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docx
- 文档编号:24136255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9.61KB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docx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的分布和变化。
第二,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形高低不同。
第三,主要通过外力作用说明地形形态的再变化。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时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并学会分析常见地形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
内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问:
外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青藏高原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道,火山喷发的场景,黄河三角洲向海延伸,桂林山水,天涯海角等。
(也可多运用本地比较突出、典型的地貌例子来引入)
思考: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地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面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
思考:
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地质构造形成基本单元岩层形态地貌形态
褶皱
断层
2、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
3、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
并解释原因?
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
具体说明。
承转:
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
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外力作用分布地区作用形式地貌类型典型地貌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2、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6、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
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
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
试举例说明。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多个学生展示)学生先说,然后课件展示知识框架。
再次以课件形式对本节课做以总结。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下一节我们学习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同学们预习一下基础知识。
九、板书设计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外力的基础知识
2、内力作用的“足迹”
3、外力作用的表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针对考试长出现的题目,强调地形倒置的成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在出示相应图片之后,要求学生说出是什么力的作用,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康安岭审稿人胡玉芹
第二单元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2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预习内容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的热能。
(2)表现形式:
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对地表影响:
使地球表面变得_______。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_______。
(2)表现形式:
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作用。
(3)对地表影响:
其结果使地表趋于_______。
3.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_______分为______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_______之中。
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板块交界地带活动比较_______。
板块_______常形成_______或海洋,_______地区常形成_______、海沟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1.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_______、______,称为地质构造。
2.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力,使岩层发生______,形成褶皱。
3.请根据教材内容填写下表:
4.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力或______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______形成断层。
5.大的断层常形成______或______。
6,研究地质构造,对于______、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
______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______;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1.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们通过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等形式,改变地表的形态。
2.请填写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比较表:
3.冰川侵蚀可形成____、刃脊、冰斗、____等;海浪侵蚀可形成____、海蚀穴、海蚀平台、________、海蚀拱桥等。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活动可以达到____的目的。
但是,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例如,____,____,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二、学习过程
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
思考:
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地质构造形成基本单元岩层形态地貌形态
褶皱
断层
2、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
3、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
并解释原因?
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
具体说明。
承转:
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
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外力作用分布地区作用形式地貌类型典型地貌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2、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6、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
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
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
试举例说明。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造成“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
2.下列地形中,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①冲积扇②冰斗③沙丘④海蚀阶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地壳上升,河流侵蚀下切形成的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蚀地貌
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
(2)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
(3)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风。
(4)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
读图回答1-3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A.水平挤压一岩层下降一外力侵蚀B.岩层下降一外力侵蚀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一岩层上升一外力侵蚀D.岩层下降一水平运动一外力侵蚀
3.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别属于()
A.岩浆岩和变质岩B.变质岩和岩浆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D.变质岩和沉积岩
4.若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A.火山喷发B.断层下陷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
5.下图为一条河流沿箭头方向流动,将会形成下列哪些地理景观()
A.峡谷B.“U”形谷C.湖泊D.瀑布
6.地表形态虽经千百万年的风雨侵蚀,但地面仍然是不平坦的,对此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海洋水位不断升降 B.地壳运动不断发生
C.时间还不够长 D.侵蚀不够强烈
7.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在A、B两处选择,并说明理由。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粘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依次应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哪岸相连______,原因____________。
(4)河流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
______。
其成因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
1.A2.B3.D
4.
(1)西北西北地区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2)EDC(3)北(4)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课后练习与提高
1.B2.C3.C 4.C5.D6.B
7.
(1)A处位于河流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河床深。
(2)粘土、粉砂、砂、砾石因为颗粒大的先沉积。
(3)北岸在北半球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作用强于左岸,左岸沉积作用强于右岸,小岛北岸沉积作用较强,容易发生沉积。
(4)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貌因为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或海潮顶托的情况下容易沉积,且这样形成的地形地势平坦,河汊纵横交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 地表 形态 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