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题.docx
- 文档编号:24092642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17.11KB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题.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题
第2课时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2013·惠州二调)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
“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
”言外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 )
A.布雷顿森林体系B.《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C.美国控制西欧D.欧洲共同体
解析:
戴高乐的意思是希腊和法国保持独立,不成为美附属国,表达出他不满意美国控制西欧,故选C项。
答案:
C
2.(2013·珠海测试)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极深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
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这种“政治智慧”是指( )
A.法德共同参加不结盟运动
B.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C.法德决定要完善民主和法制
D.法德一起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解析:
欧洲一体化的前提是法德的和解,是欧洲一体化很关键的一步,故选B项。
答案:
B
3.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在演讲中说:
“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
”他认为法德合作( )
A.有利于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有助于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标志着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D.是西欧联合的关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经济政治多极化的理解能力。
二战后法德合作促进了二战后西欧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而非政治多极化格局,排除A项;B项表述错误;C项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在1993年,故也应该排除。
故选D项。
答案:
D
4.与下列宣传画报相关的主题分别是( )
A.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
C.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D.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解析:
图一“APEC”是亚太经合组织的简称,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主题;图二反映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图三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答案:
D
5.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欧共体各国制定了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规定重大方针政策由国家首脑组成的欧洲理事会一致决定,具体行动由成员国部长组成的部长理事会多数表决。
这从根本上表明欧共体( )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已没有明显差异
B.欧洲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C.合作的组织机构更具程序化和严密性
D.大欧洲联盟已经正式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说明欧洲从欧共体向欧盟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答案:
B
6.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欧洲
南、北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跨地区
39个
40个
6个
8个
1个
7个
A.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解析:
从表中数字分析可知区域集团化分布不均匀,故选C项。
答案:
C
7.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
史实
推论
选项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
A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B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C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
D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古代世界欧洲就与中国等国家有交流,A项错误;由于各国国情差异,世界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达成一致,B项错误;各国贸易壁垒不可能消除,C项错误;经济区域集团加强了国家间的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故选D项。
答案:
D
8.(2013·汕尾摸底)有学者指出:
各国在经济一体化的初始阶段都能够享受到极大的增长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
下列最能顺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应是( )
A.欧盟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从材料“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可知选择A项,欧盟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
答案:
A
9.观察下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①所反映的本质现象最早可追溯到新航路开辟
B.图②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C.图③表明发达国家资本都流向发展中国家
D.图④说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由于其长期控制着资本和技术优势,所以对其而言机会更大,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故C项表述错误。
A项关于全球化的起源、B项关于全球化的辩证作用、D项关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都表述正确,故选C项。
答案:
C
1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
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之一是( )
A.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贸易规范化
B.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C.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风险
D.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指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3·德州联考)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
“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
A.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B.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解析: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言下之意是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推动的,故选B项。
答案:
B
12.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并不反对那种作为客观趋势和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而是反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 )
①不断扩大的世界贸易 ②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 ④全球贫富分化日益扩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贸易的扩大应该是全球化有利的一面,排除①。
其他选项均是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故选D项。
答案:
D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
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证券时报》(2010年10月11日)
材料二 近期,国际汇率市场风云变幻。
美欧货币当局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信号,日本央行祭出零利率政策,韩国、巴西、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均酝酿或采取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些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人们担心“货币战争”的潘多拉盒子可能就此开启。
——中国网(2010年10月11日)
材料三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9日刊出评论说,美国推出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想当然地开动印钞机,“放水”6000亿(右图),但这不是解决经济衰退的办法,其直接的结果就是让美元继续贬值。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元的贬值,信任危机的来临,砸下6000亿,无疑是美元在自掘坟墓。
——中新网(2010年11月9日)
材料四 G20峰会召开在即,国外媒体热炒“货币战争(CurrencyWar)”,目的是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从而发达国家在各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讨价还价中占得舆论的先机。
作为刚刚进入国际货币问题“漩涡中心”的中国,必须小心应对,切不可盲目跟风。
——凤凰网(2010年11月12日)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现象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前的“货币战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出的新一轮货币政策是在“自掘坟墓”。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美国金融霸权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
(1)问,由材料一可知其当时世界上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可以看出历史渊源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主要内容结合所学作答。
第
(2)问,归纳材料的内容即可。
第(3)问,实际要求回答美元贬值的负面影响,可以从对美国本身和对世界经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历史渊源: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主要内容:
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
(2)“货币战争”:
各国操纵本国汇率,展开竞争,为本国谋取利益。
(3)美国的新一轮货币政策会导致对美国的信任危机,大大动揺美元的地位,同时也会加剧全球经济的不平衡,从长远的观点看,也将制约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做法“损人不利己”。
(4)①立足国情,不畏外界压力,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加强货币监管,注重宏观调控;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迎接挑战。
14.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今天的全球化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日益加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2049年,相信中国》
材料二 西方国家感到与新兴世界相比,它们正在失去经济和政治力量。
反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形成,而且可能日益增强。
在发达经济体内部,现在要求在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这三个领域重新设置壁垒的呼声越来越大。
反移民的趋势在欧洲尤为明显。
——《2011年全球化会倒退吗?
》
问题:
(1)材料一中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说明理由。
(2)在材料一中的全球化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
列举史实说明19世纪中期的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
(3)在材料一中的全球化第四个阶段,请回答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4)你认为全球化会倒退吗?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旨在考查历史线索的梳理。
第
(1)问联系1492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来回答。
第
(2)问材料认为第二阶段从“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可知基本上处于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可联系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来回答。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可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不同阶层的反应来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可知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的,联系所学知识,全面归纳这一时期的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第(4)问具有开放性,可以从经济全球化“双刃剑”作用和面临的问题入手论证分析。
答案:
(1)历史依据:
1492年以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大陆为代表的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地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使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
(2)动力: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
中国的应对:
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抵抗侵略,《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
(3)第三次科技革命(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4)会:
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反全球化力量在形成;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
或不会: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体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只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就能够实现共同繁荣与稳定的目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必修 第五 单元