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采访报道.docx
- 文档编号:24095185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75.72KB
社会问题采访报道.docx
《社会问题采访报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问题采访报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问题采访报道
社会问题采访报道
关于艾滋病报道
1、社会问题报道题材之多。
2、记者不能只专“捅篓子”。
3、科学视野。
【综述】
社会问题题材的报道几乎覆盖了所有党报党台体系的新闻媒体和绝大多数市场化媒体的版面,并由于紧贴社会大众,该类报道往往有很高的关注度。
在国家和社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些代表性的社会问题。
记者不是社会学家,不应该总在阶段性或总结式研究后才发言,而应及时以“千手千眼”的敏锐去捕捉具有代表性、给人启示的具体题材和事实,作多方位的报道。
记者不只作原始记录,而是要和媒体尽力做到客观、冷静、平衡的报道。
令人欣慰的是,在国内和境外已出现非常好的社会新闻或社会问题报道栏目及版面。
在新闻业界,他们把关注百姓生存空间、反映社会问题的报道,叫做民生新闻。
因历史和现实的缘故,在国内各项改革和市场化疾速而全面推进的过程中,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问题也随即出现:
下岗、房价飙升、爱滋病、家庭虐待、医疗黑幕、教育体制里的缺陷、城市社区功能弱化、人口增长、交通问题、农民工问题、贫穷、青少年自杀、贩毒吸毒、拐卖人口、环境污染等等,造成了国家和谐发展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巨大差异。
我们就艾滋病题材和“三农”题材来琢磨其中具体报道要求和技巧。
【案例】曾子墨:
进入爱滋病村的采访
【案例档案】
曾子墨,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调查记者。
主持栏目:
《财经点对点》、《社会能见度》、《世纪大讲堂》。
她曾主持专业财经节目《财经点对点》,经常与知名企业家和政府高官面对面,后来,该节目有些变化:
渐渐加入了社会民生的题材,如《薄弱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拆迁之痛》、《艾滋病志愿者实录》、《艾滋病村实录》、《艾滋孤儿实录》等,将触角伸向了社会的底层。
【案例过程】
2004年5月24日凌晨,曾子墨和她的同事出发上路,前往河南柘城县双庙村。
在天亮之前,他们抵达双庙村外不远的地方。
从挂着北京牌照的车上下来,换乘了当地的车来到村口后,悄悄进入还在熟睡中的村庄。
曾子墨和她的同事以一对夫妇的家作为根据地,开始采访拍摄,他们为了避免走大路被村干部看见,经常翻墙进到别人家的院子。
摄制组兵分两路,曾子墨这一组采访,另一组拍摄空镜头。
如果被发现了,就用拍空镜的那一组把村干部先引走,曾子墨那组还可以继续采访。
结果也确实一如预料的那样,拍摄空镜一组先被曝光,他们在跟艾滋病办公室的人交涉周旋的时候,曾子墨继续采访,采访之后带子和机器就藏在那对夫妇家里,这对夫妇后来因此受到牵连被抓。
曾子墨这一天特地穿上了一件果绿色衬衣,但眼前的现实注定了她将带着格外沉重的心情离开。
随着采访的深入,触目惊心的真相被逐渐揭开。
双庙村是艾滋病村之一,不少村民因为卖血被感染先后患上艾滋病。
给摄制组开车的司机是艾滋病人,到不同的村民家去做客,同桌吃饭的也是艾滋病人。
吃饭的时候,细心的曾子墨看见村民为了避嫌,专挑盘子边上的菜吃。
她帮他们把菜夹到碗里,他们会吃,但村民们绝对不会去碰盘里的东西。
目睹此情此景,曾子墨更感到这些善良的人们的不幸和无辜。
尽管感触很多,但在采访感染了艾滋病的村民们的时候,曾子墨语气平静,并没有过多的渲染。
“我觉得事实摆在面前,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需要故意去煽情。
事情的本身已经够沉重,大家已经够明白的了。
如果你真的要去煽情的话,对于被采访者就是一种伤害。
”
采访和拍摄由于村干部的阻挠,不得不中止,在凤凰卫视的播出节目中,保留了双方发生争执的一幕。
节目播出后,凤凰又不断受到压力。
未完成的采访留下的是无奈和遗憾,但是曾子墨依然对新闻和现场情有独钟。
2004年5月25日,是曾子墨在艾滋村采访的第二天。
之后不久采访和拍摄就受到村干部的阻挠,被迫停止。
(资料来源:
《南方周末》2004.8.26D28版)
【案例分析】
题材敏感采访大胆
到2004年,选择艾滋病题材进行报道,对于国内和境外媒体来说都不是首次。
报道内容大致分配情况是:
国家防艾控艾的组织管理与政策措施;全国或地区的各种数据统计变化、流行状况与危害;专家、医生严肃冷静的专业介绍分析;国际视野中的背景材料展示;甚至跟踪个体感染――发病――病逝全阶段的记录。
但是涉及国内艾滋病村的深入报道并不多。
有资料显示,中原各省的艾滋病流行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非法和不规范的单采血浆,导致有偿献血员感染爱滋病病毒。
感染者大多是青壮年,大部分在农村地区。
有部分县、乡、村已进入爱滋病病人集中发病和死亡高峰,个人、家庭、社会受到严重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后果。
河南柘城县双庙村就属这种情况。
对该村进行报道,使得当年该村农民的经济困境、基层干部不安全的献血组织、当地官员的竭力掩饰等状况有所呈现,同时引发人们管中窥豹,并能对深层原因进行深刻反思。
选择该题材确实非常敏感。
进行调查式采访,记者需要进入新闻现场。
而他们和一名志愿者在采访之前已深知其中的困难和阻力,为了让采访顺利进行,他们一虚一实,兵分两路;进入联系好的访问对象家中都是翻墙而过;在采访快结束和赶来的阻挠者直接面对时,记者没有忘记用摄像机记录现场,开机、有技巧的将镜头从很低的角度向上拍,拍下了劝说、要求、周旋、甚至被迫扭打起来的场面,也拍下了被阻挠者带来的那个不明情况的艾滋病人对志愿者的推搡和对记者的威胁,目的就是赶走他们。
“我记得我劝架的时候,那个人很凶地回头,冲着我大叫,喊着说:
‘你躲远点,你再来就打断你们的腿。
’”(曾子墨语)。
有了曾子墨和摄像樊庆生以及那名志愿者的大胆和坚韧的配合,才有了后来的播出带。
中央政府的卫生官员以前主要依赖各地农村干部和他们的信息网来了解艾滋病疫情,而有些地方官员极力掩饰农村艾滋病感染和发病的情况,导致感染者和发病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无法受到中央的关注,进一步造成疫情的蔓延。
曾子墨等一行的大胆采访再次通过媒体报道的渠道引发了进一步的新闻舆论监督。
重视受访者心理细腻感受现场
由于公众对艾滋病的不了解,以及媒体部分报道的误导,使公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存在一定的恐惧和歧视。
大多数感染者和患者的心理距离和常人是相距很远的。
自卑、孤僻、不愿意偷录病情、不愿意和陌生人直接面对。
那么,记者的采访始终都应遵循有一个原则,就是尊重访问对象,不能伤害他们。
就已经公布的采访过程来看,曾子墨一行的采访是事前征得访问对象同意的,并且和访问对象之间有很善意的配合,这对双方都是一种保护。
采访地点的选择也应该事前和他们商量妥当,尽可能选择对他们来说保密和有安全感的地方。
曾子墨的采访是在患者家中进行的。
镜头可以有限记录患者家中的实际生活条件、环境。
在这样的现场,记者会更容易选择拉近和感染者、患者的方式,进入和他们的对话。
采访中交流最多的是语言。
记者面对他们,始终要注意自己的提问方式、提问内容、措词、语气、语调,自然的插话和不经意的追问也须尽量照顾访问对象的态度、情绪。
另外,非语言部分有时也是一种技巧。
认真地倾听,能否在对话中体验对方复杂的心理。
记者的动作举止、仪表姿态能否做到让感染者和发病者不把他们自己当成特殊人群而与他人特意保持一定距离等,记者在访前和现场都需要考虑这些极为具体和细致的做法。
“穿上了一件果绿色衬衣”、“她帮他们把菜夹到碗里”、“语气平静”等等细节,是曾子墨在现场的细腻表现。
由曾子墨的采访得到启示,建议记者以后采访时尽量做到:
1、主动握手。
对常人来说极为普通的见面动作,在采访中却会成为衡量记者是否接受爱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一个标准,也会为采访消除掉一道看不见的心理屏障。
2、用敬语称呼对方。
“您”是一种尊称,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很敏感,让他们感觉到来自记者的尊重很重要。
3、第一次去爱滋病村采访由熟人或志愿者带领会更好。
因为容易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也容易拉近和访问对象的心理距离。
4、知情同意。
要事先和访问对象沟通,把自己的真实采访意图告知对方,不能欺骗他们。
包括如何使用他们的谈话内容、如何使用图片或图像、拍摄角度、是否用真名、是否录音等等。
5、谨慎选择具体采访地点。
艾滋病村一般不愿意被媒体曝光,选择具体的采访地点时,要注意保护访问对象的安全,同时,也是采访顺利进行的一个条件。
6、提问不能猎奇,要有科学和负责任的态度。
如果记者只是为了挖掘病人的隐私,就会伤害到他们,而且报道也不会客观。
这类题材的采访,记者对现场气氛和心理的把握非常重要。
可以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
社会问题采访与报道技巧
社会学家们对社会问题的界定似乎很头痛,因为所跨领域太广、变化也太迅速。
如果让你说出今天我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什么,你也许会说治安问题、就医难问题、制度欺骗、贩卖毒品等等。
其实,不管哪一类社会问题,都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a)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
b)它们触犯了社会里一些权利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
c)它们持续时间很长。
d)由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会做出不同评判,对它们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多种多样,因而在如何解决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
(《当代社会问题》p6--p7【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著华夏出版社)
对于媒体来说,每天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来充实版面?
社会问题新闻线索从哪里来?
怎么报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记者和责任编辑对社会问题具体选题要在访前进行沟通。
不管记者从哪里获取的采访灵感或线索,和责编讨论该选题对报纸版面的意义,把自己的采访意图、思路、角度和方式告诉他,并征求他的建议有时会对自己的采访很有启发。
什么是最近出现的新的热点、焦点问题,什么是持续下来的久治不愈的顽疾,咱们的读者更关心哪个,以什么形式发稿,单篇报道还是连续报道,要配评论和图片吗等等,要知道,大多数情况下编辑眼光比记者更厉害,他们不仅有版面方面的考虑,也有对整张报纸的整体权衡,甚至帮你策划或组织采访报道力量。
社会问题线索来源。
首先,要强调的是对重大、敏感社会问题记者本人就应该思考得到。
因为记者的阅历、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程度、信息的搜集和积累都会加强记者的预测、追溯、反思的能力;其次,通过已建立的记者工作网络寻找。
对记者及其背靠的媒体了解并信任的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工作人员、曾经的采访对象等,往往会积极配合记者的信息、线索搜寻。
他们有时还会是记者采访时的好帮手;第三,公布热线电话、值班编辑电话等,这是大多数媒体已经做了的,效果不错,大大扩充了线索来源。
当然,记者和编辑的工作量会加大,而且对每条线索要进行相应的判断,作出取舍,并决定是否立即行动等;第四,通过媒体比较进行筛选。
比如,只要有网络,通过浏览别的媒体已经作过的报道或正在做的报道,就可以比较自己的媒体是否也可以做,怎么做让自己的报道重点会不同、报道角度会不同、报道主题会不同,选择什么报道方式和文体等等。
这些是主要的社会问题线索来源。
社会问题采访方向。
报台的性质和任务,大多数时候会决定报道基调。
社会学家认为,所有社会都包括若干个阶层或等级,它们有不同程度的权利和声望。
一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倾向于从他们自己的阶级观点来看待现实,并形成一整套本阶层独特的对自身和他人的道德和生活方式的认识。
《当代社会问题》p7—p8【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著华夏出版社)在我国,党报党台体系的新闻媒体主要扮演“政府喉舌”的角色。
对社会问题的采访和报道,记者要探寻真相,报道谁、什么事、为什么、什么时间、和在哪里的同时,要力图向公众解释这些新闻事实为什么值得他们去关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也不能一味只“捅篓子”,只描述矛盾和冲突,而后甩手冷眼旁观,记者应该着力挖掘人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相关事实。
也就是说,报道社会问题现象是一种思路;采访多方意见,从中深究原因,考量对将来的影响,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元化信息和建议,纵横捭阖,也是一种报道思路,应该成为记者和媒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记者努力的方向。
科学视野。
记者在采访社会问题新闻的过程中要冷静、要有科学视野。
这是新闻报道客观性的要求,也会对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有重要影响。
在纷繁复杂的事实面前,记者理清思路探究内在关系,谁来解读这些重要事实和关系?
记者可以选择政府官员、科学研究人员、专家权威等作为自己的访问对象,而同样重要的是要深入公众,听听他们的声音,扩大采访面,借助各方见解,形成科学视野,从而使报道对公众更有实际意义。
【案例折射】
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吴仪副总理等国家重要领导人先后到地坛医院、河南省爱滋病村流行较严重的地区看望爱滋病人,致力于减少歧视。
不受歧视是建立在普遍和永恒的公正原则基础上的最基本人权。
在旷日持久的抗击艾滋病的战争中,媒体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爱滋病高发疫区和病房,广泛接触爱滋病人,做了许多有深度的报道。
但记者要注意,报道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事实真相的揭露,而更有义务借助传媒平台以科学的视野向社会大众传递科学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努力减少对艾滋病的丑化和歧视。
(《爱滋病防治媒体报道参考手册》,p82――p83,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思考题】
1联系实际,说明“科学视野”对记者在采访社会问题题材时的意义。
2为什么在社会问题题材采访中,记者要重视“受访者心理”、要“细腻感受现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问题 采访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