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园亭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4108890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6.01MB
拙政园园亭分析.docx
《拙政园园亭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拙政园园亭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拙政园园亭分析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论文
拙政园园亭分析
一、拙政园简介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园中有堂、楼、亭、轩等31景,随着后来的增建,景点达到39处之多,其中以亭命名的景点就达到18处。
拙政园随处可见大小各式点景或观景用的亭子,可见亭在其中的独特地位。
一个亭是一道风景、一篇诗文。
二、拙政园景点分布图
三、拙政园园亭大观
(一)东部
1•绣绮亭
枇杷园北边假山上的长方亭
登高远眺是古典园林游赏风景的重
绣绮亭
纤軫爭三蜀壬故.址可傅急丸特花池Wg*・舌可
芸氓佬吿之诡墨.琴壮育
”全二直里旳.船哲如耳型之蒙芳離丈,孕皴左応盘宮
“诞马世罩”之吾.育郭还
要方式,私家花园尽管占地不大,但每每也要设立高处的赏景小筑。
绣绮亭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一的山巅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
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丹,每当阳春三
月,姚黄魏紫,娇艳欲滴,登亭四望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故名。
小亭造型清秀美丽,四角起
翘轻盈又舒展,台座、柱身及屋
顶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小筑之美。
亭西檐下,悬挂着横卷形的匾额,上边行楷书写着亭名。
原先,西柱上挂有清人所写的楹联:
“人远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
现原联佚失,改悬从它处移来的劝人处世的联文:
“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亭内复有额对,横匾为“晓丹晚翠”,上联是“露香红玉树”;下联为“风绽紫蟠桃”。
据姑苏文化老人回忆,亭中在抗战前曾悬有梁山舟撰书的景联:
“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其境界似乎比今联要
2•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
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位于拙政园中部水池东端。
亭背枕分隔园东、中部的复式长廊,
西临大池,北有小曲桥通池中山岛并隔水与绿漪亭互为对景。
与一般园林亭榭相异的是此亭以墙代柱、四边围有白墙。
为便于赏景及室内外之沟通,在四壁方墙上开了四个圆形洞门,坐亭中心石凳外望,景色面面不同,颇似观赏古代团扇山水画。
要是从亭后长廊透过小筑双重圆洞看池上景色,环环相套极有趣味。
亭侧原广栽梧、竹,其得名也源于此。
梧桐叶杆皆鲜碧可爱,又传凤凰非高梧不栖,故古园栽植极多;竹乃岁寒三友之一,为古代士人极喜爱的造景植物。
此处上有蔽日之高梧,下有“风尾森森,龙吟细细”之翠竹,环境甚为清幽
面;池南为面水的远香堂、倚玉轩等主厅,加上耸立于湖石山上的绣绮享,泊于水中的香洲等,堪称亭台掩映,楼阁依稀。
而水池北则是一片莽莽苍苍、青翠欲滴的两座岛山,极富自然之野趣
清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曾有诗赏曰:
“碧槛红栏屈曲成,海棠含雨近清明。
半池雪霁水微绿,坐看野塘春草生”。
南北两岸的不同景色是园林设计上“自然”与“人为”极成功的对比。
景点的构思立意层次较高,设计者借助于题对等文字景观将其深层意蕴传达给游赏者。
亭内悬有文徵明书的“梧竹幽居”匾额,点明了周围的环境美特点。
在面池的西向墙上,又挂有署清末著名书画家赵之谦题识的楹联: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不仅道出了粼粼清波、磊磊假山的动静对比,还借入了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构成了虚实相济的迷
3.倚虹亭
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坐东朝西,身后长廊迤逦,面前水木旷远,
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好的观赏点。
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
石小桥,名“倚虹桥”,桥栏、石质都体现了明代风格,似是明代拙政园的遗物。
站在亭内,中间开阔的池水,曲桥分割水面。
盛夏,满池的荷花红裳翠盖,一片江南风情。
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
分隔拙政园东、中部长廊上的半亭,其位置恰巧将廊南北一分为二,亭西向,正对大荷花池。
游人要是从山坡
草地的东部穿过设置在复廊间壁上的院门进入倚虹亭,眼前便是古色古香、风格完全不同的山池亭台,波光塔影,苑若步入瑶池仙境,真实体会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魅力。
古人的园林文字常将婉曲的长廊比作卧虹,小亭倚廊,故得倚虹之名。
亭前有石栏小桥,系明代遗物,大池之水穿过桥下向海棠春坞流去。
半亭面西墙上,原悬有近代学者翁方纲写的大幅“鹅”字,可能是清波涵养的书卷气引发了学者对书圣王羲之的追忆之情。
“鹅”字两侧挂有一诵景佳联:
“婆娑青凤舞
松柏,缥缈丹霞聚偓(wb)佺©udn)
4.绿漪亭
又名劝耕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大荷花池的东北角,东边山岛之背面,小亭又是分隔东部和中部长廊之端头。
这里北倚界墙,南瞰水池和东边山岛。
亭西沿着池北的土岸,一溜排着的桃红柳绿伴着小路直通西部,靠界墙则是竹林掩映,极富江南水乡的野趣。
绿漪亭是这一
带唯一的小筑,亭方形攒尖顶,小巧而
境漪薛平而團
據:
猗爭又名“劝科帝”t是分割申部与东都的堀头=爭子貫由水申,点、染端头,勢号沉璧,硕费心机.是回中的死角起死回
端方,使人想起水乡路旁的休息小亭。
原先东边亭柱上曾挂有一方板刻:
“诗经曰:
‘绿竹漪漪。
’唐张率诗:
‘戢鳞隐繁藻,颁首承绿漪。
’此处有水、有竹、有鱼,故名。
亭西沿池栽植垂柳、梅花、碧桃,花时灿烂如锦,南岸山林屏障,隔绝繁华,北面翠竹丛丛,顺小径西行,但见芦苇摇曳,
别有一
番乡村风味,故又名‘劝耕亭'
当初阐发拙政含义的重要景致。
由此可知,小亭和枇杷园一样,是
5.“一池三山”三亭
(1)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坐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
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
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苏州拙政园内有一个大岛,岛心处便是“荷风四面亭”。
“荷风四面亭”有一副抱柱联“四
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联是仿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该联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所撰。
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4四壁荷花3三面柳2半潭秋水1一房山。
(2)待霜亭,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
循梧竹幽居北侧游路西去,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东岛。
岛为土山,沿岸用黄石砌成自然式驳岸,小径穿越地势较低的岛南部。
北部则是陡坡,高处的深树丛中立此一亭,使小岛之景顿生颜色。
亭名取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意。
太湖洞庭东西山盛产桔,待霜降始红,此处原种洞庭桔十余株,故名。
当年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中就记有这一景点,现亭名“待霜”二字便取自碑记。
亭外原悬有清末翁同穌(he)撰写楹联:
“葛巾羽扇红尘静,紫李黄瓜村路香”。
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
“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
(3)雪香云蔚亭,位于园水池西边山岛之巅,系一古朴雅健的
矩形方亭。
古代造园经典《园冶》云:
“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
”拙政园池中两山,一大一小并列,堪称这一理论的活样板。
东岛较小,但较高耸陡峭,山间有待霜亭。
西岛较大,山势比较平缓,沿石阶拾步而上,到顶便是雪香云蔚亭。
雪香是古代诗人形容洁白有香之花景的常用语,有的指白菊,有
的指杏花,但最多的是指梅花,如梅林便有香雪海之雅称。
此小亭高踞一园之上,似乎与云相映,四周植梅多本,冬春开花,冷香四溢,故名。
池中山岛,全以自然景为胜,四望一片郁郁苍苍,极有野趣。
两岛间以一溪相隔,上架小桥,桥旁幽篁丛出,古树扑水,沟通池北池南的涓涓清流,好似与树上莺歌蝉唱相酬答。
这一如画
的景色恰如南朝梁诗人王
籍名句“蝉噪林愈静,鸟
鸣山更幽”所描绘的意境。
为点题,亭中悬一额,为元璐草书“山花野鸟之间”,其旁楹联即为文徵明行草所写这一古人名句。
雪香云蔚
亭是主厅远香堂隔水的主要对景,它既是赏景的好去处,又是重要的点景之笔,在拙政园中部的风景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嘉实亭
枇杷园内南界墙前一座小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
而名之。
其题额为隶书,款署“徵明”,悬于亭内,系今人仿文徵明
字体重题刻的。
小亭为矩形,尽管面积很小,但设计上颇有特色。
一是利用其南面界墙的一段作为背景,墙前栽翠竹,点松皮石笋,这是古代园林理论中称的“藉以粉墙为绘也”。
其次,为了使游人在亭中细赏这幅竹石小景,造园家在亭南壁墙上开了一个很大的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美石,空窗的大小、位置均经过周
密推敲,使这幅立体风景画呈现出最完美的构图。
它的两侧挂有一联: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乃是集古人诗句而成。
亭旁植有多株枇杷,相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栽,点出了小亭及小园的欣赏主题。
7•松风水阁
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
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
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
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
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二)西部
1•与谁同坐轩
该轩选址优越,依水而筑,构作扇形,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
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
她与池中石幢,对岸波形廊,枝叶繁茂的大树,倒影楼等,所组成的画面,意境是深邃的
至U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
2.笠亭
“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
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
扇亭因为顶、
奇,但是巧就巧在二者的搭配
窗、门皆为扇形而得名,笠亭则因为象渔家的斗笠。
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
这样的两个亭真的不足为
3.宜两亭
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
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
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
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
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
“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咼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
白居易写诗赞美道: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
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
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
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
观,岂不妙哉!
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4.塔影亭
园林中对水影的珍惜不计其数,苏州拙政园中以影来命名的景点有两处,分别是倒影楼和塔影亭。
其中塔影亭取唐•许棠“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诗意。
亭建于池心,为橘红色八角亭,亭影倒映水中似塔。
远远见到水池中的塔影亭,一路而行,发现水池变得狭窄,到塔前已成为一条溪流,塔影亭,没看到池中塔影,留下印象是亭的精美造型,从顶到底及周围窗格均成八角形。
(三)东部1放眼亭
拙政园东部假山上的矩形景亭。
草地互为对景,两者一北一南,一方一凸,一高一低,一山一水,互对互衬,是中国古典园林灵活应用艺术辩证法的佳丽。
此区地域开阔,建筑无多,亭下假山土石相间,四周环以河道,形成一不规则的山岛。
立于山巅的放眼亭位置重要,具有很强的点景作用。
亭取自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而得名。
透过树梢,中部山池美景约略可见,正与亭名之意境相契。
2•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
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
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
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寺庙叫大宏寺。
又过了百来年,馀泽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
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东斋”。
斋前有井,称“天泉”。
苏州是个水乡泽国,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则不多见。
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
园东部的古迹纪念性建筑。
亭,八角攒尖顶,原先亭内有古井,
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遗物,人说此井不枯,犹似天泉,今借以名亭。
亭位于芙蓉榭西北的大草坪中,景物较为疏朗,适宜于游憩、娱乐活动。
亭北为缓坡土山,山上广植黑松,以创造平岗松林的风景意境。
为配合八角形的亭子造型,建筑内部也配置了一只八角形仿古木台,窗格,短墙上也饰有八角形的图案,在拙政园东部,唯有此亭为多边形,因位于空旷之处,此亭体量较大。
3•涵青亭
涵青亭又名钓鱼台,位于拙政园东部兰雪堂之西的水池南,紧靠园林南界墙,是一座平面为凸字形的倚壁面水的小筑。
据明王心一《归田园居
记》“涵青”原为水池之
名.取自储光羲“池草涵青
色”之诗句。
重建时,于兰雪堂西土山后的草地上掘一弧形水池,以体现诗句之意境,复于界墙下临水构一小筑,以池名题其额,故曰“涵青亭”。
四、拙政园园亭立意分析
(一)主观立意
1•主要借古诗词立意:
绣漪亭一一取杜甫诗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萤”之意,以豪华的
丝织品比喻周围景色的绮丽;
与谁同坐轩——政园西部的扇面亭,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据苏轼词《点绛唇杭州》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句,借以写景,取名为“与谁同轩”,精确地点出了此景的意境,也暗示着园主孤高的品格;放眼亭——取唐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句,亦称“补拙亭”。
涵青亭——“涵青”原为水池之名.取自储光羲“池草涵青色”之诗句。
(二)客观立意: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植物与水体
1.以植物立意: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举例说明:
荷风四面亭的荷,夏季清香四溢、荷风拂面;待霜亭以桔林所辅,寓意“霜降桔红”;雪香云蔚亭以梅构景,是赏梅胜境,且因梅有“玉琢青枝蕊缀金,仙肌不怕苦寒侵”之迎霜傲雪的品性,故而隐喻建亭构景追求一种心性高洁、孤傲清逸的境界;嘉实亭位于中园东部批把园内的一座小亭,其名典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江梅有嘉实”;梧竹幽居亭亭取四方攒尖式样,嫩戗发戗,飞檐翘角,四壁设有月形洞门,粉壁之外以回廊,宛若亭中有亭;亭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刚柔忠义之物。
正所谓“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
2.以水体立意:
顾公任在《吴下名园论》中写道“拙政园是以水池为中心,全园水的部分,约占十分之七”。
以水为主题,在各个方面充分抓住主题,突出水的优美。
园亭以独特的造型,结合水顺应地形的起伏变化,高低错落布置,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
水边设亭,一方面是为了观赏水面的景色,另一方面丰富水景效果。
五、布局
园亭创作不只注重亭自身的个性表现,将环境客体作为自身的陪衬,而且非常注意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一方面,将亭自身看作环境中的一个因子融于环境之中,它的体量、体形、比例、质地、色彩、装修乃至亭名、对联等,不仅考虑亭自身的审美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周围环境的制约,体现出一种与当地环境相和谐的风格。
另一方面,它将自己作为人与环境的媒介,更多地强调其虚空的内部与周围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建筑造型的外在形象,在周围空间中起到点晴作用,追求的是整体环境的空间美。
以点连面控制环境---亭往往成组地布置,与山石、花木、水池等有机地组合,形成完整的景区和庭园空间,以点连面地控制景观环境。
拙政园中部以水池为中心,沿池四周的景亭彼此呼应,构成一个环湖的风景面,来控制以莲池为中心的空间景观。
梧竹幽居、北山亭、雪香云蔚亭和荷花四面亭等,串联成一组高低错落的景观建筑群,形成中部景区的景观构成控制面,从而使景观环境变得更加丰富
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与谁同坐轩,在丰富拙政园西部景区空间的构图上,所起的作用非常突出。
亭座落在小岛的转角处,三面近水、一面背山,正面对着别有洞天门洞入口,彼此映照,门洞东西两侧分别与倒影楼和三十六鸳鸯馆相望;背面墙壁的花窗,则正好成为上坡上笠亭的框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了相互呼应的观赏线,成为景区视线的交点和景物构成的中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拙政园园亭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