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4173391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9.04KB
《屈原》教学设计.docx
《《屈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屈原》教学设计
《屈原》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屈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屈原》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
(PPT1)
二、文学常识
1、总说:
印象中的屈原(PPT2)。
2、伟大的诗人屈原(PPT5—6)。
(具体上课内容可以酌情增减):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失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解题。
(PPT7—8)
三、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PPT9)
2、词语解释。
皇:
大。
览:
观察。
揆:
揣度。
道:
通导,引导。
肇:
开始。
名、字:
用作动词,起名字。
修:
美好的。
扈:
披。
淹:
停留。
3、诵读指导。
(PPT10)
4、诵读指导。
(PPT10)
5、自译诗歌。
(PPT11—12)
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
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
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
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唯恐年岁不等待我。
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
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
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
来!
我给你充当向导。
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四、文本研习(PPT13—14)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
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
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
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
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五、问题探讨(PPT16)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
同意。
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
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
“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于屈原宗国观念的尽忠报国,存君兴国,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归江,前人熊绎城。
眷言还此都,不比异姓卿。
(宋王十朋《题屈原庙》)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
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
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
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
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
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六、诗歌艺术品味(PPT17)
1、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
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如用“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博采众长。
“朝搴陂之木兰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坚忍不拔的政治理想。
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主,不仅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明确:
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2、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
诗中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绚丽的文采。
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七、课文小结(PPT17)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
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
柳宗元为惊叹地说: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
”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
“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美名:
肇锡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
美德: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物: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美政: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八、作业:
(PPT18)
1、背诵这首诗。
2、以《<离骚>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屈原》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勾划,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利用“预习提示”习问练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词。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编写各段提纲。
按:
①③两题以后结合研读课文讨论。
三、讨论②④两题,分段。
四、布置作业。
1、给黑体的字注音。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
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
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
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
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
“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
“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
“因谗之曰: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
‘(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理解,文辞便可贯通。
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
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第3小段包括几层?
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一、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1、甚任之。
2、怒而疏。
3、作《离骚》。
二、词句提示点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
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
间,离间。
之:
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明,阐明。
“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
靡:
无。
见:
现。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④复释张仪。
⑤诸侯击楚。
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提示:
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
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
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
态度:
嫉之。
信念: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
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
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提示:
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四、词语提示点拔:
1、“齐与楚从亲”:
从:
同“纵”,合纵。
亲:
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
“而”后省略主语(靳尚)。
“于……郑袖”:
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
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
欢:
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
亡:
逃亡。
走:
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
内:
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
之:
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眷:
眷恋。
顾:
念。
眷顾:
眷念。
系心:
挂念。
反:
同“返”。
冀幸:
侥幸希望。
“一悟”的“一”:
副词,一旦,一经。
“一改”的“一”:
副词,都,全部。
这句话的意思是:
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无:
无论。
自为、自佐:
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四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
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
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串讲课文。
2、讨论:
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词语提示点拔:
①“被发行吟泽畔”:
被:
同“披”。
②“颜色”:
脸色。
③“形容枯槁”:
样子消瘦。
形容:
形体容貌,样子。
枯槁:
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身之察察:
即察察之身。
物之汶汶:
即汶汶之物。
都是定语后置。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
屈原既死,赋存国亡。
“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
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
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
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
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屈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伟精神,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课题。
3、交流收集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词。
3、说说自己对屈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重点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及对屈原的了解。
四、自学课文内容。
1、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屈原的。
2、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
在书上圈圈画画,并标上序号。
3、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是一个诗人?
他的诗有哪些特点?
把他的诗句画下来,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学习情况。
)
五、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课文为什么要写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六、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七、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八、布置作业。
写出文中屈原的诗的意思。
《屈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我国古代思想家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刻苦钻研、勇于创造的精神。
能力:
通过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畅谈体会和感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
知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了解他熊熊的爱国之志,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及其在国内外享有的声誉。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屈原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