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汇编28部编教材29.docx
- 文档编号:24142399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42KB
世界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汇编28部编教材29.docx
《世界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汇编28部编教材2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汇编28部编教材29.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汇编28部编教材29
专题复习资料汇编姓名
专题一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近现代史:
以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壮大直至建立对整个世界的统治、危机与调整恢复这一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
主要内容包括: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4--16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时期(17—18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时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到“二战”前的资本主义时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意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战及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与两极格局、美日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事件:
⏹思想领域(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政治领域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
资产阶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经济领域:
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要实现中国梦,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启示)呢?
①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②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③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或酝酿时期)
考点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①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13、14世纪西欧社会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②新的社会阶层:
富裕农民、工场主(商人)——早期资产阶级诞生。
考点二:
文艺复兴(“人”的发现):
(1)背景①天主教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②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概况:
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持续了近300年,蔓延西欧所有国家。
(3)核心思想(时代精神):
人文主义。
(4)代表人物:
①但丁: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是《神曲》。
②达·芬奇:
意大利艺术大师,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③莎士比亚:
英国文学巨匠,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5)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思想解放)运动。
(6)意义:
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_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7)启示:
思想解放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创新精神;要崇尚科学,以人为本。
考点三:
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②物质动力:
欧洲人日益膨胀的发财欲望——寻金热;③商业危机:
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的商路。
(2)条件:
欧洲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流行;中国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
(3)人物与经过: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
①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1497年率领船队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实现了欧洲人从海上到达东方的夙愿。
②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主要目的是寻找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他先后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他误认为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
③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远航,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4)意义和后果:
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开启经济全球化的序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殖民者开始走上对亚非拉地区开展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罪恶的“三角贸易”;殖民扩张、掠夺和争霸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时期
考点一:
启蒙运动:
代表人物: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
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考点二: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简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原因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时间
1640—1688年(近半个世纪)
1775—1783年(8年)
1789—1794年(5年)
领导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拿破仑)
开始标志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重要文献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了。
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人权、法治、自由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
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法国革命推翻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
①原因: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②性质:
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③在革命过程中,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
④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⑤结果:
都取得了胜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①原因:
英国和法国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领导阶级:
除了资产阶级领导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
③性质:
英国和法国革命仅是资产阶级革命,而美国独立战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④意义:
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法国革命推翻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体现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②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③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共同开创了近代民主法制的先河。
⑤都有进步性:
体现了人类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进步要求。
(2)不同点:
①《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使英国最早进入法治社会;②《独立宣言》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民族压迫的要求,包含了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主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③《人权宣言》体现了人权与法治的结合,是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政治性质的法律文献。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时期(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考点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展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详见专题)
考点二: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详见专题)
考点三: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矛盾的焦点:
黑人奴隶制的存废),国家面临分裂的危机。
2、领导人及主要贡献:
林肯——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3、林肯的主要措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4、性质: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5、影响(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彻底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考点四: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起)(详见专题)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考点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详见专题)
考点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详见专题)
五、一战后到“二战”前的资本主义时期(1919—1939年)
考点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详见专题)
考点二:
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
首先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蓬勃开展)。
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危机的特点:
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考点三:
罗斯福新政(详见专题)成功地缓解了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考点四:
意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是在一战后国内危机情况下建立的,德日两国是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下建立的法西斯专政。
②1933年纳粹党在大选中获胜,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②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六、二战及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考点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详见专题)
考点二:
冷战与两极格局(1947——1991年)(详见专题)
考点三:
二战后美日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
“新经济”,经济进一步发展。
▲美国崛起和强大对我们的启示:
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发展科技教育。
2、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④西欧国家之间的联合。
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
①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建立。
作用:
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盟成为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3、二战后日本重新崛起的原因:
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持;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结果: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4、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
缓和阶级矛盾,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专题二改革与制度创新
1、俄国苏俄苏联的改革
考点一:
彼得一世改革:
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作用:
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没有改变俄国社会的性质)
考点二:
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根本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农奴制危机)
2、领导人物: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②农奴以高额赎金获得份地。
4、改革的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
5、改革的影响: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考点三: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维埃政府在列宁领导下,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未改变社会性质)
考点四:
二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的改革:
从1953年开始,苏联先后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推行“新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成效不大,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东欧剧变(改变了社会性质)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并完善党的领导;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二、日本的改革
考点一:
大化改新:
公元7世纪,日本孝德天皇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改变了社会性质)
考点二:
明治维新(1868年起):
1、背景:
日本面临内忧(幕府统治危机)外患(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2、领导人物:
明治天皇;改革的主力:
中下级武士。
3、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③经济上,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最能体现明治维新的性质);④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社会方式(有利于日本的持续发展)。
4、明治维新的影响:
使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①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并深化改革。
②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③我们要重视发展教育,重视培养人才,重视科技创新。
三、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目的,摆脱危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2、特点(“新”之所在):
采用国家干预手段;
3、实质: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完善;
4、新政的中心措施: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
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设施,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5、新政的影响:
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改革的启示: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促进社会发展才能成为强国之路。
专题三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比较
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起止时间
1914-1918年
1939-1945年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交战双方
战前: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战中:
同盟国———协约国
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战争性质
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主要经过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②重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地狱”、“屠场”、“绞肉机”)③结果:
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①全面爆发: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②扩大:
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③结盟: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④转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⑤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盟军诺曼底登陆⑥政治合作:
雅尔塔会议⑦结束: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全部结束。
主要影响
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改变了世界格局。
启示
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时期
世界政治格局
“一战”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
美苏两极格局
冷战结束后
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考点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构建(1919——1939年)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英法美三国主导)和华盛顿会议(美国主导)。
(2)建立:
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了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国际秩序。
(3)实质:
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4)作用:
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5)瓦解: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考点二:
“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1947——1991年)
(1)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确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
(2)1947年,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为①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考点三: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1)背景: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呈现出紧张与缓和、和平与动荡并存的态势。
(2)目前局势:
“一超”(美国)“多强”(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
(3)发展趋势: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4)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成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在某种意义上,经济的多极化推动了政治的多极化。
(霸权主义严重阻碍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①大力提高综合国力;②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③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考点四:
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国际投资、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③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4)经济全球化在当前的挑战:
近年来发生英国脱离欧盟,美国对华发动了贸易战,对加拿大、欧盟等进口钢铝产品加征关税等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仍不可逆转。
(5)应对全球性挑战:
①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战争问题、恐怖主义等。
②应对措施: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发挥联合国的积极作用。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②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发展。
③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
专题四世界科技革命与近代科学文化
考点一、两次工业革命之比较
名称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主要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领先
标志性发明
瓦特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应用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主要发明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德国人本茨发明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瑞典人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
新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动力
蒸汽机
电力、内燃机
新的生产方式
大机器生产(现代工厂)
垄断组织
影响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重视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考点二、近代科学文化
人物
国籍
主要成就
备注
牛顿
英国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是他的三大成就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达尔文
英国
著作《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的观点
打破了“神创论”
巴尔扎克
法国
著有“人间喜剧”小说集
反映法国19世纪早期社会图景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贝多芬
德国
代表作《英雄交响曲》
原为献给拿破仑而创作
梵高
荷兰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近代杰出的画家
专题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历程
1、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开展。
2、国际无产阶级真正联合起来:
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
3、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87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国际歌》诞生)
4、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并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5、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①1921年,苏俄在列宁领导下,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②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形成。
6、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苏联、东欧改革的失败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宣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模式的失败,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
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历程
考点一:
美洲地区:
1、美国是美洲地区第一个通过民族解放斗争获得独立的国家,摆脱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
领导人是华盛顿。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主要是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它深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拉丁美洲基本获得独立。
3、1934年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5、1999年底,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考点二:
亚洲地区
1、1857-1859年印度爆发由封建王公领导的反英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是杰出的女英雄。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度爆发由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用和平、合法的方式谋求自治。
3、二战后,第一次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万隆会议),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一只重要力量。
(1)非洲地区
1、一战后,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迫使英国政府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二战后,埃及爆发由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武装起义,获得真正独立,随后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2、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历史 专题 复习资料 汇编 28 教材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