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总复习材料问题.docx
- 文档编号:24118301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1.23KB
八年级上总复习材料问题.docx
《八年级上总复习材料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总复习材料问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总复习材料问题
材料题1:
英国占领了香港岛,英、法、美等国在上海等地开辟“租界”,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受破坏。
五口通商以后,鸦片走私的情况更加严重,到19世纪50年代,每年走私达6万多箱。
外国鸦片贩子,每年从中国掠走白银1000万元以上。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
以英国输入中国的棉纱、棉布为例,1842年后的三年里,增加了一倍半。
工业品的输入,使中国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小农经济逐渐破产。
材料中涉及的问题:
知道材料中涉及的条约、五口通商、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
(1)英国占领香港岛、开辟“租借”、可以在五处口岸通商的依据是什么?
《南京条约》
(2)“五口通商”指的是什么?
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3)“小农经济逐渐破坏”说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材料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变化是如何造成的?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题2:
材料一:
战前英国输入中国鸦片一览表(单位:
箱)
年代
1799
1820
1825
1830
1835
1839
数量
4000
7889
12576
20331
35445
40200
材料二: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人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
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
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三: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
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上光绪书
材料涉及的问题:
图表反映的问题、材料中体现的给中国造成的最主要危害、材料中涉及的人物与主张。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数量急剧增加。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上述问题给中国造成的最主要危害是哪两方面?
白银外流,加剧中国的贫困;
吸食鸦片者的体质受到严重摧残
(3)材料三是谁的上书?
上书者主张什么?
林则徐的上书,他主张严禁鸦片
材料题3: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等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材料中涉及的问题:
条约名称、战争名称、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说)、造成的原因、获得特权、涉及的农民运动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是哪个条约的内容?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以上条约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上述不平等条约分别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辛丑天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材料二出自哪个条约?
它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2)材料三所指“不平等条约”名称是什么?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辛丑天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题4: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3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辱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涉及的问题:
材料中涉及的战争
(1)材料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3次灾难性的战争”是指哪3次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
近代化主要是指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伴随着列强侵略,在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材料涉及的问题:
材料中涉及的运动的主张、近代化的特点、涉及的阶级、派别、起步的表现。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或:
自强、求富);
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或:
建立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2)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有什么变化?
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政治制度变革再到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题:
(一)
材料一: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近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得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
材料二:
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渐深入开展。
材料涉及的问题:
三期指的是什么、主张是什么、代表人物、近代化的进程特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梁启超的分期
史学界的观点
相关重大的历史事件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一期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洋务运动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二期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维新变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三期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从1919年以前近代历程的第一、二、三阶段中人选
一名领袖式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说明他为中国的近代化,为了改变中国的“不足”做出了
哪些努力?
康有为(或梁启超):
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孙中山:
领导辛亥革命,确立民主共和国
陈独秀(李大钊):
掀起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科学
材料题:
(二)
材料一:
至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购置外洋枪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况近日议和既定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有数名正言顺,购城之日,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将,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
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永其人。
”
------李鸿章
材料三:
曾国藩说:
“”今日议和既定,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日,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将,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四:
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
设局铸造开花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辱之资,自强之本。
----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
材料五: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员,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
此其体也。
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无论竭蹶趋布(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
------郑观应
材料涉及的问题:
材料中涉及的运动、目的、观点对比(李鸿章、曾国藩与郑观应)相同与不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
镇压人民起义,抵制外国侵略
(2)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
说明你的理由。
不正确看不到封建制度的落后
(3)指出材料一核材料四观点上的相同之处
都强调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是“救国”“自强”的途径;
都能看到西方先进的技术必然要被中国人接受
(4)材料四中“臣料数十年后------”的含义是什么?
说明理由
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利润,必然吸引中国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说明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有一定的认识
(1)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
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比西方好,不必改革,只需学习西方制造利器即可
郑观应认为既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更要学习西方,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它的批评是否有道理?
为什么?
郑观应批判洋务运动是中体西用
它的观点正确。
因为只有改变封建制度,才能使国家富强。
(1)材料中的“剿发捻”指什么?
“勤远略”有指什么?
镇压人民反抗;低于外来侵略
(2)评价洋务运动
1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材料二种李鸿章提出什么主张?
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2)材料三中,曾国藩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3)根据材料二、三、五,说明李鸿章、曾国藩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道路问题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同点:
材料五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更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指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才是根本。
材料题:
(三)
材料一:
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其活动内容的实效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
------其最大的意义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
材料二:
戊戌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运动播下的近代文明的种子的提前收获------但戊戌变法不只是继承了洋务运动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运动的超越。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是对近代中国80年抗争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又为后30年的抗争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涉及的问题:
材料中涉及运动的目的(主观目的)、超出主观目的的活动、超越的三方面表现
80年抗争说明的问题、最大的成果、该运动的内容作用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超出其主观目的的活动内容”有哪些?
强兵。
内容创办民用工业、兴建新式学堂。
(2)阅读材料一、二从领导力量、政治、经济核心主张三方面说明戊戌变法对洋务运动的超越?
领导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或由地主阶级到民族资产阶级)
政治主张:
建立君主立宪(或不改变封建的政治制度到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经济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
(3)材料三近代中国前80年的抗争历史说明了什么问题?
农民、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能领到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的目的。
(4)材料三中前80年抗争历史中,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这一成果有什么功绩和不足?
辛亥革命
功绩:
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不足: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革命的成果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
(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
试一其中的一项为例说明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中国人产生的巨大影响。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如: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成为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趋势,专制统治在中国再也
行不通了。
材料题:
(四)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
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寻找制作机器的机器)-----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即民族主义);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即民权主义);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
”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材料涉及的问题:
政治派别及政治主张、运动名称、与近代化的关系
(1)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一派别或人物的政治主张
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资产阶级激进派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则材料反映的核心主张
利用外国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用“民主”与“科学”引导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3)上述材料,分别反映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观念(由器物→制度→观念)
材料题:
(五)
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时说:
“1840年以后,------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同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为新思想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
1921年,在现今的社会力量和新思想新理论结合的进程中,------应运而生。
”
材料涉及的问题:
材料中提到的救亡图存斗争、新社会力量、先进理论、1840、1921等信息
(1)“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指的是近代历史上发生的哪些事件?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2)“新的社会力量”“先进理论”指什么?
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
(3)“新的社会力量”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哪些革命历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材料题:
(1)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
此次罢学风潮,今因虽有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所为。
———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至6月,战胜国代表在法国的巴黎召开会议。
中国作
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会议,并向大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
但是,由英法美等国操纵的和会,不但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
而且还无理的将大战前德国强占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材料三: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材料四:
五四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也越来越多。
1920年,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现了。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材料五:
“重审中共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
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达到军阀,
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材料六:
“军阀政府名为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帝国主义列强······帝国主义利用在华政治势力,妨碍中国工业之自由发展,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中做,以解除
内外压迫”————中共“三大”决议案
材料七:
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材料涉及的问题:
每段材料里涉及的历史事件,事件之间可以对比的内容,有关联的内容
材料题:
(2)
材料一:
“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这一年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
材料二:
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材料涉及的问题:
会议、内容、作用
回答:
(1)材料以、材料二分别指的是哪次会议,会议的内容主要由哪些?
八七会议: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并布置秋收起义。
遵义会议:
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取消其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2)为什么说这两次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行的会议?
八七会议室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材料题:
(3)
材料一: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
现在,我们的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材料二:
“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起义军公开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号。
他们曾一度攻占了一些城镇,由于城市里敌人力量比较强大,受到严重损失,余下的部队退到文家市时,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该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
材料三:
1927年8月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100多次武装起义,探索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但大多都是失败了,只有少数走井冈山道路的,才树立起红旗。
党中央派出不少优秀干部“学习江西井冈山的办法”,去各地创建革命根据地。
材料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材料涉及的问题:
每段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时间、意义、革命道路、原因
(1)材料一中周恩来所说得起义是指的哪一次起义?
这次起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南昌起义;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根据材料二回答:
湘赣边秋收起义发生在哪一年?
毛泽东在文家市作出的重要决定是什么?
时间:
1927年;决定:
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该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3)材料三中所说的“井冈山道路”是怎样的革命道路?
对中国革命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井冈山道路”: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胜利的道路
意义:
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
(4)阅读材料四回答: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远征”?
依据毛泽东的诗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长征中的两次重要军事行动以及意义。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行动:
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打开北上的道路;三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为什么说“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一部永恒的史诗。
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
因为长征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发扬: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拚搏,夺取胜利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艰苦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不低头,团结互助精神
材料题:
(4)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住的率领队伍走,进军向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的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
回答:
(1)这段歌谣涉及到哪几个历史事件?
南昌起义,转战湘南;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
(2)材料中有“讲起‘八一’历史长”,计算以下,“八一”历史到2007年有多长?
80年
材料题:
[一]
材料一:
十八日夜,岛本大队川岛中队的河本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部下数名像柳条湖方向走去。
------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放在这里的铁轨下------
“------日军一夜之间占领了沈阳称,在沈阳残害中国人民”
材料二: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三:
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评县
搜捕,遭到中国军队拒绝,蓄意挑起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守军发动进攻,并炮轰宛平城。
材料四: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现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
材料涉及的问题:
材料反映的事件内容、造成的影响、观点提出背景及反映的党派主张
回答:
(1)材料一导致什么事件?
日本为什么发动这一事件?
日本军队此后在东北还有什么行动?
九一·八事件为其侵略战争寻找借口迅速占领东三省
(2)针对这一事件材料二反映了谁的什么政策?
其结果如何?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七七事变
(4)材料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
反映了哪个党派怎样的主张?
“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5)“全民族实行抗战”开始于何时?
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材料题:
[二]
材料一: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
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
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曰之······”
——12月27日《桂林日报》
材料二: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
不是!
为泄私愤吗?
也不是!
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
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
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
”
材料三:
“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用一切方法联合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
------给张、杨积极实际的援助(军事上的与政治上的),------切实准备‘讨伐军’进攻时的防御战------这种防御战------依然是为了促成全国性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
”
引自193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谨以极大的热忱想我国父老兄弟诸姑姐妹宣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
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
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
这对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前途有着怎样
重大的意义啊!
材料涉及的问题:
材料中反映的事件及信息、涉及的人物及观点、党派及观点
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指的是什么事件,张学良为什么有此行动?
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2)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一句中的“强邻”指的是哪个国家?
日本
(3)材料四中的“国难极端严重”指的是什么?
国共双方为抗“国难”是怎样做的?
日本发生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急严重,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及。
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
(4)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发起人是谁?
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
(5)根据材料三回答,事件发生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复习 材料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