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杨.docx
- 文档编号:24111393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7.63KB
教育学 杨.docx
《教育学 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 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杨
第一讲教育学的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1、萌芽阶段
儒家思孟学派《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早300多年
《礼记》荀子《劝学》韩愈《师说》
2、独立阶段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班级授课制
普通教育学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多样化阶段
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1939
中国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930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派”“儿童中心主义”
凯洛夫的《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教育学
“实质教育派”(知识派)“五环节教学模式”
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教育学
4、深化阶段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
苏联赞柯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发现法”赞柯夫“形式教育派”(能力派)
第二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2)
1、广义:
有目的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狭义:
由专门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
(2)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3)
“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四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五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环境、教育活动
四、教育的起源
(1)
1、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者
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利特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美国的孟禄
五、教育的发展
(1)
1、原始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西欧奴隶社会: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
骑士教育;教会教育
3、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三讲教育发展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变革。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①、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能把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③、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
政治对教育有决定作用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和某些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有影响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政治的宣传工具。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的民主。
二、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1)
(1)遗传
①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
②遗传是人发展的自然基础和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③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但差异不大。
④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但可塑的幅度有限。
(2)环境
①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②社会环境制约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身体发展水平。
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3)教育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②教育是在专职教育者指导下进行的活动。
③教育可以调控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4)内因内因是一个人发展的内部动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实践活动)
遗传基础“遗传决定论”
环境制约“环境决定论”
教育主导“教育万能论”
内因动力“唯意志论”
2、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1)
顺序性要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能一刀切,要注意“引渡”和衔接
不均衡性要把握好“火候‘和关键期“教子婴孩,教妇初来”
稳定性可变性不随心所欲,不千篇一律
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第四讲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3)
1、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什么样人的规定,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对教育工作: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根本依据和最高标准。
②对教师:
是教师工作的目标。
③对学生:
是学生努力的方向。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
1、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培养“四有”、“两热爱”、“两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
③现阶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
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①是劳动者,不是剥削者
②既要有社会主义觉悟,还要有文化
③要有开拓进取精神
④要有高度发展的个性
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①德育:
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②智育: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
③体育: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学生传授身体锻炼和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教育。
④美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⑤劳动技术教育:
是教育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第五讲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2)
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简称学制。
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
二、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
1、旧中国学制的演变
①1902年壬寅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清政府学部大臣张伯熙
虽经颁布,但未实施
②1903年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国家法律的形式颁布并推行全国的学制;修业年限长;有读经科;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以德国学制为蓝本)
缩短教育年限;废读经科;首倡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承认男女生可以同校学习的权力。
④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六三三制”;相对完备和科学,使用年限最长。
2、1986年《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
依照国家法律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点:
普遍性强制性
第六讲教师和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职业特点
(2)
①复杂性②创造性③无时空界限④群体性与个体性统一⑤示范性⑥长期性
2、教师的职业素养
(1)
①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
热爱忠诚,敬岗爱业对待学生:
热爱关心,诲人不倦
对待集体:
团结合作,协调一致对待家长:
尊重指导,廉洁从教
对待自己:
严谨治学,勤于进取
②知识素养
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知识
③能力素养
处理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修提高能力
(课本:
驾驭教材的能力,交往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修能力)
二、学生
1、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
①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作用:
使学生产生“学生感”。
使其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育。
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作用:
使学生产生“主人翁感”。
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③学生是教育客体与主体的辨证统一体
实质上就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辨证统一。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3):
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
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三种表现形式(3):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道德关系(工作组织)心理关系(人际心理)
3.师生关系的社会制约性
(1)
①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是“伦常关系”
②资本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是“金钱关系”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同志关系
第七讲课程
一、课程概述
(2)
1.、课程的类型(课程模式)
①学科中心课程(学科课程或分科课程)
②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③学问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课程)
④人本主义课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二、我国的课程内容
(1)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概念: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概念: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计划对学科设置的要求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课本(教科书)
概念:
根据课程标准及不同年龄学生的认识特点编写的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教课书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
1、具体目标
①课程功能: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②课程结构:
从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转变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③课程内容:
从难、繁、偏、旧转变为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④课程实施:
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⑤课程评价:
从强调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教育与促进。
⑥课程管理:
从过于集中转变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第八讲教学工作
一、教学概述
(2)
1、教学的概念
广义:
把知识经验传授给学习的人,使学习的人由此得到提高的一种活动。
狭义:
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的地位
中心地位以教学为主
1什么是以教学为主?
就是学校要以教学为主要工作或中心工作,要保证以大量时间和集中主要的精力把教学工作搞好。
②为什么以教学为主?
首先,与学校的特殊社会职能有关。
其次,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地位有关。
最后,与教育实践的经验教训有关。
③怎样以教学为主?
教学为主并非教学唯一,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搞好其他工作,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二、教学过程
(1)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接受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③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过程
④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心理准备,激发动机
②感知教材,构成表象注意力和观察力
③理解教材,形成理论思维力和想象力
④巩固知识,增强记忆记忆力
⑤运用知识,促进迁移操作力
⑥检查效果,获得反馈
注意:
①.这六段尤其是中间四段既能掌握知识也能发展智力。
②.从“心理准备”经“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到最后“检查效果”,这样的排列顺序是典型的,但不是唯一的。
③.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这六段尤其是中间四段是缺一不可的,但具体到每节课来说,并非都要经过这六段或四段。
“补课的理论依据”
④.各段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
三、教学原则
(1)
1、教学原则概述
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分述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含义:
教学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书有育人。
贯彻要求:
*要保证教学的思想性。
*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要结合教材特点,恰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
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讲授同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达到学懂会用。
贯彻要求:
*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
*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③直观性原则
含义:
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从而获得生动的表象,为正确理解教材,掌握科学概念打下基础。
贯彻要求:
*根据学科、教材和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同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直观作用。
④启发性原则
含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以提高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贯彻要求: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
*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⑤巩固性原则
含义: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持久地保存在记忆中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再现和运用。
贯彻要求:
*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
*要合理地组织复习,加强对记忆方法的指导。
*要系统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练习注意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查。
⑥循序渐进原则
含义: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贯彻要求:
*要抓好教学内容的序。
(知识的逻辑结构)
*要抓好教师教的序。
(教师的工作程序)
*要抓好学生学的序。
(学生的学习程序)
⑦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贯彻要求:
*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要善于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要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四、教学方法
(1)
1、教学方法概述
①教学方法的含义:
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
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方式是方法的各种细节和组成部分。
方法包含方式,方式组成方法。
方式有些是通用的,有些只能在某个学科采用。
2、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⑤演示法⑥参观法⑦实验法⑧练习法⑨实习作业法
五、教学组织形式
(2)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安排教学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的结构。
2、教学组织形式分述
①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②教学辅助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现场教学
③教学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六、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2)
1、备课
意义: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上课
意义: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的类型:
单一课综合课
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的明确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几方面的目的
2内容正确这是最主要的标准
③表达清晰包括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
④方法恰当按照选择教学方法的四个依据
⑤积极性高师生双方积极性都要高
⑥组织的好结构严谨,有条不紊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意义:
教学工作的巩固环节
4、课外辅导
意义:
教学工作的补充环节
5、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①意义:
教学工作的反馈环节
第九讲德育工作
一、德育概述(3)
1、德育的概念: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便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实质:
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2、德育的意义
①加强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②加强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首要地位,保证方向,塑造灵魂,提供动力
③加强德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新形势、新问题与青少年年龄特征
④加强德育是巩固政治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视德育是历代统治阶级教育的共同特点
二、德育过程
(1)
1、德育过程概述
主要矛盾:
社会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②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多方面接受影响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发展转化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1)
1、德育原则的概念: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①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根本原则)
概念:
德育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向学生灌输共产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要求:
*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的政治方向。
*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时期的现实性结合起来。
*把共产主义方向性教育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②知行统一原则
概念: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既要提
要求: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统一,做学生的表率。
*要搞好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③正面教育原则
概念:
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正面疏导,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进步。
要求:
*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认识,以理服人。
*树立榜样,表扬为主。
*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④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概念:
德育工作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他们思想品德中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要求: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要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
促使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把坏事儿变成好事
⑤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概念:
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要求:
*要尊重、信任学生。
*要严格要求学生
*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并坚决贯彻到底。
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概念:
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依靠集体,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
要求:
*要培养良好的集体。
目标、领导、活动、风气
*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集体舆论、规章制度、传统
*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抓两头,带一般”
⑦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概念: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德育的要求,确定德育的内容,选择和运用德育的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
要求:
*要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
*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
⑧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概念: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按照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互相配合,步调一致连贯地教育学生。
要求:
*统一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团队干部、教辅人员
*统一校外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与“考不上大学就买棺材”
*思想品德教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朝令夕改”与“雷声大雨点稀”
四、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
1、德育途径
①各科教学基本途径。
内化途径,有利于提高认识。
②社会实践外化途径,有利于行为培养。
③团队活动既有利于内化,也有利于外化。
④校园文化潜移默化,感染教化,陶冶情操。
⑤班主任工作最有效途径。
2、德育方法
①说服教育(基本方法)
含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方法。
②榜样示范(直观方法)
含义;用别人的高尚思想、良好行为、优秀品德来影响教育学生的方法。
③实际锻炼
含义:
在德育过程中根据一定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④陶冶教育
含义:
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景,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的方法。
⑤自我教育
含义:
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方法。
⑥品德评价(辅助方法)
含义:
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评价标准对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督促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的方法。
五、班主任工作
(2)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意义:
了解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
*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选拔和培养积极分子。
*制订规章制度。
*组织班集体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传统。
③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了解)优等生
特点:
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进取精神
有较强的荣誉感
有较强的超群意识和竞争观念
措施:
高标准、严要求、防微杜渐。
加强挫折教育,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观念。
后进生
特点:
*自尊,得不到尊重。
*好胜,不能取胜。
*盲动,辨是非能力差。
*有上进心,但意志薄弱。
措施:
*了解其心理特点。
*真诚关心热爱他们。
*培养其学习兴趣。
*反复、耐心、细致地做工作。
④协调各方教育影响
校外协调:
家庭:
*家庭访问*家长会*书面联系*电话和网络
社会:
*充分了解社会中影响学生的因素。
*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⑤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第十讲课外教育工作
一、课外教育工作概述
(2)
1、概念:
在课堂教学工作范围之外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2、特点
①自愿性和选择性(活动性质)
2伸缩性和广泛性(活动内容)
3独立性和自主性(活动方法)
4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的组织形式)
⑤机动性和多面性(活动的成绩考核)
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