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
- 文档编号:24120188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73
- 大小:99.87KB
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
《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引言
一.了解旅游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最初的旅行是为了进行商品交换。
旅行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得到了大发展。
在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内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如帝王将相的巡游、文人墨客的漫游、贵族子弟的求学、宗教信徒的朝圣等也相继开展。
英国人托马斯。
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专门经营旅行业务。
19世纪末,内燃机的发明,导致了汽车和飞机的诞生,从而使旅行更快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实行带薪假期,加上喷气式客机用于民航和各国政府对旅游的支持,出现了“大众旅游”的新局面。
它标志着现代旅游的产业和发展。
二.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
旅游的定义:
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一、旅游资源的概述:
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里凡是能吸引游客,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二、旅游资源的种类:
从宏观的角度看,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存在的,是自然界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变而形成的。
分为三大类,即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和生物景观类。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个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和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
它也分为三类,即古迹与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和购物类。
三.熟悉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1.丰富多样、种类齐全。
2.绚丽多彩,独具特色。
3.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
4.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性的典型主题。
四.了解旅游活动的组成与种类。
围绕旅游资源开展的活动即称为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的组成。
1.旅游者。
旅游的主题称为“旅游者”(visitor),而旅行的主体称为“旅行者”(traveller).
(游客的基本条件:
旅游动机、可自由支配收入、余暇时间。
)
2.旅游吸引物。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吸引物,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旅游服务及其设施。
旅游服务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的人员以一定的物质资料为凭借,为满足旅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各种需求而提供的服务。
旅游设施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的人员,向游客提供服务时依托的各项物质设施和设备:
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旅游购物设施。
旅游活动的网络包含的三个方面:
客源地、目的地、交通运输部门。
旅游活动种类。
1.按地理范围划分。
旅游活动按地理范围划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
2.按旅游目的划分。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旅游活动按人们出游的目的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休闲、娱乐、度假类;探亲访友类;商务、专业访问类;健康医疗类;宗教朝拜类与其他。
五.了解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
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的积极作用。
1.增加外汇,平衡国际收入。
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3.增加就业机会。
4.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5.增加政府收入。
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旅游业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2.有助于增进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5.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旅游业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
旅游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主要表现是:
在经济上,可能引起物价上涨,尤其是地价的上涨。
在环境上,可能造成人口的拥挤、交通堵塞,加大当地空气、噪声、水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社会文化上,为适应游客的需要,当地文化被不恰当地商品化。
外来游客的大量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从而诱发主客矛盾。
六.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有着明显的两个不同的时期。
1.第一个时期:
外事接待时期(1949—1977年)
2.第二个时期:
从初创到大发展时期(1078年至今)
1)初创阶段(1978—1990年)根据世界国际旅游组织的一般发展规律,旅游业在其初始阶段的显著特点是高投入、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益。
2)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主要特征是中投入、中速度、中质量、中效益。
3、定位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发展时期(2009年-)
第一章:
中国历史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
一.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经过90年霸局的准备时期,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大会诸侯,树立了霸权,春秋历史从此进入了霸权争夺时期。
齐桓公任用政治家管仲为相,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并推出“尊周“的口号,达到齐国霸业的高峰。
历史上,将先后在黄河流域争霸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称为”春秋五霸”,晋、楚平分霸权使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上告一段落。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攻占北京,明王朝灭亡。
崛起于东北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立了八旗制度,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其子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迁都北京。
二.了解王朝更替的顺序、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以及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属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的成就。
1.原始社会时期。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散步着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人类开始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则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个典型。
历史发展到5000年前,划拨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这一时期的氏族部落的文化遗存,主要有河南龙山文化、江苏青莲岗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等。
2.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
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商经过数次的迁都,最后定都殷,所以,商也叫殷。
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可以作为商代晚期青铜器冶铸水平的代表。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代政权的性质是奴隶主贵族专政,实行分封制。
周王朝还建立了宗法制度,利用血缘纽带与封建制度相配合,来团结同性的贵族。
周朝推行“井田制度”。
3.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它得名于鲁国的史书《春秋》。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则为“战国“时期。
公元前403年,晋国分成韩、赵、魏三国,加上齐、秦、楚和燕被称做“战国七雄”。
鲁国首先实行的“初税亩”制度,使私田所有权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开始瓦解。
4.秦至鸦片战争的封建社会时期。
1)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秦王朝,定都咸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国统一,号称始皇帝。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开始时吴属联合,对抗曹操。
263年,魏灭蜀。
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帝,建立晋朝,历史上称西晋,国都仍在洛阳。
280年,西晋朝灭吴,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几十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短期的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掉了南方的陈,结束了南北的对立,重新统一了中国。
3)隋唐时期。
隋文帝杨坚统治期间,隋朝建立了“六省六部制”,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实行均田,大举科举,给较多的人有入仕当官的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调集80万民工开凿大运河。
4)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时期。
五代、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继续发展的时期,是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的时期。
907年到960年,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历史上称为“五代”。
5)明、清(至1840年)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今天的南京)即皇帝位,国号明。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1)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丧权辱国的条约。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南昌起义,随后又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并开始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许多其他革命根据地。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经过8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毛泽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从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转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二节:
中国历史常识
一.了解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国号的来历、帝王皇族的称谓以及帝王谥号、庙号、年号、陵号等名称的概念。
主要王朝国号的来历。
1.根据原来的部族名定国名,如商、周(武王)、秦。
2.根据发迹地定国名,如汉(刘邦从汉中起兵战胜项羽从而建立西汉)。
3.根据封爵定国名,如晋(司马炎曾被封为晋王)隋(杨坚曾被封为隋王)、唐(李渊曾被封为爵唐国公)、魏(三国曹丕袭位魏王)。
4.根据吉祥文义定国名,如元(《易》爻辞:
“大哉乾元”)。
5.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号,如陈(南朝为陈霸先建立)。
6.以社会上流传的口号定国名,如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
7.以同音通假定国名,如清(同“后金”之“金”)。
8.根据政权所在地定国名,如蜀(三国之蜀及五代十国之前、后蜀处于巴蜀之地)、吴(三国吴地)。
帝王皇族的称谓
1.王、天子。
在奴隶社会最高统治者可称“王”、“天子”。
“王”的称谓源自原始社会。
“天子”之称谓出现于西周。
2.皇帝。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和“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为封建社会中历代君主沿用。
“皇帝”也简称为“皇”或“帝”,如“唐明皇”、“汉武帝”。
“皇帝”的父亲被尊称为“太上皇”。
3.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
太皇太后:
皇帝的祖母。
皇太后:
皇帝的母亲。
皇后:
皇帝的正妻。
嫔妃:
皇帝诸妻的通称,清代具体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等称号。
4.皇太子、皇太孙。
皇太子:
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太子”。
皇太孙:
由皇帝册立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5.公主、驸马。
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陵号等名称概念。
1.谥号。
谥号始于西周。
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裦或贬或同情的称号,称为谥号。
2.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人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
3.年号。
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
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
4.陵号。
封建皇帝陵寝的名字叫陵号,始于西汉,如长陵、阳陵、孝陵、杜陵等。
二.了解天干地支的名称顺序及其组合方法。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毛、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合称“干支”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60对,为一个周期,用以记录日、月、年,循环往复。
三.了解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
1.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运行一周为一年。
古人测得365.25日为一个太阳年。
2.月。
古代计算月亮绕地球与太阳一个“合朔”周期的时间为29.53日,叫一个月。
3.日。
古代以一昼夜为一日。
4.辰.古代分一日为十二个辰,也叫“时辰”。
纪辰用十二地支,每日24小时,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
四.了解四时、节(气)以及生肖。
四时也称为“四季”。
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可称为孟春、仲春、季春。
四、五、六月为夏,亦有孟、仲、季之称。
秋、冬同理。
七、八、九为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
节(气)。
一年分24个节,也称“气”或“节气”。
24个节气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生肖也称十二属相。
生肖起源于战国,东汉时已有明确记载,以十二地支配十二种动物构成: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五.掌握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基本知识。
1.童试。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
参加童试的人无论年龄多大,一律称为童生。
院试中式(合格)之后,可取得秀才资格。
童试不算国家正式考试,却是功名的起点。
2.乡试。
一般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
乡试于秋季举行,又称“秋闱”。
取中者称“举人”,以具有做官的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
在“乡试”之次年,有礼部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会试”在三月举行,又称“春闱”。
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4.殿试。
又称“廷试”,是皇帝自主持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考试。
取中者称“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
三名,叫“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
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
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六.了解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内容。
1.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代所定,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汉武帝时定,也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2.三纲五常。
三纲和五常的合称,简称“纲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封建伦理道理的规范化教条,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了巨大的作用。
七.了解避讳习俗以及姓、氏、名、字、号的初步知识以及其运用。
1.姓。
姓在中国古代早期是一个氏族的号。
在奴隶社会中贵族有姓,平民和奴隶无姓。
2.氏。
氏是姓的分支。
如周人姬姓下分孟、季、孙、游等氏,姜姓下分申、吕、许、纪、崔、马等氏。
姓不变化很大,隔一两代就可能改变。
战国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氏和姓逐渐混同,汉代通称为姓。
3.名、字。
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
4.号。
也称别号、别字,可以自取,字数较自由。
第二章:
中国的年节民俗
第一节:
概述
一.了解年节的由来和分类。
1.年节的由来。
年即岁。
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为一年。
“节”原意指竹节,引申为对岁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为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个节气想交接的日时定为交节,并转意为节日。
古文献《逸周书。
时训》中就记载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里重要的节日有八个:
四立、二分、二至,即:
立春、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节。
2.年节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
大致可分为单一性质节日和综合性质节日两类。
单一性质的节日是由某个节日活动的单一目的所决定的。
综合性质的节日,是由某个节日活动的多种目的所决定的。
2)按内容分类。
可分为生产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几种。
二.掌握民俗的概念、特点。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
它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在民间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社会生活文化现象。
特点:
1.民族性,是由民族内部所有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并由社会普遍传承的。
2.集体性,民俗的创造和传承是要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3.变异性,民俗是集体创作、靠口头和行为传承和传播,这就是决定了它总处于不断变动状态之中,从而导致了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异。
4.延续性,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它可谓大规模的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5.神秘性,在我国诸多民俗现象中,有不少民俗具有不可捉摸和不可理解的神秘性的特点。
三.熟悉江苏的传统民俗。
1.寿诞。
一般60岁以下叫“生日”,60岁以上称为“寿辰”。
但全省并不统一,如苏州等地,50岁以上称“做寿”,50岁以下的为“做生日”。
沿海地区,30岁便称“做寿”。
扬州人家孩子从周岁开始,年年要“做生日”,要做大,其他小生日称为“长尾巴”则比较简单。
太湖流域一带,16岁虚岁生日那天,叫“慢罗汉”,男女都做,要设“罗汉酒”,认为孩子办过“罗汉酒”就正式成人了,从此瘦可变胖、矮可长高,甚至愚笨者也会渐渐聪明起来。
很多地方“做九不做十”,因为在吴语中,十、戒同音,不吉利、不光彩。
2.婚嫁。
20世纪20年代以前,全省通行旧式婚姻,因旧式交通不发达,婚配都在相邻地区,种种婚俗由此而产生。
20年代后,民风开放,城市盛行新式婚姻,婚俗渐变。
3.节庆。
江苏传统节庆活动包括农事活动、祭祀活动、纪念活动和庆贺活动,但并非所有时节都举行节庆活动。
除夕晚餐各地叫法也不同,一般叫年夜饭或团圆饭,一般扬州叫分岁饭,苏州叫合家欢。
年初一旧俗中晚餐饮食,各地差别很大,南京五天不吃米饭,吃年糕、馒头、面条等;常州有些地方初一中午吃面条;南通初一不吃荤腥,叫“素戒”。
4.建房。
旧时建房注重朝向,坐北朝南,略偏西,谓之太平向。
造屋禁忌“门对门”、“门对弄”、“门对墙角”等,若如此,俗称“相冲”。
5.交往。
江苏人很重视人际交往,把社交活动看成是“做人”的重要内容。
“泡浴室”以南京为先,为近代宁、苏、锡、常、镇、扬一带城镇人主要社交方式之一。
“泡”字形象的反映了洗浴为次,而谈生意、会朋友、聊天为主的社交方式。
第二节: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一.了解汉族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并了解与节日有关的活动。
1.春节。
春节为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百姓俗称“过年”。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俗称管三、民四、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主要的活动内容有:
操办年货、做新衣、祭灶、扫尘、除夕守岁、贴门神、贴春联、挂年画、新年祝福、吃年糕、吃饺子、立春打春牛、闹元宵、玩花灯、扭秧歌,等等。
贴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
2.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聪明节、踏青节。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3.端午节。
又名端阳节,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民俗活动主要有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船。
4.中秋节。
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民俗活动主要有赏月、拜月、吃月饼、合家团圆。
5.重阳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
庆祝重阳节的民俗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登高节)、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第三节:
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
一.了解满汉、蒙古族、藏族和回族的分布地区、历史、语言文字、宗教文化以及习俗等。
1.满族。
1)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最多。
河北、山东、内蒙古、新疆、北京等地也有少数居住。
满族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2)宗教文化。
满族的宗教文化,过去长期信仰萨满教,是一种多神教。
“萨满”的意思为“疯狂的人”,即指巫师。
3)习俗。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旧俗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父母包办。
结婚是,新娘要在南炕上坐账一日,称为“坐福”,“剃发梳”曾是满族成年男子的发式。
除夕吃手扒肉。
2.蒙古族。
1)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和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少数散居和聚居于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
2)历史由来.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
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
3)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泰语系蒙古语族。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以畏吾儿(维吾尔)字母创制,经过本民族多次改革逐渐形成的。
4)宗教文化。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大都改信藏传佛教。
5)习俗。
蒙古牧民多住圆形的蒙古包,它便于拆迁。
蒙古族是精骑善射的民族,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之称。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盛会。
3.藏族。
1)分布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上,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部分地区。
2)历史由来。
藏族的先民自远古就居住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拉萨,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区。
3)语言文字。
藏族讲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4)宗教文化。
藏民信奉的是藏传佛教,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黄教,其余还有红教、白教、花教。
黄教禁止僧人娶妻,其他教派不限制。
5)习俗。
在藏族的礼俗中,欢迎亲友互献哈达是最普遍的一种礼仪。
藏族有自己的历法。
藏历始于1027年,以十一月一日为新年。
每年阳历的8月初秋收前夕,是藏族人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节”。
4.回族。
“回回”真正形成一个民族是在明朝
1)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也有分布,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2)历史由来。
回族来源,可上溯到公元7世纪末,那时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留居广州、泉州等地。
3)语言文字。
回族在其东迁之初,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逐渐习用汉语、汉文,仅少数人会用阿拉伯语。
在边疆地区,回族人还是使用当地的民族语言,在回族人经营的商店前往往挂着用阿拉伯文写的招牌。
4)宗教文化。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5)习俗。
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回族居民及衣着已逐渐与汉族基本相同,但仍保留着一些自身的特点,如女子外出必须戴帽子或头巾,严禁露颈。
食物以牛羊肉制品为特色,爱吃油煎食品。
不吃猪肉,不吃马、驴、骡、狗肉和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
一般不饮酒,用餐时忌开玩笑。
回民盖碗茶以“八宝茶”最为著名,丧葬时用白布包身土葬。
第三章:
中国自然景观
第一节:
山地自然景观
一.熟悉山地自然景观的基本情况。
地球表面的形态状况叫地貌,我国的地貌宏观格局是由中生代的名叫燕山运动的地质构造活动所奠定的,现在地势的差别则主要是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的结果。
以荷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这些南北走向的山脉为界,东部和西部的大型地貌有明显差异。
此线以东,是我国人口集聚之地,目前旅游活动也开展较好。
此线以西,人口稀少,有众多高山冰峰和沙漠戈壁,是极有潜力的探险旅游地。
山脉以西北---东南走向占优势,山体绝对高度都很大,地貌组合以大型盆地、海拔很高的大高原和高出雪线以上的极高山为主。
“高山”指山岳主峰的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中山”指其主峰相对高度在350米至1000米,“低山”指其主峰相对高度在150米至350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把山岳作为风景资源来开发的国家,也是最早把山岳风景作为旅游观光对象的国家之一。
“名山“是具有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景观之胜,并显示较浓重宗教色彩的山岳综合体。
中国名山风景区的特点:
1)在历史上经长期的筛选、淘汰、最终为社会所公认而保留下来的佼佼者。
2)相对较高大。
3)蕴藏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掌握花岗岩名山、石灰岩景观、丹霞风光的景观特征和形成规律。
1.花岗岩名山。
花岗岩是分布很广泛的酸性侵入岩,即由地下深处含石英成分较多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酸性岩浆侵入到地壳中逐渐冷凝而成,颜色常为灰白色或肉红色,具有明显的粒状结构。
花岗岩经地壳运动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导游 基础知识 考试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