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鉴赏论文.docx
- 文档编号:24178563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53.54KB
米芾书法鉴赏论文.docx
《米芾书法鉴赏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米芾书法鉴赏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米芾书法鉴赏论文
米芾书法鉴赏论文
米芾书法鉴赏论文
班级:
2015级
姓名:
学号:
一、米芾介绍
(一)生平简介......................................3
二、书法鉴赏
(一)名家点评......................................5
(二)用笔变化......................................6
(三)书法成就......................................7
三、米芾代表作欣赏
【摘要】: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
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中国的艺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先哲智慧的结晶。
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艺术。
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继承、发展及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位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师。
在宋代的书坛上,就有一位最具个性、独领风骚的书法大师——米芾。
关键词:
行草、狂傲、个性、古怪、创新
一、米芾介绍
(一)生平简介
是闻名遐迩的,故人又称他“米颠”。
据《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传》载:
“(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
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
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
”类似的传闻非常多。
这种性情决定了米芾强烈的个性,这与他在艺术上强烈地追求摆脱羁束的叛逆精神和力求惊世骇俗出人意表的行为是相符的。
不仅是他的诗文和他开宗之派的“米家山水”如此,连他自认为“一混二王恶体,照耀皇宋千古”的书法也是如此。
二、书法鉴赏
(一)名家点评
米芾之书,苏轼称之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米芾的书上追晋人的风度,但其早年学书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群玉堂帖》载其《学书帖·叙》中叙述了这个经历。
他从即小开始学书,先是从唐代入手,但因唐法过于严谨,以至如“印板排算”,他逐渐地上溯魏晋,甚至更加高古。
由唐至晋是米芾学书历程中一个重要特点,现存米芾最早的作品是在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后的题名,为其29岁时所作。
字形瘦长,中宫紧结,笔势内压,颇有欧、褚、柳的特点,这是他学唐的一个证明。
学晋人,他采取“集古字”的方式,即从晋人书法中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故其临摹功夫很深,常能以假乱真。
在风神上,他推崇王献之甚于推崇王羲之。
在他看来,小王更自然天真,尤其是精神的外拓,性情的率真,更符合米芾狂放的个性。
米芾40岁左右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所作的《蜀来帖》、《苕溪诗帖》中可看出这些作品虽然在大格局上仍与晋人书法保持一致性,但整体格调、意趣及造型特征都已经完全是米芾的自家法门,他在系统与创新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走的是一条集古出新的道路。
米芾曾不无自豪地说: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是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
”米芾书法佳世作品有近60种,其中绝大部分为行书。
他的主要成就也在行书上,其次是草书。
他的行书的代表作有早期的《蜀来帖》和《苕溪诗帖》,这两贴篇幅较长,风格也十分接近,可见他从集古字走向自成一格的前期还保留了许多前人的痕迹,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处理用笔和结体上,追求技法的丰富与完美甚至超过了后来的作品,但整体上尚未达到纯任天然的境地。
他后来的作品,如《拜中岳帖》、《致希声吾莫友尺牍》、《箧中帖》等,在境界上则要高得多,这些作品风格放纵奇肆,充满了狂傲之气,又不失文人的风流洒脱,俊逸超拔,整体意境上已经达到了圆满纯熟。
米芾的书法风格从中年时期形成到最后是基本一致的,尽管不同作品的境界上有差异,但很难找到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作品,他始终对自己高度个性化的风格保持着追求,这个风格主要可以从他用笔的特征和章法上来概括。
(二)用笔变化
在用笔上,米芾多以侧笔为主。
侧笔是相对于中锋用笔而言的,它使笔毫欹侧于纸面并与用笔的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
笔锋较外露,故能使线条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觉。
米芾将侧锋用笔用到了极致。
他又强调笔毫运动方向的多变,追求笔触的变化多端,即“八面出锋”,他在《海岳名言》中用“锋势备全”来注脚这个“八面”,这是相对于欧、虞、柳、颜等人单调贫乏的“一笔书”而言的。
米芾还喜欢大量的提按顿挫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幅度往往都较大,富于跳跃性。
这一点也是与他的“八面出锋”紧密相关的。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
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
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三)书法成就
米芾的书法在技巧上取得的成就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他的线条竭尽变化之能事,在毫不费力的经营中就能脱落出一种完全出人意料的新招式。
在结体上,米芾讲究字型欹侧,姿态夸张。
他的欹侧不是一味地向某一方向偏侧,而是多方位地挪移偏侧,使每一个字型都有一种走向。
他的字型又大小不一,任其自然。
反对状如算子,大小如一的章法,因而章法上能有跌宕起伏的气势。
这很符合宋代尚意的思潮。
米芾的书法大大丰富了宋代尚意书风的表现范围,他的模式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的一味追求创新,而是走了集古出新的创作之路。
他的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单从书迹看,他的追仿者代不乏人,宋代有其子米友仁承家学,后成为晚明四大家之一;其后有赵孟頫、杨维桢、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王铎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的书迹上,而且在于他开创的艺术道路上。
三、米芾代表作欣赏
米芾《将之苕溪诗帖》行书墨迹纸本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亦作《苕溪诗卷》、《米南宫诗翰》,澄心堂纸本墨迹卷。
纵33.3厘米,横189.5厘米。
全卷35行,共29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
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卷前引首有“米南宫诗翰”五篆字。
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
“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
《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
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诗作书写。
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此帖是米芾经意之作,全卷书风挥洒自如,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笔法清健,结构潇丽,有晋王献之的笔意。
其书写风格最近《兰亭叙》。
此帖用笔取法二王而险峻过之。
落笔不拘中锋,常以侧锋取势。
其书方圆并用,变化迭出。
圆转处稳健凝重,气势雄浑;方折处果敢迅疾,意趣天然。
点画顾盼有情,跌宕生姿。
肥而劲,瘦而丰,即细如丝缕,亦不失圆劲飘逸。
结字欹侧,力趋险绝。
正、侧、掩、仰、向、背随意结字,变化莫测。
危而不失,险而不怪,天趣盎然。
用笔、结字、分行、布白均有独到之处。
寓静于动,能放能收。
通篇八面生锋,笔力老辣沉雄,潇洒自然。
气势宏大,飘逸绝尘。
其意境清新,节奏明快。
字里行间处处显示出书家敏捷的才思和澎湃的激情。
不愧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
吴其贞《书画记》评称:
“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效颜鲁公;书者,绝无雄心霸气,为米老超格,妙书。
”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清亡后,《苕溪诗卷》被溥仪携至东北,伪满覆灭后与其他文物一起散失,《苕溪诗卷》当时被古玩界称为“东北货”,在“东北货”中,有很多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中国。
《苕溪诗卷》回归有一个离奇故事。
1963年4月,一个东北小伙来到北京荣宝斋,用一粗布包裹,送来一堆破烂——皆为浩劫之后的残破之物,有些碎片只有指甲大小,没想到竟有有心人收而藏之,纹丝未动。
经过专家仔细拼接、抚平,竟然有大书法家赵孟府等人的国宝真迹37件,有些残片与故宫所藏残品正好吻合,终于合璧。
一年后,即1964年3月,又是这位青年,拿着同样的包裹送来与上次类似的一堆破烂,经过整理,拼凑书画残卷20余幅。
由于这位年轻人未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后来赴东北准备以2000元再次酬谢时,竟未能找到其人。
直到1990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
原来,这些残片是他的父亲丁征龙1945年9月8日在长春街头购得,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个叫骆大昭的见财变歹,杀死他父亲和另一个同伴。
他的母亲孙曼霞在事发12天后,终将骆大昭通过当局绳之以法。
这个浸有鲜血的包裹便被孙曼霞仔细收藏18载,虽家贫而不市之,最后终于献给国家。
在这批国宝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诗》。
《苕溪诗》回归时已有残伤,缺损数字,后居延光室影印本临摹补完,重新装裱。
米芾《蜀素帖》行书,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
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本色绢(丝绸织物)。
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吳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八月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立林希邀请,結伴遊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挥到底,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詩。
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
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卷中数诗均是当時記遊或送行之作。
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
《蜀素帖》书于烏丝栏內,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
《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
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
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
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
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
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
“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
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
“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书法概论——倪文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米芾书法研究——沃兴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1
米芾书法全集——王林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9.1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
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
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米芾 书法 鉴赏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