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docx
- 文档编号:24177278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6.45KB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docx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全网发布:
2019-09-1116:
00发表者:
蒋宁一(访问人次:
3086)(部分摘要)供患者及家属参考最近中华内分泌协会年会上发布了《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特选择部分内容供大家参考,如需要全文阅读,请注意杂志发表的原文。
----蒋宁一前言甲状腺结节是内分泌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触诊获得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3%~7%,高分辨率B超检查获得的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20%~76%。
甲状腺结节中的甲状腺癌的患病率为5%~15%。
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增高的趋势,非必要的甲状腺结节的手术率也显著升高。
甲状腺癌的术式、放射性碘治疗、TSH抑制疗法和甲状腺癌复发的监测等方面都缺乏共识和规范。
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内分泌学、头颈外科学、普通外科学、核医学等多个临床学科,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疾病。
为了规范我国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2019年4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普通外科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决定联合编撰我国首部《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编撰工作历时一年,四个学会共56位专家参加了编写和审阅工作。
编写委员会本着立足国情、循证为本、求新求实、趋同存异冶的原则,认真总结了我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治疗的实践经验,充分汲取国际多个指南和国内各个学科现有指南的精华,编撰了这部目前四个学科都能够接受和认可的《指南》。
本指南包括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两个章节,采取问题条款和推荐条款并进的模式,共计54项问题条款,72项推荐条款。
推荐条款标示推荐强度。
内容包括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细针穿刺活检(FNAB)结果判定、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适应证;DTC甲状腺手术术式的选择和颈部淋巴结的处理、TNM分期和复发风险评估、131碘清甲治疗的适应证和具体方法、DTC转移的131碘清灶疗法、DTC的TSH抑制疗法、DTC复发的血清Tg浓度的监测等。
编写委员会以2009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的《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为蓝本,参考了2010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甲状腺癌诊治和随访指南》和2010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意大利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ME)/欧洲甲状腺学会(ETA)《甲状腺结节诊治指南》等权威文献,采用了这些指南提供的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使得本《指南》能够反映本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普遍共识。
根据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基础和临床领域的进展情况,我们将适时修订本指南。
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触诊获得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3‐7%,高分辨率B超检查获得的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20‐76%。
甲状腺结节中的甲状腺癌的患病率为5‐15%。
问题1.甲状腺结节的定义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散在病变[1]。
虽能触及、但在超声检查中未能证实的结节,不能诊断为甲状腺结节。
体检未能触及、而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结节称作甲状腺意外结节[2]。
问题4.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表现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
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由于结节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声音嘶哑、压气感、呼吸/吞咽困难等压迫症状。
下述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是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4]:
①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②全身放射治疗史;③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DTC)、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thyroidcancer,MTC)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Cowden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④男性;⑤结节生长迅速;⑥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⑦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⑧结节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⑨伴颈部淋巴结病理性肿大。
问题5.甲状腺结节的实验室检查所有甲状腺结节患者均应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
研究显示,甲状腺结节患者如伴有TSH水平低于正常,其结节为恶性的比例低于伴有TSH水平正常或升高者[5,6]。
问题6.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结节评估中的作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查是评估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方法[10]。
对触诊怀疑,或是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或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检查中提示的甲状腺结节,均应行颈部超声检查。
颈部超声可证实甲状腺结节是否真正存在,确定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量、位置、质地(实性或囊性)、形状、边界、包膜、钙化、血供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同时评估颈部区域有无淋巴结和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和结构特点。
某些超声征象有助于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
下述两种超声改变的甲状腺结节几乎全部为良性[11]:
①纯囊性结节;②由多个小囊泡占据50%以上结节体积、呈海绵状改变的结节,99.7%为良性。
而以下超声征象提示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12,13]:
①实性低回声结节;②结节内血供丰富(TSH正常情况下);③结节形态和边缘不规则、晕圈缺如;④微小钙化、针尖样弥散分布或簇状分布的钙化;⑤同时伴有颈部淋巴结超声影像异常,如淋巴结呈圆形、边界不规则或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内部出现钙化、皮髓质分界不清、淋巴门消失或囊性变等。
通过超声检查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能力与超声医师的临床经验相关。
问题12.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方法多数良性甲状腺结节仅需定期随访,无需特殊治疗。
少数情况下,可选择手术治疗、TSH抑制治疗、放射性碘(radioiodine,RAI)即131I治疗,或者其他治疗手段。
问题13.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治疗下述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4]:
①出现与结节明显相关的局部压迫症状;②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内科治疗无效者;③肿物位于胸骨后或纵隔内;④结节进行性生长,临床考虑有恶变倾向或合并甲状腺癌高危因素。
因外观或思想顾虑过重影响正常生活而强烈要求手术者,可作为手术的相对适应证。
问题14.良性甲状腺结节的非手术治疗TSH抑制治疗的原理是:
应用L‐T4将血清TSH水平抑制到正常低限甚至低限以下,以求通过抑制TSH对甲状腺细胞的促生长作用,达到缩小甲状腺结节的目的。
疗效方面:
在碘缺乏地区,TSH抑制治疗可能有助于缩小结节、预防新结节出现、缩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体积;在非缺碘地区,TSH抑制治疗虽也可能缩小结节,但其长期疗效不确切,停药后可能出现结节再生长;TSH部分抑制方案(TSH控制于正常范围下限,即0.4‐0.6mU/L)与TSH完全抑制方案(TSH控制于0.1mU/L)相比,减小结节体积的效能相似[29‐31]。
副作用方面:
长期抑制TSH可导致亚临床甲亢(TSH降低,FT3和FT4正常),引发不适症状和一些不良反应(如心率增快、心房颤动、左心室增大、心肌收缩性增加、舒张功能受损等),造成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BMD)降低[32]。
权衡利弊,不建议常规使用TSH抑制疗法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可在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年轻患者中考虑采用;如要使用,目标为TSH部分抑制。
131I主要用于治疗有自主摄取功能并伴有甲亢的良性甲状腺结节。
对虽有自主摄取功能但不伴甲亢的结节,131I可作为治疗选择之一。
出现压迫症状或位于胸骨后的甲状腺结节,不推荐131I治疗。
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是131I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疗效方面:
131I治疗后2‐3月,有自主功能的结节可逐渐缩小,甲状腺体积平均减少40%;伴有甲亢者在结节缩小的同时,甲亢症状、体征和相关并发症可逐渐改善,甲状腺功能指标可逐渐恢复正常[33]。
如131I治疗4‐6个月后甲亢仍未缓解、结节无缩小,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和甲状腺核素显像复查结果,考虑再次予131I治疗或采取其他治疗方法[34]。
131I治疗后,约10%的患者于5年内发生甲减,随时间延长甲减发生率逐渐增加。
因此,建议治疗后每年至少检测一次甲状腺功能,如监测中发现甲减,要及时给予L‐T4替代治疗。
其他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非手术方法包括[3]:
超声引导下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rcutaneousethanolinjection,PEI)、经皮激光消融术(percutaneouslaserablation,PLA)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等。
其中,PEI对甲状腺良性囊肿和含有大量液体的甲状腺结节有效,不适用于单发实质性结节或多结节性甲状腺肿。
采用这些方法治疗前,必须先排除恶性结节的可能性。
问题18.DTC概述超过90%的甲状腺癌为DTC。
D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主要包括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thyroidcarcinoma,FTC),少数为Hrthleǔ细胞或嗜酸性细胞肿瘤。
大部分DTC进展缓慢,近似良性病程,10年生存率很高,但某些组织学亚型(PTC的高细胞型、柱状细胞型、弥漫硬化型、实体亚型和FTC的广泛浸润型等)的DTC容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血管侵袭和远处转移,复发率高、预后相对较差。
低分化型甲状腺癌(poorly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也属于DTC范畴。
此类肿瘤相对少见,有岛状、梁状或实性结构[42],但不具备典型PTC的细胞核特点,且至少有下列三个形态学特征之一:
核扭曲、核分裂象3/10高倍镜视野、坏死。
该类型肿瘤的临床生物学特点为高侵袭性、易转移、预后差,是目前DTC治疗的难点之一。
DTC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手术治疗、术后131I治疗和TSH抑制治疗。
其中,手术治疗最为重要,直接影响本病的后续治疗和随访,并与预后密切相关[43,44]。
DTC治疗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问题19.如何确定DTC手术的甲状腺切除术式确定DTC手术的甲状腺切除范围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肿瘤大小;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单灶或多灶;童年期有无放射线接触史;有无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癌综合征家族史;性别、病理亚型等其他危险因素。
应根据临床TNM(cTNM)分期、肿瘤死亡/复发的危险度、各种术式的利弊和患者意愿,细化外科处理原则,不可一概而论。
DTC的甲状腺切除术式主要包括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
全甲状腺切除术即切除所有甲状腺组织,无肉眼可见的甲状腺组织残存;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即切除几乎所有肉眼可见的甲状腺组织(保留1g的非肿瘤性甲状腺组织,如喉返神经入喉处或甲状旁腺处的非肿瘤性甲状腺组织)。
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可为DTC患者带来下述益处:
①一次性治疗多灶性病变;②利于术后监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③利于术后131I治疗;④减少肿瘤复发和再次手术的几率(特别是对中、高危DTC患者),从而避免再次手术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增加;⑤准确评估患者的术后分期和危险度分层。
另一方面,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永久性甲减;并且,这种术式对外科医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受损和/或喉返神经损伤的概率增大[45]。
建议DTC的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适应证包括:
①童年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②原发灶最大直径4cm;③多癌灶,尤其是双侧癌灶;④不良的病理亚型,如:
PTC的高细胞型、柱状细胞型、弥漫硬化型、实体亚型,FTC的广泛浸润型,低分化型甲状腺癌;⑤已有远处转移,需行术后131I治疗;⑥伴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⑦伴有腺外侵犯(如气管、食管、颈动脉或纵隔侵犯等)。
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的相对适应证是:
肿瘤最大直径介于1‐4cm之间,伴有甲状腺癌高危因素或合并对侧甲状腺结节。
与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相比,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更有利于保护甲状旁腺功能、减少对侧喉返神经损伤,也利于保留部分甲状腺功能;但这种术式可能遗漏对侧甲状腺内的微小病灶[46],不利于术后通过血清Tg和131I全身显像监控病情,如果术后经评估还需要131I治疗,则要进行再次手术切除残留的甲状腺。
因此,建议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的适应证为:
局限于一侧腺叶内的单发DTC,并且肿瘤原发灶1cm、复发危险度低、无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接触史、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对侧腺叶内无结节。
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的相对适应证为:
局限于一侧腺叶内的单发DTC,并且肿瘤原发灶4cm、复发危险度低、对侧腺叶内无结节;微小浸润型FTC。
问题25.DTC术后131I治疗的含义131I是DTC术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131I治疗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采用131I清除DTC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131Iablationforthyroidremnant),简称131I清甲;二是采用131I清除手术不能切除的DTC转移灶,简称131I清灶。
问题26.131I清甲治疗的适应证DTC术后131I清甲的意义包括[2,58]:
①利于通过血清Tg和131I全身显像(wholebodyscan,WBS)监测疾病进展。
②是131I清灶治疗的基础。
③清甲后的WBS、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CT融合显像[59]等有助于对DTC进行再分期。
④可能治疗潜在的DTC病灶。
目前对术后131I清甲治疗的适应证尚存争议,主要问题集中于低危患者是否从中获益。
结合ATA的推荐[2]、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经验,建议对DTC术后患者进行实时评估,根据TNM分期,选择性实施131I清甲治疗(表5)。
总体来说,除所有癌灶均1cm且无腺外浸润、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DTC外,均可考虑131I清甲治疗。
妊娠期、哺乳期、计划短期(6个月)内妊娠者和无法依从辐射防护指导者,禁忌进行131I清甲治疗。
问题27.131I清甲治疗前准备如患者有清甲治疗的适应证,但在治疗前的评估中发现残留甲状腺组织过多,应建议患者先接受再次尽量切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否则清甲的效果较难保证[60]。
清甲治疗虽有可能清除残余甲状腺腺叶,但不推荐以此替代手术[61]。
如在清甲治疗前的评估中发现可采用手术方法切除的DTC转移灶,也应先行再次手术。
仅在患者有再次手术的禁忌证或拒绝再次手术时,可考虑直接进行清甲治疗[62]。
一般状态差、伴随有其他严重疾病或其他高危恶性肿瘤者,优先纠正一般状态、治疗伴随疾病,之后再考虑清甲治疗。
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和DTC细胞的胞膜上表达钠碘协同转运体(sodiumiodidesymporter,NIS),在TSH刺激下可充分摄取131I。
因此,清甲治疗前需要升高血清TSH水平。
血清TSH30mU/L后可显著增加DTC肿瘤组织对131I的摄取[63]。
升高TSH水平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①升高内源性TSH水平:
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后4‐6周内暂不服用L‐T4,或(已开始TSH抑制治疗者)停用L‐T4至少2‐3周,使血清TSH水平升至30mU/L以上[64]。
②使用重组人TSH(rhTSH):
在清甲治疗前,每日肌肉注射rhTSH0.9mg,连续两日,同时无需停用L‐T4。
rhTSH尤其适用于老年DTC患者、不能耐受甲减者和停用L‐T4后TSH升高无法达标者。
目前,欧、美、亚多国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等均已批准rhTSH用于辅助清甲治疗,但此药尚未在大陆地区注册上市[65]。
清甲治疗前可进行诊断性全身核素显像(Dx‐WBS),其作用包括:
①协助了解是否存在摄碘性转移灶;②协助计算131I治疗剂量;③预估体内碘负荷对清甲治疗的影响。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无需在清甲治疗前进行Dx‐WBS,因为Dx‐WBS所用的低剂量131I几乎全部被残留甲状腺组织摄取[66],不能有效显示摄碘性转移灶,并且可能造成顿抑现象[67]。
顿抑是指诊断用途的低剂量131I使正常甲状腺组织和摄碘性转移灶减低了对随后用于治疗的高剂量131I的摄取。
减少顿抑现象的方法包括:
使用低剂量131I(5mCi),且在诊断用药后72小时内实施清甲治疗;以123I替代131I作为DxWBS的诊断用药,但123I来源困难且价格昂贵[68‐70]。
131I的疗效有赖于进入残留甲状腺组织和DTC病灶内的131I剂量。
人体内的稳定碘离子与131I竞争进入甲状腺组织和DTC病灶,所以131I清甲治疗前要求患者低碘饮食(50g/d)至少1‐2周[71]。
治疗等待期内须避免应用含碘造影剂和药物(如胺碘酮等)。
如清甲治疗前曾使用含碘造影剂或摄入含大剂量碘的食物或药物,治疗宜暂缓。
有条件可监测尿碘含量[2]。
实施清甲治疗前,育龄妇女需进行妊娠测试。
此外,还应向患者介绍治疗目的、实施过程、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并进行辐射安全防护指导[72]。
问题29.131I清甲治疗的短期副作用治疗剂量的131I对DTC病灶、残留甲状腺组织、邻近组织和其他可摄碘的正常组织器官形成直接辐射损伤,导致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炎症反应。
清甲治疗后短期(1‐15天)内常见的副作用包括:
乏力、颈部肿胀和咽部不适、口干甚至唾液腺肿痛、味觉改变、鼻泪管阻塞、上腹部不适甚至恶心、泌尿道损伤等。
上述症状多出现于清甲治疗1‐5天内,常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置。
有研究显示在131I治疗期采用服用酸性糖果、嚼无糖口香糖、按摩唾液腺或补液等措施,可减轻唾液腺的辐射损伤[77,78]。
但近期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报道:
使用131I后不同时间含服维生素C未明显改变唾液腺的辐射吸收剂量[79]。
大量饮水、多排尿和服用缓泻剂等措施可有助于减轻腹腔和盆腔的辐射损伤,但需注意引发电解质紊乱的可能性。
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和/或高龄DTC患者,持续甲减加上清甲后131I的损伤,基础疾病病情可能在短期内加重,需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另外,清甲治疗后短期内患者可能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改变,如无聊感、焦虑、失眠、恐惧等,这并非131I的直接损伤,而是源于治疗实施过程的一些因素(如辐射防护隔离、甲减逐渐加重和其他疾病影响等)。
推荐2‐16:
131I清甲治疗后出现的短期副作用多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置。
(推荐级别B)问题31.131I清甲治疗后的甲状腺激素治疗通常清甲治疗后24‐72h开始(或继续)口服甲状腺激素,常规用药为L‐T4。
清甲前残留较多甲状腺组织者,因清甲所用的131I破坏甲状腺组织使甲状腺激素不同程度释放入血,故L‐T4治疗的起始时间可适当推迟,补充L‐T4的剂量也宜逐步增加。
推荐2‐18:
DTC患者131I清甲治疗后24‐72h内开始(或继续)L‐T4治疗。
(推荐级别B)问题32.再次131I清甲治疗的指证部分病人单次清甲治疗不能将残留甲状腺完全清除[58]。
多见于清甲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组织较多,或残留甲状腺组织和DTC病灶摄取131I不充分(多因体内存在较大量的稳定碘),或清甲所用131I剂量不足,或对131I辐射敏感性低等。
清甲治疗4‐6个月以后,可进行清甲是否完全的评估。
如TSH刺激后的Dx‐WBS图像中无甲状腺组织显影,甲状腺吸131I率1%,提示131I清甲完全。
血清Tg检测和甲状腺超声检查也可协助判别清甲是否完全。
首次清甲后仍有残留甲状腺组织者,为达到完全清甲的治疗目标,可进行再次清甲治疗。
再次清甲的131I剂量确定原则与首次治疗相同。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
若此类患者首次清甲后Rx‐WBS未见甲状腺外异常131I摄取,动态监测血清Tg持续1ng/mL,并且颈部超声无明显异常,则无需进行再次清甲。
问题33.131I清灶治疗的适应证131I清灶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但具备摄碘功能的DTC转移灶(包括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2,15,62]。
治疗目的为清除病灶或部分缓解病情。
清灶治疗的疗效与转移灶摄取131I的程度和131I在病灶中的滞留时间直接相关,还受到患者年龄、转移灶的大小和部位,以及病灶对131I的辐射敏感性等因素的影响。
年轻患者获得治愈的可能性较大,软组织和肺部的微小转移灶易被清除;已形成实质性肿块的转移灶或合并骨质破坏的骨转移,即使病灶明显摄取131I,清灶治疗的效果也往往欠佳[82]。
高龄、伴随其他严重疾病或无法耐受治疗前甲减者,不宜采用131I清灶治疗。
位于关键部位的转移灶(如颅内或脊髓旁、气道内、性腺旁转移等),如果无法手术,即使病灶显著摄取131I,也不适合131I清灶治疗,而应采用其他方法处理。
推荐2‐19:
对无法手术切除的摄碘性DTC转移灶,可选择性应用131I清灶治疗。
(推荐级别B)问题34.131I清灶治疗的实施和随访首次131I清灶治疗应在131I清甲至少3个月后进行。
对单次清灶治疗的131I剂量尚有争议。
经验剂量为3.7‐7.4GBq(100‐200mCi)。
治疗剂量还有另外两种确定方法:
根据血液和全身的辐射耐受上限计算剂量,根据肿瘤病灶所需的辐射量计算剂量[83]。
无前瞻性研究说明上述三种方法中,哪一种为最佳。
围清灶治疗期的处理基本与清甲治疗相同。
131I清灶治疗后2‐10天进行Rx‐WBS,预估治疗效果和后续清灶治疗的必要性。
清灶治疗6个月后,可进行疗效评估。
如治疗有效(血清Tg持续下降,影像学检查显示转移灶缩小、减少),可重复清灶治疗,两次清灶治疗间宜相隔4‐8个月。
若清灶治疗后血清Tg仍持续升高,或影像学检查显示转移灶增大、增多,或18F‐FDGPET发现新增的高代谢病灶,则提示治疗无明显效果,应考虑终止131I治疗。
问题35.重复131I治疗的最大剂量和安全性131I治疗属于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84]。
迄今为止,尚无法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确定131I治疗剂量的上限(包括单次剂量和累积剂量)。
但回顾性统计分析提示,随131I治疗次数增多和131I累积剂量加大,辐射副作用的风险也会增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甲状腺 结节 分化 甲状腺癌 诊治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