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案例解读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docx
- 文档编号:2414746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53.67KB
结合案例解读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docx
《结合案例解读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案例解读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合案例解读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
结合案例解读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三个核心概念
新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概念主要有: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在学术文献中的基本解释:
所谓的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等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表象。
表象就是一个初步感知,即一提到某个几何图形学生就能在头脑中再现出几何图形的形象,能了解其某些基本特征。
2011课标中的空间观念:
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主要有:
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如何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体现空间观念培养?
一、如何以“认识图形”为载体,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实际也属于“概念教学”,那么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还需突出空间观念的培养。
(实际我们通常教的图形的认识,也在培养空间观念,我们今天提空间观念培养是希望更鲜明一点,更强烈一点。
)
(一)充分感知,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过渡,他们对物体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于直觉观察。
因此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运用感知规律使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的鲜明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标准》中较多地使用这样的表述,这实际上明确了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式。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
结合实例(生活情境)了解……
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
(1)视觉与思维结合。
无论哪一种图形的基本认识,小学阶段都依赖实物、模型,提供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体验的机会。
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认识都是从具体物体上剥离后抽象形成的,都从具体走向抽象。
线段、射线、直线也不例外。
不过射线、直线在生活中找不到,从抽象到抽象小学生很难接受,我们老师创造出从地球射向月球的一束激光,有无穷的能量,外加没有任何阻挡,创造了所谓的“射线”实体,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合理想象,“直观”感知射线。
这为学生建立射线正确的表象提供方便。
(当然也有老师在课堂上利用红外线笔,进行教学的,效果是相同的,更贴近学生……)
(2)语言(听觉)与思维结合。
(重视语言的描述表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练习用语言来进行概括描述,让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参与活动,从语言表达和听觉上感知空间观念,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空间经验,使空间观念得到形成和巩固。
这比观察实物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有很大的好处,这是在观察基础上的一个飞跃。
例如数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与棱之间有什么关系;有多少个面,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等。
那么相对与射线和直线教学中,哪种语言更能显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是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可以度量,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以度量……还是想象一下这束激光如果有无穷的能量,没有任何阻挡,会怎样?
这条线是从哪里到哪里?
)
(3)操作与思维的结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学时老师不但要重视引导观察,而且要重视让他们变被动听讲到一起动手、共同参与,亲身操作。
多种形式的操作能使他们的视觉、触觉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内化功能,以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例如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出示:
当学生交流得出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剪下一半,问另一半如何放置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动手验证操作过程(图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这种例子在教学中举不胜举。
在线段、射线和直线中有没有学生操作环节?
操作环节必须要结合内容展开。
在线段、射线和直线一课中建议安排一个操作环节。
在纸上画出一条射线。
想象一下学生会怎样画?
……
这一操作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的创造(有人认为这个没有必要,这只是一种规定,规定射线就是这样画的)然而我们希望更突出的是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帮助学生在脑中对射线的深度刻画和正确理解,形成正确的表象,培养空间观念。
(二)、辨析中让认识更具深刻性,推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每一种概念的建立,都必须经过辨析,进一步抽象的过程,图形的认识也不例外。
通过辨析加强空间观念。
例如: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前面老师提供大量的素材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
那么学生是否对每一个关键词都能真正理解?
是否真的对轴对称图形正确把握,能形成正确的表象?
显然不是的。
案例:
判断下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在线段、射线和直线图形认识中,请问“下列哪些图形是射线?
”是否是对射线的辨析?
如果是,那么还在哪里对射线又进行了实质性的辨析?
(生活中去寻找射线,对于教学的难点——“无限”,小学生是很难构建的,引入时射线是建立在教师创造的具体事物上的,但现实中是没有的,如何把原先的借助的具体撤掉,形成真正的射线表象,需要一个辨析。
空间观念就在这一个个过程中逐步形成。
(三)给予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念,都离不开一个“想”的过程。
没有想象,就没有空间观念的形成。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必须要建立这种意识,尽可能创造机会,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与时间,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例如:
判断:
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判断后,一般教学都是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我们就希望在这种环节里给予孩子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请同学们在脑中折一折,再作出选择?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变化,这就是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带来的变化,我们提倡先想象,再动手验证,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长正方体的展开图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也充分说明这一点,在操作之前先想象,对于空间观念的培养更有效。
同样在射线和直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再引导学生想象射线是怎样的?
直线又是怎样的,最后要求学生闭眼想象……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
这一空间和时间,有时也隐含在题目里,如:
︳︳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这里不仅呈现出了线段、直线、射线,还蕴含着关系。
二、如何以“图形的测量”为载体,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图形,人们往往首先关注它的大小。
一般地,一维图形的大小是长度,二维图形的大小是面积,三维图形的大小是体积。
图形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度量的关键是设立单位,而度量的实际操作就是测量。
(一)体会测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渗透度量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经常有老师问为什么要讲统一单位?
原来的教学中学生就是直接认识长度单位,学习度量单位有什么价值?
以教材为例谈一谈:
学生第一次学习长度单位,教材呈现的例1,并没有上来就认识厘米,而是创设了一个活动的情境:
让学生测量数学书封面,有的学生用两个硬币或者两个三角形,两个曲别针进行测量。
这个活动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出不同的物体长度。
然后例2是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
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度量单位的统一是使度量从个别的、特殊的测量活动成为一般化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和交流的前提。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让学生去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把让学生体会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个环节设计好,让学生经历完整“度量单位”的从形成到产生的过程。
由此看来,关于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不仅要在长度的测量中给予关注,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中,仍要让学生去感受,测量从单位开始。
指向空间观念中的“大小”,它是基础。
2、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测量结果的感悟,突出空间观念的培养。
《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不能靠机械地记忆换算公式和反复操练,而是要能够体会单位之间的实际关系,这就涉及到了对单位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培养。
单位(长度,面积、体积)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的体会和认识应当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它的实际意义。
例如,学生初步了解1厘米、1分米、1米后,让学生画一画,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再用尺验证一下,逐步形成单位长度的表象,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1分米、1米,用熟悉的物体的长度,对脑中的单位长度,进行具体呈现……一系列的活动,突出对单位真正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切实培养。
对单位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还体现在对测量结果、对量的大小或关系的感悟。
关于对度量单位的认识,要结合实际例子体会度量单位的大小。
例如:
一个成人的身高为175(),应当选择cm而不是mm作为单位,这是对认识长度单位地深化理解。
3、重视估测及其简单应用
估测或估计是《标准》突出强调的内容。
估测或估计,既是一种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受度量单位的大小。
如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先估后侧。
体现了空间观念的培养。
估测与精确测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活中精确测量的结果有时需要用估计的办法来感受,对事物进行估计时则需要对度量单位很好的认识与把握、对图形度量知识的掌握,以及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二)如何帮助学生在图形测量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于规则图形的度量属于规则教学。
规则教学是以概念学习为基础的,它的复杂性和学习层次,高于概念学习。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规则教学主要内容是形体求积。
(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
案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习背景: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面积概念,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理解一个面的面积就是它所含面积单位的多少。
并获得了求长正方形面积的经验。
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它的底和高。
【教学片段1】
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求它的面积,要求学生用尺量一量,列个算式。
学生出现三种情况:
(1)(7+5)×2=24(平方厘米)
(2)7×5=35(平方厘米)
(3)7×3=21(平方厘米)
方法一:
提问:
7是什么?
5是什么?
他求的是什么?
方法三:
这个3是哪里来的?
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阐述)
方法二:
他是怎样求的?
生: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容易变成长方形,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底乘邻边。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拿出框架,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上台拉成一个长方形,如下:
得出:
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邻边
师:
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
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以后,面积变了。
所以长方形面积不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
拉了以后,面积变大了。
师:
你们哪里看出面积变了?
生上台演示……变大了。
师:
方法三可以吗?
为什么?
学生演示:
得出:
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教师提问:
为什么刚才拉成长方形不能求,现在通过割补弄成的长方形就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呢?
【从以上教学中,学生体验到图形的变换中,拉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而通过割补的方法进行图形的变换,面积不变。
从而构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和底和高的长短有关。
建立线与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片段2】练一练:
先画一画,再列出算式求面积。
底是6厘米,邻边5厘米,高4厘米。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学生获得底乘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直接希望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米面积,但这里的设计却是让学生再经历图形的割补变换,形变积不变,通过体验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片段3】
算一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合 案例 解读 小学 阶段 图形 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