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采风实习考察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4173104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24.43KB
专业采风实习考察报告.docx
《专业采风实习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采风实习考察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采风实习考察报告
专业采风实习考察报告
《专业采风实习》考察报告
班级:
环境138班
学号:
201305114817
姓名:
田下下
指导教师:
王阿依
原文化。
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
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
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2.2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州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兼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
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
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
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幢宅居都设有天井。
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
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
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徽州民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入宅则依天井的位置和布局的形状可以分为4种类型:
凹型、口型、H型、曰型。
凹型住宅,即俗称三间式为“一颗印”,一般是一明间两暗间,天井两侧各建廊房,为一进两层的楼房,楼梯设在明间背后,或廊房的任何一侧,楼下明间做客厅,左右暗间为两厢房。
口型住宅,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其实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住宅相向组合,楼下前一进的明间为正间,两旁为卧室,后一进的明间作客厅;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
H型住宅,其实就是两座凹型住宅相背组合,前、后各有一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屋。
曰型住宅,也是三间两进,头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天井,各进之间两边均有廊房相连。
房屋多进式显得有层次感,可避免一览无余。
2.3徽派建筑的工艺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
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
2.4徽派建筑的文化底蕴
徽州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结果。
人们日常行为完全被纳入儒教礼仪规范。
建筑的格局与形式,当然地受到宗法制度的浸染。
为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抵御外族的侵扰,徽派古村落民居建筑,往往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族而居,杂姓不得混居。
即使同一村落,各族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
居第之中,亦严格遵循宗法家族的孝悌伦理和礼乐秩序,按照男女长幼、房系嫡庶有序排列,营造出主次分明、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多元聚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
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于抓住山水作文章。
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
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2.5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
自然古朴,隐僻典雅。
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
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
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
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
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3、徽派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徽州古村落数、古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阔,具有极大的建筑艺术价值……
二、苏州博物馆
考察时间:
2016年4月19日——2016年4月23日
考察地点:
苏州博物馆
考察形式:
速写、摄影
考察目的:
观察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从外形到内部功能分析,可以用于以后的设计中去。
1、对苏州博物馆的了解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
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
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投资达3.39亿元。
苏州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2、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色
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体现在:
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
苏州博物馆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
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
图2
3、展厅分布设计
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
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博物馆在形式上分为三部分。
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
忠王府将恢复成原貌。
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
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
常设展厅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都安排在院落地下室。
苏州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只有一层,该馆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这4个常设展厅:
其中“吴地遗珍”系列包括晨光熹微、争伯春秋、锦绣江南、都会流韵四个主题展室;“吴塔国宝”系列包括瑞光寺塔佛教文物和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室;“吴中风雅”系列包括书斋长物、陶冶之珍、攻玉巧技、雕镂神功、文房雅事、闲情偶寄、墨戏草堂(即宋画斋,室外)、锦绣浮生展厅;“吴门书画”尤以吴派及吴派源流诸子、四王吴恽及其源流诸子、扬州画派诸子等作品居多。
特展厅、现代艺术展厅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特展厅位于负一楼,特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特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现代艺术品展览,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将布置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
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
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
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合而成。
三、苏州园林考察
考察时间:
2016年4月19日——2016年4月23日
考察地点:
狮子林
考察形式:
速写、摄影
考察目的:
……、
1、对狮子林的了解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汉族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狮子林同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狮子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3号。
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
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2、建筑布局
狮子林建筑可分祠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现园子的入口原是贝氏宗祠,有硬山厅堂二进。
住宅区以燕誉堂为代表,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
沿主厅甫北轴线上共有四个小庭园燕誉堂甫以白、紫玉兰和牡丹花台为春景庭园。
堂北庭园植樱花二株。
小方厅为歇山式,厅内东西两侧空窗与窗外腊梅、甫天竹、石峰共同构成“寒梅图”和“竹石图”,犹如无言小诗,点活了小小方厅。
九狮峰院以九狮峰为主景,东西各设开敞与封闭的两个半亭,互相对比,交错而出,突出石峰。
再往北又有一小院,有黄杨花台一座。
主花园内荷花厅、真趣亭傍水而筑,木装修雕刻精美。
石舫是混凝土结构,但形态小巧,体量适宜。
暗香疏影楼是楼非楼,楼上走廊可达假山。
飞瀑亭、问梅阁、立雪堂则与瀑布、寒梅、修竹相互呼应。
扇亭、文天样碑亭、御碑亭由一长廊贯串,打破了南墙的平直、高峻感。
主花园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北部,前后错落,形式多变,但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和贝氏在重建时对园林的理解不同,在建筑材料的运用和体量比例上看,旱船过于写实,问梅阁体量过大,见山楼外形中西结合,甚至有混凝土六角亭,建筑风格不够统一。
3、园林特点
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
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
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
依山傍水有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诸构。
主厅燕誉堂是典型的鸳鸯厅形式;指柏轩,南面面对假山,下面靠近小池,古柏苍劲;见山楼上可以看到群峰;菏花厅雕镂精工;五松园庭院幽雅;湖心亭、暗香疏影楼、扇亭等均各有特色。
园内四周长廊萦绕,花墙漏窗变化繁复,名家书法碑帖条石珍品700余方。
3.1堆山与理水
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山占地面积约0.15公顷。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奇峰怪石。
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
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
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
它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迷宫式作法,园东部叠山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
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
山顶石峰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
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苍劲。
此假山西侧设狭长水涧,将山体分成两部分。
跨涧而造修竹阁,阁处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状,把假山连成一体。
园林西部和南部山体则有瀑布、旱涧道、石磴道等,与建筑、墙体和水面自然结合,配以广玉兰、银杏、香樟和竹子等植物。
园内水体聚中有分。
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
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
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
园中水景丰富,溪涧泉流,迂回于洞壑峰峦之间,隐约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
3.2狮子林植物配置
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基调是以落叶树为主,常绿树为辅。
用竹类、芭蕉、藤萝和草花作点缀,通过孤植和丛植的手法,选择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按照作画的构图原理进行栽植,使树木不仅成为造景的素材,又是观景的主题。
许多树木的种植与园林建筑和诗词匾联、人物典故相呼应,喻情于草木。
狮子林的植物配置亦照此理,东部假山区以古柏和白皮松为主,西部和南部山地则以梅、竹、银杏为主。
配植色香态俱佳的花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不仅增加了林木森郁的气氛。
更使山石、建筑、树木溶合一体,而成为真正的“城市山林”。
指柏轩前假山上有元代古柏数株,有白皮松五棵,姿态苍劲,皆成画意。
暗香疏影楼和问梅阁推窗可见三、五株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尤其问梅阁中桌椅、吊顶都是梅花形,窗纹用冰梅纹,书画内容亦与梅有关,与地上“冰壶”古井共同构成一幅思乡的画卷。
更有文天样《梅花诗》:
“静虚群动息,身雅一身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借梅咏怀,体现了文天祥正气凛然的高尚情操。
山石间有六百年年银杏一株,粗干老木,盘根错节于石隙间,夏日浓荫庇日。
秋叶灿若织锦,成为狮子林中一美景。
3.3狮子林假山王国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
元末明初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以“透、漏、瘦、皱”的太湖石堆叠。
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
石笋上悬葛垂萝。
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
在假山顶上,耸立着著名的五峰:
居中为狮子峰,东侧为含晖峰,西侧为吐月峰。
两侧为立玉、昂霄峰及数十小峰。
清代文人朱炳靖钻过假山后写道:
“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
如穿几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
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
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
4、最后总结
实习考察是环境设计中一种最为基本且重要的表现形式,当今的设计表现种类繁多,但实习考察近距离的观赏仍旧不可取代。
在环境艺术写生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观察力值得深入探讨。
这次的实习考察让我对徽派建筑和一些园林的设计、铺装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业 采风 实习 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