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4127802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87.77KB
全方位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docx
《全方位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方位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方位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全方位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经过20多年语文初中教学工作经验的反思,感到有一些原则或方法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
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
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
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
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
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
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
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
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
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
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
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
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
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
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
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
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
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
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
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
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
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
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
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
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我校正在进行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学探练评”的教学模式,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有效地教学途径。
鉴于此,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设计的重点是:
教学准备、指导诵读感悟诗歌和表演课本剧。
新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设计好导学案,于是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准备”,一共4点。
其中,1-3点学生只要通过查找资料就能解决,这样设计,可避免课堂上老师的满堂灌,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着重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同时,这三个问题的难度不大,学困生通过努力也能解决,让他们也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第4点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学有余力的学生最感兴趣,学生在充分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适当地想象诗人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自编自导课本剧。
这一设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充分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不会感觉到语文学习永远“吃不饱”。
同时,这一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表演的学生能模仿诗歌写到的内容,但缺乏创新。
教学设计的最重点部分是指导诵读、感悟诗歌。
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注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无论是为了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训练。
经过考虑,我设计了4个环节。
读的形式有听录音朗读、生齐读、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等,每次读要完成的任务的设计也由易到难、逐层深入:
听读时注重把握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和感情基调,做到读好诗歌;齐读后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同桌合作,一人讲,一人听,这一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后,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四部分的内容,再思考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最后默读诗歌,揣摩语言。
后面的两个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再给予评价。
这样层层深入的设计,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诗歌、能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对诗歌中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理解要达到深层次,还是有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经历,因为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一新知识、新问题的提出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背景”【1】,努力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诗歌,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目的。
教学时,我还设计了搜集关于忧国忧民的名言名句,学生热情很高,思维活跃。
最后,我还强调这首诗的名句,这样既能加深对整首诗地理解,又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宗旨。
总之,教学这首诗时,我改变了过去的以传授为主的做法,紧跟课改的步伐,让学生做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有一定的收获,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原因,一些设计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的,如表演课本剧。
《云南的歌会》反思
昨天和今天,我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教完了《云南的歌会》。
昨天那节课的前十五分钟,我让学生默写附录古诗,并听写课后生字词;后半节课教学新课《云南的歌会》。
在教新课之前,为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我提问同学这样的问题:
“大家看过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吗?
如果听他们唱歌,喜欢室内还是室外的呢?
”有的同学知道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但却不完全知道少数民族“天生是唱歌的好手”。
为了增加同学的感性认识,我给学生清唱了刘三姐两小段唱腔,一段是关于爱的: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
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
”另一段是关于憎的:
“天下怪事样样有,敬酒不吃,吃罚酒。
山中的老虎都见过,难道怕你这条狗!
”然后简单介绍广西桂林刘三姐当年与财主指派的秀才们对山歌的情景。
接下来,我布置学生思考的问题是:
“课文按照先总后分的思路写了云南彝族哪三种唱歌的场面?
请按照唱歌场合的不同,给分写部分分成三个层次,在适当的位置打记号。
”
结果,学生虽然比较顺利地给课文划分了层次,但是,他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麻烦是读不懂课文写什么,或者说对课文的内容停留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我以为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沈从文的文笔显得凝练古雅,二是学生对云南彝族的文化习俗还缺乏应有的感性认知。
所以,今天的教程,我着重引导学生从细处步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落笔要旨。
第二教时,我设计了几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是谁在唱歌?
在何时何地唱的歌?
唱的是什么歌?
用什么方式唱歌?
”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在三个唱歌场面分别一一找到相关的答案,找到后在文中做相应的批注。
几分钟后,用串读串讲。
我每请一位同学朗读一段后,都要请另一位同学解答“是谁在唱歌?
在何时何地唱的歌?
唱的是什么歌?
用什么方式唱歌?
”。
就这样,学生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解读了文本,深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老师一边点拨,一边板书。
板书如下:
第一部分:
山野对歌——男女对抗,才智比拼(侧重外貌描写)
第二部分:
山路漫歌——随心即兴,自然成趣(侧重环境描写)
第三部分:
村寨传歌——民歌传承,场面壮观(侧重场面描写)
到最后,我跟学生说:
等到10天后,请大家不看书口述云南的歌会盛况,我想检测今天上课的效果怎么样,看大家是否都记在心上了。
同学们都非常配合,很高兴地说:
“可以!
”
《宇宙里有些什么》反思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以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
、宇宙辽阔深邃,也很神秘,但是离我们又太遥远了,无法直观地去感受触摸,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希望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近距离直观地去感受宇宙,就在网上找了有关宇宙的一段3分钟视频和一些图片,组内听课的老师提出了立足于课本立足于语文味的看法,我又思考了一番,能否把双方的思想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说了宇宙中有些什么后可以适时地出示一些图片,并让学生看图片指认相关的物质,对了解宇宙物质的组成会不会起到更为显著的效果。
我在补充课外知识时花的时间太多,在同仁们的启发下我意识到主要是我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活动还不够充分,因为教学手法没有能再精心优化,出现了多处手法重复的问题,教学设计如果调整为整体感知——语段精读——欣赏语言,是不是更为可行,当然,如果干巴巴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那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至关重要了。
我应与学生进一步对话,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意识,语言意识和方法意识,进一步优化我的课堂教学环节。
第二篇:
本文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说明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说明文是一个新的文体,并且本文又是一片科普性的说明文,对于广袤神秘的宇宙,学生知之甚少,于是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是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二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目标确定以后,我就寻求本文的切入口,将本文分成三个板块:
一是,初读课文,了解宇宙;二是,再读课文,走近宇宙;三是,结合课文,拓展延伸
之所以设计第一板块,是因为要让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尤其是让学生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
因为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较好的展开下面的教学。
为了避免说明文枯燥无味的特点,我将文中出现的一些星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收集相关的图片,并且做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上对宇宙有所了解。
在学生对所说明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以后,开始正式走进文本,让学生来从更深层面认识宇宙,于是我设计了第二个板块,并且围绕目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对于复杂的宇宙,作者是怎样把它说的浅显易懂的呢?
”接下来很自然的过渡到今天的重点即说明方法。
在处理这个重点时,考虑到我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文体。
于是,我在这一环节上花了一些心思。
首先我用幻灯片投影一些简单的说明方法,让学生了解认识;然后,根据此题的要求,我给出了一个比较有典型性的示例,并且做了相应的讲解。
紧接着,我把课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摘录下来,用幻灯片放出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以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由于方法指导到位,学生反应很积极,虽然语言表达上还是有点欠缺,但是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当然,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也是一个重点,但是考虑到本文的说明对象比较抽象,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于是我就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干脆不讲,给这一问题留有空白。
所以,本堂课下来,我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其实到底怎样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总结自己借鉴别人,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一是目标明确,但不能求全,一课一得最好;二是能够围绕目标设计问题,问题指向一定要明确。
三是点评一定要到位。
当然,点评需要技巧更需要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磨炼与积累。
所以,怎样来为自己充电,怎样有效地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怎样处理教材,怎样有效地进行点评就成为必需研究的话题。
《圯上敬履》教学反思
“364”教学模式,是我校于09年8月在总结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江苏洋思中学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3”即三个板块:
预习、展示
反馈。
“6”即六个环节:
1)预习交流2)明确目标3)分组合作4)展示提升5)穿插巩固6)达标测试。
“4”即四清手段: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这种教学模式,真正改变了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营造了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
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
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感悟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避免展示只简单呈现预习内容,我采取以下措施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
1、指导预习。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应及时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及时纠正理解上的偏差。
在预习时有的学生认为“张良的做法太傻”,对这样的认识就应当及时加以引导。
2、精心设计预习题。
应设计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教师要想设计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努力。
从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林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
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
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
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
教师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
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
从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
从问题涉及的内容看,我们把问题类型分为四类:
一是判别类问题。
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二是描述类问题。
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三是探索类问题。
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
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如预习提纲五组题的第四题,这类问题最根本的特点是答案不惟一。
3、相互质疑、层层深入。
在展示时,听讲组与展示组相互提问、相互质疑,在质疑答疑过程中学生就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课堂辩论。
在展示时,如果学生即兴展开论辩,教师应放手让辩论双方尽情展示,并引导更多学生加入。
“理不辩不明”,如在学生展示张良的形象时,通过论辩就会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5、及时评价、多加鼓励。
对学生的好想法、好见解,要多鼓励,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化整为零,集零为整!
——《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教后记
今天学习了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意义深刻。
现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得到朋友的指点。
课文内容介绍:
“我”在失业又无钱的情况下,为了躲避房东,一个人苦闷地在街上转悠了五个小时了,忽然碰到了大音乐家夏里宾先生,他邀我到他的住处——离我们相遇的地方有六十条横街口的距离。
在我感到太远想要放弃不去时,夏里宾先生说:
“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
”我纳闷地跟他走,过了五个横街口,到了一家射击游艺场去看射击;又走了几个路口,到了中央公园去看猩猩;又走一段到了百老汇路……这样,一截一截地走过来,我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到了夏里宾先生的住处,而且我也不感觉到累。
夏里宾先生的做法和语言影响了“我”让我受益很多。
这节课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导入。
由课题导入,简介作者。
二、读课文,分析。
1、读课文,理解大意。
2、再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
主要人物是谁?
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从中得到了什么生活哲理?
为什么以“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为题?
或以它为题的含义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是文章的大筋,并且从文中能很轻易地找出来。
只有最后一个需要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达,不过学生也能说出来,因为从生活哲理中就能明白:
以它为题是针对我与夏里宾先生要走的六十条横街口的距离变成了五条横街口,揭示了夏里宾的生活哲理:
把大的目标化分为小的,一步一步来完成,会是一件轻易的事情。
)
3、精读夏里宾先生那段富有哲理的话:
(齐读:
)
“今天走的路,你可以常常记在心里。
”这位大音乐家庄严地说,“这是生活艺术的一个教训:
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
把你的精神常常集中在五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
常常注意于未来二十四小时内使你觉得有趣的小玩意。
”
三、拓展。
我怕这一个故事不能让大家有更深的感受,又给他们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日本马拉松冠军山田本一取得冠军的事——1984年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山田本一取得世界冠军,有很多人吃惊,甚至不相信,让他谈谈以验,山田本一这样说:
“比赛前我要乘汽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是大树,第二具是红房子,第三个是银行……这样一直画到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冲向第一个目标,之后,又以同样的速度种向第二个目标……就这样,我一直保持第一个目标时的激情,而且内心很是愉快,很轻松地也就跑完了。
”
另一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小男孩的父亲的指导:
孩子爬到了山上,可低头一看山下——那么高,被吓住了,不敢下了。
男孩的父亲在下面告诉孩子:
“你不要往下看,只要一步一步走好脚下的路,就行了。
”孩子按照父亲的意思,只盯着自己的脚下之路,小心地走好每一步,结果,他成功地从山上下到了山下,做好了他不敢做的事。
故事讲完了,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从这三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
这次发言较积极:
李子鑫、姚淑丽、李晓东、张亚杰、张亚丹等同学都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他们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观点,具体的语言我记不清了,大意都和夏里宾先生的差不多,而且有的还举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学习、做题等。
最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段,标出了起点和终点,做了一下总结:
“我们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这就相当于线段的终点,如果我们站在起点看终点的话,只会为它的长而感叹、甚至被吓倒,学了这篇课文,听了两个故事,我想大家应该明白,要想从起点走到终点,就要一步一步开始行动。
如果想要有充分的激情,那就要我们把这个线段分割开来,就像山本田一一样,满怀激情和自信,一段一段来,一步一步走,相信会很快就要到达的。
有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对远方目标的懈怠导致了我们的效率不高。
大家明白以后该怎么做了吗?
”
学生都说“知道了”。
一节课结束了,其实我内心也是和学生一样收获着:
给学生每分析一篇文章,我也在教育着自己。
心中有目标,但却觉得太遥远而不去努力,这节课不也正好让我自己反思一下吗?
我也想把这句话告诉每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你有觉得遥不可及的目标吗?
那就把它分割开吧,一段一段地去努力,相信会到达实现整个目标的境地。
即是“化整为零,合零为整”!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反思(2篇)
教学后记:
我追求“简”、“真”、“趣”的课堂效果
我用多媒体试上了两课,发觉效果很差,总是感到自己与文本、与作者、与学生的交流处处受到多媒体的制约,这固然与我现代化操作技术不太熟练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本文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而且要减少阅读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中介环节”。
当我们语文教师钻研了那么多专业理论、经过了许多次课堂实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方位 初中语文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