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法本中国法律思想史考核共五套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4162308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0.34KB
秋法本中国法律思想史考核共五套答案.docx
《秋法本中国法律思想史考核共五套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法本中国法律思想史考核共五套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法本中国法律思想史考核共五套答案
第一套
第1大题1`5DBABA6`10CDCDD
第2大题1ABCD2BCD3ACD4ABD5BD6ABCD7ABCD8AC9AC10ABD
第3大题1天罚2交相利3明德慎罚.以德配天4有知识的劳动者5富国强兵6兼爱7明分使群8神权法9殷商10自然之天,社会之人
第4大题1、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刑罚适中;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2神权法在夏、商、周的发展过程是:
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夏朝的统治者已经开始用"天命"、"天罚"的思想给其统治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
发展到商代,统治者将自己的统治与天神联系在一起,宣扬自己是天神在人间的代理人。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了一次重大的变化。
即周公提出"以德配天"说,宣扬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
周的统治者也主张"天罚"论,认为不服从奴隶主统治的,就是违反天命,他们要代天处罚他。
"以德配天"说的提出一方面意味着神权法思想的动摇,另一方面也间接地表现出劳动人民力量的强大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二者共同之处:
“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都是周公提出的思想。
都是西周
统治者在总结商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思想。
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都有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二者都突出了“德”的重要性。
二者不同之处:
“明德慎罚”思想一是要求统治者“敬德”,二是要求统治者慎重刑罚。
“以德配天”说则强调“有德”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前提。
第5大题1宗宗法是指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
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
在历史上还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2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3神权法思想一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
在由宗教领袖直接掌握政权、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或地区,神权法也就是教会法(或称寺院法、宗规法)。
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法思想曾占统治地位,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见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4隆礼重法,出自于荀子治国理念: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
民而霸。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
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结果;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
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
由此,礼转为法。
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
第二套
第1大题1·5addba6`10DABCA
第2大题1AD2BC3ABD4ABD5ABCD6AB7AB8ABC9AC10ABCD
第3大题1术2慎到变法,慎3
《答刘禹锡天论书》4韩愈5张斐6老子7君权神授8德主刑辅9禁奸止过10安人宁国
第4大题1“定分”、“立禁”体现的权利保护思想。
他认识到“定分”与“止争”的关系。
“刑无等级”、“不赦不宥”的法律适用平等思想。
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还有“以刑去刑”的思想。
反映出商鞅认识到法律被普遍、自觉地遵守的重要性。
.“定分”、“立禁”体现的权利保护思想。
他认识到“定分”与“止争”的关系。
他指出: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
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他所说的“名分已定”,显然是指归属已定,即所有权已经明确。
他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最初没有国家没有法律,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已经看到法律产生与权利保护的关系,“初步接触到了国家与法律是适应保护私有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唯物主义的命题。
”
“缘法而治”的法律工具论。
商鞅以重法著称,他极力主张以“法”代“礼”,反复告诫国君“不可须臾忘于法”。
他认为,法之重要,是因为它有“定分止争”和“兴功禁暴”的作用。
“缘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张,最早由商鞅在秦国实施。
商鞅在变法时,改“法”为“律”,并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它体现了商鞅对法律的公开性和普遍性的重视。
因为“法主要是强调的是内容方面的公平与公正;而律则侧重于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统一性”
“刑无等级”、“不赦不宥”的法律适用平等思想。
商鞅指出:
“法者,国之权衡也。
”他将法律看作是称轻重的权衡,量长短的尺度,判断是非功过和行使奖罚的公平标准。
他反对“刑不上大夫”的旧传统,否定贵族的特权,主张法律的统一性和平等性。
强调在行赏施罚时要做到“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他在关于法律面前贵贱平等的观点,表述得很明确。
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还有“以刑去刑”的思想。
这历来被认为是他为实行重刑而寻找的根据,因此是虚伪的借口。
但是,“以刑去刑”的思想已反映出商鞅认识到法律被普遍、自觉地遵守的重要性。
他从用刑的目的是“无刑”、“去刑”的角度去说明“重刑”的合理性、正当性,这说明他已初步接触到刑罚公子价值的议题。
商鞅在许多方面预见了主权理论,而主权理论在西方哲学里是从16世纪起才流行起来的
2一、主张绝对无为,否定仁义礼法《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
《庄子》从消极方面发展了“道”的虚无性,首先,它在肯定“道”的权威、普遍性和主宰地位的基础上,突出了道的神秘性和自主性:
一方面,道“自本自根”,但却“生天生地”。
另一方面,道又“有情有信”,“泽及万世”。
其次,《庄子》将《老子》的“无为”之道推向“虚无”,主张绝对无为。
无为是道的基本属性,是天地万物尤其是社会人事所遵循的原则。
《庄子》从三个方面对儒家的“礼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其一,认为仁、义、礼、智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坏。
其二,认为仁义礼乐是导致社会分化和混乱的根源。
其三,认为仁义礼乐是大盗“窃国”的工具。
《庄子》认为法家的“法治”也是致乱之源。
它还指责说:
“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法家强调的“赏罚”不切实际,是欲治反乱的措施;法家崇拜的“明主”、“圣王”只能“丧人之国”,无一利而有百害。
对于墨家的兼爱、尚贤《庄子》也给予批判,指出“兼爱不变迂乎?
无私焉,乃私也”。
二、主张绝对自由,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
与《老子》相比,《庄子》更注重人生哲学的阐发,从而将它的法律观建立在个人本位的基础上。
《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又是自然的一种造化,因此人的本性和人生的目的都应该从天地自然之中去寻找,自然之情便是人的本性。
《庄子》的自由观集中地表现在它提出的“逍遥游”上。
《庄子》将它的“逍遥游”概括为“心游”、“游心”、”心有天游”等,是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内心自由。
《庄子》的自由还表现在超越时空的绝对性,在它描述的自由境界中,没有时间的流逝,没有空间的限制,但却与天地万物同体,与绝对之道合一。
《庄子》在充分肯定精神自由的同时,还提出了达到这种自由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齐物”;二是“无为”;三是“安时顺处”。
总之,《庄子》在命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西方现代自由观完全不同的个体的、绝对的、精神的自由
3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具有不同于初期黄老的明显特点,特别是在吸收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方面所表现的若干特点:
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先秦黄老以道、法并提,重点在于法而不在于道,不谈儒家的“礼治”或“德治”。
到了汉初,经过改造的黄老之学则既强调无为的道,力求“道胜”而“反于无为”,又在重视法的作用的同时,反复强调礼或德的功用,在德刑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主张
。
第5大题1“壹法”、“一尊”强调统一法律的内容、立法权,并保持法的稳定性,即:
“壹法”、“一尊”。
“法莫如一而固”,“一”指的就是“法”的内容,不能“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固”则指保持法的稳定性,“朝令夕改”只会是亡国之道
2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
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先代圣王的,并且自命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正统
唐代韩愈作《原道》,正式提出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授系统的论说,称自己继承了真正的孔孟之道,是儒学的正宗。
程
颐在为程颢所作的《墓表》中谈到道统时认为,孟子以后,儒家的道统就失传了,直到程颢才接过这个传统。
南宋朱熹将道统论进一步发展完善,他认为儒家的道统是周敦颐和程氏兄弟上接孟子的,而自己又继承了周敦颐和程氏兄弟的儒家道统。
程朱理学的道统论是一个精致的理论体系,有着作为经典依据的儒学典籍、独立的历史传承谱系以及作为理论核心的哲学问题
3预读曰豫。
预,干也
天人不相预,意思是人和老天互不相干。
中国在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领袖是董仲舒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人要听从天的旨意皇帝就是天的儿子天子等
在元气惟存,气化宇宙的思想前提下。
柳宗元视天为自然之物,天道只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在当时与好友韩愈有关天人问题的激辩中。
他曾指出韩愈以为“天人相雠”之看法。
是有激而为者。
至于其真实之观点,认为天是有意志、能赏功而罚过的看法,则深不以为的驳斥日:
“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
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矣;呼而怨。
欲望其哀且仁者,愈不谬矣。
子而信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
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
”
这就是说,天地、元气、阴阳与果蓏、痈痔、草木一样,皆是无知之自然物质,没有什么意志,不能赏功罚过。
人事之功祸,皆由人自取。
因此,希冀天地、元气、阴阳来赏功罚过。
或呼天怨地,以求上天之怜悯仁慈。
皆是荒谬愚蠢之事。
因此。
主张“天人不相预”,而日:
“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
二之而已。
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豊理乱出焉。
”他肯定的指出,草木之生长繁殖,年岁之凶歉璺收。
是天所造成的自然现象;而法制与动乱,是人为的社会现象。
二者皆有其发展变化之规律,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互不干预。
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
不仅是驳斥了韩愈所主张的天能赏功罚过的天命论,也否定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同时承继了荀子所谓的“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
4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时期政治伦理的根本问题。
“名教”,一般理解为儒家的纲常伦理,又称“礼教”、“五教”、“王教”、“世教”,因其是正名分的大本,故称“名教”。
在汤用彤看来,所有政治上施设,都系于职官名分的适宜,人物名目的得当,这是致太平的基础,此与礼乐等总称为“名教”。
“自然”,在道家看来,是一个贯通天人的概念,在天道观上,是天地万物赖以生成运行的本体“道”;在伦理观上,是指人类存在发展的一种本真状态。
第三套
第1大题1·5DACAB6`10BCCAC
第2大题1ABD2BCD3ABC4CD5ABCD6BD7ABC8ABCD9BD10BC
第3大题1《便宜一十八事》2考试3朱熹4朱熹5改变人心6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7保类8儒臣9《_西游录_》10赏罚不滥
第4大题1张居正“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有以下几方面:
①主张高度集中以法律政令规范天下。
②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即立法应随社会变化而相应更新并且应以宜时便民为原则。
③整饬吏治、慎用刑罚。
④“法在必行、奸无所赦”。
他认为宽容犯罪是毫无政治眼光的“姑息之爱”严明法制才能造就天下安宁。
2王安石重视法律的作用,并要求严格依法办事,提出了“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
(1分)这一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君主应当知法、守法;2)执法应当“刑平而公”;3)“有司议罪,惟当守法”。
3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夫之提出了“严以治吏,宽以济民”的主张。
他认为在国家的治理中应该对官吏从严,对百姓从宽。
他强调的"严以治吏"主要是指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特别是对大官僚更应该严惩。
"宽以养民"是指对人民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第5大题1
这是黄宗羲对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的一种称呼。
他认为这是没有"一毫为天下之心"的法律。
将天下的利益尽归君主,势必引起天下之乱,违背了立法的本旨,是"非法之法"。
黄宗羲的"一家之法"是针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提出的,是对整个封建法制的批判。
2这是黄宗羲提出的“法治”观。
他认为从为民除害兴利的作用比较,“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应该重视法治的定立与实行。
因此要先有好的法律,“治法”不但决定社会的治乱,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能治之人”的才智能力,约束贪婪残忍的人。
黄宗羲的“法治”论具有近代资产阶级的“法治”理论的特征
3这是魏源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之后,提出的口号。
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以达到战而胜的目的。
他要求要善于“师夷”,夷之“长技”有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4①克服独断、偏听;②重宰相谏官御史之职;③舍一心之私,执法公证。
第四套
第1大题1·5DBBBA6·10BBDAA
第2大题1AD2ACD3ACD4AD5ABCD6AD7CD8AC9BC10CD
第3大题1《大清新刑律》2平等3禁独尊4张之洞5专以法律为治6资产阶级。
国家主义7《寄簃文存》8“三纲“9李鸿章、曾国藩10中国和西方特色的组合
第4大题1方面揭露清政府的专制,另一方面积极地提出建设主张。
(1)深刻揭露和批判清朝封建专制法制。
孙中山严厉抨击封建法制的阴暗、酷烈,主张一律废除。
(2)主张建设资产阶级的法治国家。
孙中山谋求建设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础的法治国家。
其主张有:
①民主政治靠法律来保证,法律由国会制定。
②用法律形式规定和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颁行了"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的法律、法令,力图推行法治建设。
这些法律和法令的核心是确认和维护人民民主权利。
(3)主张司法独立,以保证法治。
孙中山谴责封建司法滥施刑讯,抑止人民诉权,指出它违反"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精神。
孙中山的这些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民主和法制原则,是近代中国先进的法律思想。
2其显著特点就是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带有民主与科学的因素。
一、“国家以法制为先”
洪仁玕认为“立法制”是治国的首要措施。
而整顿太平天国的法纪,已成为“万不容已之急务”。
洪仁玕又进一步指出,国家不但要“立法制”,而且要“立法当”、“立法善”。
怎样才能使“法善”呢?
他认为,“凡一切制度考文,无不革故鼎新”,才能“兵强国富,俗厚风淳”。
对于立法来说,也摇耙蚴敝埔耍仁菩蟹”。
他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二十八条改革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
他要求“权归于一”,加强中央的领导,王、侯不得各自为政,但又要下情上达,做到“上下情通”。
(二)经济方面。
他主张“兴车马之利”,发展交通事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主张发展金融事业,主张“兴器皿技艺”、他还主张保障专利和私人投资与雇工。
(三)文化教育、社会福利方面。
他主张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四)对外关系方面。
他主张国与国之间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从以上几方面看来,洪仁玕“革故鼎新”、“变通”、“更新”的立法改革,的确包含了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内容。
而且所有这一切他都要求“以法法之”、“以风风之”、“以刑刑之”。
二、“恩威并济”与“教、法兼行”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的“刑刑类”中指出,法要“恩威并济”。
所谓“威”指“持法严”。
“持法严”就是严肃认真地“奉法,执法,行法”。
他认为要“持法严”,必须注意三方面:
1.国家官吏必须以身作则,遵纪守法。
2.“奉行天法”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3.严明赏罚,做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在主张以法“威”之的同时,洪仁玕还主张法外施“恩”,“刑外化之以”。
他提出“德化于前,刑罚于后”的原则。
反对不教而诛,要求“教、法兼行”。
为了施行德化,他强调要向广大群众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人人懂得“纲常伦纪”,知法守法。
对于违法触犯刑律者,他虽主张必须律之以“刑”,但仍要“刑外化之以德”。
正由于洪仁玕既主张“恩威共济”,又主张“教、法兼行”,所以他认为“设法”(立法)和“用人”都很重要。
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总理朝政期间,能“度势行法”,力图为农民革命指出一条继续前进的道路,在法律思想方面,突出地反映了要求发展和保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较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他的经济主张和法律措施未能真正实现。
3"平恕"是沈家本的执法公平的主张。
他特别重视认真执法,准确无误。
"设使手操三尺,不知深切究明,而但取办于临时之检按。
一案之误,动累数人;一例之差,贻害数世,岂不大可惧哉?
第5大题1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2是谭嗣同的代表作。
书中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提出了“冲决一场封建网罗”的口号,表达了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向往,标志着他从扬“中学”到扬“西学”的转变。
从反对变法维新发展到积极参与变法维新。
是谭嗣同的代表作。
书中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提出了"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口号,表达了他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向往,标志着他从扬"中学"到扬"西学"的转变
3德化于前,刑罚于后的原则,反对不教而诛,要求教、法兼行.持法严”,必须注意
(1)国家官吏必须以身作则,遵法守纪,“奉行天法”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3)严明赏罚,做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4礼法之争是清末修律过程中产生的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之间的论战,两派论战的焦点在于是采用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论战以法理派退让妥协而告终。
但论战促进?
"中华法系"的瓦解。
第五套
一、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
(总分20.00)
1.下列属于西晋律学家杜预著作的是( )。
(2.00分)
A.《律本》
B.《唐律疏议》
C.《律表》
D.《泰始律》
2. 魏源认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关键在于()。
(2.00分)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广收人才
C."更法"、"改图"
D.民主议政
3.戊戌变法时期,将“变法”视作“天下之公理”的思想家是( )。
(2.00分)
A.康有为
B.谭嗣同
C.梁启超
D.严复
4.
( )被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00分)
A.魏源
B.张居正
C.范仲淹
D.王安石
5.
朱熹认为( )优劣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
(2.00分)
A.政治制度
B.君主心术
C.法律制度
D.经济制度
6.
“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 )。
(2.00分)
A.习惯法
B.自然法
C.制定法
D.神权法
7.曾国藩也主张不应一切拘泥于成法,但他认为不能变的是()。
(2.00分)
A.财用
B.纲常
C.器械
D.选卒
8.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一语的出处是( )。
(2.00分)
A.《重刻唐律疏议序》
B.《大学衍义补》
C.《唐律疏议序》
D.《九朝律考》
9.
朱熹主张变法以( )为先。
(2.00分)
A.文风
B.仁义
C.功利
D.语言
10.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出自( )。
(2.00分)
A.林则徐
B.王安石
C.黄宗羲
D.魏源
二、每题有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每题3分,共10题,共30分。
(总分30.00)
1.
唐律中体现“父为子纲”的代表性条款有( )。
(3.00分)
A.子孙别籍、异财
B.子孙违犯教令
C.谋大逆
D.七出
2.下列人物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有()。
(3.00分)
A.龚自珍
B.王夫之
C.梁启超
D.林则徐
3.
管仲所讲的"国之四维"包括( )。
(3.00分)
A.耻
B.义
C.廉
D.礼
4.
法家"壹法"包括的内容有( )。
(3.00分)
A.统一的行政权
B.统一的立法权
C.统一法令的内容
D.统一人们的思想
5.
下列选项中,属于墨家法律思想的有( )。
(3.00分)
A.尚贤
B.兼爱
C.尚同
D.非攻
6.张之洞在对外交涉中的主张有()。
(3.00分)
A.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B.禁止教会和租界扩占土地
C.限制帝国主义的治外法权
D.保护华侨正当权利
7.从宪法思想上看,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方案所具有的特点是()。
(3.00分)
A.推崇代议制
B.主张直接民权
C.否定代议制
D.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8.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 )。
(3.00分)
A.章太炎
B.康有为
C.孙中山
D.伍廷芳
9.
下列各项哪些能体现李世民统治集团慎狱慎刑的思想( )。
(3.00分)
A.禁止刑讯逼供,注重犯罪事实
B.创立九卿议刑制度
C.完善死刑的审批程序
D.重罪轻罚
10.
"明德"的内容包括( )。
(3.00分)
A."眚"者从轻,"非眚"者从重
B."父子兄弟,罚不相及"
C.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D.对"不孝不友"者,"刑兹无赦"
三、在下划线处填写正确的答案。
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
(总分20.00)
1.
"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法律 思想史 考核 共五套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