突出了青春和女性被摧残的悲剧主题。
作为悲剧形象的代表,她的死也同样令人心痛,给人以深思。
本文试从身份悲剧、爱情悲剧、时代悲剧这样三方面,来阐释这一悲剧形象,感受巴金笔下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并以说明其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
巴金鸣凤悲剧形象
Abstract
【Abstract】:
MingFengisthatbarofMr.Jinishitbyoneofmakepeopelmostunforgettableartimage,hertragedydestinybeinginsulted,beingdamaged,thetragedysubjecthavingpushedyouthandthefemaleforwardbeingdestroyed.Representativewhoisthetragedyimage,hertodeathalsosamemakepeoplecardiodynia,givespersontoponderoverthematter.Themainbodyofabookistriedfromdignitytragedy,lovetragedy,timestragedythiswaythreeaspect,comestoexpoundthisonetragedyimage,theartcharacteristicexperiencingBaJinwordingandpurportofwhatonewritescomposesinreplycharm,andit'ssignificancecomposesinreplyanenlightenmentwithexplanation.
【Keywords】:
BarofJinMingFengtragedyimage
黑暗王国里的一颗明珠
——试析巴金《家》中鸣凤的悲剧形象
引言
鸣凤是巴金先生《家》中最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之一,鸣凤的有关章节也是全书中最具悲剧性与抒情性的段落。
国外的评论家奥尔迦·朗说过:
“鸣凤的文雅使人感伤的形象是小说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他的爱与死的故事也是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
”尽管这个人物在《家》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她的故事也结束的最早,然而她每次短暂的出场,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读后也使人久久难忘。
《家》以纯净而细腻的笔触塑造出这位清新、单纯、美丽、健康的十六岁女孩,而后又以极尖锐,富于痛感的笔墨将之毁灭,有力地突出了鸣风在高公馆这个黑暗的王国里与众多被凌辱、被损害的女性的不同,她不任凭命远的摆布和捉弄,或在凌辱中苟且偷生,或在痛苦的呻吟中寂寞地死去,而是在这黑暗无边的高公馆里第一个敢于违抗其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的旨意,以死来昭示其凛然而不可侵犯,进而作最强烈的抗义,终于成为高公馆内婢女中第一个有尊严的人,同时也更深入地突出了青春和女性被摧残的悲剧命运。
下面试从身份悲剧、爱情悲剧、时代悲剧这样三方面,来阐释鸣风这一悲剧形象,并以说明其意义和启示。
一、身份悲剧
在高公馆偌大的家庭中,悲剧女性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鸣凤、婉儿等为代表的奴婢丫鬟;一类是以梅、瑞钰、淑华等为代表的地主家庭小姐、少奶奶;一类是以周氏、张氏等为代表的地主阶层的老一辈妇女。
其中,鸣凤的悲剧遭遇最令人同情。
七年以前,也是在下雪的时候,一个面貌凶恶的中年妇人从死了妻子的她父亲那里领走了她,送她到这个公馆来。
从此,开始了她苦难的奴仆生涯。
虽然,“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里的点缀。
”但是,封建的牢笼毕竟锁不住少女对自由、幸福和感情的渴求,就仅凭着朴素的情感和少女的直觉,她爱上了三少爷觉慧。
鸣凤在高家内是孤立无助的,只有高家三少爷觉慧很同情她,遗憾的是觉慧在那时候不能超越这个等级观念。
当淑华责骂鸣凤时,觉慧听得很清楚,也觉得淑华的声音像鞭子一样打着他自己的头,很想说几句公道话替鸣凤辩护,但是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卡着喉咙,使他张口却无声,然后便默默地站在黑暗中观察这些好像跟他完全无关的事。
鸣凤之所以能在高家逆来顺受、任人责骂,在内心深处,她始终感到觉慧在袒护她、理解她、同情她,或者,爱上她,故此,她对一切外来的压力和屈辱毫不在意,这便是觉慧给了她唯一慰藉和无声的精神动力。
但是她又清楚地认识到觉慧对她来说像天上的月亮,她是够不着的,只能远远地眼巴巴地望着,仿佛这也能给她暗淡而痛苦的奴隶生活带来一点点淡淡的亮光。
鸣凤姑娘太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了,同时也知道等于是痴人的说梦,她只是想做他忠实的奴隶,一个人的奴隶,于是,便把纯洁珍贵的爱珍藏在心中,用以温暖这颗受到无数伤害的、孤寂的心。
带着朦胧的羞涩和伤感,鸣凤回到仆婢室里,坐在自己那张小床上,取下自己的“面具”,看看自己“灵魂的一隅”。
一切烦恼、忧伤和痛楚仿佛已不觉得,心里另外一种东西在作怪,它给她点燃了一种渴望。
但鸣凤毕竟是婢女,她只能痴想、梦想,也难怪这时的鸣凤也打自心里说:
“命啊,这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
”这种“命中注定”的“信仰”使她原本可以美好的爱情变得苦闷而压抑。
鸣凤在高家沉默寡言、忍辱负重,就是把觉慧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虽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她们的爱情是不真实、不现实的,也是酿成鸣凤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但是,人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是极为复杂的,因为爱情不是理性的天平。
鸣凤与觉慧是一块长大的,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们的相爱是有思想及情感基础的。
故此,鸣凤对觉慧的爱是细腻的,深沉的:
一方面来自纯真少女对自由、幸福和爱情的渴求。
在这一方面,鸣凤没有太大的奢望,只要能随时看觉慧一眼也心满意足,他们所处的地位和阶级是不平等的,不允许鸣凤像正常恋爱男女去渲泄感情,只能在心中一压再压,一抑再抑。
另一方面是来自内心的憧憬和希冀。
她希望觉慧也能执着地爱着她,进而用他的身份和地位将自己从封建的牢笼中解救出来,从痛苦的泥沼中拯救出来,爱自己该爱的,恨自己该恨的,忠实地生活,正当的奋斗。
二、爱情悲剧
从人物的内心、身份和所处的环境来说,这一爱情的天平是不平衡的:
鸣凤给觉慧的爱远远大于觉慧付出的爱。
正当鸣凤沉浸在爱情的涟漪中,觉慧此时表现出优柔和矛盾。
在对鸣凤和琴做出对比后,他偏向于琴,因为鸣凤是婢女身份。
这反映了觉慧灵魂深处的软弱与怯懦,他未能执着的追逐自己的心爱,没有勇气和封建势力抗争到底,也就暴露了他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这令人所不齿的、猥琐的等级和封建观念始终抹不掉,这就谱出了鸣凤最后悲剧内容的基调。
事实上,如果觉慧对鸣凤具有真正的爱情的话,因为地位与能力的差别,这种爱的责任应该更多的由觉慧负责,包括作出现实利益的牺牲。
如果再做更深层的精神分析的话,还能看出更多的内容。
觉慧与鸣凤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而且,这不平等正是他们爱情可能产生的原因:
虽然鸣凤并不求成为“三少奶”,但如果觉慧也和鸣凤一样是高公馆的一名小厮,这种爱情还可能产生吗?
从本质上讲,鸣凤对觉慧的爱和觉慧的少爷身份是不能分开的,觉慧的三少爷身份正是一种特殊的情感魅力的起源,鸣凤不是也遗憾于自己不能像小姐们一样得到少爷们的追求吗?
所以这种爱从一开始就具有居高临下的性质。
这将注定鸣凤的爱情的悲剧。
觉慧的梦显示了这一点。
在梦中,鸣凤成为资产阶级小姐,但二人私定终身后,鸣凤的父亲又将她许配给了中年官吏,在两人划船逃跑时被鸣凤父亲的汽船追赶,小船被大浪吹翻。
这个梦的意义,它所流露出的觉慧的潜意识是明白的:
既有渴望鸣凤与自己同属于一个阶级,从而消除爱情障碍的愿望,又有与鸣凤同属一个阶级之后会失去鸣凤的担心,深层的恐惧其实在于怕鸣凤与自己同属一个阶级而失去爱情的优势。
鸣凤的内心矛盾与陷入绝望的爱情中的少女情怀,在得知自己要被送于冯乐山做小妾的消息后走向高潮。
这也是全书中的具有浓郁悲剧性与抒情性的华彩段落。
在太太那里苦诉哀求后也不能改变被送走的悲惨命运,她深夜来到觉慧窗前,小说用一大段篇幅来写她在窗外的欲进欲退的犹豫,她长久伫立,又悄然离开,伤痛、绝望、不舍、无奈种种复杂情绪都包括在无言的徘徊中。
其实,鸣凤此时死志已坚,这是她的性格矛盾的逻辑所决定的。
死,从消极的意义上是为了逃避嫁给冯乐山作小的命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则是激烈的反抗与控诉,也在不可能的现实面前赢得了永恒的自由,捍卫了人性的尊严,维护了爱与梦的完满。
从小说叙事逻辑上说,这也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如果深层次研究鸣凤与觉慧的爱情,我们会发现,其实这段爱情对觉慧的意义远不如对鸣凤重要,鸣凤漂亮的面孔像是三少爷生活的点缀,他为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并不是经常地想起鸣凤,在以“五四”青年自居的觉慧那里,自由的爱情似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鸣凤填补了他的这一空缺。
甚至,他并没有准备为鸣凤放弃现有生活,没有为跨越阶级差别而牺牲的打算,反倒时存放弃之意。
并时时遗憾于鸣凤的女仆的身份。
从内心深度上看,觉慧根本就不爱她。
这必然导致她的爱情是悲剧的,没有任何结果的。
三、时代悲剧
巴金以满腔激情歌颂鸣凤纯洁的爱情,坦荡无私的美丽心灵,同时以悲剧气
氛浓重,情感深沉饱满,凄凉感伤中又蕴含着巨大的控诉力量来讴歌她的死。
法国诗人海涅赞美:
“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好、更美的东西。
”于是,这位投湖的少女被诗化,俨然是美的化身和美的毁灭,读者心灵的女神,也激起了反抗,斗争的决心。
鸣凤之死是自我生命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是那个垂死制度的终结。
死亡,有时候从其他角度看却是个新生。
鸣凤之死恰恰最先敲响了高公馆死亡的第一声丧钟,唤醒了地主阶级的觉慧的觉醒,给黑暗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带来了一丝亮光,使高公馆内不断涌现“叛徒”。
可以说,鸣凤之死,是一个转折点,是一根导火索,使高家的叛徒加速形成。
由此,高公馆便走上全面崩溃的道路。
鸣凤的死深深地震撼着觉慧的心,他激愤无比,追悔莫及,“忘记?
我永远不会忘记!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不容易忘记的。
我站在这儿把水面看了好久。
这是她葬身的地方。
我要在这儿找出她的痕迹,可是这个平静的水面并不告诉我什么,真可恨!
这儿的一草一木都是见证,因为我是杀死她的凶手。
不,不单是我,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
”鸣凤投湖激起了觉慧的自审意识,他严肃地解剖自己,挖掘自己,同时也深深地认识到:
鸣凤的死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有鸣凤本人最初的懦弱和逆来顺受,有自己的愚玩和态度的不坚决,更重要的是,是这个吃人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造成的,
“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
鸣凤心中无处倾诉的哀怨和酸楚,或与东坡先生“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在高公馆这个黑暗的王国,被凌辱、被损害的女性该有多少啊,她们任凭命运的摆布和捉弄,或在凌辰中苟且偷生,或在痛苦的呻吟中寂寞地死去,连自己葬身的小土包也不曾拥有。
鸣凤,也只有鸣凤敢在这黑暗无边的高公馆里第一个违抗其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的旨意,以死来昭示其凛然而不可侵犯,进而作最强烈的抗议。
鸣凤虽然死了,却终于了有了人的尊严,也是高公馆内婢女中第一个有人的尊严的人,浩然正气。
最终,鸣凤以她的清白之躯捍卫了她的尊严,用她的无辜生命向吃人的封建家奴制度提出了最后严厉的抗议。
鸣凤的躯体是死了,但其精神却没有死。
她的死,不但引起觉慧的觉醒,高公馆的恐慌和广大读者的共鸣意识,更重要的是明白了:
逆来顺受就会成为垂死的封建势力的祭品,只有反抗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所以,她以死来保全自己的清白,以死来和那个垂死家族,万恶的封建礼教作不妥协的抗争,从而迅速激起后来者走上反抗之路。
鸣凤之死又是一曲缔结未来、激活人生和仰慕爱情的歌曲。
鸣凤投湖是在社会千疮百孔的时代,也是新生力量处于萌牙状态的时代,更是弃旧迎新、以血与火的代价换取尊严、平等、自由、幸福和爱情的时代,她在经历了肉体的折磨、精神的摧残和灵魂的击打之后,率先以死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伦理宣战。
鸣凤在对待自己的爱情方面,是忠贞而专一,宁死也不愿去给冯乐山做“小”。
在封建社会里,恩格斯说:
“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人个的意愿。
”但是,鸣凤却与之相反,她出身低微,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一个替人卖人卖命的人,但却能够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神圣的爱而搏斗的少女所表现的坚定性,是世间至善至美的事物,因为她的心虽然已破碎,但却通向人间正道、通向至美的天堂。
鸣凤以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情之歌,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爱的启迪、心灵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显示出独特永恒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生命情感和精神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结语
《家》是一部中国旧日大家族溃败的历史,也是一部民族的寓言,描写了现代中国仍带有封建专制主义的大家族对年轻一代的压迫和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家》真正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的激扬的反抗、批判精神,与内在的青春抒情性。
其热烈浓郁的抒情风格,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即用热情的笔触写青年人的直率、真挚、坦白、明朗。
而这部作品中反抗最激烈的就是鸣凤,她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鸣凤之死激化了高家内部矛盾,直接唤醒了它的第一个叛逆者——高觉慧的离家出走,也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走向衰的转折点。
鸣凤的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主题的揭示与思想的传达上,它先以纯净,细腻的笔触塑造出这位清新、单纯、美丽、健康的十六岁女孩,而后又以极尖锐、富于痛感的笔墨将之毁灭,有力的突出了青春被摧残的悲剧性,从而激起读者对作为元凶的封建势力的憎恨,这就将思想、文化批判直接转化为情感批判,从而也更具有了批判的无意识深度与情绪感染力、穿透力。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通过鸣凤与觉慧的爱情,巴金才得以塑造出两个具有情感、性格与思想深度的人物形象,两个性格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一个,另一个也将无法具有性格的完整性与丰富性。
鸣凤的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作者对于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讽刺和抨击,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命运,同时表现了作者对人的重视,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关注,对人的觉醒的歌颂、赞美。
在封建的吃人的制度里,是不可能存在真正的自由的爱情,只有勇敢坚定的斗争,同封建制度抗争到底,永不屈服。
鸣凤的悲剧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是一个美丽的青春生命遭到无情毁灭的悲剧;它是一个忧郁苦闷的灵魂得不到解脱,而被逼自取灭亡的悲剧。
而造成这种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封建等级观念与门阀制度。
鸣凤的悲剧的意义就是在于它对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不满,凝聚了她对于封建专制主义与一切摧残人的不合理的制度的强烈的控诉。
鸣凤的悲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积习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剧的代表,从她们缩影式的悲剧中所反映出来的正是一部封建礼制对妇女残害的血泪史,也是这种礼教必将趋向衰亡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余秋雨.巴老与上一个世纪【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丁兆伦.悲剧心理中的自然现性【J】《文史知识》1988
【4】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沈惠乐.中国古代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陈言.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N】人民日报1992
【7】顾嘉炽.巴金及其《家》(文艺作品选)【A】高等教育出版社1960
【8】韩悦行.怎样理解巴金的《家》的现实意义【J】《文艺学习》第5期1955
【9】巴金.关于<家>-给我一个表哥》【M】《巴金文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第470页
【10】刘世楚.《家》的真实性和社会意义【N】《黄石师院学报》刊载1983年第3期,第47页
【11】樊建科.巴金《激流三部曲》中三个体系人物性格特征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97页.
【12】叶晓青,张慎琳.巴金小说女性“弱者”形象的性格成因[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12页
【13】苏和丽,董小玉.孝悌伦理:
异化的人格——鸣凤形象论[J].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14】邱桂萍.《家》中鸣凤形象的塑造[J]文学教育2007年2月第141页.
【15】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巴金卷.蓝天出版社2004年2月
【16】冯雪峰关于巴金作品中的一些问题《中国青年报》1982年6月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形象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