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部分备战辽宁新高考历史最新模拟题汇编专题07.docx
- 文档编号:24143706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884.61KB
选修部分备战辽宁新高考历史最新模拟题汇编专题07.docx
《选修部分备战辽宁新高考历史最新模拟题汇编专题0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部分备战辽宁新高考历史最新模拟题汇编专题07.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部分备战辽宁新高考历史最新模拟题汇编专题07
专题07选修部分
1.(2021·辽宁高三开学考试)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兴建学校,讲求三代(夏、商、周)教育选举之法。
同时,置经义局,主持修撰《三经新义》颁行于学校,作为科举经义的标准和学校的教材。
王安石的这些做法旨在
A.确立八股取士的科举选拔标准B.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撑
C.营造经世致用的社会文化氛围D.瓦解守旧势力的阵营
2.(2021·辽宁高三月考)《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
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变法还规定了相同的租税,“舍地而税人”。
这些做法
A.刺激了农民对土地的追求B.使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
C.以利益调节刺激农业发展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3.(2021·辽宁普兰店区·高三开学考试)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其中规定了立法权由帝国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帝国大臣掌握,司法权由法院支配。
这表明,该宪法
A.完善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B.保留了日本的君主专制政体
C.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色彩D.延续了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
4.(2021·凤城市第一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宗教改革家一再向世人宣示,世俗的工作是为上帝服务,商人和手工工匠应努力干自己的工作,强调过有计划的生活,反对得过且过,提倡勤俭节约。
这种生活方式
A.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觉醒B.反映了宗教改革对教会势力的妥协
C.维护了现存统治秩序和世俗王权D.符合资产阶级进行资本积累的需要
5.(2021·辽宁高三月考)马克斯韦伯认为,“商业冒险中经济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工作美德’确实在某些方面根源于加尔文教”,马克斯韦伯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A.推动了“合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B.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追逐财富的要求
C.直接指导了资产阶级的商业冒险行为D.构筑了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理性
6.(2021·辽宁大连市·高三月考)按照加尔文的设想,日内瓦教会设立四种职务,其中长老和执事都由世俗信徒选出。
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由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
可见,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A.借鉴了启蒙运动的理念B.以严格的道德标准约束信众
C.顺应资本主义发展趋势D.促使人们迅速摆脱宗教束缚
7.(2021·辽宁沈阳市·)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下列对各国改革和革命的评价正确的是
改革和革命
评价
甲.日本明治维新
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乙.德意志统一
清除贵族统治,确立民主共和
丙.中国戊戌变法
缓和国内矛盾,实现君主立宪
丁.俄国农奴制改革
推翻沙皇专制,建立现代国家
A.甲B.乙C.丙D.丁
8.(2021·辽宁辽阳市·高三期末)下图所示为《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的目录(部分)。
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
A.思想解放B.文化东传C.推行汉化D.政治变革
9.(2021·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月考)日本明治维新初期,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成员中江兆民在“目睹彼邦数百年来收获蓄积之文明成果,粲然夺目”之后,发出了“始惊,次醉,终狂”的感慨。
此次出使对日本的影响是
A.与西方国家的外交由此开始B.增强了向西方学习的动力
C.取得与列强平等的国际地位D.推动政府颁布《五条誓文》
10.(2021·辽宁高三期末)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数”。
该法令是
A.均输法B.免役法C.青苗法D.市易法
11.(2021·辽宁朝阳市·高三月考)1945年12月,爱因斯坦指出:
“我们之所以曾经帮助创造这种新武器,是为了预防人类的敌人比我们先得到它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
”由此可见
A.反法西斯战争尚未完全胜利B.核讹诈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核武器无法保障世界和平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12.(2021·辽宁沈阳市·高三一模)如图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一副宣传画,该作者重在强调
A.朝鲜维护统一的正义性B.中美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抗美援朝
C.中国出兵朝鲜的必要性D.冷战的重心转移到亚洲
13.(2021·辽宁高三月考)一战后,美、英、法三国对国际联盟提出了各自的构想,如下表所示。
这反映出
国家
主张
美国
主张允许德国和小国加入国联,并要求由国联管理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
英国
希望国联成为几个大国之间仲裁纠纷的组织
法国
规定德国不得加人国联,并要求在国联建立一支国际部队,设立国际总参谋部,监督各国兵力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
A.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新发展B.列强争夺国际事务主导权
C.西方大国携手维护世界和平D.世界政治中心发生了转移
14.(2021·辽宁高三月考)如图是刊载于1945年11月19日《生活》杂志的一幅图片,图片上写着“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口的石狮旁,技术人员正在测试这座城市瓦砾的放射性”。
图片反映了
A.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B.美国面临苏联的核威胁
C.人们对核武器的恐惧D.冷战阴影下人们的恐慌
15.(2021·辽宁高三零模)如图为1919年的一幅漫画《超重》,画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的橄榄枝交给一只和平鸽。
作者意在
A.彰显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B.质疑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
C.颂扬战后兴起的全球反战与和平思潮D.揭露美国试图通过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
16.(2021·辽宁大连市·高三月考)一战前夕,德国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
“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
”这表明,此时的德国极力
A.煽动极端民主主义情绪B.维护下层民众利益
C.保证欧洲的稳定和发展D.宣传和平主义思想
17.(2021·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规定:
“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的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
”国际联盟的这一规定
A.体现了国联“全体一致”原则B.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
C.尊重了被监护民族的自决权力D.表明国联摆脱了大国的控制
18.(2021·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月考)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下列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是
A.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B.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C.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D.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9.(2021·辽宁沈阳市·)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B.都是大规模装甲战
C.直接决定轴心国失败命运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20.(2021·辽宁高三期末)1939年8月,苏德双方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下图所示是为讽刺该条约的签订而创作的漫画《荒唐的伴侣》。
对该漫画主旨信息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A.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B.为苏联赢取短暂和平
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D.并没能阻止苏德交战
21.(2021·辽宁葫芦岛市·高三月考)1968年年底,中国由最初反对美越两国直接谈判到支持双方和谈,同时强调越南不要向美国做出实质性让步,以免使自己丧失谈判桌前的主动地位。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美战略互动,联合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B.中国反对美苏争霸,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C.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亟须改善外部环境D.中国调整外交政策,顺应世界政治格局变动
22.(2021·辽宁朝阳市·高三月考)1895年,恩格斯承认他和马克思等人对当时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大决战已经开始是错误的判断,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提倡要利用合法斗争增强无产阶级的力量。
恩格斯的这一认识
A.放弃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B.适应了当时工人斗争的需要
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反映了当时阶级关系的变化
23.(2021·辽宁朝阳市·一尺和育英高级中学高三月考)下面是“孔子讲学图”,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广贡献最大的是
A.“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B.“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24.(2021·辽宁鞍山市·鞍山一中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贵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
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梁启超《戊成政变记》
材料二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斗争,新的代替不了旧的,则必然是旧的扼杀掉新的。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除旧比布新还要难,因为除旧就意味着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夺掉和旧体制相联系的那部分人的饭碗,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是条失败的道路。
……改良主义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材料四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
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戊成变法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2)怎样理解材料三的观点?
(3)结合材料四中提到的两部文献的不足谈谈我们应怎样运用史料?
25.(2021·辽宁阜新市·铁路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天会十三年(1135年)正月,金熙宗即帝位。
之后,他对女真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
“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统一了南北选的考试内容,并正式实行三年一试和乡府省三级考试制度,逐步将科举制推向全国,为后来的南北选合并为一创造了条件。
此外,熙宗又增设了“专经、神童、法律三科为杂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天眷二年(1139年)九月“以温都思忠诸路廉问”,及时掌握官吏任职期间的情况,对那些治有政绩、廉洁清正的官员及时进行提拔,对那些无所建树又贪污不法的官员及时惩黜。
皇统八年(1148年)“左丞相宗贤、左丞禀等言,州郡长官当并用本国人。
上曰‘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
谚不云乎,疑人勿使,使人勿疑’”。
——赵永春《论金熙宗的改革》
(1)依据材料,概括金熙宗在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上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的影响。
26.(2021·辽宁朝阳市·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
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
然而,这与現实不符。
——(美!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
…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吴于瑾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为什么材料一中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2)概括材料二所示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7.(2021·辽宁大连市·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两份电报的节选。
其中,电报一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539—540页)中(这份电报保存在中国档案馆中);电报二出自俄国学者公布的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的收藏。
电报一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
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
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电报二……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表示谨慎是必要的。
当然,不派军队援助对于正处在如此困难之中的朝鲜同志是很不利的,我们自己也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但是如果我们派去几个师,敌人又迫使我们后退,同时还导致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我们的整个和平恢复计划就会遭到彻底毁灭,这会引起国内很多人的不满……因此,目前最好还是耐心一些,不派出军队,同时积极准备我们的力量,这样做在把握与敌作战的时机上会更为有利……
(1)概括指出这两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并说出你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对电报二中中国出兵朝鲜的态度进行说明。
28.(2021·辽宁葫芦岛市·高三月考)1934年,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于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简介
黄继光
中共党员,人民解放军战士。
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10月20日,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为部队冲锋扫清了道路,而自己却壮烈牺牲。
在黄继光的精神感召下,部队迅速攻占了上甘岭高地
王进喜
中共党员,工人,劳动模范。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首先提出“(钻井进尺)月上千(米),年上万,五门关上立标杆”的奋斗目标。
1959年,创年钻井进尺7.1万米的全国最断纪录,一年的进尺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
20世纪60年代,率领1205支钻并队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邓小平
中典党员,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文化大革命”后,由于受“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钢,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并没有明显改善。
1978年,刚刚复出的他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进行了旨在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袁隆平
无党派人士,科学家。
1961年,袁隆平经研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当时正值全国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
1965年,他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此后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經典理论即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
1974年,有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成功研制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根据材料,选取三个人物,谈你对鲁迅认识的理解。
(要求:
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兴建学校,讲求三代教育选举之法”“同时,置经义局,主持修撰《三经新义》行于学校,作为科举经义的标准和学校的教材等,可知王安石的这些做法旨在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撑,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表述在材料无法体现。
2.C
【详解】由材料中“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含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可知,商变法中的措施目的是鼓励农业发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排除D项;A项符合材料部分内容“舍地而税人”,属于片面理解材料:
秦朝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制确立,排除B项。
3.C
【详解】立法权由帝国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帝国大臣掌握,司法权由法院支配”,这体现了三权分立,说明《大日本帝国宪法》具有资本主义民主色彩,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日本的君主专制和军国主义,故BD错误。
4.A
【详解】宗教改革家主张“商人和手工工匠应努力干自己的工作”“提倡勤俭节约”,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努力工作、发财致富的需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维护世俗王权的信息,排除C;这种生活方式符合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排除D。
5.B
【详解】加尔文的“先定论”迎合了资本主义追求财富的需求,故B正确;材料问的是原因,A是表现,故排除;C选项的“直接”说法错误,是“间接”;D选项与材料无关。
6.C
【详解】根据“其中长老和执事都由世俗信徒选出”可得出其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权威,顺应了世俗社会的发展要求,即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故C正确;启蒙运动还没有开展,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道德标准,排除B;宗教改革是要求信仰宗教,排除D。
7.A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A正确;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B排除B;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君主立宪政治并未实现,排除C;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排除D。
8.C
【详解】根据《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目录中的内容,特别是“北魏文化转型”“(改汉姓后)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A项错误;文化东传与材料内容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B项错误;政治变革与课题《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研究内容不符,D项错误。
9.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岩仓使节团回国后,增强了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动力,日本政府参照各国经验,制定政治经济改革计划,维新改革开始加速,故B正确;日本开始与西方国家外交早于此时,故A错误;此行没有取得与列强平等的国际地位,故C错误;《五条誓文》在出访之前颁布,故D项错误。
10.C
【详解】根据材料“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选C项;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1.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通过核武器使得战争结束了,但是和平并没有真正实现,说明核武器无法保障世界的和平,故选C;1945年9月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完全胜利,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核讹诈的信息,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排除D。
12.C
【详解】根据题干与图中信息可知,宣传画主要强调中国出兵的立场,与朝鲜维护统一的正义性无关,C正确,A排除;B与题干无关,排除;当时冷战的重心在欧洲,D排除。
13.B
【详解】美、英、法分别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国际联盟的方案,体现了大国对国际事务主导权的争夺,故答案为B项;按照三国方案,落后国家和地区依然遭受殖民奴役,无法体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成果,排除A项;三国方案存在明显的分歧,“携手”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大国争夺主导权的结果,排除D项。
14.C
【详解】图片反映了原子弹爆炸后美国人对核武器破坏力的恐惧,故选C:
1945年11月,日本已经投降,故排除A;1949年8月29日,苏联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故排除B;1945年11月冷战尚未开始,故排除D。
15.B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和平鸽明显无法衔起国际联盟这根橄榄枝,说明国际联盟无法传递和平的信号,即质疑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故选B,排除A;该漫画中只有美国总统威尔逊一人,不能体现全球的反战与和平思潮,排除C;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联,因此不可能通过国联称霸世界,排除D。
16.A
【详解】根据“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
”以及一战前的时间,可得出此时的德国煽动极端民主主义情绪,以维护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不利于欧洲的和平与稳定,加剧了战争的风险,故CD项错误。
1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委任统治制度是指国际联盟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属地分别委任给有关国家统治的制度,这一规定是对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践踏,其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B正确,C排除;材料未涉及国联“全体一致”原则,A排除;国联是英法控制的工具,D排除。
故选B。
18.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引自于毛泽东对抗美援朝的评价,体现了中国果断出兵朝鲜,贏得战争胜利,为国内建设争得和平环境,故D正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长征时期毛泽东的诗句,故排除A;“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与抗美援朝无关,故排除B;“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井冈山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的诗句,故排除C。
19.D
【详解】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都是德、日两国针对苏联和美国的突然袭击,D正确;绥靖政策于1939年破产,故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不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排除A;太平洋战争不是装甲战,排除B;C项夸大了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作用,与史实不符,排除。
20.D
【详解】漫画用《荒唐的伴侣》讽刺1939年8月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旨在揭露其不能阻止之后的苏德交战,D项正确;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与漫画主题不符,A项错误;为苏联赢取短暂和平在这幅漫画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此漫画不能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错误。
21.C
【详解】根据“由最初反对美越两国直接谈判到支持双方和谈”可得出中国希望越南与美国谈判,以缓和中国周边的局势,这主要是基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亟须改善外部环境的需要,C项正确;中美关系当时还没有缓和,不可能互动,排除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当时政治格局没有变动,排除D。
22.B
【详解】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恩格斯根据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对之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大决战已经开始”的论断做出了修改,这一修改有利于当时工人的斗争,适应了当时工人斗争的需要,故选B项;A项中的“放弃了”和C项的“背离了”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C两项;当时阶级关系并未发生变化,故排除D项。
2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因此“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广贡献最大,故B选项正确;“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与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广无关,故A选项错误;“知之为知之”是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体现了言行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的学习态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选项错误;“温故而知新”指的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和体会的学习方法,与材料中的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广无关,故D选项错误。
24.
(1)守旧大臣的阻挠;慈禧太后实力强大,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修 部分 备战 辽宁 新高 历史 最新 模拟 汇编 专题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