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灌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版.docx
- 文档编号:24101743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59
- 大小:99.91KB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灌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版.docx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灌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灌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灌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版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灌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
1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1.2项目范围和建设规模
1.3项目建设内容及工期
1.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5新增生产能力及效益
1.6组织领导与管理
1.7可行性研究结论
2灌区概况
2.1自然状况
2.2农业社会经济状况
2.3基础设施状况
2.4水利设施状况
2.5农业生产状况
2.6土地资源及开发潜力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1骨干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3.2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3农业综合开发对水利骨干工程建设的要求
3.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项目区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
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4.2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供水量、供需水量平衡
4.3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预测、需水量预测,供需水量平衡
5项目规划设计
5.1建设指导思想
5.2总任务与本期建设目标
5.3选项原则
5.4建设标准
5.5灌区建设规模
5.6规划布局
6项目区的主要建设内容
6.1工程建设内容及主要单项工程
6.2工程数量
6.3主要材料、设备及数量
6.4建设期限
7工程估算
7.1工程概况
7.2投资主要指标
7.3编制依据
7.4设计估算编制中存在的其他应说明的问题
8项目组织建设与运行管理
8.1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置
8.2项目实施管理
8.3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
8.4供水成本分析及水费征收
9综合效益分析
9.1经济效益
9.2社会效益
9.3环境效益
9.4经济效益分析
10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
10.1环境现状分析
10.2项目实施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
10.3对不利影响的对策及处理措施
11结论和建议
11.1可行性研究结论
11.2问题与建议
1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为加快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发展,确保完成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生产目标,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水利部的要求,**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与**省水利厅及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将**省**县**灌区作为选择项目。
**县**灌区农业综合开发区水利骨干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农业综合开发起着决定性作用。
**县水利局、灌区管理单位及**市水利局就项目的建设内容、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并委托**省**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灌区的水源工程**水库位于**县**镇,设计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
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8km2,总库容2182万m3,其中兴利库容1250万m3。
水库于1982年验收并投入运行,灌区配套自80年就开展了规划申报工作,现有有效灌溉面积0.4万亩,仍需进行续建配套。
**灌区地处垄岗丘陵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790mm,属**市降雨量低值区。
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旱、涝灾害连年发生。
灌区光热条件比较充足,土地肥沃,适宜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
近几年来,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灌区已经形成以“内乡188”小麦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以“**牌”烟叶及辣椒为支柱产业的农业经济体系。
由于灌区干支渠骨干工程尚未续建配套,缺水已明显成为该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调查资料显示,98年~99年连续干旱,直接经济损失6000万元,由于干旱造成的损失远超过灌区配套所需的资金。
为了扭转灌区缺水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约的局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减少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县委、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进行了具体部署。
目前,在灌区正实施着5.12万亩农综开发田间配套项目,修建塘、坝、道路、桥涵等基础设施。
为灌区干、支渠骨干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总之,该灌区降雨量较少,水资源缺乏、经济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灌区各级政府、干部、群众积极要求,尽快对**灌区骨干水利工程进行续建配套。
该工程的建设是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抵御旱涝灾害及灌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利用水利转化的良好契机。
1.2项目范围和建设规模
1.2.1灌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根据设计水平年,灌区不同保证率下的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开采量、**水库供水量和农业灌溉需水量、人畜饮水需水量、乡村企业需水量等,按照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为:
设计水平年(2010年),可灌溉面积5.12万亩,农业灌溉保证率75%时,可供水量为1310万m3,其中地表水235万m3,地下水151万m3,水库供水量924万m3;总需水量1276万m3,其中农业灌溉1141万m3,人畜生活用水101万m3,乡镇企业用水34万m3,可供水量大于需水量,满足要求。
农业灌溉保证率50%时,可供水量1862万m3,其中地表水235万m3,地下水151万m3,可引水库水量1476万m3;总需水量939万m3,其中农业灌溉804万m3,人畜生活用水101万m3,乡镇企业用水34万m3,可供水量大于需水量,满足要求。
1.2.2项目范围和建设规模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12万亩,涉及**、**、**三个乡镇22个行政村。
其中**1.5万亩,5个行政村,**2.5万亩,10个行政村,**1.12万亩,7个行政村。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精神,本规划以节水工程和节水灌溉为中心,进行灌区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
新增灌溉面积4.7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4万亩,改善排涝面积5.12万亩。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灌溉面积大于5万亩,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沟道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项目区包括干管一条,设计输水流量2.20m3/s。
支管四条,设计流量合计1.74m3/s,其中一支管设计流量0.31m3/s,二支管设计流量0.71m3/s,三支管设计流量0.42m3/s,四支管设计流量0.30m3/s;干斗管八条;干排三条,支排三条。
1.3项目建设内容及工期
1.3.1项目建设内容
⑴干管、支管及干、支沟的开挖疏竣:
干管一条长9.38km,支管四条长25.1km,干斗管八条长5.5km的管道开挖;干排三条长20km,支排三条长26km,局部需开挖疏浚(本次工程量不列入)。
⑵干管、支管及干斗管工程:
干管、支管、干斗管全部采用砼管道暗敷,全长40.0km。
⑶干、支管的配套建筑物:
规划建筑物总数为246座。
⑷工程管理设施:
管理房屋500m2。
项目建设需完成的总工程量为53.32万m3,其中土方开挖19.34万m3,石方开挖7.14万m3,土石方填筑21.32万m3,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52万m3。
需水泥3610t,钢筋11t,碎石1.3万m3,河砂1.6万m3。
总工日37.32万个。
1.3.2项目建设工期
灌区建设项目多,且比较分散,单座建筑物规模小,工程施工可采用专业队伍施工与当地群众施工相结合的办法。
渠道衬砌、管道埋设及建筑物工程应进行招投标选择专业队伍施工,沟道疏浚等土方工程可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渠道衬砌、管道埋设及建筑物可全年施工,土石方开挖可利用非汛期农闲期间施工。
建设工期为两年。
1.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4.1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按照**省水利厅*水计字[1995]第126号文,关于颁发《**省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的通知执行,定额按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1995),乘以1.13的阶段系数,该项目估算总投资为2535.3万元。
1.4.2资金筹措
根据财政部财发[2000]6号文关于印发《关于调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资比例的规定》的通知精神,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及自筹资金组成。
项目估算总投资2535.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0万元,省配套资金5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235.3万元。
1.5新增生产能力及效益
1.5.1新增生产能力
通过项目区工程建设,可新增灌溉面积4.7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4万亩,每年可增收粮食716.8万公斤,**牌优质烟叶139.24万公斤,辣椒102.4万公斤,净增效益2271.4万元。
1.5.2效益
⑴社会效益:
①项目区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项目实施后,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可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产业化进程,为农村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改善了该地区供水条件,提高了农业、农村人畜、乡镇企业用水保证率,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使地下水埋深及储量处于良性循环。
⑵环境效益:
项目工程建成后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
**水库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联合运用,改善了水环境,尤其是土壤水和地下水环境,使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灌区沟河接受渠、塘灌溉退水,可以提高沟河水的净化能力;拦河坝周边植树绿化,不仅改善当地小气候,而且减少水土流失,对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作用;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彻底解决,不再为找水奔波,有利于社会稳定。
⑶经济效益:
该工程项目发挥效益后,粮食及经济作物年增产效益2271.4万元,水利分摊系数按0.5计算,干支渠分摊系数0.5,则项目年净效益为567.9万元。
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的规定,按增量费用及增量效益法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经分析计算,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为21.7%,大于社会折现率12%,经济效益费用比1.69,效益净现值为1598.69万元,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1.6组织领导与管理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工程开工建设时,**县成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由农业副县长担任,由计划、水利、农委、财政、审计、农业、林业、土地、电业、公安等局(委)副局长(副主任)及有关乡镇长组成,研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协调各部门工作,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管理局下设6个专业科室,即办公、财务、工程、物资、质检、治安等,每个科室2~3名人员,负责具体业务工作。
按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行管理,管道埋设及渠道建筑物工程进行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中标单位组织实施。
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工程监理制,以加强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的控制,水利部门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财政厅(局)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建设进度及时拨付资金。
工程竣工后及时组织验收,办理交接手续,由管理单位进行维护,尽快发挥工程效益。
成立“**灌区灌溉公司”,采用与群众管理组织相结合的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配备和完善管理人员和设施,建立多种形式的目标责任制,确保工程运行良好,充分发挥效益。
1.7可行性研究结论
**灌区灌排渠系骨干工程的兴建,为灌区内灌溉面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农业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是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增加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振兴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
该工程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工程水源可靠,且项目区严重缺水,干群盼水迫切。
因此,该项目工程应及早决策,纳入计划,尽快实施,以加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灌区概况
2.1自然状况
2.1.1地理位置
**县**灌区位于**县城东北部,其地理位置在北纬33°06′~33°15′,东径111°53′~112°03′。
灌区引水口在**水库输水道出口。
灌区北接浅山区山脚,东临*河,南连312国道,西至*河支流*河,灌溉**镇西南部、**乡东部、**乡西部5.12万亩耕地。
2.1.2气候
灌区位置处于中纬度,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气候干燥、气温较低、天气寒冷,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暖湿海洋气团从西南、东南方侵入,降雨量特别集中。
⑴降雨量:
根据内乡30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790毫米,最大值(1964)年1394.4毫米,最小值432毫米(1978),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全年降雨约67%集中在7~9月,冬春季节降雨量稀少,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时段需要,
⑵气候:
根据**县气象站资料统计,灌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5.2℃,一月份最冷,月平均为4℃,最低为-14.4℃(1977年1月30日),最高月平均为27.7℃,最高为42.1℃(1972年6月11日)。
⑶无霜期:
灌区无霜期为225天,平均初霜日在11月5日,终霜日在3月25日,最早初霜日为10月22日,最晚终霜期为4月10日。
⑷相对湿度,多年平均72%,8月最大,月平均达78%,1月最小,平均64%,极小值32%(1963年1月)。
⑸日照: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973.6小时。
⑹风速:
灌区以西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为2.2m/s,最大风速16m/s(63年4月)。
⑺蒸发量:
灌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20cm蒸发皿)为1654mm,其中6月份最大,月平均为269.3mm,11月份最小值月平均76.7mm。
2.1.3地形、地貌
**灌区95%的面积为**岈南侧,带状丘陵,地势自北部地面高程为230左右(黄海标高)向南逐渐降为188米左右,地面平均坡降为2.8%左右,东西岗洼相间,灌区内地势为岗夹洼。
2.1.4土壤
灌区土壤有两种:
第一种是沿河岸冲积平原,上部为第四纪冲积物,表面层为黄土、重粉质壤土,其下部为砂、砂卵石,主要分布在灌(涨)—二(郎坪)公路两侧;第二是黄褐土,色黄质粘,土层深厚,耕作层浅,透水性差,易旱易涝,这类土在灌区占85%。
2.1.5水文地质
⑴水文地质条件
灌区地下水受*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灌区地势北高南低,地下水位变化与灌区地形坡降一致,由北流向南。
灌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浅层地下水大部分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含水岩性为Q2亚粘土、富水性差,但水质好,可用作灌溉和饮用。
⑵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灌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是由降雨入渗补给。
灌区内岗洼相间,两岗之间有季节性河流,但切割较深,地下水排泄以浅层水蒸发和河道自然排泄为主要方式。
⑶地下水埋深及现状
**灌岗丘区地下水埋藏较深,**镇政府向西岗丘区埋深45~80m。
地下水流向大体与坡面一致为,比降为1/350~1/500。
2.1.6自然灾害
据文献记载**灌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旱涝、干热风、冰雹、霜冻等,但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旱灾。
灌区旱灾有三种:
主要是夏旱,其次是早春旱和冬旱。
早春旱每2年一次,初夏旱每4年一遇,夏旱每2年一次,冬旱每6年一次。
1988年发生夏旱,自6月上旬至8月上旬70余天未下雨,全灌区内秋作物基本绝收,损失惨重。
1998年8月中旬至99年3月上旬180天基本无雨,灌区内小麦仅种30%。
据1985年至2000年15年资料统计,干旱年份达12年,春旱、夏旱、秋旱、冬旱交替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亿元之多。
可见旱灾是威胁灌区农业生产的最大自然灾害。
2.2农业社会经济状况
2.2.1国民经济、人口与劳力状况
**灌区范围主要在**镇西南部、**乡东部、**乡西部,控制土地面积7.5万亩,设计灌溉面积5.12万亩。
工程效益**、**、**两镇一乡22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
现有社会劳动力2.2万人,大牲畜0.48万头,小牲畜1.8万头。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全灌区内工农业总产值14800万元。
2.2.2农业生产水平及经济收入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灌区内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奋斗目标,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转轨,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据1999年统计灌区农业粮食产量平均亩产320kg,其中小麦310kg,玉米为330kg,辣椒140kg,烟叶80kg,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元。
2.3基础设施状况
2.3.1交通道路
灌区内交通便利,灌区南北方向东侧有**公路,西侧有**公路,中间新开一条**公路;东西方向除北部**公路、中部**路外,新开一条**等公路。
灌区内公路村村相通,已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交通四通八达。
2.3.2供电状况
灌区内有**郑湾35KV变电站一座,10KV高压线180km,电网布遍全灌区乡村、已满足全灌区农业灌溉和乡镇企业用电需要。
2.3.3通讯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目前通讯网络已辐射全灌区内每个角落。
2.3.4工程建筑材料状况
**灌区北部盛产石灰岩,东部*河河砂丰富,均为良好的建筑材料,储量大、质量好。
块石运至建筑工地最远距离25公里,**县灵山水泥厂、空后水泥厂,年产量水泥25万吨,可充足供应。
2.4水利设施状况
2.4.1现有水利设施状况
**灌区现有水利工程主要有**水库、小(Ⅱ)类水库、灌区拦河坝等。
(1)**水库
**水库位于**县**镇**村的*河支流上,水库于1968年10月开工,1978年12月竣工,1982年验收投入运行。
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8平方公里,水库死库容110万立方米,死水位235.28米,兴利库容1250万立方米,兴利水位253.2米,总库容2182万立方米。
水库有大坝、主副溢洪道、电站输水洞组成。
大坝为均质土坝,设计坝顶高程261.84米,最大坝高36.84米。
主溢洪道在右岸,底宽50米,底部高程253.2米,出口为实用堰,堰顶高程253.2米。
五十年一遇设计泄流量510秒立米,千年一遇校核泄流量1390秒立米。
输水洞为钢筋砼压力管,洞长150米,进口高程235.28米,出口电站尾水渠高程233.5米,最大泄量7.8秒立米。
1993年~1996年曾对主河槽段坝身进行劈裂灌浆,2000年将上游坝坡干砌石改建为砼护坡。
现**水库运行状态良好,历年来水及调度运行情况见表2-1。
**水库历年来水调度运行情况统计表
表2-1
年份
降雨量
(mm)
来水量
(万m3)
最高水位
(m)
发生日期
(月-日)
最低水位
(m)
发生日期
(月-日)
1983
644.0
3854
253.15
10-21
239.10
7-29
1984
580.4
2698
249.98
10-11
238.90
7-6
1985
723.2
3171
249.50
7-20
241.50
4-20
1986
550.2
1041
247.50
9-24
239.70
7-31
1987
931.3
2574
251.49
7-10
242.00
4-19
1988
700.0
1610
252.06
9-23
237.83
7-23
1989
777.0
1420
247.50
3-16
240.71
7-24
1990
831.2
2281
251.01
8-6
242.40
6-24
1991
642.0
648
245.34
6-17
241.15
8-25
1992
530.3
721
246.04
8-18
239.82
7-12
1993
640.5
730
247.25
9-15
240.65
8-1
1994
744.2
755.8
246.67
10-16
240.67
7-6
1995
757.0
2220
253.84
8-22
240.78
7-6
1996
1162.5
2411
254.74
8-8
241.95
5-31
1997
628.6
839
248.66
1-9
240.10
6-30
1998
750.7
1539
251.30
8-20
245.02
12-31
1999
563.0
271
245.01
1-1
240.78
10-1
2000
851.1
3959
254.84
8-4
240.22
6-22
2001
636.5
1084
250.90
8-4
242.65
6-28
注:
年来水量为日历年来水量。
(2)小(Ⅱ)类水库
灌区内现有小型(Ⅱ)类水库**、**、**3座,分别位于**乡、**镇、**镇。
根据灌区P=75%年份径流深131mm,计算出三座小水库来水量,三座小水库基本情况具体见下表2-2。
**灌区现有小水库基本情况表
表2-2
水库名称
位置
河流
控制面积km2
年径流量万m3
设计标准a
坝高m
总库容万m3
兴利库容万m3
复蓄系数
可供水量万m3
设计面积亩
**乡
2.6
34
20
9.2
63.5
25
1.6
40
700
**镇
0.8
11
20
9.1
18.3
10
1.2
12
300
**镇
1.8
24
20
7.6
12.7
8.5
2.0
17
200
合计
4.99
69
94.5
43.5
69
1200
(3)灌区现有拦河坝15座,主要拦蓄利用灌区*河支流河沟地表径流及灌溉弃水。
根据历年蓄水及供水资料分析,P=75%年份15座拦河坝可累计蓄供水量为83万立方米。
具体见下表2-3。
**灌区现有拦河坝基本情况表
表2-3
乡镇
工程名
控制面积
年径流量
坝型
坝高
(m)
兴利水量
(万m3)
复蓄系数
累计可供水量
(万m3)
**
0.5
7
砌石
2.5
1.5
2
3
1.2
19
砌石
2.0
5
2
10
0.8
10
砌石
2.0
3
2
6
0.4
8
砌石
2.3
2
2
4
0.4
5
砌石
2.0
1
2
2
**乡
1.5
19
砌石
2.0
2.5
2
5
1.2
15
砼板梁
2.0
2
2
4
0.8
36
砌石
3.0
4
2
8
0.4
18
砌石
2.5
4
2
8
0.4
18
砌石
2.8
2.5
2
5
**镇
7
90
砌石
3.5
20
2
40
5
65
砌石
3.0
12
2
24
4
52
砌石
4.0
16.5
2
33
1
13
砌石
2.5
4
2
8
1
13
砌石
2.5
5
2
10
合计
15处
388
83
166
(4)现有灌区
灌区内现有灌溉面积为0.4万亩,分布如下:
**灌区干渠1条长320m,干斗2条长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综合开发 项目 灌区 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