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与中国文化.docx
- 文档编号:24152175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04KB
市场营销与中国文化.docx
《市场营销与中国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营销与中国文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场营销与中国文化
市场营销与中国文化
一、汲取儒家伦理精华,倡导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道德
现代营销道德必然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我国传统道德的根基是儒家伦理。
实践证明,儒家伦理核心“仁义礼智信”是当代市场营销之道。
(1)树立以“仁”为内核的市场营销理念。
子曰:
“仁者,爱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以仁心对待顾客,顾客何以仁回报?
(2)建构以“义”为特征的市场营销准则。
儒家伦理强调先利后义、见利思义、以义求利,主张“取之有道”,不发不义之财,不做不义之事。
“义利合一”追求的是企业、顾客、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在当代市场营销中,既要赚钱又要讲友谊,既重经济交流,又重社会效益。
(3)建立以“礼”为基础的市场营销规范。
孔子说:
“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就不能立身处世。
当代商战也应遵守礼,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实现互利双赢。
(4)确立以“智”为动力的市场营销策略。
儒家伦理认为“智者,才智”、“待物为智”。
强调对万物的认识依赖于智。
在当代,在制定营销策略、预测市场需求、开拓国际市场、开展人才竞争等市场营销活动中,无处不需“智”。
(5)遵循以“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伦理认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
”“诚者,天之道也。
诚者,人之道也。
”“以诚为本”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石,是企业获得效益、赢得市场的法宝。
市场只青睐货真价实、真诚对顾客服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和运营者。
鄙视那些不诚信行为:
产品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广告虚假、售后服务质量差。
二、柔性营销超越刚性营销,在营销中要增加品牌的文化含量
商业企业创品牌的途径,一半是增加科技投入,另一半则是增加文化含量。
在市场营销史上,以物质为基础的刚性营销曾经起过决定作用,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刚性营销必须要与以文化为基础的柔性营销结合起来,而且柔性营销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接受方式,在品牌的设计上可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
如白酒包装可以巧用古人名诗,体现地方特色,集书法、品名、诗词、印章于一体,包装得古老、朴实、浑厚,给人以返朴归真之感,让消费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意境和韵味。
各地可以利用本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开展经贸活动。
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哈尔滨冰灯节、洛阳牡丹花会、张家界森林节等,通过举办文化经贸节,招商引资,实现经济文化双丰收。
“红豆”是江苏红豆集团的服装品牌和企业名称,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特有的情感魅力而吸引着广大消费者。
提起它,人们就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孔府家酒是孔圣人的家乡酒,一句广告词“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勾起无数人对家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回溯追源。
三、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随时调整和丰富当代市场营销谋略
在当代市场营销活动中,我们应汲取中庸哲学的精华,随时调整和丰富营销谋略,获得最佳经营效益。
第一,实现互利双赢,和谐营销。
中国人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看重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现阶段有些商业企业仍存在“重市场轻生态”的观念,经销一些不符合国家环境标准的产品,因此,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引导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体现。
儒家文化价值观是“中庸之道”,反对“过犹不及”,不按规律行事。
从市场竞争战略的调整到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的实施,都要求适应、适时、协调与和谐,获得最佳经营效益。
在竞争策略方面,贯彻“和为贵”的思想,避开竞争的锋芒,与竞争者互利双赢。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礼记》记载“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孔子兵法》也主张“上下同欲者胜”。
第二、尊重顾客需求,以“人”为本。
《荀子》曰: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在当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表现为:
“顾客需要什么,就卖什么。
”“能卖什么,就制造什么。
”而不是陈旧的营销方式所表现的那种“能制造什么,就卖什么。
”顾客是上帝,以顾客为中心是市场营销的主题。
第三、做到“知己知彼”,求“变”创新。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先发制人,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把握时机要“疾如风”、“动如雷震。
”同时,要勇于求“变”创新,《孙子兵法》曰:
“兵无常势,水无常行,能因故变化致胜者,谓之神。
”经营者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随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其次,成功的企业家要做到“知己知彼”,正确把握企业内外部信息,才能“百战不殆”。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不可取无鬼者,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故之情者也。
”
四、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国的关系营销
从关系而不是其他途径参与社会(包括市场营销活动),是中国人的自然取向,具有必然性,因此中国的市场营销一开始就是关系营销。
传统的交易营销,交易双方必须同时从一项交易中得到利益,而关系营销中,并不要求双方在某一项交易中都要得到利益,它要求的是在长期交往中,二者都能得到利益,相互满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缘有缘分与机缘两类。
缘分包括亲缘(血姻亲情之缘)、地缘(邻里乡党之缘)、神缘(共同的宗教信仰之缘)、业缘(同行、同学之缘)和物缘(共有的喜好和兴趣之缘)。
机缘则涉及同舟、同店、同(考)场、同难等短暂性的社会联系。
在5种缘分之中,亲缘是最核心的,外显为家人关系。
其他四缘围绕着亲缘,外显为熟人关系。
熟人关系之外,便是由机缘决定的生人关系。
因此,中国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种“以己为中心”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是“以人伦为经,以亲疏为纬“的人际网络。
关系营销讲究责任和情义,信任与承诺是关键因素。
中国人的承诺是一种文化上的默契,信任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人治,轻法制”观念。
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我们看到的是买方“走后门”现象;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我们看到的是卖方“走后门”现象。
我们也经常听到,跑了一个推销人员,失掉一批客户的事情。
一些企业在招募员工时,非常注意侯选者的背景,也是想利用员工已有的关系进行营销。
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国的市场营销活动,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对中国商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才会有更大的帮助。
中国市场的根本所在是中国的老百姓,根源是生命力极强的传统文化,把握这个“文化”就是把握了重点和契机,丢弃这个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则是舍本逐末的举动。
加入WTO后,中国的商业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吸纳现代文化,促进中西文化在交融中升华。
我们要以自己特色的文化与精神风貌,走自己营销的路子,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并立于不败之地。
简介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又名行花街),已为世人所瞩目。
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题街道上搭起彩楼,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缘由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每天早上,花农们采摘鲜花,在五仙门渡口过江上岸,到老城门下出售,那是平日的花市。
一年一度的花市,是19世纪60年代初才形成的。
那时的花市在藩署前,即现在省财政厅一带,后迁到双门底,除卖鲜花外,还卖古董、杂架、年宵品等。
辛亥革命后,老城拆除,藩署前一带更加开阔,游人更多,还扩展到十八甫、高第街一带。
所卖花卉除素馨花外,还有水仙、吊钟、芍药、山茶、菊花等。
许多商号、酒楼、茶居食肆,也都定购四时花卉。
西关一带,还出现了花贩,专为大户、店铺送花。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花街更加繁荣了。
迎春花市习俗
插桃花
广州人春节爱插桃花,所谓“一树桃花满庭春”。
一株靓桃花插在厅堂里,满树星红,持上节日彩灯,披上绿绸杏带,确是增添了不少春色,所以不但居家喜爱,各大宾馆酒楼,届时必以一株大桃花装点门庭。
桃花成了广州的春节“圣诞树”。
种金桔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
其实,现在人们所喜爱的,是它那小巧而丰硕的造型:
一棵三四十公分高的小树上,硕果累累,金光灿灿,还有那青枝绿叶相扶,,确实逗人喜爱,置于几座之上,确可玩味。
与金桔同类的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等,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选购其中一种。
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
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供水仙
春节还要插供水仙花。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便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
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
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广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这里就是方圆数十里以原始的方式进行以物易物的商贸物资交流之地,同时也与海外以同样的原始方式进行贸易往来。
到了秦汉时期,广州的集市贸易已颇显规模,第一个南越古都的出现,也就是广州作为一个商业中心为它定都的基础。
当唐宋帝国耸立于世界的时候,广州的商业已相当繁荣。
今日的西关(荔湾区)一带,仍可依稀感到昔日的繁盛遗风。
明清期间,广州已成了南方的商都,是我们国家通往海外的重要商业口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合作制度,大部分商业合并或关闭,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州的商业贸易出现了全国首屈一指的空前繁荣的景象,成为广州商业史上最为兴盛的时代。
开市广州商家,有的在年初四,有的在年初五开门营业。
开业那天清晨,店家主人早早起来备好三牲祭拜财神,默祷神明保佑平安和发财,烧过纸钱宝烛后,打开店门燃放鞭炮。
当第一个顾客人店购物时,店主认为财神到了,特别高兴,热情接待。
第一个人店的顾客,无论如何都要成交一项买卖,否则店主会非常丧气,认为开年不利,今年会行倒霉运。
吃无情鸡在新年开市前的一两天(多为年初二),商店的老板们,照例要设宴慰劳一下店员,为他们“打牙祭”。
这时,也是老板解雇雇员时刻。
因此,店员们在老板请宴之前,不但没有丝毫的高兴,反而个个愁容满脸,心事重重,不知等会谁会吃上“无情鸡”。
开宴了,桌亡摆着一碟切好的白斩鸡,老板招呼大家人坐后,首先向大家说一通过年的好话,然后,话锋一转故作沉重地哀叹当今生意如何如何难做,亏了多少本之类,接着便用筷子夹起一块鸡肉送到要被解雇的伙计碗里,道声“兄弟对不住了,请另找大财主发财吧!
”如解雇一个伙计,就夹一块鸡肉,如解雇几个伙计就分别送几块鸡肉,这是无情可讲的,因此被称为“吃无情鸡”。
吃意头商家们过年的菜式,除鸡以外,还必须有烧猪肉(取红皮赤肚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连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
炒蚬示“发市”,炒螺兆“多子”。
接财神年初一清早,在广州的大街小巷的商店门前,一个接一个的乞丐、穷老头子或贫家的孩子们,用红纸片写上“财神”二字,高声叫喊“财神到!
”商家开门接过财神纸片后,施给对方一角几分作为利市,送财神的人,接过利市后一个鞠躬并道声“恭喜发财”便转身离去。
这时,没有一户商家听到“财神到”的喊声而不开门接纳财神的。
敲打算盘过去广州许多店家,每当打开店门之际,老板或账房先生就端坐在收银台的后面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噼噼啪啪地上下打算盘珠子,以示开门兴隆,生意旺盛。
崇神习俗广州商家,多数信奉关帝神,将关帝奉为财神。
在店铺的正堂上供奉关圣帝像,在像的上方一般都配有横批“乾坤正气”四字,店家将其借用来讲正气,讲正义,童叟无欺。
两侧对联多为“财源广进”、“四季平安”之类。
茶楼业,更奉关帝为本行业守护神。
店铺的门楣上,一般都安挂上一面镜子或悬上一块画有“八卦”图的牌子以祈迎福消灾。
饮食业通常要在门前的墙脚安上地神位或门脚神位,每月逢初二、十六祭祃,每遇关帝诞和土地诞,店主均要备办三牲、酒荤予以祭拜。
祭祃俗称“做祃”,即祭祀。
广州商家非常重视祭祃,清末民国期间此风极盛。
逢初二、十六为“祃期”。
祭过关财神或土地神之后,店主要加些肉菜和酒水。
与员工同餐共饮。
正月初二开年称“头祃”,腊月(农历十二月)十六为“神祃”。
雇主解雇伙计(店员)多在“头祃”进行。
商家祭祃风俗,1949年以后逐渐消失,今已不多见。
十三行广州荔湾成为商业区由来已久,从宋代开始,西关的工商业已经开始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西关的工商业极为兴盛,形成广闻名海内外的十八甫商业区以及明代怀远驿和清代十三行。
从怀远驿到十三行。
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朝政府在城南蚬子步(即今天的荔湾十八甫路)设立怀远驿。
当时珠江还很辽阔,怀远驿就在珠江岸边。
由于倭寇侵扰,明朝政府不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对外贸易系以“朝贡”的形式进行,即外商以向明朝皇帝“进贡”为名,带着一定数量的商船同来,停泊在怀远驿江边一带。
除少数贡舶进京朝贡外,其余的就在怀远驿进行贸易活动,所以怀远驿又是当时广州的对外贸易中心
清初,为厂封锁海上抗清势力而实行海禁,严禁出海贸易。
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国内政局逐渐稳定。
开放广州等四个通商口岸,因海洋季风和海上交通的影响,西方商船一般在七八月乘西南季风到广州,年底或次年二三月乘东北季风返航。
所以西方商人必须在广州逗留好几个月。
为了安置外国商人的生活,规范他们的活动以及和他们进行交易,在怀远驿旁设立了“十三行”。
其实“十三行”一词早见于明末,是广东琼州府十三州县出产的“十三行货”的简称。
清代沿用“十三行”名称。
十三行包括十三行行商(简称“行商”)和十三行商馆(简称“商馆”,又叫“夷馆”)。
十三行行商是垄断我国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官督民办的商业团体。
它是我国政府认可的惟一的对外贸易机构。
它负责代外商销售进口商品,代外商购买出口商品,代外商报关,代外商向粤海关缴纳税款,代政府约束外商的活动并充当外商的担保人。
“十三”是泛指。
有时的确名副其实是13家,但更多的时候不是13家,多者有四五十家,少者仅4家。
十三行行商议事的地方称“行商公所”。
它是一座中国式的园林建筑、环境清幽。
它实际上是当时我国惟一的外贸兼外交的民间机构所在地,一般订立外贸规章制度以及修改税则等事务,中外商人都会在这里商定。
—十三行商公所现已片瓦无存了。
其遗址就在今十三行路光扬市场内街一带。
十三行商馆(夷馆)是我国惟一允许外商居住和贸易的地方,它是“特区”中的“特区”。
这“特特区”内的建筑物全是西式洋楼,这些洋楼是十三行行商为租赁给外商而专门兴建的。
外商就以此作为自己的商馆。
外商在此出售呢绒、棉布、钟表等“洋货”,购回我国出产的蚕丝、丝织品、茶叶、瓷器、土布、药材及手工艺品。
中国也由此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医药、石油、机械等技术和产品。
十三行历史长达154年(1686—1840年),其中有83年(1757—1840年)是我国惟一允许外国人居住和经商的地区。
据传,清代诗人曾有一首《广州竹枝词》: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写出了清代十三行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也写出了十三行中外商人的富裕程度。
由于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广州荔湾西关不仅有当时的特权阶级——十三行行商,还有各省前来经商而发达起来的落户者,都在西关购置寓所。
因此西关成为中国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和最为繁华的商业区。
其特殊的地位所构成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商业文化,也融人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在传统中国的“重农抑商”的主流意识中,形成了非常独
特的对外开放的窗口。
在咸丰同治年间有一种馆子叫“一厘馆”,它的设备很简陋,木桌板凳,供应糕点,开口挂一个木牌子,写着“茶话”两个字,为客人提供一歇脚叙谈,吃东西的地方,后来出现了“茶居”,“居”就是“隐”即躲起来,也是为了提供一些有闲的人消磨时间的好去处,后来规模大了才改名成茶楼。
当时佛山经营茶楼的人,都买下土地建几层高的茶房,然后全栋用来经营大型茶楼,大茶楼越来越多,此后,广东人开始有上茶馆的习惯了。
还有一种叫“二厘馆”也供同样的点心,区别在于价格和设备,茶楼的茶资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馆的茶资只需要二厘,相差甚远,足足十六倍。
老式茶楼有些分等级,楼上比楼下的贵,因楼上有空调(或电风扇)而且地方较宽敞之故。
“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喝早茶意思。
由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
至今仍流传着“叹一盅两件”(即享受一盅香茶、两件点心之意)的口头禅。
清早起来,口带涩味,饮杯香早茶,清净口腔,提提精神,唤起食欲,再食点心,更能品尝到各款点心的美味,确实是一种享受。
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
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
直到今天,广东早茶中茶水已经成为配角,茶点却愈发精致多样,这种传统文化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越来越成为广东人休闲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关人家民风淳厚,民性善良,其婚嫁、丧葬的习俗日久经年地承继古风传统,也时时受到外来西风的拂面掠心,因而积下一薄流动演幻的陈厚民俗画卷,为历史的变迁驻存了许多形像生动的注脚。
清末民初的西关人家,兢兢恪守着“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男女新人并无自主选亲权。
像旧世电影中的场面一样,双方经媒人撮合后,取“年庚八字”进行推算,如无“冲克”,则可成婚。
婚礼的程式实在繁琐累人,必经“三书”(即男家奉礼书三通)、“六礼”(文定、纳徵、送回、奠雁、合卺、庙见)等祖宗陈俗。
大致程序是先由男家择吉日进行定婚,双方交换信物,接着再过大礼。
男方给女方送礼金和点心、饼类,称为“嫁女饼”,有钱大户送这种嫁女饼可以多达数千斤呐!
而女方家为“千金小姐”赠送的嫁妆宝贝多是衣物、家什(如箱、柜之类的日常生活品),更阔绰的豪门富家还会陪送上使妈、婢女,甚至可观的物业等。
待一切互送妥当,随后男家便向女方通知婚期喜日了。
在老西关,那些待嫁出门的女子在婚前一两天,多半同相好的姐妹们聚在一起戏闹一场,称为“叹情”,也有称“叹命”,为的表示她们与父母、兄弟、姐妹分别离家,依依不舍,眷眷伤怀,也有的怕嫁出后寄人篱下,或恐到男家受冷落和虐待的。
这种叹情哭闹实际就是哭唱,早有固腔陈调,人人唱的如出一辙,而哭唱的内容则多半依据女方婚姻的家庭情况而定。
旧时西关,在荔湾泮塘一带,还有专门从事“代哭”之业的妇女,她们的“铁嘴生涯”很似为不谙世事的西关小姐们送别青丝红颜快乐无忧时日,迈入妇人门槛时所须经受的悲情沐浴和长大成人的精神洗礼。
结婚当天,就更热闹了。
先是男家派彩轿和乐队到女家迎亲,而女方姐妹则将迎亲队伍拒之门外;待男家送上“利是”后方开门,笑颜迎进。
时辰一到,新娘即被罩上红罗帕,两眼一片黑,听任大妗姐背负出门,坐入花轿,踏上婚程。
新娘抵达了男家,又是一阵规矩:
先由新郎打开轿门,并用花伞向新娘连击三下,再由大妗姐背着新娘跨过门口放置的火盆直入夫门。
再往下便是人人熟知熟睹的新郎新娘拜堂仪式:
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始为礼成。
新婚夜,男方家中大宴新朋宾客,这叫“喜酌”。
酒席阑珊过后,新婚夫妇又吃暧堂饭,点燃龙凤烛,娇羞盈面却束手无策地任众宾客闹新房直到深夜才会曲终人散。
所以人们常说,结婚喜人又累人,累得一对新婚男女形同玩偶,给贺喜的人们折腾来摆布去,一场婚礼结束后便仿佛蜕掉一层皮,要一一胜任、完美操办过那些陈俗繁规,还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乐事呢!
婚礼完了婚事还没办完,这不,婚后第三天,一对新人又要携礼回娘家,意在新女婿拜见岳父岳母,传统说法叫“三朝回门”。
西关人家民风淳厚,民性善良,其婚嫁、丧葬的习俗日久经年地承继古风传统,也时时受到外来西风的拂面掠心,因而积下一薄流动演幻的陈厚民俗画卷,为历史的变迁驻存了许多形像生动的注脚。
清末民初的西关人家,兢兢恪守着“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男女新人并无自主选亲权。
像旧世电影中的场面一样,双方经媒人撮合后,取“年庚八字”进行推算,如无“冲克”,则可成婚。
婚礼的程式实在繁琐累人,必经“三书”(即男家奉礼书三通)、“六礼”(文定、纳徵、送回、奠雁、合卺、庙见)等祖宗陈俗。
大致程序是先由男家择吉日进行定婚,双方交换信物,接着再过大礼。
男方给女方送礼金和点心、饼类,称为“嫁女饼”,有钱大户送这种嫁女饼可以多达数千斤呐!
而女方家为“千金小姐”赠送的嫁妆宝贝多是衣物、家什(如箱、柜之类的日常生活品),更阔绰的豪门富家还会陪送上使妈、婢女,甚至可观的物业等。
待一切互送妥当,随后男家便向女方通知婚期喜日了。
在老西关,那些待嫁出门的女子在婚前一两天,多半同相好的姐妹们聚在一起戏闹一场,称为“叹情”,也有称“叹命”,为的表示她们与父母、兄弟、姐妹分别离家,依依不舍,眷眷伤怀,也有的怕嫁出后寄人篱下,或恐到男家受冷落和虐待的。
这种叹情哭闹实际就是哭唱,早有固腔陈调,人人唱的如出一辙,而哭唱的内容则多半依据女方婚姻的家庭情况而定。
旧时西关,在荔湾泮塘一带,还有专门从事“代哭”之业的妇女,她们的“铁嘴生涯”很似为不谙世事的西关小姐们送别青丝红颜快乐无忧时日,迈入妇人门槛时所须经受的悲情沐浴和长大成人的精神洗礼。
结婚当天,就更热闹了。
先是男家派彩轿和乐队到女家迎亲,而女方姐妹则将迎亲队伍拒之门外;待男家送上“利是”后方开门,笑颜迎进。
时辰一到,新娘即被罩上红罗帕,两眼一片黑,听任大妗姐背负出门,坐入花轿,踏上婚程。
新娘抵达了男家,又是一阵规矩:
先由新郎打开轿门,并用花伞向新娘连击三下,再由大妗姐背着新娘跨过门口放置的火盆直入夫门。
再往下便是人人熟知熟睹的新郎新娘拜堂仪式:
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始为礼成。
新婚夜,男方家中大宴新朋宾客,这叫“喜酌”。
酒席阑珊过后,新婚夫妇又吃暧堂饭,点燃龙凤烛,娇羞盈面却束手无策地任众宾客闹新房直到深夜才会曲终人散。
所以人们常说,结婚喜人又累人,累得一对新婚男女形同玩偶,给贺喜的人们折腾来摆布去,一场婚礼结束后便仿佛蜕掉一层皮,要一一胜任、完美操办过那些陈俗繁规,还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乐事呢!
婚礼完了婚事还没办完,这不,婚后第三天,一对新人又要携礼回娘家,意在新女婿拜见岳父岳母,传统说法叫“三朝回门”。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广州西关独特的风土人情,对于不少老广州相信不用多说都相当熟悉了,但在广州城市化不断推进、外来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就住在广州的新一代、或广州已成第二故乡的你,又是否知道昔日的西关风情和泮塘故事呢?
本期就让我们重温一下你身边的文化遗迹,倾听一下这里过去曾演绎过的、广州老居民都耳熟能详的泮塘故事吧。
泮塘——
演绎西关传统文化
泮塘在广州西关,即如今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以及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
据说有一个传说:
泮塘村从前有个塘,保持一塘满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干了,但这个塘都是满的。
某年天气大旱,用池塘水来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
次日塘水又满了,村民因而把这个村定名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较多人称呼,后来加三点水是怎么个来历呢?
这里另外有一段古。
从前有个先生,去到半塘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说叫“半塘”,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市场营销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