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中学习.docx
- 文档编号:24113202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44KB
快乐中学习.docx
《快乐中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快乐中学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快乐中学习
快乐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
美术教育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
而乐观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
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为了使所有学生能充分领悟美术的无穷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全体学生积极的、自信的、快乐的参与各项美术活动: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
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
在之前的学习的学习中,观摩优秀教师上课,当教师上《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教师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一来,学生们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比如,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来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必须增强其趣味性。
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根据《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
三、美术教学活动也应该动静结合,动中有静。
美术是内心活动的表现。
美术教学活动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美术课。
通过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培养他们动脑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
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美术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每个美术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和名画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
四、增强学生自信,使每个学生大胆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反之为弱者。
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学生的“学”,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的过程。
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处于被动地适应教师教学,接受现成知识的“机器”,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尤其对于个别美术素质不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应多采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者结合的评价形式,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对美术怀有强烈的渴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并非主动参与。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不要忽视他们在美术表现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为了激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在美术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在黑板上、实物投影上大胆地去表现各种物体,并及时的鼓励他们、表扬他们,而他们感到很快乐,很有信心。
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画画的时候既能自信又很富感染力与表现力。
总而言之,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不喜欢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充当知识的容器。
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快乐地学习美术,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领悟美术的魅力:
同时也可以借助美术的神奇力量,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和谐发展。
浅谈欣赏教学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
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
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
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
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根据这些特点,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
如小学美术第11册第1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就是关于“官殿、宗教建筑、园林”的整堂专题欣赏课,还有《中国画》、《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等等 。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
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
(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
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2、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
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又如:
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
如在湘版教材第三册
《巧妙的组合》一课中,有的学生让为西班牙画家米罗这幅《太阳、人和鸟》不好看,什么都不像,有的学生认为好看。
这时,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学生去争论。
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抽象画的认识,接受大小不等的几何色块组成的画面也是一种美的形式。
反之,教师如果认为学生不该对大师的画质疑,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容易与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再讲几何色块组合画面时要注意的地方时,只能是教师一个人的一厢情愿了。
3、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
例如:
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
农村学校的儿童,外出参观的机会较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现场欣赏的机会。
比如我们上浙美版一册《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
学校里就有那么多不同的树,何况大自然呢。
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绘画教学。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
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
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
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
(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
(2)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一、抓兴趣点
喜欢涂涂画画是小学生的天性。
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
1.猜谜激趣。
如第十一册教材中《古诗配画》一课,我首先就以猜谜形式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不是我们第二册时学过的《画》那首谜语诗么?
”一时,小手像雨后春笋一齐竖了起来。
接着,我把课前画好的范画一出示,诗与画一搭配,学生思维就更加形象化了,只用几分钟时间就帮助学生想象到了“古诗配画”的题意。
2.故事激趣。
第八册教材《字谜画》一课,我先给学生讲一个《唐伯虎卖画》的故事:
“……唐伯虎挂出一幅水墨画来,上面画着一只黑狗。
他对围观的入说,这是一幅字谜画,谁猜对了,我就把这幅画送给他,可是很久都没有人猜中。
突然,人群中走出一个少年学生,他说:
‘我猜中了!
’说完就一声不响地把画取走了,唐伯虎望着少年学生的背影哈哈一笑,说:
‘多聪明的小家伙!
’”故事讲完了,有不少小朋友也猜出来是个“默”字,大家很自然地沿看“故事”导向的思路想象开了。
3.儿歌激趣。
第一册教材中《我喜爱的动物》一课,教师课前编好一首儿歌,一进课堂就朗诵给小朋友们听:
“妈妈带我上公园,各种动物真好看:
大灰象喷水玩,小猴子荡秋千,熊猫戴上黑眼镜,孔雀展开大花扇……”听着听看,小朋友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那些动物。
教师话音未落,大家都抢着说开了:
“我也去过动物园,有很多很多动物,我最喜欢猴子,它们非常玩皮。
”“我最喜欢长颈鹿!
”“我最喜欢青蛙!
”这样,小朋友们自觉地随着记忆进入了想象世界。
4.音乐激趣。
《小鸟齐飞》是第一册教材中的一课,课前,我与音乐教师联系,教唱好《快乐的节日》这首歌,上课铃一响,录音机里轻轻播放《快乐的节日》,教师随着音乐唱起来:
“小鸟在前面带蹈,春风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小朋友们也跟着唱了起来。
唱着唱着,小鸟齐飞的画面自然地呈现在小朋友的脑海里,激发了学生学习小鸟画法的兴趣。
二、交金钥匙
进入想象氛围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的局限,想象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但只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去启发、引导和点拨,就不难使学生的想象展开翅膀自由飞翔。
1.直观引伸。
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强,根据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创造的心理过程,直观引伸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一种有效方法。
《小鸟齐飞》一课中新授小乌画法时,我先用课前绘制的挂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各种鸟的形体特征,再看教材上介绍的照片《小鸟齐飞时的不同姿态》,接着运用课前制作的活动幻灯片演示飞鸟的不同姿态,一边演示一边板书:
①当头、身子不动时,变动翅膀的位置,看乌的姿态发生了什么变化;②当翅膀、身子不动时,变动头的位置,看乌的姿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然后告诉小朋友在画飞乌时,根据这些道理想象出飞乌的不同姿态。
懂得了这些,小朋友们进行画飞乌想象时,就不那么困难了。
2.儿歌牵引。
小朋友喜欢儿歌。
教学时我运用这个特点,把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编成儿歌,加强教学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易懂易接受。
以《我喜爱的动物》一课为例。
我把动物特点归纳成生动有趣的儿歌:
“小花猫,喵喵喵,蹬蹬腿,弯弯腰,又蹦又跳练功夫,乐得老猫胡子翘。
“长颈鹿,真出奇,多像一架起重机,够树梢,不费力,吃着嫩叶甜如蜜”……听着听着,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自然地想象出各种动物可爱有趣的形象来。
3.故事启发。
故事对小朋友的吸引力特别大。
教学中,我投其所好,让学生从故事中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古诗配画》一课中,我首先运用教材提供的范例《月是故乡明》来指导学生如何大胆想象。
接着,我利用古代画家的创作故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宋朝一个皇帝赵倍招考画工,要求给‘深山藏古寺’这句诗配一幅画,当时不少人画的都是茂密茂密的森林呀,高大古老的寺庙呀,虽然绘画技巧都很不错,但并没有考龋而另一个考生却被录取了,原来呀,他的画面是这样的:
一个和尚在井边挑水,一条石板小路伸入深山……”同学们的眼睛眨巴眨巴的,不一会儿,小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好像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4.典范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少年儿童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
我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
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
《古诗配画》一课中,我便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
“齐白石爷爷曾经画过这样的一幅画:
《蛙声十里出山泉》。
意思是说,青蛙的声音从十里山泉里传出来。
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体现。
这声音要画出来可就麻烦了。
”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而后讲述齐白石爷爷是这样体现的:
几只小蝌蚪从山泉里流出来。
听到这里,学生己是恍然大悟了。
总之,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提高兴趣,整合资源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
峨眉山市普兴小学-------何建波
当今社会,什么都要讲究效益,我们教育行业更不例外,尤其在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向课堂要效益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那么,我们怎样向这课堂40分钟要效益呢?
我们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想有效提高课堂效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1、
课外:
我们美术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多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美术知识。
比如给他们介绍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一些画家的故事,让他们从中得到一些启,;布置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叫他们从当地的一些古迹中寻找一些美术方面的东西。
多举办一些美术作品的展览。
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
课堂:
课堂是我们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把握好各个环节。
比如在导入时,我们可以故意制造一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说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14课《爬升玩具》:
我们在导入时先让
学生欣赏玩具爬升,激起学生兴趣。
再告诉他们,想让自己的玩具也能爬升吗?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玩具爬升。
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悬。
念。
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分层次来布置作业。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
二、 打破常规,整合资源。
(一)、整合教材资源。
作为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对小学美术的每册教材烂熟于心。
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整合教学资源。
比如说:
我们可以把全套美术教材分成低、中、高三个年段。
把每个年段按照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比如说国画系列、水粉画系列、铅笔画系列、纸工系列等等。
举个例子:
在小学美术高段第九册的第7课《动物的脸》、第8课《有趣的汉字》、第十册14课《山水画》、15课《花鸟画》、十一册课〈有特点的人脸、〈戏曲人物 〉等这些内容,它们都属于国画系列,我们就专门用一期或半期来专门进行学习。
我觉得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1、有利于学生准备材料。
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如果一学期一种材料只画一两次,学生不容易看出自己进步的地方,而画的多了,有了比较后,学生就更容易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兴趣也就更浓厚了。
3、 有利于争取到 家长的支持。
现在山区很多家长还停留在只重视语数, 对艺体学科觉得无所谓,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家长,比如美术学科,很多家长也重视,
开学就给孩子买了许多美术用的材料,但是由于很多材料买来一学期只能用一两次,到了下学期由于各种原因又需要重新买,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他只感觉花了很多钱却看不到效果,慢慢的就失去了信心,不愿意再买材料,从此便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4、 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
(二) 、整合课程设置。
现在美术课的内容有很多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但是学校安排的美术课都是在不同的时间。
这是许多教师很苦恼的地方。
一个内容就要分成几次上,一个作业也要分成几次做。
这样就出现了一些弊端。
比如说一些手工课,第一课 时做了一半,由于没有时间不得不把一些半成品带回去,等到下次上课时就出现了许多情况:
什么忘了带来、材料损坏等等。
上国画课,由于时间原因,到了下课时许多学生的工具还没有清洗,等把工具洗完下节课都上课了,结果弄得后一节课的教师也很被动,弄得我想如果能把每周的两节美术课连在一起上的话这些问题就应该能解决。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多留心,多积累,就一定能发现更多适用于我们的方法。
让美术课堂成为减负提质的主阵地
——浅谈小学美术“轻负高质”现状的问题与对策
椒江区三甲中心校 徐静波
【摘要】:
长期以来,减负提质始终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焦点性问题。
一线的美术教师,对于减负提质已经没有疑义。
怎样减负?
如何提质?
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十分关注但却不容易找到满意答案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
减负,主力军是老师,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革新;主阵地是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减负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教师、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美术课堂 减负 提质
“减负令”如春风吹进校园,吹进学生的心田。
但当学生沉浸在减负带来的学习生活的欢愉和欣慰的时候,家长、学生、老师体会到了轻松背后其实是更大的压力,不免有了新的困惑和担忧:
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提质,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怎么可能?
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不正确。
我们是要让马儿吃好草,而不是不吃草。
“好草”从哪里来?
当然从教师那里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本文就减负和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轻负高质”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与减负。
什么是负担?
不喜欢的就是负担。
这个我们都知道,但具体到实际操作,约束便多起来。
讲多了,是“满堂灌”;讲少了呢,又成“大放羊”;讲得动情,似乎有点自我陶醉;上得理智,又开始担心能否打动学生?
由于美术教学的时间有限,只有我们美术老师 “讲”精炼,才能保证学生能有时间“练”。
教师在“精讲”中减负,学生也在“善练”中提质,向课堂主阵地要效益。
对策一,精讲善练,讲是关键。
在“精讲”与“善练”这一对矛盾中,精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学生在接受教育前,美术方面的知识几乎是空白,完全以美术教师的讲述为主导,根据美术教师传授的课程要求、方法进行训练。
教师讲述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
作为美术老师,我们要概念明确,有针对性,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同时语言要精炼、扼要。
对策二,明确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的关系。
美术技能训练是美术理论转化为美术技能的具体途径,“讲”是“练”的前提,“练”是讲的深化。
明确了这一关系,“讲”才能克服无的放矢或随意性;“练”才能克服盲目性和无所适从;让学生在老师精炼、扼要的讲解中“轻负”促使学生在练习中“高质”。
此外,美术老师还要给学生多留一些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发挥,留些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分析或联系实际操作,这样才可以使老师教学节奏更鲜明,教学效果更好,使学
2
生学习会更主动、也会更喜欢。
二、学生与减负
生性活泼好动的孩子,对于枯燥的学习,几乎有一种本能的拒绝,尤其是在课业负担过重的状态下,对学习有一种畏惧、厌烦心理体验,视学习为迫不得已,很难忍受的事。
同样的学习任务,对有的学生适宜,而对另外的学生可能不堪负重。
其实,心理压力比学习压力还大,作为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体验,从调节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入手,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使学生能从苦中寻乐,随时主动地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
对策一,让学生在课堂愉悦感中减负,在激发学习兴趣中提质。
作为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体验,从调节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入手,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让美术成为学习的调味剂,随时主动地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
能唤起美术学习兴趣和愉悦感的具体方法有:
1、在美术教学中设置与美术教学内容相符的有趣情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2、预先设置有趣的活动、新颖的情境、新鲜的活动素材和方式等,提出初步方案,让学生自行讨论,以激发愉悦;3、教师借助巧妙的讲诉或是试听教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视听的享受,并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4、把新的教学内容与有趣的学习经历相结合,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觉与日常生活的实际相联系,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5、将新课题同过去的学习经验特别是有趣的学习经历相结合,让中小学美术教学成为一个不断积累愉悦和自信的过程;6、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分组合作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快乐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