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415493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969.86KB
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15.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说明:
古诗二首安排了两首古诗;一首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首唐代杜甫的《绝句》。
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体会诗句的丰富内涵;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读写“毕竟”、“黄鹂”等词语。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画面;领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描述的能力;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图片及作者资料。
(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那么古人是怎么描写离别之情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介绍作者杨万里。
2.引导学生交流:
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
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
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
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词。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识记“晓”、“慈”、“毕”、“竟”、“映”。
2.老师检察自学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3.指导书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4.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探究研读;深入赏析
1.引导学生读古诗;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
(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示——标注)
(1)毕竟:
到底。
(2)四时: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3)接天:
与天相接。
(4)映日:
映照着太阳。
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
(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5)别样:
特别。
2.指名学生说一说每行诗的意思;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3.教师示范读古诗;让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读完整首诗;在你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回答后;出示西湖荷花荷叶的美景图片)
(2)此诗除了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
(3)题目是送别;可诗人在全诗只写了景色;这是为什么呢?
(4)作者写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点学生回答)
4.教师指导讲解描绘诗句的意境;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
5.赏读全文;指导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2.教师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3.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在教学中;我鼓励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地多次朗读;努力将自己带入诗的意境之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同时通过情境画面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诗的画面中;体会诗人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述了自己对诗的理解;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通过对六月西湖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首古诗《绝句》。
(板书:
绝句)
3.组织学生交流杜甫及作品。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教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介绍写作背景。
3.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2)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和哪些颜色。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5.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
教师相机指导难懂的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三、品诗感悟;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
2.学生汇报;相机引导。
(1)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语。
(3)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作者都描写了哪些近景、远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给诗配画;深入理解。
(1)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2)小组交流展示画作。
(3)展示评议学生的画。
(4)展示课件。
①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之处。
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5.尝试背诵古诗。
四、巩固生字;练习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
2.学生认读、组词。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书写要点:
(1)“岭、绝、”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岭”字右边是“令”;不要写成“今”。
(2)“岭”字的右边、“含”字上面的“人”字头都要写得舒展。
4.欣赏优秀作品;指出学生书写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书写姿势不够规范。
(2)起笔和顿笔容易忽视。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的时候;抓住这一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就学生的特点而言;抓住“画”这一关键要素学习古诗也是最为恰当的。
因此;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课文插图以及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走进气势磅礴的庐山;景色优美的西岭。
我还充分利用简笔画进行板书;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古诗所描绘的景象;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6.雷雨
教学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对阅读教学明确指出: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图画阅读。
教学设计中;以“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为阅读主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用字的精炼准确;采用图文对照;情境创设;想象谈话等多种形式去品悟文章描写的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了解雷雨后的景象;对比阅读;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
3.总结全文;品读句子;感悟“挂”等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留心观察天气;把它写在日记里。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品读重点句子;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
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观察夏天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
(学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出示雷雨的课件;问: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雷雨的课文。
(板书课题)
二、检测预习;纠正字音
1.教师检测学生课文的预习情况;分自然段指读;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相机纠正字音错误。
3.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准确。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开展朗读竞赛。
三、自主品读;感悟雨前的景象
1.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绘雷雨前的景象的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引导自由读;想一想:
作者抓住了哪几样景物描写雷雨前的景象?
4.指名反馈;教师适当引导。
(乌云、树叶、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5.师生对读。
如:
教师:
乌云——学生:
黑沉沉地压下来。
(指导学生抓住“黑沉沉”;读出乌云的低以及给人的压抑感)教师:
树上的叶子——学生:
一动不动。
6.指名反馈:
同学们;通过这一遍的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7.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雷雨前的景象。
作者在雷雨来前;仔细看;认真听;把雷雨前的景象描绘得可真详细。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进行归类。
3.指名说一说生字的书写要点;教师强调重点。
4.范写“垂”“迎”;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5.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后;同桌交流评价。
6.集体交流;评议。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中始终围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
通过朗读把欣赏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也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各个语言片段时;让学生说说写到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听写词语。
2.教师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雷雨前;天空——黑沉沉的;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蜘蛛——逃走了。
你们听——(播放媒体课件;呈现打雷声;而后哗哗哗的雨声)下雨了!
二、图文结合;体会雨中的景象。
1.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第4~6自然段;画出体现雷雨变化的词句。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反馈:
雨下得怎么样?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1)“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
①品读要点:
连续的三个“哗”让人感受到雨很大;这是通过描写声音体现雨的大。
②指导读好“哗;哗;哗”。
③齐读这一句。
(先一组齐读;然后两组齐读;接着三组齐读;最后全班读;通过声音的逐渐增强来体现雨越下越大。
)
(2)“雨越下越大。
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
①学生自由说一说。
②出示课文插图;感受雨大。
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学生说一说:
除了树、房子看不清了;还有什么也看不清了?
3.教师小结:
可见雨多大啊!
我们再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体会一下。
4.出示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雷雨过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指名反馈。
)
5.教师出示文中的语句;学生读一读。
“雨停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
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
6.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雷雨前后景象变化;完成填空练习。
三、总结全文;揭示主旨。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作者会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写得如此细致?
2.教师揭示全文的主旨;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去发现、去探究。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及课文插图;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特别是我抓住了雷雨前后的景物变化;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中对比阅读;读出雷雨前后景物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思维、绘画等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学设计说明:
文以诗歌的形式用假设的语言介绍了大自然有趣的科学知识。
依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
注重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部编二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