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实验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4095896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9.28KB
统计学实验报告.docx
《统计学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实验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实验报告
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
统计学原理
专业
工商管理
班级学号
08092136
姓名
余泽飞
成绩
实验地点
G804
实验性质:
□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
实验项目
名称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指导
教师
石岩王秀芝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学习使用EXCEL的相应方法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
2、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获得统计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强化理论课的教学;
3、巩固统计学的某些基本理论,提高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初步掌握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图表等)、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综合问题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的能力
5、通过实验报告了解统计学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实验内容: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描述性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本文将研究上述问题,通过模型分析以期得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
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模型途径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社会再生产,而收入差距作为反映分配方向的工具,成为衡量社会经济是否稳定发展的关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居民的收入总量明显上升,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从最初的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追求小康社会,可谓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带来了更大自由度的经济建设,居民的收入组成部分相比以前单一的工资收入更加多元化,比如利息、股息、租金以及经营利润收入等比重逐渐增加。
在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收入总量变得越来越大的同时,利益分配机制的改变使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尤为典型。
从国际上比较而言,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比小于1.6,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三个国家超过了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引起人民对现状的不满,以致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从而阻碍经济健康发展。
正因如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才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收入差距过大所引发的问题不断发生,收入在分配层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收入差距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立题研究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惊人的进步。
同时,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的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民在内,一直呈现增长趋势。
1978年,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到2006年,这一数据以增长到11759,提高了34.2倍。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表明城市现代化和商业化水平以及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逐渐递增为2006年的3587元,提高将近26.8倍。
从收入来源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比重增大;从收入构成看,来自第一产业收入的比重已显著下降,二、三产业收入比重已达三分之一。
由此也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现代化和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按照国际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表示。
改革开放前,中国可谓是一个均等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基尼系数仅为0.25。
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去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激发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经济增长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在总体上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4,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提高了80%。
比较分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信息,我们可以得出改革开放以来各年的城乡收入比(见表1),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平稳缩小阶段(1978-1985)。
到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397.6元,增长了2.98倍;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增加到739.1元,增长了2.15倍,小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值。
这主要是因为农民开始实行更能激发劳动积极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
第二阶段: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阶段(1985-1994)。
在经历了1985年后城乡收入差距缓慢增长的四五年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
这是因为在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的各项改革逐步展开,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使得国有企业在传统经济条件下所束缚的生产力迅速释放,城镇职工收入开始显著增长。
而同期,由于农业产业结构未能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使得农民收入增长放慢,导致城乡差距在这一时期迅速扩大。
第三阶段:
城乡差距停止扩大,处于稳定阶段(1994-1998)。
这一时期内,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农民外出打工数量急剧增加,政府开始支持并引导农民工外出打工,使得农民工的收入渠道扩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的1220.0元增加到2160元,增长1.77倍。
同期国有企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同时,隐藏在企业内部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缓慢,导致城镇职工收入增加变慢,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79.0元到5425.0元,增长1.71倍,略小于农民人均收入增幅。
表1:
历年中国城乡收入总量以及差距显示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收入比
1978
343.3
133.6
2.57
1985
739.1
397.6
1.86
1986
828
424
1.95
1987
916
463
1.97
1988
1119
545
2.05
1989
1260
602
2.09
1990
1387
630
2.2
1991
1570
710
2.21
1992
1826
784
2.33
1993
2337
923
2.53
1994
3179
1220
2.61
1995
3893
1587
2.45
1996
4839
1926
2.51
1997
5160
2090
2.47
1998
5425
2160
2.51
1999
5854
2210
2.65
2000
6280
2253
2.79
2001
6859.6
2366.4
2.9
2002
7702.8
2475.6
3.11
2003
8472.2
2622.2
3.23
2004
9422
2936
3.21
2005
10493
3255
3.22
2006
11759
3587
3.28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局各年度公报
第四阶段: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升(1998-2006)。
以城乡收入比来看,从1998年的2.51上升到2003年的3.23,以及到2006年的3.28;从城乡收入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425.0元到11759元,增加63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160.0元到3587.0元,增加1427元。
很显然,城镇居民的增长绝对额是远远大于农村居民的,同时增长速度也是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导致了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可见,城乡收入比在1985年降到最低1.86后,便持续扩大,于2006年达到3.28,这表明城乡收入比已呈加速扩大趋势。
近几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一倍多。
但这个结论还不能真实反应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距。
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
如果把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4倍、5倍,甚至6倍。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为何在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经济理论家所描述的那样做到城乡“双赢”呢?
1、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是引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现代经济学中,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首先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
1955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收入分配“倒U假设”:
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
用他自己的话说: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
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
”我国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处于较低阶段,处在倒U曲线的前阶段,收入差距不可避免的扩大。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也是引起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实现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这种分配制度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允许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这样,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自然条件和竞争环境以及个人天赋的差异,就不可避免的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个人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0年代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城镇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农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几十年来逐渐固化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两个经济单元,两种发展水平”的格局。
作为二元经济结构象征的二元户籍制,是维护城乡利益格局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城乡居民在身份待遇上存在一系列严重差别,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
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
(1)经济层面。
为使城市尽早实现现代化,税赋、收入、价格、补贴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倾斜。
(2)社会层面。
城市人享有各种绝大部分农民可望不可及的社会保障,而农民唯一的生活与生存保障就是土地。
(3)就业层面。
政府对具有城镇户口的待业者给予众多就业机会,确保城市居民最大限度就业;农村赋予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比城市更为突出,但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改革前)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4、新旧制度摩擦和宏观调控不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收入差距。
在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很多无序的问题,比如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而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也拉大了收入差距:
(1)城市化方向明显走偏,它不是将增加就业和吸引农民剩余劳动力进程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2)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不平等。
依靠国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中城市关注过多,对小城镇和农村关注不够。
(3)金融政策安排不当。
“嫌贫爱富”的金融政策向城市偏斜,农民贷款无门,极大的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
四、通过模型探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途径
(一)变量的选取和模型关系形式的确定
我在这里选用李洪娟的线性回归模型,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来研究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
该模型研究的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选取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作为被解释变量。
从宏观角度出发,城乡居民人均税负比、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其他一些因素都将严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由于样本数据无法得到,本模型选取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
其原因如下:
1、我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国家,近些年工业虽有所发展,但农业仍为基础,而且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大力扶持,可以说政府是农业发展的坚实后盾,由政府进行引导,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已成为一种模式,因此,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大小必将严重影响农业人口的收入状况。
2、农村居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了总收入的大部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势必会影响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比重减少,农村居民收入减少。
因此,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将对被解释变量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查得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样本数据如表2。
表2:
年份
城乡收入比(Y)
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X1)
农业GDP占全国GDP比重(X2)
1987
1.97
0.109
38.2
1988
2.05
0.105
35.6
1989
2.09
0.094
31.5
1990
2.2
0.100
27.1
1991
2.21
0.103
24.5
1992
2.33
0.100
21.8
1993
2.53
0.095
19.9
1994
2.61
0.092
20.2
1995
2.45
0.084
20.5
1996
2.51
0.088
20.4
1997
2.47
0.083
19.1
1998
2.51
0.107
18.6
1999
2.65
0.082
17.6
2000
2.79
0.078
16.4
2001
2.9
0.077
15.8
2002
3.11
0.072
15.3
2003
3.23
0.071
14.6
2004
3.21
0.097
15.2
2005
3.22
0.072
12.5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局各年度公报
由表2数据绘制散点图,得:
(说明:
为了把3个指标曲线在一张图表中列示出来,此处作了技术处理:
将城乡收入比缩小10倍,将农业GDP占全国GDP比重缩小100倍,这样并没有改变曲线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利于直观的比较和分析。
)
根据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模型关系形式为:
Y=β0+β1X1+β2X2+μ
(Y-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X1-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X2-农业GDP占全国GDP比重。
)
(二)模型的参数估计
利用excel软件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如下方程:
Y=4.1555-8.1205X1-0.0396X2
(11.7649)(-1.8159)(-4.39844)
F=33.5226R2=0.807334
1、经济意义检验。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为负数,说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成反比例关系,当解释变量中的任一变量增加,其他变量不变时都将增加农村居民纯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2、统计推断检验。
(1)方程显著性检验:
给定显著性a=0.01,F0.01(2,16)=6.23,显然有F>F0.01(2,16),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
(2)拟合优度检验:
从回归的结果看,判定系数R2=0.0.807334,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较高。
(3)系数显著性检验:
给定显著性水平a=0.1,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n-k-1=16、a=0.1时的临界值,得到t0.05(16)=1.746。
可见,解释变量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所选取的变量对因变量是存在显著影响的。
(三)途径的探讨
1、加大支农支出,为农民增收铺路
从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当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时,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可见财政支农支出对缩小收入差距影响很大。
政府应从偏重于价格保护和补贴的政策转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增加科技和农业基本建设投入等有助于强化农业竞争力的方面上来。
这样,农民才能真正依靠自身的力量提高经济收入。
2、改革户籍改革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找路
在分析城乡差距扩大原因时,我已经指出城乡二元结构严重的限制了农村限制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农民增收无路。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现有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消除附着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机遇面前人人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使其即能保证有序的管理人口,也不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能做到统一待遇对待城乡居民,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为农民增收指路。
3、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人口基本素质
有研究表明,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收入的基尼系数将上升0.09,教育不平等程度每下降一个单位,收入的基尼系数将下降0.07,这表明受教育不平等程度跟居民收入差距正相关。
我国的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无法接受跟城市人口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导致农村人口普遍素质不高,谋生方式单一。
所以,政府应从整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角度考虑,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将目前的应试教育改革为更能提升人口素质的素质教育上来,提高农村人口自谋生路的本领,最终达到增收。
***回归分析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原理。
回归分析用于分析事物之间的统计关系,侧重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描述和反映这种关系。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指有多个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用于揭示被解释变量与其他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2、回归模型的建立。
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来衡量中国的收入差距,考查城乡居民收入比是否受到发展因子、宏观经济因子、社会福利因子的影响,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解释变量为发展因子、宏观经济因子、社会福利因子。
由于在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中,宏观经济因子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a,因此不应拒绝零假设,认为这个偏回归系数与0无显著差异,它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不应该保留在方程中,因此将宏观经济因子剔除。
经过多重共线性检测,得到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917,较接近于1,因此认为拟合优度高。
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1.204,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为0。
可以进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假如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a,应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各自的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以建立线性模型。
回归模型为:
收入差距=2.768+0.937发展因子+0.156社会福利因子。
实验结论:
正确看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哪一项具体措施就可以做到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过程。
这就必须坚持统筹安排,不能因过分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重返“大锅饭”年代,如统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就要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把劳动者物质利益与劳动贡献直接结合起来,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按贡献参与分配;而在再分配中注重公平,把公平放在突出位置,更多的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
统筹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更科学的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应切实贯彻收入分配政策,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使其收益最大化,使我国经济能在稳定中持续增长,让全社会成员共同过上富裕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计学 实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