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机制研究中国国际扶贫.docx
- 文档编号:24142124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94.45KB
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机制研究中国国际扶贫.docx
《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机制研究中国国际扶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机制研究中国国际扶贫.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机制研究中国国际扶贫
产业化扶贫与贫困农户增收
--中国产业化扶贫案例分析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组
一、产业化扶贫提出的背景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工业化国家首先传播,主要解决农业生产经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提高比较效益的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从中国山东、江苏、广东等沿海省市首先引入了这种经营方式,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9万个,带动7200万农民增加收入。
中国的开发式扶贫工作中引入产业化的概念,也是从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开始的,产业化扶贫为这些省市加速减贫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到2000年底,除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除了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和稳定温饱成果,更重要的就是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
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
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搞活流通,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因此,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
产业化扶贫是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要求。
所谓产业化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基地,或者是通过订单农业等多种手段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形式。
它是贫困地区发展区域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工作效果的需要。
二、产业化扶贫的模式
(一)龙头企业+农户式(企业带动式)。
针对单家独户开发难以解决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问题,在产业起步时,就建立服务性的农资或农贸一体化公司,把一定的扶贫资金投人进去,由他们吸收贫困户参与开发或由他们帮助一个村或一批贫困户从事开发,贫困村、贫困户只要出劳力或场地就可以从中受益。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衍生出了“龙头公司+农户公司”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加兼顾了公司与农民的利益。
重庆庆能食品公司在对口帮扶奉节县云雾乡的过程中,探索“龙头公司+农户公司”这种公司与农民利益兼顾的发展模式,即庆能食品公司在云雾乡成立了“重庆庆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民以5500亩土地入股,占70%的股份。
公司设股东49名,其中47名都是村民选出来的股东代表。
公司将土地全部用于种植富硒玉米,并保证每亩地种植富硒玉米的收入不低于800元。
同时,公司投入近200万元,购买仔猪和羊羔,发给他们喂养,长大后由公司按保护价收购。
农民年终还参加公司分红。
浙江天和食品有限公司是一个专门从事以食用菌系列产品和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销售的股份制企业,2005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1556万元。
生产的“天和泉”香菇70%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际贸易市场。
生产基地共有农户2056户,菌棒1645万袋,比非基地农户净增收入1908.2万元,平均每户增加收入9281元。
(二)股份合作式。
即采取集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于一体,也可乡与乡、村与村股份合作的方式,企事业单位与乡村合作,本地资源与外商合作。
贫困户大多以土地、劳力、农家肥等折股投入开发。
(三)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农户式。
通过专业协会(合作社)、民间自助组织开发,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流通服务,实行分户经营,效益到户。
(四)能人带动式。
围绕主导产业的开发,有意识的培养一批农村能人,带动周边的贫困农户,根据他们的带动能力,适度投放小额扶贫贷款,支持其向规模化、企业化转变,带动更多农户。
(五)庭院开发式。
有的产业因条件所限不能成片发展。
为了使扶贫开发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让更多的贫困户受益,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积极支持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在贫困山区主要推行小果园、小竹园、小药园、小茶园、小菜园等“五小园”,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工程,采取畜---沼---果,畜---沼---粮,畜---沼---鱼,畜---沼---菜等模式,既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又保护生态环境。
(六)“周转畜”滚动式。
在贫困户自愿的基础上,由扶持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购买基础母畜交给贫困户饲养,在基础母畜繁育后,贫困户偿还幼母畜用于再扶持其他贫困户。
三、产业化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优惠政策。
市场机制的建立,使资源向效益好的地区和产业流动,增加了扶贫开发的难度。
为了扬长避短,给贫困地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吸引大中型企业和个人到贫困地区开发优势资源和闲置的自然资源。
为此,贫困地区为进入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如国土使用优惠政策、交纳或减免税费优惠政策、出口创汇优惠政策、保证重点扶贫产业化工程的投入政策等。
(二)选准特色产业。
进入新世纪,贫困地区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和资源分布,以及地缘、人文等方面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为纽带,科技为支撑,按照“培植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的要求,在总体布局上,突出优势产业;在区域划分上,突出特色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上,突出骨干品种。
选择发展适合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
(三)加强产业化的科技含量。
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和发展起了一批有竞争优势、有带动能力、经济效益好的农畜产品加工和流动企业,采取倾斜政策,扶持这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一是鼓励扶贫龙头企业与科技部门联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产业化扶贫龙头骨干企业或产业均采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关系,基本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一个龙头骨干企业、一个拳头产品有一所科研机构(高校)及一批专家为技术后盾的科技创新支持格局。
二是打造精品名牌。
坚持不断加大科技开发、攻坚、引进、实验、检测力度,用质量标准化、开发科技化、产业生态化、生产规模化、农业工业化的要求,加强指导调整,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标识,推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市场的联合,以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三是科技扶贫示范工程。
利用科技扶贫资金开展科技推广示范试点。
四是坚持实用技术培训。
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起以技术部门为核心、以乡镇技术服务推广组织、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采取定期、定点、定项培训,同时,积极开展科技专家下乡,科普专题等活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四)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投入。
根据扶贫资金的使用原则,尽可能让更多的扶贫资金投向产业化扶贫项目,通过扶贫投入促进产业化建设,让贫困户真正建立起稳定收入来源的骨干产业。
2004年部分省区产业化扶贫资金投入情况(单位:
万元)
甘肃
山东
江西
黑龙江
河北
广西
山西
新疆
湖南
湖北
辽宁
总计
3060
26300
30700
360
5625
14746
2500
6443
20430
18800
40590
税收优惠
1500
360
1672
2200
600
信贷扶贫资金
3000
20000
23000
5000
13880
3000
17000
16800
3000
政府的贷款贴息
60
1000
700
416
400
1771
510
600
240
政府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
4200
3000
625
450
2100
720
800
19750
社会帮扶资金
1100
2500
17600
(五)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一是立足优势,培植龙头企业。
贫困地区具有资源多样化的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作为第一车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是优化环境,引进龙头企业。
贫困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引资策略,吸引外地客商到贫困地区安营扎寨,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
三是盘活机制,兴办龙头企业。
机制好,企业活,贫困地区采取兼并、重组、租赁、股份合作、私营独资等多种形式促进产业化扶贫。
四是用好能人,建设龙头企业。
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
目前,在全国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26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673家,这些扶贫龙头企业共带动贫困农户800多万户。
(六)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坚持把产业化扶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专班,加强组织、检查和督办。
每一个重点产业都有一个部门负责牵头,从基地到加工、销售全程抓,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整体联动,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开发一种产业,建立一个班子,制定一套办法,组织一支科技队伍,办好一个龙头实体”的组织模式。
建立各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
四、产业化扶贫的成效
产业化扶贫在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有效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化扶贫在推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同时,通过培育扶贫龙头企业,集约化经营,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
据中国农村统计监测报告,2005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生产总值11056亿元,与“十一五”期初相比,年均递增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9%,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8.1%,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1%。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十五”期初的37.6:
31.9:
30.5,调整为2005年的29.6:
37.5:
32.9,结构更加优化。
(二)促进了企业增效和贫困农户增收。
产业化扶贫,有力地促进了扶贫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企业获利同时,促进了贫困地区种养业的发展,带动了贫困农户的增收,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重庆三牧集团的产业发展带动了兽药饲料等工业的发展,企业利润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20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多万元。
企业兽药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26亿元。
云南洱宝公司基地核心地区的松鹤村,这个只有646户人家的彝族山村,实现了人均一亩梅园、正常年景下人均梅子产量超千斤、人均来自于梅子产业的收入过1000元的目标。
重庆万州区别名全饲养“小母猪”情况图 重庆万州区别名全饲养“小母猪”收入情况图
(三)提高贫困农民的综合素质。
扶贫龙头企业在基地发展过程中,要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贫困户拓宽了信息渠道,掌握了生产技能,学到了致富本领。
在参与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云南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近三年投入500多万元,建立“奶牛发展基金”,用于培训农户科学养牛的推广、冻精改良、疾病防治,以及对贫困户进行免费疫苗注射等,定期不定期开展科学养牛知识的专题培训讲座110多次,32265人次参加,并免费发放《奶牛养殖管理技术问答》3万多册,带动了15万人种植青草。
(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在建立种养业基地的同时,扶贫龙头企业还积极建设与基地配套的公路、水利设施等一些基础设施,有力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
河南宏力公司累计修建15公里的富民路,解决了孟岗乡以及城关镇6个村8000多人的行路难问题;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全县各乡镇修建希望小学16所,还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
五、产业化扶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市场风险问题。
产业化扶贫项目商品率高,产品依赖于国际、国内市场,一旦产品市场价出现波动,而龙头企业又无法保护,就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如贫困地区的优质蚕桑产业,前些年受国际市场影响,蚕茧价格低,蚕农承受不了,出现了大面积挖桑现象。
(二)农民的素质问题。
由于贫困地区农民素质低,接收新技术的能力差,许多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落实不了,导致部分产业化项目效益低。
(三)服务体系薄弱的问题。
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信息、科技等服务环节相对薄弱,企业发展、基地建设中缺乏必要的服务和担保。
(四)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要培育一个产业化扶贫项目,需要大量的投入,如种子、种苗、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等等,而贫困地区财政拮据,扶贫资金又有限,无法足额保证产业化扶贫的投入。
(五)龙头企业的问题。
一是部分扶贫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快速发展活力不足,辐射带动力还不够强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是部分扶贫龙头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扶贫贷款规模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
三是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与国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四是扶贫龙头企业在带动贫困户增收方面职责不明,有待进一步规范。
六、建立产业化扶贫带动农户增收的有效机制
(一)制定产业化扶贫规划。
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世纪以后,各地都制定了扶贫开发规划,目前进展顺利。
在扶贫开总体规划下,还应该制定产业化扶贫规划。
产业化扶贫规划,要符合当地宏观经济的发展规划,与农业部门的产业化规划相衔接,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特点,科学开发,合理保护。
(二)认真选好产业化扶贫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大市场,是产业化扶贫的核心和灵魂,只有把龙头企业选准了,产业化扶贫才能顺利推进。
坚持多种形式、多个部门一起上,谁有能力谁当龙头企业的原则,选择一些科技水平高、效益好、拥有广阔销售市场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
积极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发扶贫。
(三)稳定现有产业,在“特、新、优”字上做文章。
依据各地的特色,积极推进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实行集中成片,规模种养,形成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区域经济。
加大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力度,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
(四)进一步创新产业化扶贫的机制。
按照主体独立,自愿合作,利益联动,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创新灵活多样的经济组织和经营机制。
如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企农双赢,长期发展”的利益机制和社会诚信机制等。
(五)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力度。
利用扶贫培训基地、农广校、乡镇成人学校等阵地,采取教室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力度。
同时,在基地村建立产业技术服务站,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六)进一步加大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投入。
采取多渠道,多部门的投入方式,加大对产业化扶贫的投入力度,保证产业化扶贫项目顺利建成。
同时,在贫困地区积极发展小额信贷,推广“互助资金”,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供金融服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扶贫 龙头企业 带动 贫困 农户 增收 机制 研究 中国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