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4167650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666.53KB
学年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命题人:
孙昭、胡洁审题人:
周敏
第I卷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古代工具中,功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曲辕犁是农业耕地工具,耧车是农业播种工具,高转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水排是冶铁鼓风装置,因此D为正确答案,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B、C都属于农业工具,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知道水排是冶铁鼓风装置。
2.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说明当时造纸业地区特色比较明显,故B正确;材料说明是造纸业发展,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私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故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地区特色,故D错误。
3.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
级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
A.不抑兼并不立田制
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三冗两积问题突出
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的信息可以看出,北宋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可以便于筹集军费,因此北宋政府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措施,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的民族矛盾和财证危机,故BC项排除;D项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影响,排除。
4.郑板桥(l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封建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C.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没落
D.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答案】B
【解析】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由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
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强调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商品经济发达,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
郑板桥明码标价卖画,是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的反映,因此选择B;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没落,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郑板桥明码标价卖画,无法体现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联系所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
5.读下图,下列诗句与之无关联的是
A.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
B.朝野交流穿朔漠,中西融合越重洋
C.辟航路欲往东土,至新陆不知何处
D.羌笛魂断阳关路,南海船沉水晶宫印度洋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信息为海陆丝绸之路,选项A中“丝绸茶叶陶瓷”、“商贾僧人”,反映了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品与宗教文化交流,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中“中西”、“朔漠”、“重洋”,反映了中西方丝绸之路要穿越大漠,远涉重洋,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羌笛魂断”、“南海船沉”,反映了中西方丝绸之路的艰险历程,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辟航路”“至新陆”,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发现新大陆的史实,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
6.16世纪,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西欧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
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导致商业资产阶级地位逐渐上升
B.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引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答案】C
【解析】
材料介绍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商业组织在欧洲出现并且范围很广形式很多。
这就可以看做是新航路开辟的一种影响,这使得欧洲的重商主义进一步确立,而且出现了新的商业经济形式,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地位问题;B选项说法没有问题,但是范围过大,材料只体现在商业领域;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问题,只体现了经营上的问题。
7.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纺织机械不同
B.生产方式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时代”的依据是蒸汽机的推广,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电气时代”的依据是以电为动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综上可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主要依据是动力问题,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考点:
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工业革命·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二次工业革命
8.“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可见工业革命
A.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B.造成社会人际关系紧张
C.加速责族阶层的衰落
D.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A
【解析】
材料意思为工业革命后一些身份低微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跻身于上流社会参与到国家政治中来,由此可得出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故A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
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
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9.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
担)该表反映了
1830—1833年
1868年
19世纪70年代末
茶叶
年平均328000
1440000
2000000
生丝
年平均8000
57000
80000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
C.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
D.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中国越来越多的丝茶出口到国外,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反映出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故A项正确;丝茶大量出口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它刺激了中国茶叶、蚕桑种植区的扩大和商品化经济的发展,故B项逻辑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主导地位”;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不一定会导致茶叶、生丝出口数量增加,故D项错误。
10.李鸿章在1863年致曾国藩的信函中说:
“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若驻上海久,而不能取资洋人长技,咎悔多矣!
”为此,他创办了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发昌机器厂
【答案】B
【解析】
A于1861年由曾国藩创办,排除;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故选B;轮船招商局是运输企业,排除C;D由方举赞创办,排除。
11.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
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一措施
A.表明国家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表明清政府开展实业救国维护统治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也就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在客观上也就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政府还是封建政府,国家的机构并非出现根本性的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实业救国”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为19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商部的设立、商法的制定是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12.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
“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
”为此,国民政府
A.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
C.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由“1928年”“振兴实业”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南京国民政府除了提倡国货外,另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南京政府还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3.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F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①日本侵华的洗劫和破坏
②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③官僚资本的残酷压榨
④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数轴中G段是1964-1949,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此时民族工业发展呈现萎缩趋势,主要是美国与中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商品倾销中国,国民政府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压榨以及国民党政府为大举内债,溢发纸币,②③④正确;①是F阶段的原因,排除,选择D项正确。
【点睛】
14.20世纪50年代《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
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梁“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公鸡孵小鸡”,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
这些所谓“奇迹”出现的背景
A.“包干到户”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大跃进”运动。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包干到户”实施于20世纪70年代,故排除A;农业合作化指的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所以C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是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破坏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D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了不切实际的“浮夸风”,这是“大跃进”运动的内容,故选B。
考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大跃进运动
15.“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这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
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实现农轻重”、“综合平衡”可知,强调的是经济比例平衡,主要是因为大跃进的开展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60年中共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D项正确。
“一化三改”强调的是工业化与三大改造,不符合题意,排除A。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与“实现农轻重”、“综合平衡”不符,排除B。
C项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
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结合国民经济调整的背景和目的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6.据统计,1971—1979年,我国对受国家预算控制的国有企业的投资是对不受国家预算控制的国有企业投资的两倍;而1980—1984年,对预算外国有企业的投资,比依照预算运行的国有企业投资要高40%。
这反映了当时
A.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金融体制逐步调整
B.政府投资日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业已得到政府认可
D.财政体系逐渐走出计划经济的僵化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对预算外国有企业的投资逐渐增多,这体现出我国财政投资逐渐走出死板僵硬的模式,故D符合题意。
材料中提到的领域与金融体制无关,A项排除;20世纪8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B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故排除B项;题中没有提到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C项排除。
17.口号是浓缩的历史,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下列号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A选项错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时期;B选项正确,“发展才是硬道理”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C选项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时期的口号;D选项错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口号。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期间,一首来自辽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张鸿雁代表从家乡带来的民谣在代表中间广泛流传开来:
“千年等一回,种田不纳税。
走进新农村,就有新感受。
吃穿不用愁,网络处处有,益起安居楼。
骑着摩托到田头,带着手机去放牛,政通人和乐悠悠。
”民谣所透露出的时代信息主要是
A.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
B.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C.近代科技已深刻影响着生产与生活
D.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选项A不符合史实,我国当前尚未完全实现小康,排除;材料从农业、居住、通讯、交通等各个方面体现出社会和谐与进步,选项B正确;材料中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期间,不属于近代,选项C排除;选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此题材料中涉及领域较多,应当从选项中选择能较全面涵盖材料信息的选项,同时注意选项中与材料无关内容的排除。
19.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传播时事新闻,让人们快捷了解大事
B.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对此功能的体现,A符合题意;B错在“声像俱备”,C、D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故选B。
20.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
“匆匆匆!
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
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听“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
是车轮还是光阴”表明火车的速度极快,经过的一切景物非常多,材料中的“车轮”两个字可以排除B项的飞机与D项的轮船。
公共汽车此时还没有,所以答案选择C项,并且公共汽车的速度也没材料中描述的那样快。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进步
21.近代以来,上海黄埔等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等业的西装店共有140家。
“风气所趋,人人好异”,称为“海派”服饰。
这一现象
A.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
B.说明上海居民普避接受西方服饰
C.源于辛亥革命彻底批判传统文化
D.与上海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有关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以来,上海、黄埔等地西装、洋服、时装流行,和西方入侵、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关,并不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排除A;B中“普遍”表述不恰当,排除;C中“彻底”过于绝对,排除;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开放程度高,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近代经济发展快,故D正确。
22.1929年—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假如你是当时纽约的一位市民,下列哪项最符合你的心态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陷入瘫痪状态,工人大量失业,所以纽约的城市市民寻找工作即如备选项B所描绘的那样“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答案选B,A项说法错误,经济危机发生时商品价格下跌,C项与大量工人罢工,社会不断涌现暴乱不符,D项说法错误,为转嫁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展开激烈的贸易战争。
考点:
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点评:
经济危机爆发时的主要表现是: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
而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直接的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
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和消除。
23.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是
A.扩大了生产资料市场
B.降低了民众的消费需求
C.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
D.抑制了全国物价的上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中大力兴办公共工程,需要生产资料,客观上扩大了生产资料市场,选项A正确;兴办工程有助于促进消费,选项B错误;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兴办工程与物价无关,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兴办公共工程能够促进生产,带动消费,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24.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这里的“安全网”是指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B.“以工代赈”措施
C.“混合经济”模式
D.“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梯子和安全网”是象征性的说法,梯子含义是指社会存在一定的财富高低差别以驱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向上奋斗,安全网是指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项目,减少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引发的社会动荡,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材料“安全网”含义不符,AB两项分别是罗斯福新政产生的影响和推行的举措,C项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主要经济模式。
考点:
“福利国家”的发展
点评:
相同
考查思路本题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撒切尔夫人所说的“安全网”是指(C)
A.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B.拓展经济活动的领域
C.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项目D.强化安全生产的责任
25.1933年罗斯福宣誓就职后,面对经济危机严峻形势,敦促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紧急立法,就社会经济中紧急情况制定对策。
当时美国的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政府的紧急应对危急权力做出让步,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这表明
A.政府实行专制
B.三权分立失效
C.总统权力扩大
D.国民经济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在美国经济形势危急
情况下,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美国政府的紧急应对危机权力让步,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可知,在经济危机下总统的权力扩大,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实行专制、三权分立失效和国民经济崩溃,故ABD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三小题、共50分)
26.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
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
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郑和船队
哥伦布船队
规模
最多200艘,最少62艘,其中大船坐2万人
第一次3艘,最多17艘
船种
各船种分别负责指挥(宝船)运粮、运兵等任务
一艘旗舰,两艘轻快帆船
配备
配有水手、船师、工匠、医生、翻译、武装人员等装有大量财物
第一次航行只带了约15个月的食物
路线
出南中国海,经印度洋至非洲东海岸
横穿大西洋到美洲
材料二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向当地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交换货物。
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起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船只来“朝贡”,其中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地区)国王亲自来朝见明朝皇帝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材料三哥伦布《航海日记》写到:
“陛下应该下决心让他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正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財富,毫无疑问,在这片新大陆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
”
后来西班牙的殖民者不断来到美洲大陆,最终促使当地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印第安文明结束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答案】
(1)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郑和船队主要沿海岸线航行,哥伦布船队横穿大洋、开辟了新航路。
(2)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3)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
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解析】
【详解】
(1)信息:
根据表格信息郑和船队规模、船种、船员配备和哥伦布船队相比明显可见前者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安徽省 淮南市 第一 中学 一下 学期 第二次 段考 历史试题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