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生物考前指导8.docx
- 文档编号:24161590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1.17KB
届生物考前指导8.docx
《届生物考前指导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生物考前指导8.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生物考前指导8
2013届生物考前指导
一.注意应试技巧,提高答题准确度
在考试做题时就应注意,答题要使用学科语言,当答案是课本上的句子时要严格按课本上的写;如果答
案是要求学生自己总结的句子时,要注意答案本身前后的因果关系、物质变化的来源去路、生物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变化规律。
在考试过程中:
第一要仔细审题,见到一道试题后,首先要弄清题目所涉及的所有概念的含义和一些重要词语的作用,排除表面现象的迷惑,以保证对题意的理解准确无误。
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句,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再次要学会避陷阱、破定势,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多
角度思考问题。
第四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例如:
换一种方式表述条件、将图表转换
成文字、将文字信息转换
成图表,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
简明扼要,抓住本质,答出要点,是多得分的关键。
二.课本中重要方法的归类
1、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2、模型方法——如:
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物理模型
3、纸层析法——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
5、假说—演绎法——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1)基因的分离定律假说内容: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演绎——测交实验。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假说内容:
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6、类比推理法——萨顿假说: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7、数学模型——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8、种群密度调查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
9、丰富度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三.生物实验答题要规范。
回答“实验原理”时,从课本中寻找出:
①“试题中涉及到的操作”的理论依据,它常常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或基本原理;
②因变量的检测原理(即“为什么根据这样的结果就能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③回答“实验假设”的步骤是:
明确实验课题(或实验目的)→根据所学理论知识推理判断出实验课题④提出问题的参考答案,即为实验假设。
⑤实验结果与分析:
对于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是唯一的,其实验结果应与试题给出验证的内容相一致;“实验结果分析”是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需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归纳回答出现该实验结果的原因。
对于探究性实验,“实验
结果”待定,需要讨论各种情景下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分析”是指“每一种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能够得出什么样的实验结论”。
所以,在回答“实验结果并分析”时,一定要首先弄清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然后再分别对待。
⑥不要作注释。
答案写完了,即使再有时间也不要写出无关的语句,不可有多多益善的念头,更不能写与前面答案相矛盾的字句,否则将适得其反。
在改卷中发现许多学生前部分答得很好,可以给满分,可是在正确答案后面又加个括号对所答内容进行解释。
括号里面多出来的部分有的是前面所答内容的重复,有的是一些不相关的语句,甚至出现一些违背科学性的语句,扣分就在所难免了。
⑦实验设计书写“三步曲”
第一步:
取材、分组、编号——共性处理
如何处理材料,取材时要注意数量和生理及发育状态相同;用具要相同等。
第二步:
相同处理和不同处理——变量处理
根据实验自变量设置对照,其他因素相同且最适(即:
自变量不同,无关变量相同且最适)。
第三步:
检测、观察、统计、比较——结果处理
选择合适的观测指标,找出具体的观察和记录对象,观察、记录、统计、比较实验数据和现象。
四.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形成模式语言
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千差万别。
无机盐的作用: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原生质层的构成:
细胞膜和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线粒体如何增大膜面积:
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
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意义:
有利于附着更多的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
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叶绿体如何增大膜面积:
多个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叶绿体增大膜面积意义:
有利于附着更多与光反应相关的色素和酶。
有丝分裂间期主要特点:
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有丝分裂后期特点:
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移向两极。
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癌细胞膜的特点:
糖蛋白减少,细胞粘着性降低,容易分散和转移
少量mRNA迅速大量合成蛋白质原因:
1个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合成。
秋水仙素的用法:
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单倍体育种特点:
能明显的缩短育种年限。
发病率调查:
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是否具有核膜
遗传病发病方式调查:
选择多个患者家系,绘制遗传系谱图进行分析。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HCO3-、HPO42-
效应器的构成:
传出神经末梢与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式:
局部电流(电信号)
神经元件传递单向性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二次免疫的特点:
记忆细胞迅速增值分化,快速大量产生抗体。
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农业遵循原理:
物质的多级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人的白化病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如:
囊性纤维病
生物多样性重要内容包括:
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五.生物高频名词和特别注意点
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和健那绿染液活化能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生物膜原生质层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直接能源物质类囊体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分化和全能性细胞凋亡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假说演绎法线性排列交叉遗传DNA分子的特异性简并性交叉互换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内环境的稳态缓冲液反射弧与效应器神经中枢传导与传递突触与突触小体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促胰液素肾上腺素促性腺激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二次免疫自身免疫病与过敏反应极性运输两重性种群的数量特征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环境容纳量(K值)丰富度变性失活灭活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次生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自我调节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物多样性锐减潜在价值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K值是指
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人脑的高级功能
激素作用后灭活意义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核的功能内质网溶酶体和液泡的功能
细胞膜的功能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致癌因子各种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和主要作用
五.知识提醒
1.水不仅是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如有氧呼吸、蛋白质与DNA的合成过程中都有水的生成。
对。
水是良好的溶剂,很多细胞代谢是在水环境中进行,一些代谢还有水参与,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解反应等。
同时细胞代谢也会产生水,如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水,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形成DNA时生成水。
2.在做温度影响酶的活性的实验中,若某两支试管的反应速率相同,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条件下,可判断这两支试管的所处的环境温度也一定是相同的。
错。
在最适温度两侧存在反应速率相同两个温度。
与此类似,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如生根)相同的浓度可以不同。
3.如果以淀粉为底物,以淀粉酶为催化剂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则酶促反应的速率既可以通过碘液检测淀粉的分解速率,也可以通过斐林试剂检测淀粉水解产物的生成速率。
错。
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分解速度,但斐林试剂来检测产物的生成量,需要沸水加热,会干扰自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4.ATP在细胞内含量并不高,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也都会消耗ATP。
对。
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以用于其他各种生命活动。
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就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测CO2的产生,但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测乙醇。
错。
检测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时间)溶液。
酒精的检测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橙色变成灰绿色)。
6.一个处于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如果碱基T与U被大量利用,则该细胞不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分裂期。
对。
碱基T大量被利用,说明在进行DNA的复制;碱基U大量被利用,说明在进行大量RNA合成(转录)。
DNA的复制和转录需要解旋,在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不容易解旋,所以不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
7.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的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细胞的凋亡是细胞生存环境恶化的结果。
错。
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奢侈基因选择表达。
细胞癌变的原因是:
接触致癌因子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变成不受机体控制恶性增殖的癌细胞。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现象,是利于机体的主动死亡。
生存环境恶化导致的死亡是细胞坏死,对机体有害。
8.利用U形管做渗透作用实验(U形管中间用半透膜隔开)时,当管的两侧液面不再变化时,U形管两侧溶液的浓度一定相等。
错。
当渗透作用产生的拉力和液面差产生的压力相等的时候,水分子进出U形管相等。
此时液面高一侧浓度大于液面低的一侧。
9.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置于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该原生质体将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错。
原生质体无细胞壁,高浓度的环境中会发生渗透作用失水,但不存在质璧分离现象。
10.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
1的比例,则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一定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错。
生物的性状可能受多对基因控制,出现基因互作的现象。
如果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就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就会出现9(A_B_):
3(A_bb):
3(aaB_):
1(aabb),如果A_B_和A_bb决定一种性状,aaB_和aabb决定另外一种性状,那么也就是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
1。
判断是否满足分离定律和自由自合定律不能仅仅看后代的分离比,还要综合分析。
11.一对等位基因(AaAa)如果位于XY的同源区段,则这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与性别无关。
错。
假设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A,则产生的后代为XaXa,XaYA,依然表现和性别相关联。
12.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2个AB、2个ab的配子,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不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错。
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A与B的染色体组合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则产生2个AB的精子,a与b的染色体组合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则产生2个ab的精子。
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与B连锁(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与b连锁,则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分别含AB和ab的次级精母细胞,这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分别产生2个AB和2个ab的精子。
一个杂合子的精原细胞,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只产生两种精子;如果交叉互换则产生四种精子。
13.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XbXbY(色盲)的儿子。
如果异常的原因是夫妇中的一方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一次差错,则这次差错一定发生在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错。
根据伴性遗传的分析:
该对夫妇的基因应为:
XBXb×XBY,产生XbXbY的儿子Y染色体一定来自父亲,又由于父亲没有Xb,所以他产生的原因是其母亲产生了XbXb雌配子。
XBXb母本产生XbXb的雌配子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b基因的X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裂。
14.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化,使得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Aa,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
对。
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上的DNA是一个DNA经过半保留复制合成的,通常情况下应该是含相同的基因。
但是如果含不同基因通常有两种可能:
基因突变(不管何种分裂何种基因型都可能)、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杂合子发生减数分裂)。
15.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产生了S型,R其生理基础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对。
该题有点难以理解。
该现象与转导过程相似,转导是指通过病毒将一个宿主的DNA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细胞中而引起的基因重组现象。
16.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导致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不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对。
基因突变后基因结构必然改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
可能情况:
①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后的密码子和原来的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或者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不同的密码子决定);②隐性突变(显性性状的纯合子发生隐性突变为杂合子,由于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还是显性性状);③突变在非编码序列(非编码区和内含子)
17.转运RNA与mRNA的基本单位相同,但前者是双链,后者是单链,且转运RNA是由三个碱基组成的。
错。
tRNA和mRNA都是RNA,其单体都是核糖核苷酸。
tRNA和mRNA都是单链。
tRNA类似于三叶草结构,有三个碱基和密码子互不配对,叫做反密码子,并不代表着tRNA只有三个碱基组成。
18.碱基间的互补配对现象可能发生在染色体、核糖体、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结构中。
对。
在中心法则的任何过程都会发生碱基互不配对。
细胞核(染色体)上发生DNA的复制和转录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核糖体翻译时发生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互补配对,线粒体、叶绿体中有质DNA,能转录翻译而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19.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新的基因是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会形成新的基因型。
对。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这个基因是原来基因的等位基因(突变只是决定不同表现类型,比如以前决定红色,突变后还是决定颜色,只是红色以外的其他颜色),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基因突变只是突变中一种类型,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是会形成不同的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也不会产生新的基因,只是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往往对生物是有害的。
20.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对。
n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重组产生2n种配子,自交后代产生的基因型种类可以达到3n种之多,如果再考虑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类型就更多了,所以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子女之间表现型不同主要就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变异的根本来源是产生新的性状,新的性状的产生必须通过基因突变,所以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1.单倍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都是高度不育的;多倍体是否可育取决于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否成双,如果染色体组数是偶数可育,如果是奇数则不可育。
错。
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单倍体通常是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对于同源多倍体来说,多倍体是否可育取决于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否成双,如果染色体组数是偶数可育,如果是奇数则不可育。
而对于异源多倍体,就不一定正确。
举一个二倍体作为例子(多倍体同理):
白菜与甘蓝的配子融合得到二倍体(一个染色体组来自白菜配子,一个来自甘蓝配子),由于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联会会紊乱,就不能产生配子,所以不可育。
22.在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及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选择的调查对象都应该包括随机取样的所有个体。
错。
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取样,并且具有一定的样本容量从而才有代表性。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调查患者家庭的系谱图。
通常调查单基因遗传病,不调查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影响等)
23.遗传病往往表现为先天性和家族性,但先天性疾病与家族性疾病并不都是遗传病。
对。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所以往往表现为家族性,出生时遗传物质就改变,往往表现为先天性。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例如一种先天性白内障是由于孕期母体感染了风疹病毒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不属于遗传病。
家族性疾病也不一定是遗传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就是表现出家族性,是因为缺碘引起的,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24.让高杆抗病(DDTT)与矮杆不抗病(ddtt)的小麦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可从F2开始,选择矮杆抗病的类型连续自交,从后代中筛选出纯种的矮杆抗病品种。
类似地,用白色长毛(AABB)与黑色短毛(aabb)的兔进行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从F2开始,在每一代中选择黑色长毛(aaB-)雌雄兔进行交配,选择出纯种的黑色长毛兔新品种。
错。
植物杂交育种为了获得纯合子就用连续自交育种最方便,以上育种步骤是对的。
但对于动物来说,就说不是F2中满足性状的进行自由交配,而只要选雄性的作为父本进行测交看后代就可以判断是否是纯种。
(想一想为什么选雄性的来检测是否纯种好呢?
如果要测母本是纯种的,该种动物应该繁殖速度快),如果动物按照以上育种,通过后代还是无法判断亲本哪一个是纯种。
25.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都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错。
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主要是:
自然选择、基因突变、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
基因重组本身不改变基因频率,只是通过自然选择为基因频率的改变提供可能(重组的一些新类型不适应环境)。
26.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对。
假设该校有x个学生,则男女各x/2个,则基因库有总的基因x/2·2+x/2·1=2x/2个,色盲基因有3.5%x+5%x·1=8.5%x,所以色盲基因频率为(8.5%/x)≈5.67%
27.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交的方法对遗传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然后通过自交等方面进行了证明。
错。
对自交做了合理的假说,并对测交进行了演绎,通过测交进行了证明。
28.中心法则揭示了自然界中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
在一个正在分裂的大肠100杆菌细胞中,既有DNA的复制,又有转录与翻译过程;在一个人体的神经细胞中,只有转录与翻译过程,没有DNA的复制过程。
对。
中心法则为:
是揭示所有生物(包括病毒)遗传信息信息的流动过程。
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DNA的复制,同时在分裂的过程中既有转录和翻译,为分裂提供所需要的酶。
真核细胞在分裂间期的G1和G2期都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分别为S期和M期做准备。
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所以没有DNA的复制。
但无论分化与否,细胞中都有转录和翻译。
29.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成分。
对。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包括抗体)、血液运输的物质(气体、氨基酸、葡萄糖、尿素、激素等)。
30.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各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错。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组织液);抗原与抗体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清,在内环境中完成。
激素的受体有些在细胞膜上(蛋白质类激素),有些在细胞膜内(脂溶性激素,如性激素),所以不一定在内环境中。
31.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错。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刺激产生的兴奋是在神经纤维的一端,只能单向向另一端传(不同于刺激神经纤维的中端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位置(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2.激素调节三个特点:
一是微量高效;二是通过体液的运输;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对。
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具有微量高效调节作用的物质(蛋白质类、氨基酸的衍生物、脂质);这些物质是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其他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H+、组织胺等也通过体液传送进行调节);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因为其上有特异性的受体),作用完以后就被灭活。
33.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腺的细胞会合成激素。
错。
除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能合成酶以外,所有细胞均能合成酶;只有内分泌腺才能产生激素;同一内分泌腺能产生不同的激素。
34.细胞产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等都属于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对。
激素、递质、免疫活性物质均是信息分子,在细胞之间传递从而参与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
35.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的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会增加。
对。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吃的食物过咸都会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下丘脑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另一方面下丘脑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加饮水。
36.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
对。
37.下丘脑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也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
对。
下丘脑直接或间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参与血糖平衡、体温平衡、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还是内分泌腺(产生激素)和感受器(传导兴奋)。
38.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实现的;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错。
生长素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不能促进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的分化);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两重性主要与浓度、器官、细胞的成熟程度有关;
39.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错。
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侧芽浓度高从而抑制生长,顶芽浓度低促进生长的现象,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是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使得生长素浓度近地侧高,远地侧低,但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考前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