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动机.docx
- 文档编号:24155610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0.08KB
第四章 动机.docx
《第四章 动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动机.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动机
第四章动机
动机是情意性的心理倾向。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而需要与一定诱因的结合则导致动机。
本章着重讨论有关需要的心理学理论、有关动机的心理学研究,以及与人的需要和动机密切相关的价值观问题。
第一节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例如,血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而水分的缺乏则会产生口渴想喝水的需要;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等。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产生新的需要。
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
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员。
为了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
例如,食物、衣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从事劳动,在劳动中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等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这种客观的必要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引起他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某种需要。
需要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它总是指向于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的。
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男女、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的。
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
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
同时,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这样,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
虽然动物和人类都有一些共同的需要,但人类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的需要的对象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性;人具有意识能动性,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
大多数学者采用二分法把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例如划分为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与继发性(习得住)需要或外部需要与内部需要,或物质性需要与心理性需要等等。
也有的学者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大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Maslow,1954)或三大类——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Alderfer,1969)。
其实,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因此,当我们从某个维度来考察需要时,应注意人的各种需要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例如,进食需要,就其本性来说(新生儿时)是属于原发性的、生物性的需要,但后来经学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成人的进食需要就含有社会性的成分。
心理性需要是相对物质性需要而言的,但满足心理性需要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例如,为了满足知识的需要,就要有书籍、工具等。
人的物质性需要也往往要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例如,在满足穿衣需要的同时,也包含着对美及社会意义方面的要求。
满足社会性需要的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物质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
因此,对需要的各种分类仅具有相对的意义。
下面,我们仅就生物性——社会性这个维度对人的需要作一简要的考察。
(一)生物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系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例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
动物也有这类需要。
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
1.进食需要。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如果把平时进食的时间延后,就会产生饥饿感,当饥饿达到某种程度时就会产生进食需要。
来自胃肠的感受冲动(如空胃运动)和血糖水平的降低是引起饥饿的实际刺激。
下丘脑在进食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已查明,下丘脑中有两个部位调节着有机体的摄食反应。
下丘脑外侧核是进食中枢。
如果用弱电流刺激该部位的细胞,动物甚至在刚吃完它所必需的全部食物后,还要大吃起来;如果完全损坏了该部位,动物表现为无食欲,拒绝进食,直至饿死。
下丘脑腹内侧核是厌食中枢。
如果用弱电流刺激该部位的细胞,动物会从给它的食物面前走开;如果损坏该部位,动物产生旺盛的食欲,从而使体重大增。
用慢性埋藏在脑内的细小导管向下丘脑这两个部位注射化学物质——高浓度盐溶液(兴奋剂)也产生同样的效应。
进食中枢与厌食中枢具有交互抑制的关系,其中进食中枢是最基本的。
此外,它们对摄食行为的控制可分为两种作用系统:
短期控制和长期控制。
短期控制是指控制每餐或每天的进食量,长期控制是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控制食量以保持体重的恒定。
影响下丘脑短期控制食欲的变量有三:
血糖浓度、胃充实与否和体温。
现已发现,在血糖浓度低、胃壁运动增强、大脑温度降低时下丘脑外侧核细胞发生反应,产生进食行为;相反,在血糖浓度高、胃部膨胀、大脑温度升高时,下丘脑腹内侧核细胞发生反应,导致停止进食。
而这些短期控制机制又都受长期控制机制的调节,这样有机体的体重就保持恒定。
下丘脑腹内侧核和外侧核又是进食的长期控制系统,以保持体重的恒定,它们对体重的“标准点”具有相反的效应。
腹内侧核受损坏会提高体重的标准点;外侧核受损坏会降低体重的标准点。
可以设想,如果小心地同时损坏这两个区域等量的组织,则动物既不超食,也不拒食,仍保持手术前的体重水平。
进食需要的产生并不完全是由下丘脑和体内的血糖浓度、胃充实与否及体温等因素控制的。
许多外部的因素也会影响食欲的产生和存在。
例如,食物的色、香、味、形状,进食的习惯时间,对食物的爱恶习惯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着人们进食的需要。
2.饮水需要。
体内的水分通过泌尿、出汗、呼吸等途径不断丢失;如不及时补充,体液量就会减少,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就会升高,细胞内液的水分也会向外渗出而减少。
这种缺水的信息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到达中枢:
被中枢的某些细胞直接感受,或通过外周感受器(口腔及喉头的干涸)将信息传至中枢;并通过两种途径进行调节:
增加饮水量和减少排尿量。
控制饮水行为的中枢在下丘脑。
下丘脑中有两种特殊的神经细胞:
渗透压感受器和测量容量感受器掌管着饮水需要。
渗透压感受器是专门对细胞脱水起反应的。
这些细胞脱水后会略为变形,这种物理变化可能触发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产生饮水的需要;同时它们也刺激脑垂体ADH(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以指使肾脏从尿中重新吸收水分进入血管。
此外,血液容量的减少会引起肾脏分泌高压蛋白酶原,它释放激素——血管紧张素;当血管紧张素到达下丘脑,测量容量感受器的兴奋也产生饮水的需要。
除了下丘脑和内分泌对饮水需要进行控制外,个人的饮食习惯、情绪和社会风俗等也影响着人们对饮料的取舍和饮量的多少。
3.睡眠和觉醒的需要。
睡眠和觉醒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两个相互转化的生理过程,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人只有在觉醒状态下才能与周围环境进行复杂的感觉运动联系,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主动地寻求刺激,探索外界环境,操弄周围事物;也只有通过睡眠才能恢复精力和体力,使人保持良好的活动状态。
当睡眠需要发生时个体就产生瞌睡,迫使个体由活动趋向于休止。
如果强行剥夺睡眠数天,就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导致疾病。
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的一个主动过程。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睡眠是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的广泛扩散并扩布到皮质下中枢的结果。
当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睡眠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定结构和递质作用密切相关。
例如,如果在脑桥中部切断脑干,动物就处于长期的觉醒状态而很少睡眠。
刺激动物颞叶梨状区、扣带回、视前区前部等边缘系统,可通过下行神经径路作用于低位脑干而诱发睡眠。
参与睡眠与觉醒的中枢递质有多种并且相互关系也较复杂。
其中前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5一羟色胺(5-HT)似乎是其中一对主要矛盾。
在脑内NE含量保持不变或增高的情况下,降低5—HT含量即产生失眠;而在脑内5—HT含量正常或增高情况下降低NE含量,即产生多眠。
脑内的NE、5—HT含量在睡眠和觉醒的生理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性需要。
性需要与饮食需要、睡眠需要有许多不同之处。
性需要不像饮食需要、睡眠需要那样是维护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它是维持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性需要也不像饮食需要、睡眠需要那样是由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所引起、是恢复能量的过程,而是消耗能量的过程。
性需要是由性激素分泌的刺激所引起的。
两性在性成熟时(青春期),雄性的睾丸内分泌一种雄激素;雌性的卵巢内分泌一种雌激素。
由于性激素分泌的刺激,促使个体产生性需要和性行为,同时也促使其附性器官(雄性的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等,雌性的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和副性征(男性表现为胡须、突出的喉头、高大的体格和低沉的声音等;女性表现为发达的乳房、宽大的骨盆、丰富的皮下脂肪和高调的声音等)的发育。
如果阉割幼年个体的睾丸,就使附性器官的发育不能成熟,副性征不能出现,性需要和性行为丧失。
但如果个体成熟后被阉割,则视个体种属的不同,对其性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阉割后的雄鼠,其性行为完全丧失;阉割后的雄狗,其性行为仍能延续一段时期;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被阉割后,其性行为很少受影响。
由于情绪和社会因素,成年男性施行睾丸切除术后,其性需要并无多大影响。
雌性个体的性行为受性激素的影响较大,除人类外,雌性动物卵巢割除后,便完全丧失了性需要。
但人类女性卵巢切除后,其性需要不会受影响。
性行为的神经控制是复杂的,并且不同种属动物的性行为控制机制也有相当大的差异。
某些基本反射(如雄性的勃起、射精)受脊髓的控制而不受大脑的影响。
当大脑受伤,切断脊髓与大脑的联系(半身不遂)时,男人仍有这类反射。
虽然不同种属动物的性调节中枢不同,但大多数的性需要和性行为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随着动物种系的进化层次越高,大脑皮质对性需要和性行为的控制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性需要和性行为表现是受意识控制的。
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生理和性道德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系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
如对劳动、交往、成就、奉献的需要等。
社会的需要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社会要求;当个人认识到这些社会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的需要就可能转化为个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
社会性需要的种类很多,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1.劳动需要。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人类如果不劳动,就根本不能生存。
人类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需要也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需要。
它表现热爱劳动、向往劳动,如果暂时丧失了劳动机会,就感到不安和难受。
在我们的社会里,劳动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生活,而且也是为了社会的公共福利;劳动使人们获得幸福、欢乐和光荣。
2.交往需要。
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
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
交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
依亲,交友,家人团聚,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活动等都可以使个人的交往需要获得满足。
与他人绝对隔离也就剥夺了一个人的交往需要。
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团体成员、遇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参加者)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作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
沙赫特(Schachter,1959)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
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人到一间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去住。
房内有一桌、一椅、一床、一灯,此外别无他物。
进餐由人送至门底下的小洞口,住在里面的人伸手就可拿进食物。
一个人住进这房间后即与外界完全隔绝。
有五名大学生应征参加实验。
其中一人只呆了二十分钟就要求出来,放弃了实验;三人呆了两天;最长的呆了八天。
这个研究说明,人是很难忍受长时间与他人隔绝的;人们对孤立的容忍力中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
交往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交往还可以使团体成员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更加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强观点与态度的一致性,有助于全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有助于创造一个美好的、和平、文明的社会生活环境。
3.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所谓成就是相对的,是个人完成一件工作后与他人或自己的既定标准相比较所得出的结果。
成就需要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对于地位、名誉、声望等的需要,对于实力、绩效、优势等的需要。
人们的成就需要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其强度也因人而异。
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强烈,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很弱。
成就需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需要:
(1)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
(2)能制定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3)有关于他们工作进展情况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个人往往接受中等风险,而不愿在极大成功和彻底失败的两极中进行赌博。
这已为不少研究所证明。
因为高成就需要者渴望持续成功,而不愿以一次的彻底失败来破坏他的记录。
三、关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是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于1954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之后又不断地加以发展,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1.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地、不分主次地研究人类的需要。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需要层次,如图6-1(原图5-1)所示。
其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是:
(1)生理需要,如对于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和休息等的需要。
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
如果所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有机体将全力投入为满足饥饿的服务之中。
(2)安全需要,如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间有深厚的关系等。
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
(4)自尊需要,可分为两类:
一是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一是渴望有名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
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
例如,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这样他们才感到最大的快乐。
但是,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述四种需要的满足。
任何一种需要浮现于意识中的或然性,取决于更具优势需要的满足或不满足状况。
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并自行组织去充实机体的各种能量;不占优势的需要则被减弱,甚至被遗忘或否定。
当一种需要被平息,另一种更高级的需要就会出现,转而支配意识生活,并成为行为组织的中心,而那些已满足的需要不再是积极的推动力了。
人是永远有所要求的动物。
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instinctoid)需要。
似本能的基本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潜能或固有趋势。
这种似本能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
因此人类的需要,即使是最基本的对食物的需要,也与动物有很大区别。
“当我们沿着种系阶梯上升,口味变得越来越重要,饥饿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例如,对于食物的选择,猴子比白鼠更具有变易性,而人又比猴子更具有变易性。
”似本能需要只有在适宜的社会条件下才会顺利表现出来。
需要的层次越高,其表现和满足就越依赖于外部条件。
需要的层次越高,与本能的区别就越鲜明,似本能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需要层次越高,其变易性、可塑性也就越大。
3.人类的需要可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
生理和安全需要为低级需要。
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高级类人猿也许有爱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人类独有的。
即是说,越是高级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
在个体发育中高级需要也是较晚的产物。
任何个体一出生就有生理需要;也许还有一种初期方式的安全需要;只有几个月以后才初次表现出与人亲近的迹象;至于自我实现,甚至莫扎特式的人物也要等到三四岁。
4.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称为匮乏性需要(deficiencyneeds)。
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将出现疾病或危机。
例如盐或食物的匾乏都会导致疾病。
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
但高级需要也不是与人的健康毫无关系的。
这种需要的满足能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
因而,高级需要也称为成长性需要(growthneeds)。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都能自我实现。
能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数,仅为百分之一。
绝大多数人不能自我实现,其主要原因是:
(1)自我实现是很微弱的似本能需要,容易被压抑、控制、更改和消失;
(2)许多人不敢正视关于他们自己自我实现所需要的那种知识,对那种知识缺乏自知,使自己处于不确定的状态;(3)文化环境用强加于人身上的规范,阻滞一个人的自我实现;(4)自我实现者是由成长性需要而不是匮乏性需要推进的,其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看成是一个组织的系统。
并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排列成一个系列,较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以及需要在人生中的作用,这些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人类的需要是有启发的。
这个理论在教育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育实践证明,一个饥饿、不安全、得不到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学习的。
对后进生的研究也表明,他们一旦解除了受歧视、孤独、焦虑的情绪,以尊重和爱的情感去感召他们,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是可以逐步激发起他们上进的学习动机。
但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第一,虽然马斯洛用“似本能”来代替“本能”的概念,用以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
但是他却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
这就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
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它还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
马斯洛似乎也承认人的需要的社会性,把人和动物加以区分,但是他不是从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制约性而是从体质或遗传性出发,因而仍然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
第二,马斯洛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好典范,是最有价值的人。
然而他所讲的自我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仅仅是极少数人的自我实现。
这种观点是难以苟同的。
在我们看来,一个人不能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作为最高的追求,而应以理想社会的实现作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就个人自我实现的社会内容来看,有顺乎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有逆历史发展潮流的;前者推动社会的进步,后者则阻碍社会的进步。
因此就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谈论个人的自我实现。
个人的自我实现应当与理想社会的实现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个人的自我实现不仅应当而且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第三,马斯洛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有其合理的因素。
但是,他强调的是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而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虽然马斯洛也看到少数人为满足高级需要可以牺牲低级需要,但却认为是个别例外的情况。
自然,人是需要吃喝的,但是人的生活并不是为了吃喝。
当人在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高级需要之后,高级需要便经常对低级需要起调节控制作用,同时低级需要也有赖于高级需要的保障和改进。
马斯洛没有看到这种辩证关系。
他自己也承认:
“我们并不充分了解殉道者、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的动机。
”
第四,在需要的研究方法问题上,马斯洛突破了弗洛伊德用临床法局限于对精神病人的研究和行为主义者用实验法局限于对动物的研究,采用现象学描述法对有成就的人进行整体分析,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但是这类研究在信度和效度上都有不少问题,对需要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用现象学描述法或搜集名人的档案资料进行经验性的分析而放弃探索因果关系的科学证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斯洛对需要的研究也是有较大局限性的。
第二节动机的概述
一、什么是动机
需要和动机是紧密相联系的,但也有差异。
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望被体验着。
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叫意向。
有某种意向时,人虽然意识到一定的活动方向,但却不明确活动所依据的具体需要和以什么途径和方式来满足需要。
明确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叫愿望。
如果愿望仅停留在头脑里,不把它付诸实际行动,那么这种需要还不能成为活动的动因。
因此,处于静态的需要,还不是动机。
只有当愿望或需要激起人进行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时,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在报纸上读者可以读到,一些农民向国家平价出售上万斤粮而不到市场上去卖高价;一些知识分子宁愿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十分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不少大学生现在争相传看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有的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有的制造伪劣农药坑害农民等等。
“为什么人们要做这些事?
”“是什么东西激发人们去干这些事?
”这个问题就是心理学中的活动动机问题。
动机是活动的一种动力或心理倾向,它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按某种方式行事。
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
(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起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有动机的机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是当这些刺激和当前的动机有关时,其反应更易受激发。
例如,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干渴者对水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易激起寻觅活动。
(2)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为国家多作贡献的动机支配下,农民向国家平价出售粮食而不到市场上卖高价;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动机不同,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3)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某种目标。
在具体的活动中,动机的上述功能的表现是很复杂的。
不同的动机可以通过相同的活动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所支配,并且人的一种活动还可以由多种动机所支配。
例如,学生按时复习功课、完成作业的活动,其学习动机可能是不同的。
有的可能是理解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有的可能是想考取高一级的学校,有的可能是出于个人的物质要求,有的可能是怕老师的检查和父母的责骂,有的还可能出自上述的几种原因。
又如,成就动机可以促使人们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文娱、体育等)进行积极的活动。
因此,在考察人的行为活动时,就必须要揭示其动机。
只有这样对他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动机、内驱力和诱因
动机与内驱力(drive)和诱因(incentive)这两个术语有着密切的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章 动机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