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大全.docx
- 文档编号:24158770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44KB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docx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节日大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篇一: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民间节日集锦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民间节日集锦
新年/元旦
新年,即新一年的第一天或若干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
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
在中国古代,也称元旦,现代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
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
大年初一/春节
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春节(spring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族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龙抬头节,阴历二月初二。
龙抬头节,也叫春龙节、春花节,郑州民间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罚三年无雨,人间河干沟竭,树枯苗死,人们难以过活。
司管天河的龙王心中不忍,在二月初二这天私自给人间降雨,因而受到责罚。
人们用炒熟的玉米花、豆子供献龙王,报答其救命之恩,因此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龙王继续为人间降雨。
以后二月二祭龙王,相沿下来成为节日。
植树节(3月12日)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
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
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
中国的植树节开始时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979年2月23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清明节(农历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节(mothers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
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父亲节(国际是6月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是一年中特别感谢父亲的节日,每个国家的父亲节日期都不尽相同,也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
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庆祝父亲节。
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20XX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
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教师节(9月10日)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教师节,就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从20XX年开始,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著名人文学者李汉秋以提案的方式,多次呼吁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
经权威部门研究测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阳历),这个日子也恰当其时:
新学年开始时的繁忙已经过去,可以有时间筹办教师节和国庆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会都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20XX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为老年节。
国庆节(10月1日)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
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在我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亦叫腊八);腊八节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蒜,是中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为庆祝该传统节日,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创作的诗词作品,大诗人像杜甫、陆游等人都有为之热情撰写的力作;而且权高位重的帝王如道光皇帝也曾御书诗作,以示提倡。
留存至今的大量描写腊八节的诗词作品和文人笔记,为人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们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人情物态,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民俗意义,它也为社会的民俗弘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足资参照的系数。
除夕
除夕:
读作chúxī;英文:
chinesenewYearseve,又称LunarnewYearseve。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诗》: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冬至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吃南瓜的习俗,谚语:
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望果节(七、八月)
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
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
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哈节
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万尾、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
虽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
京族“哈节”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饭节
依饭节是广西罗城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隔3-5年立冬后举行一次,为期一至三天。
活动分为请圣、占牲、劝圣、唱神、合兵、送圣六部份。
依饭节为仫佬族独有的节日,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卡雀哇节
独龙族卡雀哇节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独龙江流域的所有独龙族村寨。
卡雀哇节是独龙江地区独龙族的新年,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由各村寨长老在一年最后一月择一个吉日,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举行,节期最短3天,最长9天。
吃新节
吃新节,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福来年丰收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
大多在农历六月至九月间农作物成熟期间举行。
节日期间将会举办与少数民族生活相关的活动,如西江千户苗寨的游方、仡佬族祭祀、侗族斗牛等活动。
下元节
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跳花节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
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日)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农历10月13日定为“颁金节”。
娱驴节
娱驴节,是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每年5月春暖花开之际,形成了自发的娱驴节喜庆活动,藏民们用青棵酒、酥油茶喂毛驴,让毛驴休息一日,以示慰劳。
利用这天举办娱驴节骡马牲口交易会,赶驴参加交易,同时举办物质交流大会,为春耕牧民提供生产工具、肥料。
插花节(农历二月初八)
插花节是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以云南省大姚县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彝族群众把从山中采回马樱花等鲜花,插在房门、农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
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昙华山中欢聚一起唱歌跳舞,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戴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
另外,布朗族插花节即泼水节。
小年
篇二:
中国详细主要传统节日汇总大全总汇
(下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正月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王安石《元日》诗:
“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立春祭农日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上元元宵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辛弃疾词《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元镇《连昌宫词》: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
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
“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和凝《宫词》:
“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
中秋
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
“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腊八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
到
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代人做得很有心得。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以上有礼意天下淘宝店提供主营各种创意工艺礼品。
篇三: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过年的传说
相传: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
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
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
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二。
元宵节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三。
清明节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
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四。
端午节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
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
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
“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
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五。
中秋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
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
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
重阳节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
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所以想到长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节日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